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魏晉士人之悲情意識研究
作者:黃雅淳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何淑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魏晉士人悲情意識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2)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7
  在中國二千多年歷史中,知識份子一直發揮著極大的作用,在政治上,他們以天下興亡為己任,在文化上,他們承先啟後地在文學、哲學與藝術上有極大的貢獻。但是在對中國古代知識份子的研究中,我們一向比較關注他們的思想、學說、著作與政績,而較少對他們的心靈感受、處世心態作探討。這其實是歷史文化中的一段空白,因為歷史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說是人類的心靈史。尤其是知識份子在歷史文化中擔負著知識傳播與文化思想承傳的使命,故他們面對生死、名利、仕隱等重大的人生問題時,往往比一般人有更深的思考與表達。他們的言行為社會上的群眾提供了處世的方式與準則,在精神及思想上影響了民族的思想方式及性格氣質,甚至形成了文化的傳統。因此,若能了解知識份子們處世的心態、人格的追求以及內心世界的情感,便是開啟中國文化深層內涵的鑰匙。
  而值得注意的一個文化現象是,儘管中國優秀的知識份子們對國家民族有極大的貢獻,可是他們的生活命運卻常是坎坷悲涼的,心靈上也常充滿著痛苦和悲傷。這其中的原因何在?他們在作品中呈現出來的悲傷苦痛,其背後有著怎樣曲折隱微的心理煎熬?而他們又是如何面對現實人生的挫折?如何調適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而面對自身所處的時代,又是抱持著怎樣的應世態度?因此,本文試以中國知識份子的悲情意識作為一個切入點,以了解中國文化發展中的這一道伏流。而從漢末到晉宋的二百年間,政治上發生了漢魏、魏晉和晉宋三次改朝易代的變動,其間又經歷了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等多次巨變,當時政爭激烈,而局勢險惡。因此,使得這個時期的知識份子們,無法實現他們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抱負與推行教化的文化使命。而且當時黑暗的政治與艱難的生存環境,使他們不論是作官還是隱居,都受到心靈上與形體上不同程度的打擊,使得他們的個性與人格嚴重的扭曲,故內心常充滿矛盾與痛苦。但在內心中仍然要努力維持自身正直而高潔的心靈,於是這就形成身心分離,融痛苦於狂放的人生實踐。於是隱逸遊仙、登臨山水,縱酒全真,寄情詩文等等方式,就成了當時知識份子的穩住根本的助力。也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展現了魏晉文化的獨特風采。因此,魏晉時期的知識份子們的處境與心境,是最令人感慨與沈思的。故探求他們的精神人格與身處其間的悲情意識,以及力求解脫的途徑,對於身為知識份子的我們,應當能提供一些安身立命的省思和力量。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每個階段都有它存在的價值,不論它再黑暗或令人痛心。在東漢知識份子「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與隋唐時期為國立功的榮譽感之間,魏晉知識份子在追求自我實現上的痛苦過程,其實是不可或缺的環結。且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悲情意識與宗教滿足情感寄託以及哲學解決人生的困惑的功能一樣,對文化的省思與發展,均有其正面的價值和意義。因為悲情意識既反應了現實的困境,使人們對現實產生懷疑與詢問,但回應此意識所產生的行動與思考,卻因而使人們對困境產生一種承受力,也因而促進了文化的發展。通過痛苦和惡懼的激發反而產生新的對應方式及力量,也使情感得到淨化與昇華。
  就時代而言,魏晉士人處在新舊文化的分離決裂中,這種決裂意味著痛苦,此即是悲情意識作為魏晉士人生命的主旋律的原因。任何時代的知識份子,他們敏感的心靈感受著文化規範的改變,並負起創造出適應新的文化時代的價值體系。但在社會的變革中必然有一些先知先覺者痛苦的覺醒存在。必須正視這份孤獨的痛苦,才能對改革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承受能力,從而更積極堅定的推動改革。如果只是一味地鼓吹樹立新觀念,卻不去考察舊觀念在人們心理及行為模式中的累積沈澱和改變舊觀念所引發的痛苦,必然要落空而導致更大的痛苦,故揭示了魏晉時期具有文化使命感的知識份子們處在歷史變革中的痛苦歷程,對現今台灣政治與社會的紛爭亂象,應當會有較為清明的覺知和原則性的把握。
一 專著部分
(一)經學類
周易(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 藝文印書館  民國七十八年一月
詩經(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 藝文印書館  民國七十八年一月
禮記(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 藝文印書館  民國七十八年一月
左傳(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 藝文印書館  民國七十八年一月
論語(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 藝文印書館  民國七十八年一月
(二)史學類
二十二史劄記  趙翼  台北 世界書局  民國四十七年十一月
高士傳 皇甫謐  台北 中華書局 一民國六十七年五月
漢書  班固  台北 鼎文書局  民國七十年五月
後漢書  范曄  台北 鼎文書局 民國七十年五月
晉書  房玄齡  台北 鼎文書局 民國七十年五月
三國志  陳壽撰 裴松之注 台北鼎文書局 民國七十六年五月
讀通鑑論  王夫之  台北 里仁書局  民國七十四年四月
    宋書  沈約 台北 鼎文書局  一九九0年五月
    中國思想通史  侯外盧  北京 人民出版社  一九五七年
魏晉南北朝思想史  張仁青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
中國人才史稿  李樹喜  石家莊 河北人民  一九八四年三月
中古文學史論  王瑤  台北 長安  民國七十五年六月
中古文學史論文集  曹道衡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八六年七月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演講錄  萬繩楠整理  黃山書社  一九八七年四月
    魏晉玄學史  許杭生 李中華 陳戰國 那薇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七月
    新史學  雅克.勒高夫 姚蒙編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二月
    中國美學思想史 敏澤  山東齊魯書社  一九八九年八月
    史記通論  韓兆琦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0年九月
    魏晉南北朝史 上、下冊  王仲犖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0年三月
    中國文學史綱要  袁行霈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0年九月
    歷史的悲劇意識  許蘇民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一月
    兩晉史話  王文清 許輝  北京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八月
    治亂世替-魏晉卷  曹文柱  台北書泉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十月
    魏晉思想史  許抗生  台北 桂冠圖書公司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歷史的頓挫──人物篇  范炯生  台北 雲龍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六月
    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  陳桐生  廣東汕頭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九月
    中國悲劇史綱  謝柏梁  學林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中國魏晉南北朝思想史  曾宏曾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中國文學思想史  青木正兒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中國魏晉南北朝文學史  景蜀慧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中國魏晉南北朝宗教史  楊耀坤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中古文學史論文集續編  曹道衡  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國八十三年七月
歷史的頓挫──事變篇  范炯生  台北 雲龍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七月
歷史的祭品──悽怨的忠魂  范炯  台北 昭明出版社  一九九九年十月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  萬繩楠整理  台北 昭明出版社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
魏晉南北朝文化史  萬繩楠  台北 昭明出版社 二000年二月
歷史研究  湯恩比著 陳曉林譯  台北 遠流出版社  二000年四月
(三)哲學類
老子.周易  王弼注 樓宇烈校釋  台北 華正書局 民國七十二年三月
荀子集釋  李滌生  台北 學生書局 民國七十三年九月
呂氏春秋校  陳奇猷  台北 華正書局 民國七十四年五月
    老子今註今譯  陳鼓應註釋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一九八八年一月
    莊子今註今譯  陳鼓應註釋 台北 台灣商務印書館  一九九一年一月
先秦倫理學概論  朱伯昆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一九八四年二月
才性與玄理  牟宗三  台北 學生書局  民國七十四年四月
中國人才思想史第一卷(先秦部分) 雷禎孝  北京 中國展望書店  一九八六年六月
    自我實現──主體論人生哲學  蕭雪慧 韓東屏  河南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十月
    魏晉三大思朝論稿  田文棠  陝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
    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  羅宗強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
    儒道人生哲學  邵漢民  吉林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
    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  陳順智  湖北 武漢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七月
    才性與玄理  牟宗三  台北學生書局  民國八十二年七月。
    魏晉清玄  李春青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十月
    魏晉玄談  孔繁  台北 洪葉文化事業  一九九四年二月
    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道  張立文  台北漢興書局  一九九四年五月
人心與人生  梁漱溟  上海 學林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魏晉思想(甲編三種) 賀昌群 劉大杰 袁行霈  里仁書局 民國八十四年八月
魏晉思想(乙編三種) 魯迅 容肇祖 湯用彤  里仁書局 民國八十四八月
魏晉的自然主義  容肇祖  北京 東方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三月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李澤厚  台北 三民書局  民國八十五年九月
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  蔡振豐  台北  黎明文化事業  民國八十六年八月
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  蔡忠道  台北 文津出版社  二000年六月
中國思想與人文關懷  韋政通  台北 洪葉文化事業出版  二000年十一月
(四)文學類
嵇中散集  嵇康  台北 台灣  商務印書館  民國五十四年五月
陸士衡詩注  郝立權  台北 藝文印書館  民國六十年九月
太平廣記  李昉  台北 新興書局  一九七三年三月
詩康樂詩注  黃節注  台北 藝文印書館  民國六十四年九月
魏武明帝詩注  黃節注  台北 藝文印書館  民國六十六年七月
嵇康集校注  戴明揚  台北 河洛圖書公司  一九七八年八月
阮嗣宗集  阮籍  台北 華正書局  民國六十八年三月
詩藪  明.胡應麟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七九年四月
詩品校注  楊祖聿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七十年一月
陶淵明集  鍾優民  湖南  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一年五月 
昭明文選  蕭統編李善等六臣注 台北 漢京文化事業 民國七十二年三月
陶淵明集  逯欽立校注  台北 里仁書局 民國七十四年四月
陶淵明年譜  宋.王質等撰、許逸民校輯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八六年四月
陶淵明集校箋  楊勇校  台北 正文書局  民國七十六年一月
人物志及注校證  劉邵撰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七十六年七月 
阮籍集校注  陳伯君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八七年七月
    曹丕集校注  夏廣才 唐紹平 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六月
楚辭注釋  馬茂元 主編  台北 文津出版社 民國八十二年九月
世說新語箋疏  余嘉錫  台北 華正書局  民國八十二年十月
陶靖節集  陶澍汪 戚煥塤校  台北 華正書局  民國八十二年十月
曹子建集評注清 丁晏編 黃節注  台北 世界書局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陶淵明研究資料彙編 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師同學編 北京 中華書居 一九六二年版
陶淵明作品研究  黃仲崙  台北 帕米爾  民國五十八年五月
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台北 世界書局 民國五十八年八月  
陶淵明研究資料彙編、詩文彙評  台北 明倫出版社  民國五十九年十二月
迦陵論詞叢稿  葉嘉瑩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0年二月
魏晉風氣與六朝文學  朱義雲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六十九年八月
魯迅全集  魯迅  北京 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一年六月
三曹資料彙編  顧俊  台北 木鐸出版社 民國七十年十月
建安七子學述  江建俊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七十一年二月
中古文學概論  徐嘉瑞  台北:莊嚴  民國七十一年二月
屈原論稿  聶石樵  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二年二月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逯欽立輯校 台北 木鐸出版社  民國七十一年十二月
漢魏樂府風箋  黃節箋  台北 學海出版社  民國七十二年三月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論稿  張文勛  上海古籍  一九八四年四月
漢魏六朝文學論文集  逯欽立  陝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
楚辭資料海外編   陳世驤、尹錫康、周發祥主編  一九八六年四月
建安文學論稿   張可禮  山東教育出版社  一九八六年九月
先秦漢魏南北朝詩(上、中、下)  台北 木鐸出版社  民國七十七年七月
中國文學理論史 六朝篇  王金凌  台北:華正  民國七十七年四月
中國山水詩研究 王國瓔  台北 聯經出版社  民國七十七年四月
古詩十九首彙說賞析與研究  張清鐘  台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七十七年十月
    中古文學論叢  林文月  台北 大安出版社  民國七十八年六月
    古詩十九首集釋  陳樹森編注  香港 中華書局 一九八九年十月
    管錐篇  錢鍾書  台北書林出版公司  民國七十九年八月
    建安七子詩文集校注譯析  韓洛平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三月
    魯迅全集  魯迅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四月
    中國十大隱士  常金倉主編  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五月  
    中西比較詩學體系  黃藥眠、童慶炳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九月
    魏晉士人與政治  景蜀慧  台北 文津出版社  民國八十年十一月
    建安文學概論  王巍  遼寧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陶詩繫年  錢玉峰  台北 中華書局  民國八十一年六月
    漢樂府研究  張永鑫  江蘇古藉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六月
    魯迅作品賞析大辭典  張效民  四川辭書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八月
六朝文學觀念叢稿  顏崑陽  台北 正中書局  民國八十二年二月
陶淵明之人品與詩品  陳怡良  台北 文津出版社  民國八十二年三月
    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  陳順智  武漢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七月
    心哉美矣-漢等六朝文心流變史  李建中  彭正雄  民國八十二年九月
    詩馨篇(上)(下)  葉嘉瑩  台北 書泉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九月
    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第二輯
         國立成功大學主編  台北 文津出版社 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
    詩經勝境及其文化品格  許志剛  台北 文津出版社  民國八十二年十二月
    詩與酒  劉揚忠  台北 文津出版社  民國八十三年一月 
    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  王立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八十三年七月
    屈原與楚辭  姜亮夫 姜昆武  安徽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四月
    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  葉舒憲  湖北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六月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袁行霈  台北 五南圖書公司  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
    漢末士風與建安詩風  孫明君  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國八十四年一月
對酒當歌-六朝文學與曹氏父子  張鈞莉  台北 幼獅文化廣場  民國八十四年十月
中國詩詞風格研究  楊成鑒  台北:洪葉文化  一九九五年十月
多情自古傷離別──古典文學別離主題研究 蕭端峰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民國八十五年六月
陶淵明探索  陳美利  台北 文津出版社  民國八十五年六月
山水與古典  林文月  台北 三民書局 民國八十五年六月
田園詩人陶潛  郭銀田  台北 里仁書局  民國八十五年九月
竹林七賢  李富軒  台北 志一出版社  民國八十五年九月
漢代文人與文學觀念的演進  于迎春  東方出版社 一九九七年六月
六朝唯美詩學  王力堅  台北 文津出版社  一九九七年七月
    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第三輯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  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國八十六年九月
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  王文進  台北 台灣書店 民國八十八年二月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嚴可均輯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九九年五月
三曹與中國詩學  孫明君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九年九月
阮籍詠懷詩講錄  葉嘉瑩  台北 桂冠圖公司  二000年二月
漢魏六朝詩講錄(上)(下) 葉嘉瑩  台北 桂冠圖公司  二000年二月
陶淵明飲酒詩講錄  葉嘉瑩  台北 桂冠圖公司  二000年二月
嵇康曾春海  台北 萬卷樓  民國八十九年三月
(五)文化類
中古門第論集  何啟民  台北:學生  民國七十一年二月
兩晉南朝的士族蘇紹興  台北 聯經出版社  民國七十六年三月
憂患意識的體認  高明等  台灣:文津  民國七十六年四月
人才學通論  王通訊  天津 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六月
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  楊煦生  廣東 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七月
近代中國的知識份子  吳廷嘉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
士與中國文化  余英時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
悲患與風流-中國傳統人格的道德美學世界  陳晉  國際文化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五月
走向避難所-精神勝利的源流考察與效應分析 董炳月 劉晴  國際文化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六月
    變革中的文化心態  李勇鋒  北京 新華書店  一九八八年八月
    為自己的人  美.弗洛姆  北京:三聯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
    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  張張法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一月
    建安風流人物  鄭孟彤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三月
    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  呂正惠  台北 大安書局  民國七十八年九月
    放達不羈的士族  王曉毅  陝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中古學術論略  張蓓蓓  台北 大安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五月
    士人與社會  劉澤華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八月
    中古文人風采  何滿子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二月
    憂鬱是中國人之宗教  史作檉  台北 書鄉文化出版  民國八十二年十月
    中國古代人才觀  朱耀廷  北京 新華書局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鄴下風流──英雄、文士、才子與文學革命  潘嘯龍  山西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一月  
    中國文學的人文精神  暢廣元  陝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三月
    中國傳統人格批判  劉廣明 王志躍  江蘇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十月
    狂與逸──中國古代知識份子的兩種人格特徵  張節末  北京東方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一月
    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  許倬雲  台北 聯經出版社  民國八十四年三月
    禪宗與中國文化  葛兆光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四月
瀟灑與敬畏-中國士人的處世心態  張毅  岳麓書社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八月 
歸去來兮──隱逸的文化透視  張立偉  北京 三聯書局  一九九五年九月
學術救國──知識份子歷史觀與中國政治  黃敏蘭  河南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文化與行為  李亦園  臺灣商務書館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中國人的處世藝術  李軍  河南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九月
論中國人現象孫蓀主編  河南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九月
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  寧稼雨  北京 東方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 余英時  台北聯經出版社  一九九七年四月
佛教與中國文化  陳仲奇等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九七年十月
世說新語的名士風度  胡友鳴  台北 大村文化出版  一九九八年三月
魏晉名士人格研究  李清筠  台北 文津出版社 二000年十月 
(六)美學類
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  台北 學生書局 民國七十二年一月
藝術魅力的探尋  林興宅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五月
中國美學史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  台北 漢京文化公司 民國七十五年八月
    美的歷程  李澤厚  台北 谷風出版社  民國七十六年十一月
    中國詩歌美學  蕭馳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
    悲患與風流──傳統人格形象的道德美學世界陳晉  北京 國際文化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五月
    華夏美學  李澤厚  台北 時報文化出版社 民國七十八年四月
    史記美學論  何世華 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七月
    六朝美學  袁濟喜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八月
    鍾爃詩歌美學  羅立乾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 民國七十九年三月
    人.自然──中國藝術的自然精神   馮曉  北京 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0年七月
    山水審美:人與自然的交響曲  謝凝高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六月
    中國古代的人學與美學  成復旺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七月
    藝苑篇(上)李希凡  台北 書泉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九月
    藝術創造工程  余秋雨  台北 允晨文化出版社 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
    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  童慶炳  台北 萬卷樓圖書公司  民國八十三年八月
    境生象外  寧成春  北京 三聯書店 一九九五年四月
    美從何處尋  宗白華  台北駱駝出版社  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盡善盡美──儒學藝術精神李明泉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九月
六朝美學史  吳功正  江蘇美術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四月
論中國人現象  孫蓀主編  河南 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九月
美的覺醒-高爾泰文選之二  高爾泰  台北東大圖書  一九九七年三月
嵇康音樂美學思想研究  張蕙慧  台北 文津出版社  一九九七年四月
六朝情境美學  鄭毓瑜  台北 里仁書局 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
魏晉玄學人格美研究  高華平  成都 巴蜀書社 二000年八月 
中國美學論稿  王興華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三月
    美的沈思  蔣勳 台北 雄獅美術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五月
(七)心理學
人格心理學   朱道俊  台北 商務書局 民國七十六年十月  
悲劇心理學-各種悲劇理論快感理論的批判研究  朱光潛  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四月
文學心理學概論王先霈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一月
心理學張春興、楊國樞合著 台北 三民書局 民國七十七年二月
家庭會傷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機約翰布雷蕭 鄭玉英譯 
            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民國八十二年五月
    心靈現實的藝術透視  韓經太 北京 現代出版社  一九九0年二月
二 論文類
(一)學位論文
   魏晉名士人格研究  李清筠  台灣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  民國八十年六月
   世說新語呈現之魏晉士人審美觀研究  徐麗真  政大中研所博士  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  吳冠宏  台大中研所博士 民國八十六年四月
   阮籍審美思想研究  孫良水  高師大國研博士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一月
   魏晉玄學儒道互補思想之研究  蔡忠道  高師大國研博士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六月
   魏晉自然思潮研究  李玲珠 高師大國研博士論文  民國八十九年六月
(二)期刊論文
   評阮籍的生命情調  張火慶 鵝湖月刊 第四卷第一期 民國六十六年七月
   治學補說  繆鉞   文史哲  一九八三年第三期
   "情"在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地位  王又平  華中師院學報  一九八四年三月
   魏晉人的道德觀  陳戰國  社會科學戰線  一九八五年第四期
   古典文學札記一則  李澤厚  文學評論  一九八六年第四期
   憂患感:從屈原、賈誼到杜甫  程千帆 莫礪峰  文藝理論研究  一九八六年第二期
   論賈誼不遇  李大明  四川師範大學學報  一九八七年第二期
   《世說新語》是志人小說成熟的標志 寧稼雨  天津師專學報(社科版)  一九八八年五月 
   古典美學與人格  張節末  文藝研究  一九八九年三月
   "縱橫"流為文士說  熊憲光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一九九0年第一期
   中國傳統美學與人  成復旺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一九九0年第二期
   陶淵明與晉宋之際的政治風雲  袁行霈  中國社會科學(京)  一九九0年二月
   論情感在審美中的作用  鄒祖興 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科版) 一九九0年第五期
   面對時代的文化美學  鄒廣文 孟憲忠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一九九一年第一期
   六朝人的審美素質剖析  吳功正  中州學刊  一九九一年第一期
   中國古代審美範疇的融合性特徵  夏昌瓊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 一九九一年第一期
   陶淵明的歸隱與玄學的人格本體論  朱家馳  河北大學學報  一九九一年第四期
   建安時期士人的政治地位、社會意識與文學思潮  詹福瑞  天府新論(成都)  一九九一年四月
   "竹林七賢"之有無與中古文化精神  劉康德  復旦學報(社科版)  一九九一年五月
   先秦儒學和道家的理想人格 劉輝揚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 一九九一年第五期
   藝術的文化參與和精神審美功能  陳池瑜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 一九九一年第六期
   二千多年來中國士人的兩個情節  繆鉞  中國文化  一九九一年八月第四期
   中國古代詩人的人格養成  吳野  天府新論(成都)  一九九二年一月
   論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識  程自信 王友勝 江淮論壇(合肥) 一九九二年六月
   魏晉南北寓朝賦的憂思精神  吳兆路  復旦學報(社科版)  一九九二年五月
   玄學與魏晉風度──魏晉士人的人生之在淺探  翁家禧 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一九九四年一月   人格自由論  沈曉陽  江海學刊  一九九四年一月
   論人格  楊千樸  江海學刊  一九九四年一月
   漢末魏晉的名士風度  河北學刊  一九九四年三月
   從濃烈到淡泊-由六朝詩歌看魏晉名士生命情感的變遷 張建華  人文雜誌  一九九四年第三期
   儒家人格境界向文學價值範疇的轉換  李春青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 一九九四年三月
   時空寂寞──士大夫憂患意識的詩語言  林繼中  成都天府新論  一九九四年五月 
   論晉名士對屈原的解讀及其意義  蔣方  荊州師專學報(社科版)  一九九四年六月    
   煥然精粹的美麗與哀愁-魏晉時期的審美自覺 何畫瑰 國文天地 第十卷第七期 民國八十三年十二月
   試論晉宋山水詩形成的兩點內在規定性 王玫  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 一九九五年第一期
   從人的覺醒到價值迷失  張平  河北學刊 一九九五年二月
   多元發展的基礎 五彩人生的底色──論孔子對古代作家主體人格形成之影響
          劉振東  文學遺產  一九九五年二月
   魏晉風度與盛唐氣象的轉換  林繼中  人文雜誌  一九九五年第二期
   論中國古代作家藝術人格的建構  暢廣元  人文雜誌  一九九五年第二期
   再辨"人格"之義-答徐少錦先生  鄧曉芒  江海學刊  一九九五年三月
   略論中國古代詩人的人格類型  李春青  學術月刊  一九九五年三月
   魏晉九品官人法再探討  陳長琦  歷史研究  一九九五年六月
   魏晉南朝奢侈之風述論  高衛星 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一九九五年第十四卷第三期
   嵇康、阮籍的「理想士人論」──由「宏達先生」與「大人先生」的形象談起
          陳美朱 孔孟月刊 第三十四卷第二期 民國八十四年十月
   漢晉時期的穎川士人集團  王大勝 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一九九六年第十五卷第一期
   從性格氣質看陶淵明的歸田 魏娟莉 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一九九六年第十五卷第一期
   魏晉玄學對傳統名教的"否定之否定  馬中 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科版) 一九九六年第一期
   論漢魏思想的演變  袁峰 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科版) 一九九六年第一期
   解體.重建.平衡-魏晉南北朝美學發展軌跡述評
           莫其遜 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一九九六年第三十三卷第一期
   論魏晉名士關於理想人格的理論與實踐 孔毅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科版) 一九九六年第二期
   貴真:魏晉時代的一種人生價值觀  王群力 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 一九九六年第二期      淺談孫權選用人才的特點  王德福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科版)一九九六年第二期
   試論陶淵明的"曠"與"真"  陳慧芳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一九九六年第二期
   在人格與詩境相通處──論中國古代詩學的文化心理基礎 李春青  文學評論  一九九六年二月 
   魏晉美學與魏晉文化──評《嵇康美學》和《狂與逸》及其他
              游牧 杭州大學學報 一九九六年三月第二十六卷第三期
   陶淵明和他的田園建構──兼論陶淵明的終極關懷及現代屬性
               章海生 蘇州大學學報(哲社版) 一九九六年第三期
   魏晉之際名教自然之爭與詩人心態  魏娟莉 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一九九六年第十五卷第三期
   三國鼎立和江南人才崛起及其盛衰之評析 葉哲明  台州師專學報(臨海)  一九九六年四月
   八十年代以來魏晉南北朝大族個案研究綜述 容建新  中國史料研究動態(京)  一九九六年四月
   魏晉政治風雲與"名教自然之辨" 孔毅 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 一九九六年第十五卷第四期
   屈原與中國文人的悲劇性  周憲  文學遺產  一九九六年第五期
   後漢風謠、清議與士人品格  王保頂 孔孟月刊 第三十四卷第十一期 民國八十五年七月
   人格理論研究論綱  王沛 西北師大學報 一九九六年七月第三十三卷第四期
   傳統價值理想和現代人格塑造-兼論中西傳統人格塑造比較  
                 謝龍 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科版) 一九 九七年第一期
   知性與盡分──論陶淵明對自我的體認 建業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 一九九七年一月第三十六卷第一期
   古代美學中的藝術人格論 陳德禮 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科版) 一九九七年第二期
   人學何以可能  江海學刊  一九九七年第二期 
   人學研究的歷史轉向  韓震
   人的成熟與人學的自覺  衣俊卿
   當代中國人學邏輯僭越和缺失的反思──黎明、黃昏與月亮的辯證法  張一兵
   哲學的"人學"形態之可能  張曙光
   人的發展規律  黃楠森
   人的自然個性  王銳生
  人學與自然文明建設的實效性  韓慶祥
   生命自我與現實自我的糾葛與幻化──陶淵明《飲酒》詩七言意象結構探索
   祝菊賢 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九七年第二十七卷第二期
   論荀彧-兼論曹操與東漢大族的關係  王永平 揚州大學學報(人社科版) 一九九七年三月
   難以"忘情"與魏晉士人的人生傷痛──讀《世說新語》札記
                    高建新 張維娜  語文學刊   一九九七年三月  
   "人文精神"討論的學術品位及現實意義 楊世真 杭州大學學報 一九九七年三月第二十七卷第一期
   論西方文論中人物論的五種模式  劉道全 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一九九七年第十六卷第二期
   魏晉玄學的衰落及其與佛教的合流  孔毅 李民 許昌師專學報 一九九七年第十六卷第二期
   悲喜怫鬱 雜集於中──從《詠懷》看阮籍詩學意識
              李耀南 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 一九九七年第二期
   人、人性、美-先秦儒家美育思想理論基礎初探
                     張德文 孔孟月刊 第三十五卷第六期 民國八十六年二月
   突圍的合力-朱光潛、宗白華美學的互補 鄧華 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一九九七年第三十四卷第二期
   莊子思想與陶淵明的人生境界  張瑞君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 一九九七年第三期
   "縱橫"流為俠士說  熊憲光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九七年第四期
   忠奸之爭與感士不遇──論屈原賈誼的意識傾向及其在貶謫文化史上的模式意義
              尚永亮  社會科學戰線(長春)  一九九七年四月
   復仇之心與功業之念-魏晉六朝"年少慕俠"心態略探
             王立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 一九九七年第四期
   走向裂變 ──透視魏晉南朝之"興" 何旺生 安徽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九七年第二十五卷第四期
   非理性:人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胡敏中 江海學刊  一九九七年第五期
   人學研究的若干理論問題──全國首屆人學討論會述評  韓璞庚 江海學刊  一九九七年第五期
   人學與人文精神  陳新夏 江海學刊  一九九七年第五期
   從人的實存論人學對象及內容  衡彩霞 江海學刊  一九九七年第五期
   人文視野中的中國封建道德   趙紅梅 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 一九九七年第六期
   人文精神的歷史演進及其當代主題  熊在高 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 一九九七年第六期
   當代中國人文知識分子的責任與義務──兼論人文知識分子與新時期的精神文明建設
                     張斌峰 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 一九九七年第六期
   關於"哲學終結"之後的人文精神──對人文精神倡導者思維前提的初步批判
                   魏敦友 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 一九九七年第六期
   從"整體的人"論人學成立的根據  衡彩霞 鄭州大學學報 一九九七年七月第三十卷第四期
   《莊子》的自然人本精神對中國文人的影響 哈嘉瑩 西北師大學報 一九九七年九月第三十四卷第五期
   "抱利器而無所施"的悲劇人物曹植  李景琦  文史知識   一九九七年十月
   魏晉文人精神流變形態與軌跡  高浦棠 陝西大學學報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第二十六卷第四期
   陶淵明五官三休的痛自懺悔  魏耕原 陝西大學學報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第二十六卷第四期
   對人際的超越與關懷──再論陶淵明歸隱 
              戴建業 華中師範大學學報 一九九八年一月第三十七卷第一期
   關於人的本質的幾個問題  余常德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 一九九八年第一期
   "人的價值"實現的條件及其特點 趙文峰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一九九八年第一期
   辛棄疾與陶淵明  鄧紅梅 蘇州大學學報(哲社版) 一九九八年第二期 
   試論陶淵明之悲情與解脫  曹慶鴻 河北大學學報 一九九八年三月第二十三卷第一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