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中生學習影響因素之貫時性研究-以基隆市學生為例
作者:詹秀雯
作者(外文):Hsiu-Wen Chan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指導教授:張芳全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貫時性國中生學習成就次級資料庫潛在成長曲線模式longitudinal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academic achievementsecondary databaselatent growth curve mode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61
學生學習成就表現長久以來是國內外教育研究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本研究採用「國民中學階段學生科學與數學學習長期追蹤調查資料庫」,以國中生學習成就的調查數據,建立影響學習成就的理論模型,本研究使用SEM的潛在成長曲線模式,來建構與檢定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因素,本研究納入有效樣本有1,508位國中生,進行貫時性的研究,瞭解影響學生學習成就因素之真實性。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1.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社經地位愈高,家長參與、學生同儕互動、師生關係學習態度、技巧與學習成就愈好;2.國民中學家長參與子女學習隨著年級增加,學生學習成就反而是負面效果;3.國民中學學生同儕互動和師生互動,對學習成就沒有提升效果;4.國民中學學生隨著年級提高,其學習態度的成長對於學習成就具有正向提升效果,但學習技巧對學習成就則否;5.男生、女生具有共同現象與不同現象。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the students has long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which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educational scholars concern about. This study used the re-sult of “Long-term Follow-up Survey Databas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and constructed the theory model that influence stud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based on the research data collected from junior high students. This research also used SEM and latent growth curve model to analyze the factors which could potentially affect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selected samples of this re-search were 1,508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longitudinal research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It ob-tain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higher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the better of their parental involvement, classmate interactions,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the learning attitudes as well as learning skill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re; 2. As the school year progresses, the parent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ve inverse effects on the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3. The classmate interactions and the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do not affect the study achievement; 4. As the school year progresses, the increase in the learning attitude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but the learning skills have an negative impact on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5.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have the same phenomenon as well as different phenomenon.
壹、中文部分
中時電子報(2010)。2010年25縣市幸福城市大調查民心變了。取自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5138&page=2
方仕育(2011)。嘉義市家長教育信念與國小高年級學生參與校外補習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王玉程(2009)。基隆市國民小學推動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枝燦(2008)。家庭結構對青少年子女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王敘馨(2010)。基隆市國中教師主觀幸福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王淑芬(2009)。國小學童知覺教師教學領導與班級團體動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屏東縣。
朱憲瑾(2010)。基隆市國民中學學生家長對家長會功能認知及參與學校事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new window
江俊儀(2003)。高中多元入學方案正義問題之研究—以基本學力測驗為分析主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江滿堂(2008)。國民小學校長多元領導型態、團體動力、學校組織文化特質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縣new window
何美瑤(2001)。國中生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何美瑤(2007)。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之研究—以文化資本的觀點探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余民寧(2006a)。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24。new window
余民寧(2006b)。潛在變項模式:SIMPLIS 的應用。臺北:高等教育。
余民寧(2006c)。學習成就測驗編製,教師天地,145,24-29。
余芬(2010)。高中生學習策略量表編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宗立(2003)。社會領域教師班級經營、班級團體動力與學生人際關係之研究。高雄:復文。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吳武典(1985)。青少年問題與對策。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吳武典、林繼盛(1985)。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與家庭氣氛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8,97-116。new window
吳家豪(2010)。以同儕互動輔助英文學習系統之設計與實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吳齊殷、張明宜、陳怡蒨(2008)。尋找機制與過程:長期追蹤研究的功用。αβγ量化研究學刊,2(1),1-26。
呂玉瑕、周玉慧(2011)。青少年性別角色態度之形成與變遷。發表於2011臺灣—香港社會學與社會意向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1-03-11 ~ 2011-03-12。new window
呂宗昕(2007)。教出學習力—從小開始打造讀書好習慣。臺北市:天下雜誌。
宋莉萱(2003)。國小家長社經地位與學生家庭教育投資之探討—以嘉義縣國小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績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與臺東縣做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2-243。
巫有鎰(2005)。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臺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績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new window
李文益(2003)。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業成績、成就抱負:臺東師院學生的貫時性因果分析。國立臺東師範學院,臺東縣。

李文益、黃毅志 (2004)。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生成就的關聯性之研究—以臺東師院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5(2),23-58。new window
李弘善(譯)(2003)。活化學習動機—營造機會平等的學習環境。譯自Covington, M. V., & Teel, K. M.(1996). Overcoming Student Failure. 臺北市:遠流。
李沛良(1988)。社會研究的統計分析。臺北:巨流。
李昭鋆(2012)。影響臺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貫時性研究:以TEPS資料分析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李婷潔(2007)。「花木蘭」效應:手足地位對女性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李敦仁(2007)。人力資本、財務資本、社會資本與教育成就關聯性之研究:Coleman家庭資源理論模式之驗證。教育與心理研究,30(3),111-141。new window
李敦仁(2010)。父母參與對青少年學習成長軌跡的影響之貫時追蹤研究:以TEPS資料分析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李敦仁、余民寧 (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與教育成就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TEPS資料庫資料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2),1-47.new window
周新富(1998)。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志全(2010)。宜蘭縣城鄉國中學生學習態度、家長參與及學習成就比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佩怡(2012)。基隆市國小六年級學童對海洋環境汙染之認知及保護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林宛蓉(2005)。論社會資本對升學選擇與機會之影響。論文發表於2005年台灣社會學年會暨「台灣社會與社會學的反思」研討會,台北。
林明地(1999)。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研究與實際:對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7(2),61-79。new window
林松永(2005)。學童出身背景、社會網絡與心理幸福-以臺東縣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林俊瑩(2006)。檢視個人與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以SEM與HLM分析我國國中教育階段機會均等及相關問題(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林俊瑩、黃毅志(2008)。影響臺灣地區學生學業成就的可能機制:結構方程模式的探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8(1),45-88。new window
林春如(2002)。學業成績的社會比較與自我比較之效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婉惠(2012)。家長社經地位、父母教養方式與國中學生英語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淑芬(2001)。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句型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碧芳(2011)。家庭文化資本與個人學習動機對青少年學習成就影響之貫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林鳳琪(2009)。高中職社區化政策學生就近入學因素之研究-以基隆市三所完全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林騰蛟(2008)。北北基「一綱一本及共辦基測」政策的理念與內涵。取自http://ppk.tp.edu.tw/reference/reference.html
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邱皓政(2011)。結構方程模式。臺北市:雙葉。
封中興(2010)。以建模為基礎的論證教學模式在國中自然科的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施玉青(2012)。基隆市國民中學英語教師創新接受度與應用電子教科書知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洪振方、謝甫宜(2010)。科學學習成效理論模式的驗證與分析。教育與心理研究,33(3),47-76。new window
孫旻儀、蔡明學(2007)。社經地位和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後設分析。國教學報,19,199-222。
席榮維(2007)。國民中小學校長工作價值觀、重要他人支持、自我效能感對其工作選擇的影響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2(38), 65-86 頁new window
徐淑珠(2003)。國小啟智班學生家長與教師對家長參與之態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徐嘉慧(2008)。家庭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對英語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翁秋鈴(2006)。以社會資本理論對家長參與教育之啟示。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7。
翁淑玲(2012)。閱讀環境與閱讀動機之研究-以苗栗縣竹南鎮中型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苗栗縣。
高玉玲(2009)。國民小學教師對新移民子女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以澎湖縣與基隆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基隆市教育處(2011a)。95至100學年度國中小班級數核定表 。2013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center.kl.edu.tw/v7/eduweb/index.php?func=file_down&act=ShowForm&num=621
基隆市教育處(2011b)。基隆市100學年度教師員額編制數。2013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center.kl.edu.tw/v7/eduweb/index.php?func=eform&act=ShowForm&num=2687
基隆海洋教育網(2012)。取自http://ocean.kl.edu.tw/main.htm
張怡婷(2007)。中學階段家長參與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芳全(2006a)。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結構方程式檢定。測驗學刊,53(2),261-296。new window
張芳全(2006b)。影響數學成就因素探討—以臺灣在 TIMSS2003年的樣本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9(3),151-168。new window
張芳全(2009a)。家長教育程度與科學成就之關係:文化資本、補習時間與學習興趣為中介的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4),39-77。new window
張芳全(2009b)。臺灣城鄉學生的科學成就差異分析。國民教育,50(1),96-106。
張芳全(2010a)。多層次模型在學習成就之研究。臺北市:心理。

張芳全(2010b)。影響新移民與本國籍子女數學成就因素之研究:臺灣參加TIMSS 2007資料為例。新移民子女課程與教學研討會,基隆市教師研習中心。new window
張芳全(2010c)。論文就是要這樣寫(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張芳全(2010d)。新移民族群學生科學與數學學習的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之建置-國民中學階段新移民族群學生科學與數學學習的長期追蹤調查。行政院國家科學發展委員會99 年核定三年期計畫 (核定文號NSC99-2511-S- 152-008-MY3)。
張芳全(2011)。家長教育程度、文化資本、自我抱負、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關係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5(1),29-56。new window
張芳全(2012)。統計就是要這樣跑(第二版)。臺北市:心理。
張春桂(2004)。國小學童課後補習狀況與家長決策行為之探討—以臺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國松(2002)。國民小學班級團體動力與班級士氣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張彩瀅(2012)。高雄市國中音樂才能資優班轉型為音樂才能班現況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善楠、洪天來、張麟偉、張建盛、劉大瑋 (1997)。社區、族群、家庭因素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關係—臺東縣四所國小的比較分析。臺東師院學報,8, 27-52。new window
張順宜(2010)。小老師制度在國小英語補救教學上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張毓仁、柯華葳、邱皓政、歐宗霖、溫福星 (2011)。教師閱讀教學行為與學生閱讀態度和閱讀能力自我評價對於閱讀成就之跨層次影響:以PIRLS 2006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 56(2),69-105。new window
張碧娟(2011)。基隆市國中學生堅毅性格、思考模式與生涯決策自我效能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張慧儀(2004)。臺灣地區高中生社會網絡、學業成績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張憲庭(2010)。中學生學業成就潛在成長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教育部統計處(2012)。99學年各縣市國民教育資源現況分析。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751&Page=5368&Index=12&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教育部統計處(2012)。99學年度各級教育統計概況。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751&Page=5368&Index=12&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教育部統計處(2012)。附設國中部。取自http://www.edu.tw/file/site-_content/B0013/a1_new.xls
教育部統計處(2012)。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分布。取自http://www.edu.tw/file/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49.xls
教育部統計處(2012)。國民中學。取自http://www.edu.tw/file/site-content/B0013/j1_new.xls
教育部統計處(2012)。教育部統計處小規模國中縣市別分布。取自http://www.edu.tw/file/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39.xls
許宏儒(2004)。Bourdieu文化資本的思想在教育機會均等議題上的闡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縣。
許宏儒(2004)。Bourdieu文化資本概念對藝術品味的分析及其在教育上的啟思。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4,105-141。
許家瑞(2010)。探討大學生社會網絡、交易成本、關係資本對關係學習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許淑婷、許純碩、王盈文(2008)。教師教學態度與學生學習成效之關係探討。立德學報,5(2),62-77。new window
許童欣(2011)。基隆市國中教師堅毅性格與情緒勞務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郭生玉(1973)。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月娥(2012)。基隆市國小教師知覺少子女化影響與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陳正昌(1994)。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陳永欽(2002)。家庭背景對子女教育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陳李綢、郭妙雪(1998)。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陳秀芬、黃萬居(2006)。國小學童A型行為組型與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態度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中華民國第22 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陳奎憙(1991)。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奎憙(2001)。教育社學會導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建志(1998)。族群及家庭背景對學業成績之影響模式──以臺東縣原、漢學童作比較。教育與心理研究,21,85-106。new window
陳思珮(2004)。英語能力與學習風格及多元智能之關係: 復興高中學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美足(2011)。基隆市國小教師環境價值觀、堅毅性格與思考模式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陳香竹(2011)。家庭社經地位、父母參與和國中生學習成就關係之研究-以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紹賓(2008)。資料導向決定在國民小學校長願景領導應用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蓎諼(2010)。基隆市國小教師幸福感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陸立儀(2010)。基隆市國小推展海洋鄉土教育之成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陸宣羽(2011)。Web 2.0技術在數位學習管理系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國防大學,桃園縣。
彭志偉(2012)。基隆市濱海國小六年級學童 國小六年級學童對海嘯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黃芳銘(2004)。結構方程模式整體適配度評鑑議題之探究。發表於2004年1月10日輔仁大學舉辦的2004年統計方法學論壇:結構方程式方法學的開展,未出版。
黃信誠(2003)。家庭教育資本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居住嘉義偏遠地區與一般地區國中生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縣。
黃韋豪(2011)。國中資優與普通學生數學學習動機及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黃德祥(2000)。青少年的同儕關係與社會比較對人格發展的影響。載於財團法人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主編),青少年人格建構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財團法人人格建構工程學研究基金會。
黃毅志(1996)。社會科學與教育研究本土化。臺灣地區社經地位測量之重新考量。八十五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集,3,189—216。
黃毅志(1998)。教育階層、教育擴充與經濟發展。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8,25—55。
黃毅志(2000)。文化資本、社會網絡與階級認同、階級界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30,1-42。
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臺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二版)。臺北市:巨流。new window
黃毅志(2008)。如何精確測量職業地位?「改良版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 建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9(1), 151-160。new window
黃毅志、陳怡靖(2005)。台灣的升學問題:教育社會學理論與研究之檢討。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77-118。new window
黃麗羽(2010)。基隆市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教育優先區指標意見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楊凱悌(2011)。以科技為基礎之課室互動教學環境對於國中學生細胞分裂概念學習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楊瑩(1988)。臺灣地區教育擴展過程中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育機會差異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董旭英、黃儀娟(譯) (2000),次級資料研究法(David W. Stewart)。臺北市:弘智文化。
董毅程(2009)。以資料探勘來探討資管系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因素─以某私立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詹秀雯(1997)。直接教學模式對國中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英語科學習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詹麗娟(2012)。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要點與精神說明。基隆市政府教育處學管科。取自http://21.24.1.43/handbyhand/index.php?cid=0&cate_id=102&inpage=web_file&act=view&file_id=174
臺北市政府(2011)。臺北市政府就100年北北基聯測檢討改進情形暨101年北北基聯測停辦因應措施報告。取自http://www.cy.gov.tw/AP_Home/Upload/100教正21(結案).docx
趙珮晴(2010)。影響臺灣自律學習的因素:TEPS資料的縱貫性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劉芳(2012)。基隆市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態度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美蘭(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說明及補救教學實施方案概說。基隆市政府教育處學管科。取自http://21 .24 .1.43/handbyhand/index.php?cid=0&cate_id=130&inpage=web_file&act=view&file_id=238
劉瑜茜(2010)。應用同儕教導策略於國小六年級數學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厲飛飛、周一樨(2011)。初中生的成就動機其及對學業成績的影響。教育測量與評價,6,44-47。
蔡俊傑(1999)。父母參與及教師參與對學生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鄭啟生(2004)。臺北縣國民小學家長教育參與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鄭淵全 (1998)。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新竹師院學報,11,421-448。new window
賴志峰(2003)。美國2001年No Child Left Behind Act之測驗本位績效責任制度。初等教育學刊,14,135-160。new window
賴志峰(2004)。證據本位教育政策之理念與啟示。初等教育學刊,17,83-104。new window
賴婉如(2012)。國小一年級學童學校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戴源甫(2008)。家庭背景、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性—結構方程模式之分析途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謝孟穎(2003)。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9(2), 255-287new window
簡茂發(1984)。高級中學學生家庭背景、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教育研究所集刊,26,1-97。
魏宗明(2001)。學校在文化再製的角色── Bourdieu觀點。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學報,7,85-106.new window
魏琦芳(2008)。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貫時性研究。醫護科技學刊,10(4),251-266。new window
魏琦芳、黃毅志(2011)。學業成就與心理健康因果順序的貫時性分析:以TEPS資料做分析。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4(1),97-130。new window
羅珮甄(2012)。運用社群網站以合作學習模式對大學生英文寫作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貳、外文部分
Abd-El-Fattah, S. M. (2006). Effects of family background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on Egyptian adolesc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school disengagement: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analysis.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9,139-157.
Ali, J., & McInerney, D.M. (2005, December). Testing the invariance of a motivation model across seven cultural group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ustralian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ARE) Conference. Sydney, Australia.
Anderson, E. H. (1990). Influences of applied group dynamic experience upon th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lives of selected participa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Aschaffenburg, K., & Mass, I. (1997).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careers: The dynamics of social reprodu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2, 573-587.
Atkinson, J. W.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rinceton: Van Nostrand.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lau,.P. M.& Duncan,O.D.(1967). The American occupation structure. New York:Wiley.
Bosworth, D. (1994). Truancy and pupil performance. Education Economics, 2(3), 243-264.
Bourdieu, P. (1973).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R. Brown, (Ed.),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 London: Tavistock.
Bourdieu, P. (1977).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J. Karabel, & A. H. Halsey (Eds.), 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 , pp.487-511.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J. G. Richardson (Eds.),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pp. 241-26 . Connecticut: green-wood.
Bourdieu, P., & Passeron, J. (1977). 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ly and cultur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Coleman, J. S. (1966).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U. S. Office of Education, Washington.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94, s95-120.
Coleman, J. S. (1994). Family, school, and social capital. In T.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pp. 2272-2274). Ox-ford: Pergamon Press.
Crosnoe, R. (2001). Academic orientation and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education during high schoo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4(3), 210-230.
Domina, T. (2005). Leveling the home advantage: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8(3), 233-249.
Dumais, S. A. (2002). Cultural capital, gender, and school success: The role of habitus.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5, 44- 68.
Duncan, G. J., Daly, Mary C., McDonough, P., & Williams, D. R. (2002). Optimal indi-cator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for heath research.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2(7), 1151-1157.
Duncan, T. E. & Duncan, S. C. (1995). Modeling the processes of development via la-tent variable growth curve methodolog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2(3), 187-213.
Eccles, J. S., & Harold, R. D. (1993). Parent-school involvement during the early ado-lescent years.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94, 568-587.
Fan, X. T. (2001).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A growth modeling analysi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70, 27-61.
Fan, X., & Chen, M. (1999).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students’academic achievement: A meta-analysi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3, 1-22.
Gregory, J., & Russell, W.(2008). Teacher effectiveness in first grade: The importance of background qualifications, attitudes, and nstructional practices for student learning.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30(2),111-14 .
Grolnick, W. S., Ryan, R. M., & Deci, E. L. (1991). Inner resources for school achieve-ment: Motivational mediators of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ir par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83(4), 508-517.
Gutman, L. M., & Midgley, C. (2000). The role of protective factors in supporting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poor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 during the middle school transition.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9, 233-248.

Haveman, R. , & Wolfe, B. (1995). The determinants of children’s attainments: A review of methods and finding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3(4), 1829-1878.
Henderson, A.T., & Mapp, K. L. (2002). A new wave of evidence: The impact of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connections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ustin, TX: National Center of Family & Community Connections with School: 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Hill, N. E., & Tyson, D. F. (2009).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middle school: A me-ta-analytic assessment of the strategies that promote achievement. Development psychology, 45(3), 740-763.
Hoover-Dempsey, K. V. (2005). Parental involvement: Model revision through scale development.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106, 85-104
Hung, C. L. (2007). Family, schools and Taiwanese children’s outcomes. Educational Research, 49(2), 115-125.
Jöreskog, K. G., &; Sörbom, D. (1993). LISREL 8: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ith SIMPLIS command language.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Kan, K., & W. D. Tsai (2001). Parenting practices and children’s education. Seminar on Panel Study of Family Dynamics,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ia Sinica.
Katsillis, J., & Rubinson, R. (1990). Cultural capital,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educa-tional reprodu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5, 270-279.
Kline, R. B. (2005).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2nd ed.). New York: Guilford.
Koehler, M. S., & Grouws, D. A. (1992). Mathematics teaching practices and their ef-fects. In D. A. C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 115-126). New York: Macmillan.
Krieger, N., Williams, D. R., & Moss, N. (1997). Measuring Social Class in U.S. Public Health Research: Concepts, Methodologies, and Guidelines.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18, 341-378.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Harper.
Meighan, R. (1993). A sociology of educating. London: Cassell Education.
Mota, J., & Siva, G.(1999). Adolescen't activity: association with soci-economic status and parental participation among a portugues sample. Education & Socie-ty,4(2),139-199.
Murnane, R. J., Maynard, R. A., & Ohls, J. C. (1981). Home resources and children’s achievement.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63,369-377.
Muthén, B.O., & Khoo, S.T. (1998). Longitudinal studies of achievement growth using latent variable modeling. Learning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2),73-101.
Myers, L. J. (1994). Influence of group dynamics instruction on small group work and leadership emergence within the electronic classroom.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Lehigh University.
Ning, H. K., & Downing, K. (2010). The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vation and self-regula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 682-686.
Park, Y. (2011). How motivational constructs interact to predict elementary students’ reading performance: Examples from attitudes and self-concept in reading.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1, 347-358.
Peters, M. (2009). The influence of classroom climate on student's mathematics self-efficacy and achievement: A multi-level analysi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of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Columbia. Retrieved from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Publication No. AAT3349646)
Pintrich, P. R., Smith, D. A., & McKeachie, W. J. (1989).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ichigan: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owell, D. R. (1990). Parents as the child’s a first teacher: 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s. Washington, DC.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25231).
Renzulli, J. S. (1978). What makes Giftedness. Phi Delta Kappan, 60, pp.180-184.
Sacker, A., Schoon, I., & Bartley, M. (2002). Social inequality in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throughout childhood: Magnitude and mecha-nisms.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55, 863-880.
Santrock, J.W.(2003). Adolescence. Texas: McGraw-Hill.
Sarwar, M., Bashir, M., & Alam, M.(2010). Study attitude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at second level in Pakistan. Journal of Teaching& Learning, 7(2), 55-6 .

Sewell,W.H., & Hauser,R.M.(1980).The Wisconsin longitudinal study of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aspirations and achievements. Research i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Socialization,1,59-101.
Steele, C. M., & Aronson, J. (1995). Stereotype threat and the intellectual test perfor-mance of African America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9(5), 797-811.
Shaver, A. V., & Walls, R. T. (1998). Effect of title I parent involvement on student reading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31(2), 90-97.
Silva, E. B. (2006). Distinction through visual art. Cultural Trends, 15, 141-158.
Sullivan, H. S. (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ew York: Norton.
Sullivan, O., & Katz-Gerro, T. (2007). The omnivore thesis revisited: Voracious cultural consumers. 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 23, 123-137.
Vagi, S. J.(2007).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achievement in math and reading in kin-dergarten through elementary school: 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ami, Florida. Retrieved from Dissertations & Theses: A&I. (Publication No. AAT3285374)
Willms, J. D., & Somers, M. A.(2001). Family, classroom, and school effects on chil-dren’s educational outcomes in Latin America.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2(4), 409-445.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655395). doi:1 .1076/sesi.12.4.409.344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