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地區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機會差異之研究
書刊名:教育研究資訊
作者:楊瑩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1994
卷期:2:3
頁次:頁1-22
主題關鍵詞:子女不同受教機會家庭背景差異臺灣地區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0) 博士論文(16) 專書(3) 專書論文(4)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9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1
  • 點閱點閱:164
     本研究是「教育機會均等」研究計畫的子題之一。本研究之主要目的,係期藉實地調查資料的蒐集分析,為各類學校學生組成結構的分析提供可資比較之圯客觀素材。藉著比較各級學校學生結構之異同,一方面了解我國當前教育機會之實際分配情形另方面也進而希望為未來我國教育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增添可資比較研究之基礎。 本研究實地調查之方法係以郵寄及分發問卷調查方式為主。調查的對象包括:高中、高職一年級與三年級學生;五專一年級與五年級學生;二專、三專、技術學院、大學院校一年級學生。在樣本選取方面,係以系統抽樣方法進行。綜合而言,本研究實地調查結果有下列主要發現: 一、個人接受義務教育階段以上教育的機會,因個人客觀家庭背景變項,以及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等主觀變項而有相當程度的差異。 二、本研究發現在同一教育階段中,不同類型學校學生的組成結構有相當大的差異:在高級中等教育階段,高中學生的家庭背景最優,其次為五專、高職。在高等教育階段,大學院校學生家庭背景最優,其次為三專、二專。 三、本研究發現在同一教育階段中,學校學生的家庭背景並未依性別而有顯著的差異。但是,學生的家庭背景(父親教育程度、家庭每月收入或父親職業)會因其家庭居住城、鄉之別以及學校公、私立隸屬別而有相當程度的差異。 四、本研究發現若將各類型學校依一般教育與技職教育體系加以區分,則在不同教育階段間同一體系學校學生的家庭背景並未有顯著的差異。大體上高等教育可以說是高中、高職分化教育的延續:不但大學院校學生家庭背景是高中學生組成結構的翻版,同時此種情形可見於高職與二專學生家庭背景之比較。因此,真正的分化關鍵在於國中畢業後之選擇。 五、在學生就學情況方面,本研究發現:商中學生認為就讀學校與本身志願相同者所占之比率虔高職學生為高。在二專、三專與大學院校學生的看法中,認為就讀學校與本身志願相同者所占之比率較高者為大學院校學生,其次為二專、三專。 六、本研究發現學生在求學過程中,家中(尤其父母)通常是 對其影響最大的人。但是,同學與老師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在高中、五專部分,同學的影響更有隨年級提昇而加大的趨勢。 七、在學生畢業後的計畫方面,本研究發現:不論是高中、高職、五專、二專、三專或大學院校學生均以計劃畢業後繼續升學為主,而且其本人或家人期望進入的學校類型受父親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影響極大。
期刊論文
1.詹火生、楊瑩(19861200)。從教育結構之變遷看教育機會之分配。國立編譯館館刊,15(2),137-1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清江(19800600)。國中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之影響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2,129-185+187-1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生傳(19760100)。影響學業成就的社會環境因素分析與探討。高雄師院學報,4,167-2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Halsey, A. H.(1993)。Trends in Access and Equity in Higher Education: Britain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19(2),129-140。  new window
5.楊瑩(19830600)。我國大學院校學雜費徵收標準及助學貸款等措施之研究:兼論我國大專院校學生家庭社經背景。國立編譯館館刊,12(1),275-3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陳麗欣(1993)。臺灣地區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機會差異之研究--中等教育階段不同類型學校學生組成結構之分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建成(1993)。光復以來臺灣山胞之教育成就及其家庭相關因素的探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馬信行(1992)。臺灣地區近四十年來教育資源之分配情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3)。中華民國臺灣地區勞工統計月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譚光鼎(1992)。臺灣地區國中升學狀況之研究--中等教育選擇功能之探討(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建勛(1986)。我國教育機會均等政策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瑩(1988)。臺灣地區教育擴展過程中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機會差異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Halsey, A. H.、Floud, Jean、Anderson, C. A.(1961)。Education, Economy, and Society: A Reader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New York:The Free Press。  new window
2.Halsey, A. H.、Heath, A. F.、Ridge, J. M.(1980)。Origins and Destinations: Family, Class and Education in Great Britain。Oxford:Clarendon Press。  new window
3.Council for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1993)。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Taipei:CEPD, Executive Yuan, R.O.C.。  new window
4.Halsey, A. H.(1972)。Educational Priority: EPA Problems And Policies。London:HMSO。  new window
5.Goldthorpe, John H.(1987)。Social Mobility and Class Structure in Modem Britain。Oxford:Clarendon Press。  new window
6.Goldthorpe, J. H.、Hope, K.(1974)。The Social Grading of Occupations: A new Approach and Scale。Oxford:Clarendon Press。  new window
7.Halsey, A. H.(1961)。Ability and educational opportunity。Paris:OECD。  new window
8.Heath, Anthony(1981)。Social Mobility。Glasgow:Fontana。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光雄(1981)。以進一步的教育機會均等措施伸張民權。中國教育的出路:三民主義與教育建設。台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生傳(1978)。社會階層化及其影響教育成就的理論架構與例證。教育學研究。臺北市:偉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