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盛唐山水詩研究
作者:李遠志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蔡崇名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山水詩盛唐詩學隱逸自然意識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7
盛唐是文學史上詩歌發展的峰頂,山水詩創作繼晉宋之後至此又重現高潮。本文以「盛唐山水詩研究」為題,探討詩史上盛唐時期山水詩發展的原因和詩歌實際呈現的面貌。依據此一旨趣,本研究主要朝山水詩在盛唐勃興的內外緣因素和盛唐詩人山水詩創作的風格特色兩個方向進行:論文二、三、四章在透過六朝至盛唐之間文化思想變遷的研究,以了解晉宋和盛唐兩個無論時代精神、政治氣氛、社會環境等客觀條件完全不類的情形下,何以同樣出現山水詩的創作高峰,甚至盛唐山水詩創作的普遍性和藝術成就更凌駕於晉宋之際;並檢視六朝以下文學藝術發展的軌跡,了解盛唐山水詩在質在量皆遠盛於晉宋的內在因素,即詩歌發展的主、客觀條件,也就是文學的內、外緣因素流變的探討。五、六、七、八四章,以盛唐時期創作大量山水詩的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代表性詩人,從他們的生平事蹟、思想傾向,連結其山水詩作品,以印證文化思想的薰陶和現實人生的境遇在山水詩裡的具體反映,同時也進行各家在山水詩創作上不同風格的分析和比較。全文計九章:
第一章〈緒論〉:對研究主題及論文寫作背景、研究範圍及方法提出具體說明。
第二章〈六朝山水向盛唐的嬗遞〉:探討六朝至盛唐間士人思想中自然主義的勃興、個人意識的抬頭與生命價值觀的改變,因安頓人生的取向與經常的山水接觸等客觀條件,成為盛唐山水詩普遍創作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詩學流變〉:釐清南朝至盛唐之間,詩歌形式藝術的發展、詩歌與繪畫相互的影響、詩學理論等建樹,造就盛唐山水詩情景合一、境界渾融的獨特藝術風格。
第四章〈詩壇重心的移轉〉:分析初唐百年詩壇的演變。因詩人族群的更新,引發的江湖山林體驗;配合富庶繁榮的時代和遼闊的疆域提供詩人闊遊的天地,因為江山之助,山水詩的創作繼晉宋之後重開新境。
第五章至第八章,依序從詩人生平事蹟、思想內容、連結其山水詩創作的實際內涵,分別探討因獨特的思想境界及詩歌風格而擁有詩佛、詩仙、詩聖(史)之稱的王維、李白、杜甫,以及在盛唐最具隱逸特質的孟浩然等代表性詩人,根據其各階段山水詩創作的風貌及興寄主題的變化,從山水詩中辨析詩人的思想傾向與相對於歷史人文功利色彩的人生價值取向,並研究個別山水詩的藝術風格和詩歌所反映的詩人思想及時代特色。
第九章〈結論〉:根據研究結果,歸納盛唐山水詩為盛唐詩人主要創作題材;其淵源流變、審美趣味與興會寄託,具有反映盛唐文化思想及士人生命價值祈嚮,不但存在著深厚的自然審美情趣,並如實的呈現歷來士人卷而懷之、安頓身心的共同歸向。
參考書目
壹、古籍 (依時代序)
一、經部
(漢)毛 亨傳,鄭 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漢)趙 岐注,(宋)孫 奭疏:《孟子正義》,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魏)何 晏注,(宋)邢 昺疏:《論語正義》,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
(魏)王 弼撰:《周易例略》,臺北:成文,民65。
二、史部
(漢)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1997。
(晉)陳 壽撰:《三國志》,北京:中華,1997。
(宋)范 曄撰:《後漢書》,北京:中華,1997。
(梁)沈 約撰:《宋書》,北京:中華,1997。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1997。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1997。
(唐)撰李百藥撰:《北齊書》,北京:中華,1997。
(唐)令狐德棻撰:《周書》,北京:中華,1997。
(唐)姚思廉撰:《梁書》,北京:中華,1997。
(唐)姚思廉撰:《陳書》,北京:中華,1997。
(唐)李延壽撰:《南史》,北京:中華,1997。
(唐)魏 徵撰:《隋書》,北京:中華,1997。
(唐)吳 兢撰:《貞觀政要》,臺北:宏業,民88。
(唐)杜 佑撰:《通典》,北京:中華,1988。
(唐)玄 宗敕撰:《大唐開元禮》,北京:民族,2000。
(後晉)劉 昫撰:《舊唐書》,北京:中華,1997。
(宋)歐陽脩撰:《新唐書》,北京:中華,1997。
(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臺北:商務,民68。
(宋)王 溥撰:《唐會要》,北京:中華,1955。
(宋)徐天麟撰:《東漢會要》,北京:中華,1956。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臺北:華文,民57。
(宋)宋敏求撰:《長安志》,臺北:國泰文化,民69。
(宋)王欽若撰:《冊府元龜》,臺北:大華,民57。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北京:中華,1986。
(元)脫 脫撰:《宋史》,北京:中華,1997。
(清)呂懋勳修、袁廷俊纂:《藍田縣志》,臺北:臺灣學生,民56。
(清)沈青崖, 吳廷錫等撰:《陜西通志續通志》,臺北:華文,民56。
(清)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臺北:樂天,民62。
(清)楊 晨撰:《三國會要》,北京:中華,1956。
三、子部
(漢)王充撰:《論衡》,臺北:商務,民65。
(晉)葛 洪撰:《抱朴子》,臺北:世界,民48。
(晉)郭 象注:《莊子》,臺北:藝文,民72。
(晉)王 弼注:《老子》,臺北:中華,民76。
(北齊)顏之推撰:《顏氏家訓》,北京:中華,1993。
(隋)王 通撰:《中說》,臺北:廣文,民64。
四、集部
(一) 別集
(吳)陸 機撰,郝立權註:《陸士衡詩註》,臺北:藝文,民65。
(晉)阮 籍撰,黃 節註:《阮步兵詠懷詩註》,臺北:藝文,民89。
(晉)陶 潛撰,陶 澍註:《陶靖節集》,臺北:商務,民55。
(晉)陶 潛撰,王叔岷箋證:《陶淵明詩箋證稿》,臺北:藝文,民88。
(宋)謝靈運撰,黃 節註:《謝康樂詩註》,臺北:藝文,民76。
(宋)鮑 照撰,黃 節註:《鮑參軍詩註》,臺北:藝文,民66。
(齊)謝 朓撰,郝立權註:《謝宣城詩註》,臺北:藝文,民65。
(梁)江 淹撰:《江文通集》,臺北:中華,民60。
(北周)庾 信撰:《庾子山集》,臺北:商務,民57。
(唐)盧照鄰撰:《東皋子集》,北京:中華,1980。
(唐)王 勃撰:《王子安集》,臺灣:商務,民54。
(唐)楊 炯撰:《楊盈川集》,北京:中華,1980。
(唐)孟浩然撰,徐 鵬校注:《孟浩然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1989。
(唐)王 維撰,(明)顧起經注:《類箋王右丞全集》,臺北:中央圖書館,民62。
(唐)王昌齡撰,胡問濤等校注:《王昌陵集編年校注》,成都:巴蜀,2000。
(唐)岑 參撰,(民)劉開揚箋註:《岑參詩集編年箋註》,成都:巴蜀,1995。
(唐)李 白撰,安 旗等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成都:巴蜀,1990。
(唐)李 白撰,(清)王 琦輯注:《李太白全集》,臺北:華正,民80。
(唐)李 白撰,瞿蛻園等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1980。
(唐)杜 甫撰,(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1979。
(唐)顏真卿撰:《顏魯公集》,上海:古籍,1992。
(唐)劉禹錫撰,瞿蛻園注:《劉禹錫集箋證》。上海:古籍,1989。
(唐)司空圖撰:《司空表聖集》,臺北:環球,民55。
(唐)皮日休撰:《皮子文藪》,臺北:商務,民54。
(宋)歐陽脩撰:《歐陽文忠公集》,臺北:商務,民56。
(宋)蘇 軾撰:《東坡題跋》,臺北:廣文,民60。
(宋)黃庭堅撰:《豫章黃先生文集》,臺北:商務。民68。
(宋)劉克莊撰:《後村先生全集》,上海:上海書店,1989。
(宋)王禹偁撰:《小畜集》,臺北:商務,民57。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中正,民51。
(金)元好問撰,施國祈箋註:《元遺山詩注》,臺北:中華,民72。
(元)揭徯斯撰:《揭文安公全集》,臺北:商務,民64。
(明)李日華撰:《恬致堂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民60。
(明)屠 隆撰:《白榆集》。臺北:偉文,民65。
(清)楊維楨撰:《東維子文集》。臺北:商務,民54。
(清)柴紹炳撰:《柴省軒先生文鈔》。臺南:莊嚴,民86。
(清)葉 燮撰:《已畦集》,臺南:莊嚴,民86。
(清)賀貽孫撰:《水田居文集》,臺南:莊嚴,民86。
(二) 選集
(梁)蕭 統撰,李 善等註:《六臣註文選》,臺北:廣文,民53。
(梁)徐 陵編:《玉臺新詠》,臺北:世界,民75。
(唐)殷 璠輯:《河嶽英靈集》,臺北:商務,民78。
(唐)芮挺章選:《國秀集》,臺北:商務,民78。
(宋)姚 鉉纂:《唐文粹》,臺北:商務,民54。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1966。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民88。
(明)張 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臺北:新興,民52。
(清)康熙御定:《全唐詩》,北京:中華,1960。
(清)陸心源撰:《唐文續拾遺》,臺北:文海,民51。
(清)王士禎撰:《古詩選》,臺北:廣文,民51。
(清)王阮亭選,黃培芳等箋註《唐賢三昧集箋註》,臺北:廣文,民57。
(清)王士禎輯:《唐人萬首絕句選》,臺北:廣文,1968。
(清)沈德潛撰:《古詩源》,臺北:曾文,民64。
(清)董 誥等編,陸心源補輯拾遺:《全唐文及拾遺》,臺北:大化,民76。
(清)沈德潛選注:《唐詩別裁集》,上海:古籍,1979。
(清)許 槤編:《六朝文絜》,北京:華夏,1999。
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北京:中華,1988。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1983。
五、詩話、詩論、評箋
(梁)鍾 嶸撰,汪 中選注:《詩品注》,臺北:正中,民58。
(梁)劉 勰撰,范文瀾注:《文心雕龍註》,臺北:明倫,民60。
(唐)杜 甫撰,(清)浦起龍注:《讀杜心解》,北京:中華,1961。
(唐)王 維撰,(清)趙殿成箋注:《王摩詰全集箋注》,臺北:世界,1962。
(唐)杜 甫撰,(清)朱鶴齡注:《杜工部詩集輯注》,東京:中文,民66。
(唐)杜 甫撰,(清)吳瞻泰注:《杜詩提要》,臺北:大通,民63。
(唐)杜 甫撰,(元)趙 汸註:《杜律趙註》,臺北:大通,民63。
(唐)杜 甫撰,(清)楊 倫注:《杜詩鏡銓》,臺北:漢京,民69。
(唐)杜 甫撰,(宋)郭知達集注:《九家集注杜詩》,臺北:商務,民72。
(唐)杜 甫撰,(明)王嗣奭注:《杜臆》,上海,古籍,1983。
(唐)釋皎然撰:《詩式》,北京:中華,1985。
(唐)孟浩然撰,李景白校注:《孟浩然詩集校注》,成都:巴蜀,1988。
(唐)杜 甫撰,(清)黃 生注:《杜詩概說》,臺南:莊嚴,民86。
(唐)司空圖撰:《二十四詩品》,臺北:金楓,1999。
(唐) (日)空 海撰:《文鏡祕府論》,臺北:金楓,1999。
(宋)許 顗撰:《許彥周詩話》,北京:中華,1985。
(宋)陳師道撰:《後山詩話》,臺北:商務,民72。
(宋)葛立方撰:《韻語陽秋》,上海:古籍,1984。
(宋)尤 袤撰:《全唐詩話》,上海:商務,民25。
(宋)江 夔撰:《姜氏詩話》,臺北:藝文,民54。
(宋)嚴 羽撰:《滄浪詩話》,臺北:藝文,民56。
(宋)曾季貍撰:《艇齋詩話》,臺北:藝文,民54。
(宋)計有功撰:《唐詩紀事》,臺北:商務,民57。
(宋)張 戒撰:《歲寒堂詩話》,臺北:藝文,民58。
(宋)蔡正孫撰:《詩林廣記》,臺北:廣文,民62。
(宋)胡 仔撰:《苕溪漁隱叢話》,臺北:世界,民65。
(宋)張邦基撰:《墨莊漫錄》,臺北:商務,民65。
(宋)黃 徹撰:《溪詩話》,北京:人民文學,1986。
(宋)葉夢得撰:《石林詩話》,臺北:新興,民77。
(宋)方 回編,(清)紀曉嵐批點:《瀛奎律髓》,北京:中國書店,1990。
(宋)劉辰翁批點《孟浩然詩集》,臺北:中央圖書館,民86。
(宋)阮 閱編:《詩話總龜》,北京:人民文學,1998。
(元)辛文房撰,(民)周本淳校正:《唐才子傳校正》,臺北:文津,民77。
(元)楊 載撰:《詩法家數》,臺南:莊嚴,民86。
(元)陳秀明編:《東坡詩話錄》,上海:上海商務,民25。
(明)胡應麟撰:《詩藪》,臺南,莊嚴,民86。
(明)李攀龍輯:《唐詩選》,臺南,莊嚴,民86。
(明)徐師曾撰:《文體明辨》,濟南:齊魯,1997。
(明)李東陽撰:《麓堂詩話》,上海:商務,民25。。
(明)謝 榛撰:《四溟詩話》,上海:上海商務,民25。
(明)胡震亨撰:《唐音癸籤》,臺北:商務,民61。
(明)王世懋撰:《藝圃擷餘》,臺北:商務,民61。
(明)徐師曾撰:《文體明辨序說》臺北:長安,民67。
(明)許學夷撰:《詩源辯體》,北京:人民,1987。
(明)高 撰:《唐詩品彙》,上海:古籍,1982。
(明)楊 慎撰:《升庵詩話》,上海:古籍,1987。
(明)陸時雍撰:《詩鏡總論》,臺北:商務,民72。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臺灣:藝文,民45。
(清)翁方綱撰:《石洲詩話》,臺北:藝文,民54。
(清)沈德潛撰:《說詩晬語》,臺北:中華,民55。
(清)馮 班撰:《鈍吟雜錄》,臺北:藝文,民56。
(清)陳廷敬撰:《唐宋詩醇》,臺北:中華,民60。
(清)田 雯撰:《古歡堂集雜著》,臺北:商務,民60。
(清)潘德輿撰:《養一齋集》,臺北:景文,民60。
(清)劉濬編撰:《杜詩集評》:臺北:大通,民63。
(清)葉 燮撰:《原詩》,北京:人民文學,1979。
(清)朱 乾撰:《樂府正義》,日本京都:同朋舍,1980。
(清)孫聯奎撰:《司空圖詩品解說二種》,山東:齊魯書社,1980。
(清)王夫之撰,戴鴻森注:《薑齋詩話箋注》,臺北:木鐸,民71。
(清)黃子高撰:《粵詩蒐遊》四卷,臺北:新文豐,民73。
(清)王應奎撰:《柳南隨筆》,北京:中華,1985。
(清)方東樹撰:《昭昧詹言》,臺北:漢京,民74。
(清)桂 馥撰:《札樸》,臺北:藝文,民76。
(清)余成教撰:《石園詩話》,臺北:新文豐,民76。
(清)劉熙載撰:《藝概》,臺北:華正,民77。
(清)費錫璜撰:《漢詩總說》,臺北:新文豐,民78。
(清)施閏章撰:《蠖齋詩話》,臺北:新文豐,民78。
(清)徐 增撰:《而庵詩話》,上海:上海書店,1994。
(清)吳 喬撰:《圍爐詩話》,臺南,莊嚴,民86。
(清)施補華口授,錢 渠筆述:《峴傭詩說》,臺北:藝文,不錄年月。
(清)張謙宜撰:《齋詩談》,臺南,莊嚴,民86。
(清)喬 億撰:《劍溪說詩》,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清)王士禛撰:《帶經堂詩話》,北京:人民文學,1998。
(清)錢牧齋、何義門撰:《唐詩鼓吹評注》,河北:河北大學,2000。
(清)王堯衢注:《唐詩合解箋注》,河北:河北大學,2000。
六、筆記雜志
(南齊)謝 赫撰:《古畫品錄》,臺北:商務,民72。
(唐)張彥遠撰:《歷代名畫記》,臺北:商務,民72。
(唐)朱景玄撰:《唐朝名畫錄》,臺北:商務,民72。
(唐)李嗣真撰:《續畫品錄》,臺北:藝文,民55。
(唐)劉 餗撰:《隋唐嘉話》,北京:中華,1979。
(唐)張 鷟撰:《朝野僉載》,北京:中華,1979。
(唐)劉 肅撰:《大唐新語》,北京:中華,1984。
(唐)鄭處誨撰:《明皇雜錄》,北京:中華,1994。
(唐)裴庭裕撰:《東觀奏記》,北京:中華,1994。
(五代)王定保撰:《唐摭言》,臺北:世界,民51。
(宋)姚 寬撰:《西溪叢語》,北京:中華,1993。
(宋)陸 游撰:《家世舊聞》,北京:中華,1993。
(宋)洪 邁撰:《容齋隨筆》,上海:古籍,1996。
(宋)劉義慶撰:《世說新語》,臺北:大方,民63。
(宋)陸 游撰:《入蜀記》,臺北:文海,民70。
(宋)羅大經撰:《鶴林玉露》,北京:中華,1983。
(宋)葉夢得撰:《石林燕語》,北京:中華,1984。
(宋)王 讜撰:《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1987。
不著撰者:《宣和畫譜》,臺北:商務,民60。
(元)范 撰:《木天禁語》,臺南:莊嚴,民86。
(明)龔 賢等撰:《山水畫論》,臺北:藝術圖書,民64。
(清)姚 範撰:《援鶉堂筆記》臺北:廣文,民60。
(清)徐 松撰:《登科記考》,北京:中華,1984。
七、其他
舊題(漢)劉 向撰:《列仙傳》,臺北:新興,民77。
(晉)顧愷之等撰:《中國名畫家叢書》,臺北:文史哲,民73。
(南齊)謝 赫撰:《古畫品錄》,臺北:商務,民72。
(梁)釋僧佑撰:《弘明集》,臺北:商務,民64。
(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高僧傳》,北京:中華,1992。
(唐)釋淨覺撰:《楞伽師資記》,高雄:佛光,1994。
(唐)神 會撰:《神會語錄》,高雄:佛光,1996。
(唐)釋吉藏撰:《中觀論疏》臺北:新文豐,民76。
(唐)釋吉藏撰,韓廷傑校釋《三論玄義校釋》,臺北:文津,民80。
(唐)釋道宣撰:《廣弘明集》,江蘇:廣陵古籍, 1989。
佚 名撰:《歷代法寶記》,江蘇:古籍,1993。
(宋)釋普濟撰:《五燈會元》,北京:中華,1984。
(明)董其昌撰:《畫禪室隨筆》,臺北:廣文,民66。
(明)通潤直疏:《維摩詰所說經直疏》,臺北:新文豐,民67。
(清)黃錫珪撰:《李白年譜》,臺北:學海,民69。
大藏經刊行會編:《大藏經》,臺北:新文豐,民77。
貳、今人論著 (依出版序)
一、專書
(一) 文學
陳子展撰:《唐宋文學史》,上海:作家書屋,1947。
王國維撰:《王觀堂先生全集》,臺北:文華,民57。
郭沫若著:《李白與杜甫》,北京:人民文學,1971。
莊 申撰:《王維研究》,香港:萬有,1971。
林文月撰:《山水與古典》,臺北:純文學,民65。
王禮卿撰:《遺山論詩詮證》,臺北:中華,民65。
李辰冬撰:《杜甫作品繫年》,臺北:東大圖書,民66。
丁仲祜編訂:《清詩話》,臺北:藝文,民66。
胡豈凡撰:《杜甫生平及其詩學研究》,臺北:文史哲,1978。
宗白華撰:《美學的散步》,臺北:洪範,1981。
蕭滌非撰:《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臺北:長安,民70。
萬 曼撰:《唐集敘錄》,臺北:明文,民71。
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民72。
劉開揚撰:《高適詩集編年箋註》,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民72。
葉維廉撰:《比較詩學》,臺北:東大,民72。
龔鵬程撰:《江西詩社宗派研究》,臺北:文史哲,民72。
劉大杰撰:《中國文學發達史》,臺北:中華,民72。
盧清青撰:《齊梁詩探微》,臺北:文史哲,民73。
鄺士元撰:《魏晉南北朝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1984。
鄭臨川輯:《聞一多論古典文學》,四川:重慶,1984。
王 力撰:《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5。
蕭繼宗撰:《孟浩然詩說》,臺北:臺灣商務,民74。
蔡英俊撰:《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民75。
龔鵬程撰:《文學與美學》,臺北:業強出版社,民75。
李豐楙撰:《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學生,民75。
王國瓔撰:《中國山水詩研究》,臺北:聯經,民75。
蕭 馳撰:《中國詩歌美學》,北京:北京大學,1986。
王達津撰:《唐詩叢考》,上海:上海古籍,1986。
熊 篤編:《天寶文學編年史》,重慶:重慶,1987。
黃維樑等撰:《唐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民76。
曾祖蔭撰:《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臺北:文津,民76。
柳晟俊撰:《王維詩研究》,臺北:黎明文化,民76。
伍蠡甫撰:《山水與美學》,臺北:丹青,民76。
安 旗撰:《李白年譜》,臺北:文津,民76。
楊文雄撰:《詩佛王維研究》,臺北:文史哲,民77。
王鍾陵著:《中國中古詩歌史》,江蘇:江蘇教育,1988
陳伯海撰:《唐詩學引論》,上海:東方,1988。
王 曉等編:《美的結構》,北京:人民文學,1988。
欒貽信等撰:《實踐―建構美學初論》,山東:山東大學,1989。
梁啟超撰:《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1989。
葛曉音著:《八代詩史》,西安:陜西人民,1989
呂正惠撰:《杜甫與六朝詩人》,臺北:大安,民78。
羅聯添撰:《唐代文學論集》,臺北:學生,民78。
羅根澤撰:《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學海,民79。
李元洛撰:《詩美學》,臺北:東大,民79。
葛曉音撰:《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1990。
戴偉華撰:《唐代幕府與文學》,北京:現代,1990。
張清華撰:《詩佛王摩詰傳》,河南:河南人民,1991。
李文初等撰:《中國山水詩史》,廣東:高等教育,1991。
謝凝高撰:《山水審美―人與自然的交響曲》,北京:北大,1991。
吳調公撰:《神韻論》,北京:人民文學,1991。
陳祥耀撰:《中國古典詩歌叢話》,臺北:華正,民80。
侯迺慧撰:《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臺北:東大,民80。
趙 謙撰:《唐七律藝術史》,臺北:文津,民81。
周來祥等編:《中國美學主潮》,山東:山東大學,1992。
陳良運撰:《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2。
童慶炳撰:《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北京:中華,1992。
胡曉明撰:《萬川之月―中國山水詩的心靈境界》,北京:三聯,1992。
程毅中撰:《中國詩體流變》,北京:中華,1992。
李從軍撰:《唐代文學演變史》,北京:人民文學,1993。
葛曉音撰:《山水田園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1993。
霍 然撰:《唐代美學思潮》,高雄:麗文,1993。
師長泰等撰:《唐代文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1993。
葉維廉等撰:《文學理論》,臺北:正中,民82。
鄧小軍撰:《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臺北:文津,民82。
周裕鍇撰:《中國禪宗與詩歌》,高雄:麗文文化事業,1994。
許 總撰:《唐詩史》,江蘇:江蘇教育,1994。
尚 定撰:《走向盛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4。
朱德發撰:《中國山水詩論稿》,濟南:山東友誼,1994。
蕭振邦等撰:《文學與佛學關係》,臺北:臺灣學生,民83。
孫昌武撰:《詩與禪》,臺北:東大,民83。
許 總撰:《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民83。
傅璇琮撰:《唐詩論學叢稿》,臺北:文史哲,民84。
鄭在瀛撰:《六朝文論講疏》,臺北:萬卷樓圖書,民84。
丁成泉撰:《中國山水詩史》,臺北:文津,民84。
陳良運撰:《中國詩學批評史》,江西:江西人民,1995
霍 然撰:《隋唐五代詩歌史論》,吉林:吉林教育,1995。
謝思煒撰:《隋唐氣象》,臺北:雲龍,1995。
蕭華榮撰:《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大,1996。
袁行霈撰:《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大,1996。
陸侃如、馮沅君合著:《中國詩史》,上海:上海書店,1996
李澤厚撰:《美學論集》,臺北:三民,民85。
郭永榕撰:《杜甫文學遊歷―杜少陵傳》,臺北:文史哲,民85。
張少康撰:《文心雕龍新探》,臺北:文史哲,民86。
曹愉生撰:《唐代詩論與畫論之關係研究》,臺北:文史哲,民86。
陳尚君撰:《唐代文學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7。
杜曉勤撰:《初盛唐詩歌的文化闡釋》,北京:東方,1997。
朱光潛撰:《詩論》,合肥:安徽教育,1997。
張夢機撰:《古典詩的形式結構》,臺北:駱駝,1997。
王力堅撰:《由山水到宮體―─南朝的唯美詩風》,臺北:商務,1997。
余恕誠撰:《唐詩風貌》,安徽:安徽大學,1997。
史念海編:《唐史論叢》,陜西:陜西師大,1998。
聞一多撰:《唐詩雜論》,上海:上海古籍,1998。
孟二冬撰:《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1998。
葛曉音撰:《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大,1998。
王 瑤撰:《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1998。
葉桂桐撰:《中國詩律學》,臺北:文津,1998。
蔡 瑜撰:《唐詩學探索》,臺北:里仁,民87。
簡宗梧撰:《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民87。
蔡 瑜撰:《唐詩學探索》,臺北:里仁,民87。
鄺健行撰:《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民88。
陳昌明撰:《緣情文學觀》,臺北:臺灣書店,民88。
王文進撰:《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臺北:臺灣書店,民88。
劉士林撰:《中國詩性文化》,南京:江蘇人民,1999。
江雅玲撰:《文選贈答詩流變史》,臺北:文津,1999。
張亞新撰:《漢魏六朝詩》,桂林:廣西師大,1999。
徐公持編:《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1999。
羅宗強撰:《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1999。
曹道衡等撰:《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1999。
胡經之撰:《文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1999。
張學忠撰:《唐代詩歌藝術管窺》,陜西:陜西師大,1999。
傅紹良撰:《盛唐文化精神與詩人人格》,臺北:文津,1999。
余恕誠撰:《唐詩風貌及其文化底蘊》,臺北:文津,1999。
汪涌豪撰:《範疇論》,上海:復旦大學,1999。
蔡宗陽主編:《中國文學與美學》,臺北:五南,民89。
黃 霖等撰:《原人論》,上海:復旦大學,2000
劉明今撰:《方法論》,上海:復旦大學,2000。
霍松林等撰:《盛唐文學的文化透視》,陜西:陜西師大,2000。
李 浩撰:《唐詩的美學詮釋》,臺北:文津,2000。
王曉路撰:《中西詩學對話》,成都:巴蜀書社,2000。
尚永亮、李乃龍撰:《浪漫情懷與詩化人生》,臺北:文津,2000。
吳相洲撰:《唐代歌詩與詩歌》,北京:北大,2000。
楊玉華撰:《文化轉型與中國古代文論的嬗變》,成都:巴蜀,2000。
曹道衡、劉躍進撰:《南北朝文學編年史》,北京:人民文學,2000。
查屏球撰:《唐學與唐詩―中晚唐詩風的一種文化考察》,北京:商務,2000。
王勛成撰:《唐代銓選與文學》,北京:中華,2001。
(二) 文化思想
徐復觀撰:《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1966。
錢 穆撰:《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民66。
唐君毅撰:《人文精神之重建》,臺北:學生,民69。
勞思光撰:《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民73。
張 法撰:《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9。
孫述圻撰:《六朝思想史》,江蘇:南京,1992。
曹明綱撰:《中國園林文化》,上海:古籍,1993。
謝保成撰:《中國隋唐五代思想史》,北京:人民,1994。
劉大杰等撰:《魏晉思想》,臺北:里仁,民84。
錢 穆撰:《中國思想史》,臺北:學生,民84。
萬繩楠撰:《魏晉南北朝文化史》,臺北:雲龍,1995。
趙 輝撰:《六朝社會文化心態》,臺北:文津,民85。
孫昌武撰:《隋唐五代文化志》,上海:人民,1998。
朱大渭等撰:《魏晉南北朝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
李斌城等撰:《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
孔令宏撰:《中國道教史話》,河北:河北大學,1999。
加潤國撰:《中國儒教史話》,河北:河北大學,1999。
劉克蘇撰:《中國佛教史話》,河北:河北大學,1999。
楊曾文撰:《唐五代禪宗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9。
(三) 政治經濟
陳登原撰:《中國田賦史》,北京:商務,1936。
梁方仲編:《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人民,1980。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1982。
姚大中撰:《中國世界的全盛》,臺北:三民,民72。
王壽南撰:《隋唐史》,臺北:三民,民75。
安作璋編:《中國史簡編》,濟南:山東教育,1986。
謝保成撰:《中國隋唐五代政治史》,北京:人民,1994。
武金銘撰:《中國隋唐五代經濟史》,北京:人民,1994。
樊克政撰:《中國書院史》,臺北:文津,民84。
胡如雷撰:《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
陳寅恪撰:《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古籍,1997。
史念海撰:《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8。
朱大渭撰:《六朝史論》,北京:中華,1998。
黃中業撰:《唐開元盛世》,河南:河南人民,1998。
陳國燦撰:《唐代的經濟社會》,臺北:文津,1999。
高明士撰:《隋唐貢舉制度》,臺北:文津,1999。
張澤咸撰:《隋唐時期農業》,臺北:文津,1999。
辛德勇等撰:《歷史地理》,第十六輯,上海:人民,2000。
(四) 宗教、藝術
俞劍華撰:《中國繪畫史》,北京:商務,1937。
鄭 昶撰:《中國畫學全史》頁160。臺北:中華,民55。
胡 適著:《神會和尚遺集》,臺北:胡適紀念館,民59。
中央圖書館編:《明代藝術家集彙刊》,臺北:中央圖書館,民57。
吳經熊撰,吳 怡譯:《禪學的黃金時代》,臺北商務,民58。
沈尹默撰:《中華藝林叢論》,臺北市:文馨,民65。
唐君毅撰:《中國佛教的特質與宗派》,臺北:大乘文化,民67。
釋斌宗撰:《佛說阿彌陀經要釋》。臺北:莊嚴,民71。
湯用彤撰:《隋唐佛教史稿》,臺北:木鐸,1983。
葛 路撰:《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臺北:華正,民76。
金學智撰:《中國園林美學》,江蘇:文藝,1990。
周維權撰:《中國古典園林史》,臺北:明文,1991。
南懷瑾撰:《禪宗與道家》,上海:復旦大學,1991。
葛兆光等撰:《道教與傳統文化》,北京:中華,1992。
梁鴻飛撰:《中國隋唐五代宗教史》,北京:人民,1994。
劉士文撰:《中國隋唐五代藝術史》,北京:人民,1994。
葛兆光撰:《中國禪思想史》,北京:北大,1995。
金正耀撰:《中國的道教》,北京:商務,1996。
張 弓撰:《漢唐佛寺文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7。
朱孝達、朱芳仟撰:《仁山智水―中國山水畫》,長春:吉林美術,1999。
劉長東撰:《晉唐彌陀淨土信仰研究》,成都:巴蜀,2000。
彭自強撰:《佛教與儒道的衝突與融合》,成都:巴蜀,2000。
(五) 外文譯介
(英)艾略特撰,杜國清譯:《艾略特文學批評選集》,臺北:田園,民58。
(德)史賓格勒撰,陳曉林譯:《西方的沒落》,臺北:華新,民64。
(美)韋勒克、華倫撰,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臺北:志文,民65。
(日)吉川幸次郎撰,章培恆等譯:《中國詩史》,合肥:安徽文藝,1986。
(日)平野顯照撰,張桐生譯:《唐代的文學與佛教》,臺北:業強,1987。
(德)M.海德格爾撰,彭富春譯:《詩.語言.思》,北京:文化藝術,1991。
(日)中西進、王曉平撰:《智水仁山―中日詩歌自然意象對談錄》,北京:中華,1995。
(美)謝 弗撰,吳玉貴譯:《唐代的外來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5。
(美)海若.亞當斯撰,傅士珍譯:《西方文學理論四講》,臺北:洪範,2000。
二、論文
(一) 學位論文
黎金剛撰:《唐代詩歌與佛家思想》,臺灣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 民69。
陳啟佑撰:《唐代山水小品文研究》,文大中研所博士論文,民74。
(韓)金勝心撰:《盛唐山水田園詩研究》,臺灣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民76。
金銀雅撰:《盛唐樂府詩研究》,政大中研所博士論文,民79。
蔡榮婷撰:《唐代詩人與佛教關係之研究》,政大中研所博士論文,民80。
顏進雄撰:《唐代遊仙詩研究》,文大中研所博士論文,民84。
蘇珊玉撰:《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研究》,高雄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民88。
張滿足撰:《晉宋山水詩研究》,高雄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民89。
(二) 期刊論文
王文進撰:〈「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解〉,《中外文學》七卷三期,p.4~p.17,臺北:民67‧8。
王文進撰:〈南朝邊塞詩的類型〉,《中外文學》二十卷七期,p.104~p.117,臺北:民67‧8。
張臺萍撰:〈試探王維的安禪思想與生活〉,《中外文學》七卷三期,p.86~p.102,臺北:民67‧8。
古添洪撰:〈記號學中的「解」傾向〉,《中外文學》十四卷二十期,p.98~p.126,臺北:民75‧5。
陳鵬翔撰:〈中英山水詩理論與當代中文山水詩的模式〉,《中外文學》二十卷六期,p.96~p.135,臺北:民75‧5。
陳昌明撰:〈論六朝詠物詩之「觀象」特質〉,《中外文學》十五卷五期,p.138~p.160,臺北:民75‧10。
段躍慶撰:〈試論山水詩的義界〉,《貴州大學學報》,p.57~p.60,貴陽:1989‧1。
王 毅撰:〈中國士大夫隱逸文化的興衰〉,《文藝研究》,p.55~p.64,北京:1989‧3。
方鳳岐撰:〈李白家世考辨〉,《江漢大學學報》,p.55~p.59,武漢:1990‧5。
張金海撰:〈杜甫及其詩歌的典型意義〉,《武漢大學學報》,p.103~p.107,湖北:1990‧6。
王定璋撰:〈唐代山水旅游詩歌折射的文化心態〉,《天府新論》,p.67~p.74,成都:1991‧2。
張海明撰:〈風骨新探〉,《文學遺產》,p.6~p.17,北京:1991‧2。
王 青撰:〈齊梁山水詩創作的新特點〉,《煙臺大學學報》,p.27~p.33,山東:1991‧3。
趙 謙撰:〈杜甫五律的藝術結構與審美功能〉,《中國社會科學》,p.113~p.128,北京:1991‧4。
趙克堯撰:〈盛唐氣象論〉,《復旦學報》,p.68~p.78,上海:1991‧4。
趙玉楨撰:〈王維隱居與其詩的聯繫新探〉,《寧夏社會科學》,p.70~p.76,銀川:1991‧5。
王顯龍撰:〈王維山水田園詩的和諧美〉,《學術論壇》,p.91~p.95,南寧:1991‧5。
劉忠國等撰:〈玄佛靜觀思想與晉宋山水詩的興起〉,《文史哲1992年第一期》,p.77~p.83,山東:1992‧1。
秦少培等撰:〈論唐代邊塞詩及其繁榮原因〉,《新疆大學學報》,p.79~p.90,烏魯木齊:1992‧1。
劉瑞蓮撰:〈杜甫在閬州〉,《杜甫研究學刊》,p.79~p.82,成都:1992‧2。
盧燕平撰:〈杜甫詩美之于莊子〉,《杜甫研究學刊》,p.51~p.57,成都:1992‧2。
尚 定撰:〈關隴文化與貞觀詩風〉,《文學遺產》,p.56~p.68,北京:1992‧3。
吳光興撰:〈論初唐詩的歷史進程〉,《文學評論》,p.89~p.103,北京:1992‧3。
曾 明撰:〈謝靈運與王維山水詩比較〉,《西南民族學院學報》,p.63~p.68,成都:1992‧3。
陳 炎撰:〈盛唐之音、中唐之響、晚唐之韻〉,《文史哲》,p.78~p.85,山東大學:1992‧3。
宋新昌撰:〈李白五律藝術略論〉,《河北師範大學學報》,p.29~p.35,石家庄:1992‧3。
裴 斐撰:〈杜詩八期論〉,《文學遺產》,p.27~p.39,北京:1992‧4。
胥 雲撰:〈論韋應物詩歌的淡美風格〉,《陜西師大學報》,p.112~p.116,西安:1992‧4。
張 晶撰:〈詩與公案的因緣〉,《文學遺產》,p.70~p.75,北京:1992‧5。
賀秀明撰:〈玄釋與魏晉山水詩〉,《福建學刊》,p.60~p.65,福州:1992‧6。
黃世中撰:〈從謝靈運的永嘉山水詩談到人生憂患感的消解〉,《天府新論》,p.69~p.73,成都:1993‧3。
徐 青撰:〈南北朝對式律詩和詩律〉,《湖州師專學報》,p.29~p.34,浙江:1993‧4。
雷曉霞撰:〈淺析繪畫技法在王維山水詩中的運用〉,《佛山大學學報》,p.82~p.88,廣東:1993‧5。
徐 旭等撰:〈從陶潛、王維看中國隱逸詩人群的審美風範及文化心理〉,《湖北大學學報》,p.86~p.91,武漢:1993‧6。
尚 定撰:〈盧駱歌行的結構模式與藝術淵源〉,《文學評論》,p.94~p.104,北京:1993‧6。
張其俊撰:〈古典詩歌意象系列發微〉,《黃岡師專學報》,p.1~p.18,湖北:1994。
薛天緯撰:〈干謁與唐代詩人心態〉,《西北大學學報》,p.17~p.23,西安:1994‧1。
張傳峰撰:〈論王維的七律〉,《湖州師專學報》,p.38~p.44,江蘇:1994‧3。
謝思煒撰:〈杜詩敘事藝術探微〉,《文學遺產》,p.44~p.52,北京:1994‧3。
王力堅撰:〈從六朝詩看中國古典詩歌結構的演進〉,《暨南學報》,p.113~p.118,廣州:1994‧3。
王步高撰:〈略論隋代詩體的格律化進程〉,《遼寧大學學報》,p.100~p.102,瀋陽:1994‧4。
鄭玉林撰:〈論謝朓山水詩的藝術成就〉,《四川師範大學學報》,p.41~p.46,成都:1994‧4。
荊立民撰:〈王維心靈歷程的再探和前後分期說的質疑〉,《東岳論叢》,p.88~p.93,濟南:1994‧4。
劉懷榮撰:〈論盛唐氣象的理論淵源〉,《山西師大學報》,p.24~p.28,臨汾:1994‧4。
袁行霈撰:〈初唐詩歌的創作趨勢〉,《北京大學學報》,p.74~p.83,北京:1994‧6。
許 總撰:〈論「文章四友」與唐前期詩歌藝術進程〉,《鄭州學刊》,p.85~p.89,鄭州:1994‧6。
張 晶撰:〈禪與唐代山水詩派〉,《社會科學戰線》,p.226~p.232,長春:1994‧6。
張伯偉撰:〈唐五代詩格叢考〉,《文獻季刊》三期,p.46~p.61,北京:1994‧7。
許 總撰:〈劉希夷與張若虛:唐詩意境的新指向〉,《江漢論壇》,p.68~p.72,武漢:1994‧12。
王輝斌撰:〈孟浩然生平研究綜述〉,《四川大學學報》,p.74~p.81,成都:1995‧1。
王 玫撰:〈試論晉宋山水詩形成的兩點內在規定性〉,《廈門大學學報》,p.72~p.77,廈門:1995‧1。
張 晶撰:〈禪與人性化創造詩論〉,《北方論叢》,p.63~p.68,哈爾濱:1995‧1。
孟二冬撰:〈論以李白為代表的盛唐詩人對自然美的追求〉,《社會科學戰線》,p.192~p.199,長春:1995‧1。
陶新民撰:〈試論莊屈對李白的影響〉,《學術界》,p.53~p.57,合肥:1995‧1。
許 總撰:〈唐前期宮廷詩研究〉,《社會科學戰線》,p.182~p.191,長春:1995‧1。
胡大浚等撰:〈唐代詠物詩發展之輪廓與軌跡〉,《煙臺大學學報》,p.22~p.28,山東:1995‧2。
郭洪紀撰:〈文人詩詞的價值解構與儒家人本思想〉,《北京大學學報》,p.74~p.81,北京:1995‧2。
程地宇撰:〈杜甫夔州詩的生命論美學意蘊〉,《社會科學研究》,p.91~p.96,成都:1995‧2。
唐滿先撰:〈陶淵明以前田園詩之審美方式〉,《江西社會科學》,p.55~p.59,南昌:1995‧2。
戴偉華撰:〈對文人入幕與盛唐高岑邊塞詩幾個問題的考察〉,《文學遺產》,p.31~p.40,北京:1995‧2。
王輝斌撰:〈李白在四川研究綜述〉,《社會科學研究》,p.97~p.100,成都:1995‧2。
陶禮天撰:〈山水到美人的藝術變奏〉,《福建論壇》,p.24~p.28,福州:1995‧3。
邱瑞祥撰:〈王維的古體詩與盛唐氣象〉,《貴州大學學報》,p.64~p.69,貴陽:1995‧4。
吳曉龍撰:〈論王維山水詩風格與視覺意象的聯繫〉,《南昌大學學報》,p.98~p.102,江西:1995‧4。
葛兆光撰:〈道教與唐代詩歌語言〉,《清華大學學報》,p.10~p.13,上海:1995‧4。
劉曉林撰:〈王維「以佛入詩」辨〉,《衡陽師專學報》,p.63~p.68,湖北:1995‧5。
謝思煒撰:〈淨眾、保唐禪與杜甫晚年的禪宗信仰〉,《首都師範大學學報》,p.33~p.36,北京:1995‧5。
朱新法撰:〈謝靈運的性情與其山水詩的成因〉,《江海學刊》,p.147~p.151,南京:1995‧6。
劉士林撰:〈論中國詩歌的本源〉,《文史哲》,p.67~p.76,山東大學:1995‧9。
王力堅撰:〈論六朝詩歌與駢文的關係〉,《中國國學》,p.111~p.122,臺南:民84‧11。
劉宣如撰:〈杜甫詩文與鍾嶸「詩品」關係綜論〉,《西南民族學院學報》,p.99~p.104,成都:1996。
朱起予撰:〈論謝朓的山水詩〉,《蘇州大學學報》,p.35~p.40,江蘇:1996‧2。
曾 明撰:〈李白山水詩的藝術精神〉,《西南民族學院學報》,p.1~p.5,成都:1996‧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