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管子》形上思想探究─以「道」「氣」「心」為主軸的構建
作者:李玫芳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振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精氣形氣心術虛靜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60
戰國早中期齊國稷下學宮的設立,呈顯出百家爭鳴的學術盛況,《管子》為學宮最重要的代表作,內容以黃老思想為中心,由於非成於一人一時,魏晉以後常受學者質疑,甚至被列為偽書,以致少有學者研究,及至馬王堆漢墓古佚書《黃帝四經》出土後,被認定為《老子》到《管子》思想的中介,為現存最早的黃老思想作品,《管子》黃老思想的淵源由此確立,引發當代學者重新研究的興趣,使得此一中國先秦哲學史的重要環節不致湮沒。
本論文主旨在從「道」「氣」「心」的向度探究《管子》的形上思想,並嘗試建構一個形上與形下會通的理論體系。首先揭示《管子》形上大道所具有的本根及始源地位,同時析論其本質特性,進而彰顯管書如何將道體轉化為道用,當它落實於形下世界時,也是修養的方法、養生的常則;更是真知的內容,認識的對象;終則為國家治亂、人事成敗的圭臬。為世人修道、用道、行道奠下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明道、知常、以道蒞天下的治術提出成功的保證,凸顯黃老思想的主要旨趣所在。
本論文也特別提出《管子》以「氣」為「道」的重要內涵,在論及萬物化生時,《管子》氣論的最大新義表現在以精形二氣代表「理」「氣」兩個形上概念的功能作用上,以形氣為萬物的共同成素,使萬物間能建立起緊密的橫向關係,精氣則是成物之理,使一物具有成其所是所必須具備的本性,由於精氣所賦與的物性物理,是大道最高原理的分受,因此也確立了萬物與大道的縱向聯繫。本論文期望由《管子》原典提煉出的精形二氣並行不離說,作為《管子》化生論的主軸。
由於「心」在管書中是與「道」「氣」並列的重要概念,是形上形下會通的樞紐,理界實界聯繫的橋樑,因此本論文特別強調「心術」在管書中的地位,以承繼於道性的「虛靜」作為「心術」的重要內涵,並貫穿修養工夫、養生之道、認識方法三個層面,成為共同的「上達」主軸。然後以「心」對大道的明覺體悟,從宇宙最高層面去檢視萬物之理,並將此真知所形成的智慧落實於具體的治術上,達於家齊國治天下平的終極目標。此一思路理脈的構建,使得《管子》修養論、養生論、認識論、治國論四者在形上「道」「氣」的基礎上,經由「心」的中介緊密相接,落實了「道」的內在性與普遍性,也彰顯了精形二氣在大化流行時的德用,完成了思想架構環環相扣的一貫體系,這也是本論文的主旨及目標所在。
參考書目
(以作者姓名筆劃序排列,同一作者以出版先後排列。)
壹、管子專書及研究
《管子》,諸子集成,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本,臺北:世界書局,1990。
于省吾:《管子新証》,台北,樂天出版社,1970。
王叔岷:〈管子斠正〉,《諸子斠正》,臺北:世界書局,1964。
王瑞英:《管子新論》,臺北:大立出版社,1983。
石一參:《管子今詮》上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日】安井衡:《管子纂詁》,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
俞樾:《諸子平議.管子平議》,四部刊要,台北:世界書局,1973。
胡家聰:《管子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郭沫若等:《管子集校》,《郭沫若全集》歷史篇,卷五、六、七、八,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凌汝亨:《管子輯評》,台北:中華書局,1970。
徐漢昌:《管子思想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new window
婁良樂:《管子評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new window
許藎臣:《管子集斠》,香港:龍門書店,1973。
湯孝純:《管子評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趙守正:《管子注譯》,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
趙守正:《管子通解》,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
謝雲飛:《管子析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戴東雄:《管子的法律思想》,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5。
顏昌嶢:《管子校釋.校管異議》,湖南:岳麓書社,1996。
羅根澤:〈管子探源〉,收於氏所著《諸子考索》,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蔣致遠主編:《管子引得》,漢學索引集成,臺北:宗青圖書公司,1986。
貳、古典文獻
王先謙:《莊子集解》,臺北:三民書局,1985。
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
王弼撰,陸明德釋文:《老子道德經注》,臺北:世界書局,1975。
孔穎達:《周易正義》(四部備要經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左丘明:《國語》(四部備要史部),臺北:鼎文書局。
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朱熹:《四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89。
呂不韋:《呂氏春秋》(四部備要子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東萊先生重校:《音注河上公老子道德經》,臺北:廣文書局,1990。
高誘注:《淮南子》(四部備要子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班固:《漢書藝文志》,臺北:世界書局。
郭象注:《莊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8。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87。
孫詒讓:《墨子閒詁》,(中國學術名著第一輯),臺北:世界書局。
楊家駱主編:《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台北:鼎文書局,1997。
趙 岐:《孟子趙注》,(四部備要經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韓 非:《韓非子》(四部備要子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嚴 復:《評點老子道德經》,臺北:廣文書局,1970。
參、相關學術論著
丁原明:《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
丁原植:《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8。new window
[日]小野澤精一等:《氣的思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上下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90。new window
方東美:《中國哲學之精神及發展》,臺北:成均出版社。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7。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new window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專刊,1992。
白 奚:《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98。
成中英:《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new window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1985。new window
牟宗三:《中國文化的省察》,臺北:聯合報社,1986。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江 瑔:《讀子卮言》,臺北:泰順出版社,1971。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秦漢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李志林:《氣論與傳統思維方式》,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
李 杜:《中國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8。
李 震:《中外形上學比較研究》(上下冊),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
李 震:《哲學的宇宙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李 震:《基本哲學探討》,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1。
李 震:《人與上帝》卷七《普遍人文主義與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3。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4。
李 增:先秦法家哲學思想-先秦法家法理、政治、哲學,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
吳 光:《黃老之學通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吳 光:《儒道論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
吳 怡:《中國哲學發展史》,臺北:三民書局,1984。
吳經熊:《哲學與文化》,臺北:三民書局,1979。
余明光:《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沈清松:《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臺北:牛頓出版社,1987。new window
沈清松:《當代西方哲學方法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金受申:《稷下派的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金岳霖:《論道》,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胡家聰:《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胡 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孫振青:《知識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香港:新亞研究所,196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new window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
唐君毅:《哲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new window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臺北:時報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new window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張心澂:《偽書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張立文:《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張立文:《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張立文:《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張立文:《天》,臺北:七略出版社(原出版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張立文:《心》,臺北:七略出版社(原出版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張立文:《變》,臺北:七略出版社(原出版者: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台北:崧高書社,1987。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台北:彙文堂出版社,1987。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張岱年:《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發凡》,北京:中華書局,1991。
張秉楠:《稷下鉤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張振東:《中外知識論比較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
張舜徽:《周秦道論發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坊間本。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論文初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重版。
馮友蘭:《貞元六書》,香港:古文圖書公司,197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上中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重印。
馮 契:《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上、中、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曾仰如:《形上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
曾仰如:《十大哲學問題之探微》,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1。new window
黃公偉:《法家哲學體系指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黃漢光:《黃老之學新論》,臺北:鵝湖出版社,2000。
許抗生:《帛書老子注釋與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郭沫若:《青銅時代》,收於《郭沫若全集》歷史篇,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郭沫若:《十批判書》,收於《郭沫若全集》歷史篇,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童書業:《春秋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9。
梁啟超:《諸子考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7。
梁啟超:《古書真偽及其年代》,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3。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7。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new window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台北:三民書局,2003。
陳榮捷:〈戰國道家〉,《中國哲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new window
陳德和:《淮南子的哲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
陳麗桂:《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new window
陳麗桂:《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二)(三上)(三下),臺北:三民書局,1993。
項退結:《現代中國與形上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1。new window
項退結:《中國人的路》,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
項退結:《中國哲學之路》,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鄔昆如:《莊子與古希臘哲學中的道》,臺北:國立編譯館,1976。
鄔昆如:《宗教與人生》,臺北:五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鄔昆如:《形上學》,臺北:五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楊 寬:《戰國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楊憲邦主編:《中國哲學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叢書編輯委員會,1990。
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出版社,1993。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3。new window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熊十力:《體用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
熊十力:《十力語要》,臺北:廣文書局,1971。
熊鐵基:《秦漢新道家略論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蒙文通:《中國哲學思想探源》,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new window
黎建球:《先秦天道思想》,臺北:箴言出版社,1974。
蔣伯潛:《諸子通考》,臺北:正中書局,1978。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劉蔚華.苗潤田:《稷下學史》,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錢 穆:《先秦諸子繫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
魏元珪:《荀子哲學思想》,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new window
羅 光:《中國哲學的展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
羅 光:《中國哲學史》(先秦‧兩漢南北朝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羅 光:《士林哲學》(理論篇、實踐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羅 光:《中國哲學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
羅 光:《王船山形上學思想》,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3。
嚴靈峰:《老莊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嚴靈峰:《馬王堆帛書老子試探》,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6。
嚴靈峰:《列子辯誣及其中心思想》,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顧頡剛等:《古史辨》,四、五、六冊,臺北:藍燈出版事業公司,1987。
肆、期刊論文
丁原明:〈多元一體的齊道家〉,濟南:《文史哲》(季刊),1997,第三期。
丁原植:〈古典時代「道原」問題探析〉,《哲學論集》第三十集,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8。new window
丁原植:〈《老子》哲學的存有論〉,臺北:《哲學與文化》(月刊),1998,第三期。new window
丁原植:〈精氣說與精神、精誠兩觀念的起源〉,北京:《中國哲學》(月刊),1998,第七期。
丁原植:〈從出土《老子》文本看中國古典哲學的發展〉,《「本世紀出土思想文獻與中國古典哲學研究」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9。new window
王 萍:〈從史學發展的角度看戰國道家學派〉,濟南:《管子學刊》(季刊),2000,第三期。
王 博:〈《黃帝四經》和《管子》四篇〉,《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王 博:〈論《黃帝四經》產生的地域〉,《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王 博:<老子之道的史官特色>,《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王 博:〈論三晉的道家之學〉,《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北京:三聯書店,1998。
王勤田:〈簡論〝水是始基〞的哲學意義〉,北京:《哲學研究》(月刊),1983,第八期。
王葆玹:〈老子與稷下黃老之學〉,北京:《哲學研究》,1990。
王鳳賢:〈論孔、孟和管、荀在道德修養上兩條不同的思路〉,濟南:《管子學刊》,1994,第一期。
王德敏:〈管仲義利並重價值觀〉,北京:《中國哲學史》(季刊),1989,第三期。
白 奚:〈《管子》心氣論對孟子思想的影響〉,《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白 奚:〈論田駢慎到學術之異同〉,《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玉 香:〈《管子》養生思想論略〉,濟南:《管子學刊》,1994,第三期。
朱伯崑:〈《管子》四篇考〉,《中國哲學史論文集》,第一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79。
朱伯崑:〈再論管子四篇〉,北京:《中國哲學史》,1995,第三、四期。
〔日〕池田知久:〈《老子》的「道器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北京:三聯書店,1998。
〔日〕谷中信一:〈《老子》與《管子》〉,濟南:《管子學刊》,1994,第二期。
〔日〕谷中信一:〈《管子》中的秩序與和諧觀〉,《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
吳 光:〈《管子》四篇與宋尹學派辨析〉,北京:《中國哲學史》,1986,第四期。
李存山:〈「內業」等四篇的寫作時間和作者〉,濟南:《管子學刊》,1987,創刊號。
李啟謙:〈荀子對齊魯文化和儒法思想的改造、繼承和發展〉,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季刊),1988,第四期。
李雲峰:〈水的哲學思想〉,北京:《中國哲學》,2001年,第八期。
李道湘:〈從《管子》的精氣論到《莊子》氣論的形成〉,濟南:《管子學刊》,1994,第一期。
李 增:〈張戴「氣」之研究〉,《哲學論集》第十六期,台北:輔仁大學,1983。
余明光:〈《黃帝四經》書名及成書年代考〉,《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余敦康:〈論管仲學派〉,《中國哲學》第二輯,北京:三聯書店,1980。
沈清松:〈老子的形上思想〉,台北《哲學與文化》,1998。new window
周一謀:〈從《竹書》十問等看道家與養生〉,《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周立升、王德敏:〈管子中的精氣論及其歷史貢獻〉,北京:《哲學研究》,1983,第五期。
林永光:<《管子》認識論初探>,北京:《中國哲學史研究》季刊,1988,第二期。
馬非白:〈管子內業篇集注〉,濟南:《管子學刊》,1990,第一、二、三期。
馬非白:〈管子內業篇之精神學說及其他〉,濟南:《管子學刊》,1998,第四期。
栗冬生:<略論《管子》認識論的主客體關係>,濟南:《管子學刊》季刊,1994,第四期。
胡家聰:〈稷下道家從老子哲學繼承並推衍了什麼?──「心術上」和「內業」的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戰線》,1983,第十期。
胡家聰:<《管子》中道家黃老之作新探>,北京:《中國哲學史》季刊,1984年,第四期。
胡家聰:〈戰國形名法術之學的探討〉,北京:《中國哲學史》,1986,第一期。
胡家聰:〈《易傳‧繫辭》思想與道家黃老之學〉,《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胡家聰:〈宋鈃思想及其道墨融合的特色〉,《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胡家聰:〈道家黃老學的 〝天‧地‧人〞一體觀〉,《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孫立亭:〈《管子》養生思想鈎沉〉,濟南:《管子學刊》,1993,第四期。
孫開泰:〈關於侯外廬先生論《管子‧白心》等篇著者問題的一次談話〉,太原:《晉陽學刊》(季刊),1994,第一期。
孫開泰:〈稷下學宮創建于齊威王初年考辨〉,濟南:《管子學刊》,1994,第一期。
孫開泰:〈稷下黃老之學對孟子思想的影響〉,《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袁信愛:〈《管子》中黃老道家的人學思想〉,臺北:《哲學與文化》,二十四卷第十二期,1997。new window
修建軍:〈〝黃老之學〞新論〉,濟南:《管子學刊》,1992,第二期。
許抗生:〈略說黃老學派的產生與演變〉,濟南:《文史哲》,1979,第三期。
許抗生:〈初讀《太一生水》〉,《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
郭志坤:〈簡論稷下學宮〉,《齊魯學刊》(雙月刊),1982,第一期。
馮 契:〈《管子》和黃老之學〉,北京:《中國哲學》第十一輯,1991。
張王書:〈《管子》之〝仁〞雜說〉,濟南:《管子學刊》,1993,第一期。
張忠宏:〈《管子》中〈內業〉及〈心術上〉二篇的思想內涵〉,臺北:臺灣大學先秦哲學研討會論文,1998。
張岱年:〈管子書中的哲學範疇〉,濟南:《管子學刊》,1991,第三期。
張岱年:〈管子的《心術》等篇非宋尹著作考〉,《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張廣保:〈原始道家的道論與心性論〉,北京:《中國哲學》,2000,第六期。
陳鼓應:〈先秦道家研究的新方向──從馬王堆漢墓帛書「黃帝四經」說起〉,《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陳鼓應:〈道家在先秦哲學史上的主幹地位〉,《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陳鼓應:〈道家的社會關懷〉,《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北京:三聯書店,1998。
陳鼓應:〈論《管子》四篇的思想特點〉,臺北:臺灣大學先秦哲學研討會論文,1998。
陳鼓應:〈《管子》四篇的心學和氣論〉,臺北:《臺大哲學評論》,第二十二期,1999。new window
陳鼓應:〈《太一生水》與《性自命出》發微〉,《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
陳鼓應:〈《管子》四篇的道論〉,臺北:《臺大哲學評論》,第二十三期,2000。
陳德和:〈管子心術上篇義理疏解〉,臺北:《鵝湖月刊》,1992,第一期。new window
傅佩榮:〈從比較的角度反省老子「道」概念的形上性格〉,臺北:《哲學雜誌》第七期,1994。
鄔昆如:〈否定詞在道德經中所扮演的角色〉,台北:《哲學與文化》,第八卷第十期,1981。new window
鄔昆如:〈道家生命哲學的歷史演變〉,台北:《哲學與文化》,第十八卷第二、三期,1991。new window
楊建祥:〈《管子》〝持滿者與天〞命題中的存在關懷〉,濟南:《管子學刊》,2000,第一期。
楊蔭樓:〈《管子》道論的特色〉,濟南:《管子學刊》,1991,第四期。
楊儒賓:〈論「管子‧白心、心術上下、內業」四篇的精氣說與全心論〉,臺北:《漢學研究》,第九卷第一期,1991。
詹劍峰:〈老子為什麼提出「道」與「名」〉,北京:《哲學研究》,1983,第五期。
裘錫圭:〈馬王堆《老子》甲乙本卷前後佚書與〝道法家〞〉,《中國哲學》第二輯,北京:三聯書店,1980。
裘錫圭:〈稷下道家精氣說的研究〉,《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趙吉惠:〈重新認識道家思想在中國文化現代轉型中的價值〉,北京:《中國哲學史》,1995,第三、四期合刊。
趙建偉:〈郭店楚墓竹簡《太一生水》疏證〉,《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
劉蔚華、苗潤田:<黃老思想源流>,濟南:《文史哲》季刊,1986,第一期。
劉長林、胡奐湘:〈《管子》心學與氣概念〉,濟南:《管子學刊》,1993,第四期。
滕 復:〈黃老哲學對老子〝道〞的改造和發展〉,北京:《哲學研究》,1986,第九期。
樂愛國:〈《管子‧內業》篇新探〉,濟南:《管子學刊》,1992年,第四期。
蔡德貴:〈稷下自然觀之進展〉,北京:《中國哲學史》,1984,第一期。
蔡德貴:〈試論稷下齊法家的哲學思想〉,濟南:《管子學刊》,1993,第一期。
蕭 兵:〈道家哲學的原子論──兼論《老子》的氣、精、信〉,北京:《中國哲學》,1997,第八期。
蕭萐父:〈道家學風述要〉,《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魏啟鵬:〈前黃老形名之學的珍貴佚篇──讀馬王堆漢墓帛書《伊尹‧九主》,《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魏啟鵬:〈《管子‧水地》新探〉,《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美〕羅浩:〈內修:早期道家的主要實踐〉,《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北京:三聯書
店,1998。
伍、學位論文
丁原植:《老莊哲學中「有」「無」問題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1。new window
毛忠民:《莊子氣論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new window
李尚鮮:《橫渠哲學思想「氣」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new window
李 增:《老莊「道」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
周景勳:《莊子寓言中的生命哲學》,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new window
馬 耘:《《管子》〈內業〉等四篇研究》,輔仁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1999。
陳政楊:《「管子四篇」的黃老思想研究》,南華大學哲研所,碩士論文,200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