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織藝與織憶:花蓮縣卓溪鄉賽德克族Duta群編織技藝與記憶的日常實踐
書刊名:民俗曲藝
作者:賴淑娟
作者(外文):Lai, Shu-chuan
出版日期:2020
卷期:209
頁次:頁211-274
主題關鍵詞:賽德克族Duta群編織文化實踐身體認同Sciq Duda groupWeaving culturePracticeBodyIdent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21
  • 點閱點閱:75
期刊論文
1.王梅霞、伊婉.貝林(20120600)。「文化動起來」:賽德克族文化產業的研究。民俗曲藝,176,233-2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余舜德(20091200)。身體修練與文化學習:以學茶為例。臺灣人類學刊,7(2),49-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梅霞(20091200)。從「交換」看族群互動與文化再創造:日治初期苗栗地區泰雅族的研究。考古人類學刊,71,93-1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淑媛(20031200)。過去如何被記憶與經驗:以霧鹿布農人為例的研究。臺灣人類學刊,1(2),83-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崇熙(20080700)。文化再生產:一個無形文化資產哲學芻議。文資學報,4,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Olick, Jeffrey K.、Robbins, Joyce(1998)。Social Memory Studies: From 'Collective Memory' to the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Mnemonic Practice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4,105-140。  new window
7.郭秀岩(19750900)。山地行政與山地政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0,97-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壬葵(20101200)。臺灣東部早期族群的來源及遷移史。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3(4),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葉秀燕、吳孟蓉(20141100)。族群技藝與文化創意產業:以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族女性工藝編織者為例。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7(3),1-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莎莉(20000300)。從原住民傳統服飾到當代編織工藝的發展。宜蘭文獻雜誌,44,41-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一塵(2011)。從失範到狂歡:涂爾幹的社会整合邏輯。社會學,2011(3),49-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趙慧琳(2008)。女兒,妳的名字叫努娜。傳藝雙月刊,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Rappaport, Joanne(1988)。History and Everyday Life in the Colombian Andes。Man,23(4),718-739。  new window
14.Berkes, Fikret、Colding, Johan、Folke, Carl(2000)。Rediscovery of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 as Adaptive Management。Ecological Applications,10(5),1251-1262。  new window
15.王梅霞(20030600)。從gaga的多義性看泰雅族的社會性質。臺灣人類學刊,1(1),77-1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江韶瑩(1999)。部落工藝美學的過渡:臺灣原住民工藝的傳統與再生。原住民的工藝世界研討會。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115-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秋慧(1999)。從社會文化脈絡來談泰雅族織物。原住民的工藝世界研討會。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87-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大川(1999)。部落工藝的經濟轉化:行政部門的可能作為。原住民的工藝世界研討會。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59-2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謝世忠(1999)。傳統與新傳統的現身:當代原住民地工藝體現。原住民的工藝世界研討會。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33-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賴淑娟(2006)。原住民社會的性別分工與經濟勞動。大專校院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與教材研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承辦 (會議日期: 6月10-11日)。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花蓮縣政府文化局、蔡建福(2007)。花蓮縣太魯閣族與布農族無形文化資產普查計畫第一階段成果報告書。花蓮:花蓮縣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侯玟貞(2010)。編織彩虹夢--賽德克文化脈絡下的織布工藝發展(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金惠雯(2001)。編織‧部落‧夢:原住民婦女手工藝品生產之政治經濟分析(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玉雲(2009)。編織課程對泰雅族原住民學童、教師編織才能、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蔣文鵑(2001)。傳承、變奏與斷裂:以當代太魯閣族女性之織布文化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周詠菡(2011)。泰雅織布文化融入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方麗美(2005)。泰雅織布藝術之研究(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折井博子(1980)。泰雅族噶噶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國賓(1998)。從紡織與獵首探討太魯閣人的兩性意象與性別邏輯(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孟蓉(2012)。我織故我在: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族女性工藝編織者之文化生產(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彭麗芬(2014)。迴聲與回身:不同世代泰雅族女性織布的生命記憶與身體經驗(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勞翕‧屋敏(2011)。賽德克族Tuda人的社區營造與族群認同--以花蓮縣山里社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蔡雅婷(2008)。泰雅族傳統織布演變之研究--以南投縣仁愛鄉為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蜀桂(2004)。臺灣原住民傳統織布。臺中:晨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沈明仁(1998)。崇信祖靈的民族--賽德克人。臺北:海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亦園、徐人仁、宋龍生、吳燕和(1963)。南澳的泰雅人:民族學田野調查與研究。臺北:中研院民族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莎莉(1999)。台灣原住民傳統服飾。台北:漢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葉啟政(2000)。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與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對話。臺北市: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高宣揚(1998)。當代社會學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Mauss, Marcel、Durkheim, Émile、Hubert, Henri、Schlanger, Nathan、蒙養山人(2010)。論技術、技藝與文明。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盧梅芬(2007)。天還未亮:台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莎莉(19980000)。臺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臺北:南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應貴(20040000)。物與物質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旮日羿.吉宏(2013)。黏繫、滑離與巫醫當代書寫:太魯閣族傳統醫病儀式及其民族植物世界。花蓮:古典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高淑媛(2016)。臺灣工業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亦園(1964)。南澳的泰雅人--民族學田野調查與研究。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柯真光、馬鳳珠、陳聖韻、勞翕‧屋敏(2010)。我們的編織 我們的故事。花蓮:卓溪鄉山里社區發展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康培德(2005)。續修花蓮縣志--民國七十一年至民國九十年:族群篇。花蓮:花蓮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臺灣總督府警務局、吳萬煌、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賴淑娟(2018)。道賽迴聲:山里編織故事與圖錄。花蓮:山里社區發展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Coser, Lewis A.(1977)。Masters of Sociological Thoughts。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 Publishers。  new window
19.詹素娟(2019)。臺灣原住民史。臺北:玉山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Durkheim, Émile、芮傳明、趙學元(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Halbwacks, Maurice、Coses, Leuis A.(1992)。On Collective Memor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22.江桂珍(20100000)。再現傳統的實踐 : 烏來泰雅族的文化圖像。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Connerton, Paul(1989)。How Societies Rememb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4.廖守臣(1984)。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觀光宣導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1)。蕃族調查報告書(第四冊)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波越重之、松室謙太郎、莊振榮、莊芳玲、李素月、陳文立、廖英杰(2014)。臺北州理蕃誌:舊宜蘭廳。宜蘭縣縣史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Bourdieu, Pierre(1995)。The Logic of Practice。Cambridge:Polity Press。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Bloch, Maurice(1989)。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in the Present。Ritual, History and Power: Selected Papers in Anthropology。The Athlone Press。  new window
2.Radley, Alan(1990)。Artefacts, Memory and a Sense of the Past。Collective Remembering。London:Sage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3.Plath, David W.(1998)。Calluses: When Culture Gets under Your Skin。Learning in Likely Places: Varieties of Apprenticeship in Japa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海樹兒‧犮剌拉菲(2015)。歷代治理。卓溪鄉志。花蓮:花蓮縣卓溪鄉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珣(19990000)。香客的時間經驗與超越:以大甲媽祖進香為例。時間、歷史與記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璧榛(20100000)。文化產業、文化振興與文化公民權:原住民族文化政策的變遷與論辯。臺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應貴(19990000)。時間、歷史與實踐: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時間、歷史與記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蔣斌(19990000)。墓葬與襲名:排灣族的兩個記憶機制。時間、歷史與記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