:::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試論高攀龍的心物關係
書刊名:奇萊論衡
作者:詹芷幸
出版日期:2018
卷期:6
頁次:頁63-90
主題關鍵詞:高攀龍性善格物窮理心物關係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896
  • 點閱點閱:7
期刊論文
1.林安梧(20110200)。關於《大學》「身」「心」問題之哲學省察--以《大學》經一章為核心的詮釋兼及於程朱與陸王的討論。鵝湖,36(8)=428,2-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安梧(20110300)。關於《大學》「身」「心」問題之哲學省察--以《大學》經一章為核心的詮釋兼及於程朱與陸王的討論。鵝湖,36(9)=429,4-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福濱(20040800)。高攀龍的心性論及其成德要道。哲學與文化,31(8)=363,77-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承貴(2004)。高攀龍的佛教觀--兼及高攀龍思想的儒學本色。江南大學學報,2004(4),40-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蔡家和(2014)。朱子《四書章句集註》中的心物關係。中國哲學中的心與自然國際學術研討會,東海大學哲學系舉辦 。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朱湘鈺(2002)。高攀龍心性論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美吟(2003)。高攀龍理學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高廷珍(1996)。東林書院志。臺南:莊嚴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步近智、張安奇(1998)。顧憲成高攀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熾成(2007)。復性收攝--高攀龍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程顥、程頤(2004)。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仁厚(1984)。宋明理學北宋篇。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牟宗三(1991)。心體與性體。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高攀龍(2011)。高子遺書。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學智(2012)。明代哲學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古清美(2004)。慧菴存稿二:顧涇陽、高景逸思想之比較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立文(1996)。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蔡仁厚(1983)。宋明理學.南宋篇。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吳汝鈞(19950000)。儒家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高攀龍(1987)。高子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傅武光(1979)。高攀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傅佩榮(2013)。止於至善:傅佩榮談《大學》、《中庸》。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立文(1996)。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于化民(1993)。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朱熹(1999)。四書章句集注。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朱熹、黎靖德、王星賢(1999)。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蔡仁厚(2009)。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蒙培元(19900000)。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黃宗羲、沈芝盈(2008)。明儒學案。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述先(19950000)。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岑賢安(1995)。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廷玉(1997)。明史。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藤井倫明(2005)。日本研究理學工夫論之概況。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岡田武彥、吳光、錢明、屠承先(2000)。東林學與劉蕺山。王陽明與明末儒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1994)。高攀龍的理學思想和「致用」學說。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唐君毅(1990)。陽明學派及東林學派對「至善」及「無善無惡」之重辨,與劉蕺山之言心性之本體工夫義。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來(1990)。格物致知論。朱子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勞思光(2001)。東林學派之調和理論。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嵇文甫(2008)。東林派。晚明思想史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儒賓(1998)。死生義理--劉宗周與高攀龍的承諾。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溝口雄三、林右崇(1994)。所謂「東林派人士」的思想。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鄧克銘(2010)。王陽明心學中之性體觀的特色。王陽明哲學。臺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鄧克銘(2013)。高攀龍之《論語》詮解。晚明四書說解研究。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鄧克銘(2010)。羅欽順心性論之形成與意義。明儒羅欽順研究。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鄭宗義(2009)。形上與形下之間的緊張--明末王學的再省察。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錢穆(1987)。高攀龍。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錢穆(1995)。晚明東林學派。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楊儒賓(20020000)。格物與豁然貫通--朱子〈格物補傳〉的詮釋問題。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