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南臺灣六堆的米穀生產與流通
書刊名:臺灣史研究
作者:李文良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ee, Wen-liang
出版日期:2016
卷期:23:4
頁次:頁39-80
主題關鍵詞:臺灣水稻熟番客家米穀貿易TaiwanPaddyCivilized aboriginalsHakkaRice trad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71
  • 點閱點閱:35
清代南臺灣「雙冬早稻」的核心意涵並非一年兩穫,而是特指在農曆12 月播種、並於翌年4 月收成的稻作。「雙冬早稻」最好的功能通常是「外部」的因素,在於最早收成,可以有效彌補人口密集之都會區的米糧需求以及作為外部貿易流通的商品,不是在地人食用。這表示,要理解「雙冬早稻」,應該特別注意外部因素,而非其與屏東平原「鳳山八社」熟番的特殊文化關連。現有的文獻資料也傾向於說明,鳳山八社熟番傳統種植的稻作,不是水稻型的「雙冬早稻」,而是種在旱田、秋天收穫的糯米類「禾秫」。我們應該可以這麼說:「雙冬早稻」在南臺灣的栽植與普及化,反映了當地被納入臺灣島、以至於華南地區商貿流通與市場的變化。
In Qing historiography, "shuang dong zao dao" (雙冬早稻), a term referring to the practice of rice farming in southern Taiwan, did not mean double cropping per year, but paddy planted in the twelfth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and harvested in the fourth month of the following year. Shuang dong zao dao had its competitive advantages as a commodity in markets. This kind of paddy was harvested earliest in Taiwan, implying that it can timely satisfy the huge demand for rice in urban areas on the island and overseas markets. To a lesser degree, its importance derived from the fulfillment of local consumption. Indeed, the core meaning of shuang dong zao dao was its connection with the outer world instead of its relation to the unique culture of "feng shan ba she" (鳳山八 社), or the local aboriginals in southern Taiwan, as previous research underscored. In addition, existing literature indicates that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rop of feng shan ba she was not shuang dong zao dao which grew in irrigated paddy fields, but another variety which was cultivated in land without irrigation and harvested in autumn. It is safe to say that the production and spread of shuang dong zao dao in southern Taiwan revealed the process of incorporating a local practice into distribution networks of Taiwan island or even of southern China.
期刊論文
1.林文凱(20110600)。再論晚清臺灣開港後的米穀輸出問題。新史學,22(2),215-2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文良(20091200)。番租、田底與管事--康熙下淡水社文書所見的臺灣鄉村社會。漢學研究,27(4)=59,229-2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麗華(20130300)。「消失」的族群?南臺灣屏東地區廣東福佬人的身分與認同。臺灣史研究,20(1),169-1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聰敏(20051200)。臺灣農村地區之消費者物價指數:1902-1941。經濟論文叢刊,33(4),321-3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Perdue, Peter C.(1986)。Insiders and Outsiders: The Xiangtan Riot of 1819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Hunan。Modern China,12(2),166-201。  new window
6.黃瓊慧(19981200)。屏東北部地區行政區的形成與演變--兼論長興地區的聚落型態、維生活動與社會組織。臺灣文獻,49(4),207-2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文龍(19781200)。淡蘭資料雜錄。臺灣風物,28(4),23-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國棟(19940600)。清代中葉(約1780-1860)臺灣與大陸之間的帆船貿易--以船舶為中心的數量估計。臺灣史研究,1(1),55-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計堯(20140500)。「條約港制度」下南臺灣與廈門的商品貿易與白銀流動(1863到1895年)。歷史臺灣: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7,5-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高淑媛(2006)。日本統治臺灣初期之米價騰貴問題。第四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503-5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翁淑芬(1997)。東港街市的形成與發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承豪(2009)。天工開物--臺灣稻作技術變遷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任茹(1996)。臺灣稻作地理研究(博士論文)。文化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俊宏(1997)。東港溪流域水文特性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Lococo, Paul(1998)。The Military Campaign to Suppress the Lin Shuangwen Rebellion, 1787-1788(博士論文)。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new window
圖書
1.連雅堂、姚榮松(1991)。臺灣語典。臺北:金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丕煜、詹雅能、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5)。鳳山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05)。田收穫及小租調查書。臺北: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2007)。Discover發現竹田水鄉的滄桑與契機。台北:行政院客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瑛曾、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詹雅能(2006)。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禮、陳文達、王志楣、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5)。臺灣縣志。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季麒光、李祖基(2006)。蓉洲詩文稿選輯。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1)。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臺北市: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簡炯仁(2006)。屏東平原先人的開發。屏東: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廈門市志編纂委員會、廈門海關志編委會(1990)。近代廈門社會經濟概況。廈門:鷺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傅恆、殷偉、徐大軍、胡正娟(2008)。皇清職貢圖。廣陵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高拱乾、周元文、張光前、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4)。臺灣府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豪、薛紹元、張光前、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6)。澎湖廳志。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80)。清史資料叢刊--天地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蔣毓英、黃美娥、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4)。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海峽兩岸交流出版中心(2009)。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北京:九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丁宗洛(1964)。陳清端公年譜。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96)。台灣堡圖。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戴國煇(1999)。台灣史探微--現實與史實的相互往還。臺北:南天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良璧、楊永彬、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5)。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尹士俍、李祖基(2005)。臺灣志略。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謝美娥(2008)。清代臺灣米價研究。臺北板橋: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王業鍵(2003)。清代經濟史論文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7)。明清臺灣檔案彙編。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楊英、陳碧笙(1981)。先王實錄校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89)。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春聲(2005)。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18世紀廣東米價分析。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唐曉濤(2011)。俍傜何在:明清時期廣西潯州府的族群變遷。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島田彌市(1906)。臺灣重要農作物調查•第一編:普通作物。臺北: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財政局(1907)。臺灣外國貿易十年報。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財政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1905)。田收穫查定書。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1907)。(明治38年12月31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臺北:臨時臺灣戶口調查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Cheung, Sui-wai(2008)。The Price of Rice: Market Integration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5.蕭盛和(20090000)。右堆美濃的形成與發展。臺北市: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丁紹儀(1957)。東瀛識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朱景英(1958)。海東札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Fix, Douglas L.、Shufelt, John、費德廉、Lo, Charlotte、Le Gendre, Charles Willian(2013)。李仙得台灣紀行。台南: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許雪姬(19870000)。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朱仕玠(1957)。小琉球漫誌。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蔣師轍(1957)。臺游日記。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唐贊袞(1958)。臺陽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村上衛(2013)。海の近代中国:福建人の活動とイギリス.清朝。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黃叔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臺海使槎錄。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平臺紀事本末。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05)。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臺灣雜詠合刻。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鍾壬壽(1973)。六堆客家鄉土誌。常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85)。康熙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北京:檔案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宮中檔雍正朝奏摺。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周鍾瑄、詹雅能、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2005)。諸羅縣志。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邱維藩,邱炳華。六堆忠義文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http://dbln.th.gov.tw/sotokufu/, 2014/03/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軍機處檔摺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內閣大庫檔案(資料庫)(0075279)。,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本宮沿革,http://www.8327777.com.tw/aboutus.php。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施添福(2001)。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台灣屏東平原的為例。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