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郭象《莊子注》中修養論的可能性-以「天道」與「心性」為核心
作者:韓京悳
作者(外文):Kyung-Duk Han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傅佩榮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莊子•郭象•修養•魏晉玄學•心性•天道•莊子注•氣Master ZhuangGuo XiangSelf-cultivationnature mindWei Jin Neo-TaoismWay of heavenA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Master ZhuangQ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57
在具體探究郭象的修養論之前,必須先了解郭象哲學的宇宙觀或世界觀。換言之,我們必須先整理出郭象哲學的形上預設。因為宇宙觀或形上預設的不同,會牽涉到「人」於宇宙之中的不同的定位問題,換言之,也會牽涉到修養論的不同可能類型。
一談到修養,則必定涉及到人對正面意義的活動的發揚,或者對負面意義之活動的解消。而不論正面或負面意義的活動,都涉及到人某種主動作為的能力。。這種能力在中國傳統哲學中,往往以「心」這個概念來指稱討論修養問題時,「心」或「心性」是很重要的關鍵。此外,修養還涉及了「應然作為」的問題,也就是應當「如何修養」的問題。中國傳統哲學中,「心」含有思與知的能力,「心能夠思」才能判斷與了解「真知」。所以,「如何修養」,也涉及「心」的討論。郭象也非常反對「學」、「知」、「教」的行為。但他在別的描述中,有限制性的認定「學」的肯定面。「性」與「學」的關係,郭象認為的學習會幫助萬事萬物先天稟受的「性分」的完滿與完成的角色。
郭象的修養論,也可以如此的面來可以思考。他雖然「自然之分」、「性分」之下,否定了萬物的主體或主動性,但又主張以「率性」、「任性」的「無為」與「闇自然」「順」、「因」等的詞來,描述人應有作為。因此,筆者認為郭象《莊子注》中,雖然仍可有它的修養論,但郭象的修養論是極具限制性的。因為至人與凡人都已有「性分」與「自然之分」先天的限制,即使凡人後天多大的努力也無法變成至人。這也就是說,「性分」是無法改變,而人無法超越其先天稟受的「性分」的極限之下,凡人以「無心」來任「自然」順「性分」而「無為」的話,方可以實現他的「性分」的極限。也就是說,萬事萬物天生稟受的「性分」的圓滿完成為郭象《莊子注》中認為的有限的修養論。 郭象《莊子注》認為的修養,在至人與凡人的修養境界是天生已決定的,至人有至人境界中應有之修養,凡人則有凡人境界中可達至的修養。但不論凡人或至人,他們後天的努力所完成的修養,就是完成其「性分」;在此意義上,至人與凡人是相同的。
Before concretely discussing Guo Xiang’s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we must understand his cosmos or universe theory. In another word, we have to sort out his metaphysical assumptions. The differences of cosmos theory or metaphysical assumptions would result different positions of human beings in the cosmos. Also, it involves different types of theories of self-cultivation.
The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definitely involves the enhancement of positive activities or the settlement of negative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s. No matter the positive or negative activities, all involve the active ability of human beings. This abilit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is often discussed by the concept of “mind”. “Mind” or “mind nature” plays very critical key. In addition, The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also involves the question of what have to do, that is how to self-cultivate. According to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mind” includes the abilities of thinking and knowing. If “mind can think”, one can judge and understand the “true knowledge”. Therefore, “how to self-cultivate” involves the discussion of “mind”. Guo Xiang opposed the actions of “learning”, “knowing”, “teaching”. In his other descriptions, he restrictedly acknowledged the positive side of “learning”.
Guo Xiang’s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denies the whole creation’s own accord under the concepts of “naturally difference” and “ difference of mind nature”, while it depicts what human beings have to do under the concepts of “self-willed”, “capricious inaction” etc.. Therefore, the writer contends Guo Xiang’s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is very restricted under his “A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Master Zhuang” for human beings are innately restricted by “naturally difference” and “difference of mind nature”. Accordingly, general people can not become a supreme people in spite how hard one works. In another word, “difference of nature mind” can not be changed. Since people can not surpass the limits of “difference of nature mind”, people have to do inactively in order to naturally comply with “difference of nature mind”. Guo Xiang’s “A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Master Zhuang” contends the self-cultivation realms of general and supreme people have been inherently decided. However, the hard working of general or supreme people to achieve self-cultivation is actually to accomplish their “difference of nature mind”. In this meaning, all people are the same.
參考文獻
(除原典按書名筆劃序外,悉依作者姓氏筆劃序排列)
1.中文部分
《人物志》劉劭《人物志》,台北:金楓出版公司,1986年初版。
《三國志》陳壽撰《三國志六十五卷》,臺北市:鼎文書局,1976年2版
《史記》司馬遷,臺北:鼎文書局,1993。
《世說新語》劉義慶《世說新語》,上海:上海書店,1986年。
《列子》張湛注,上海:上海書店,1986年。
《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樓宇烈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3。
《晉書》房喬等撰《晉書一百三十卷》,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莊子內篇注》憨山釋 德清注,臺北:廣文書局,1991。
《莊子因》(清)林雲銘述,臺北:廣文書局,1968。
《莊子郭象注》郭象,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
《莊子南華經解》宣穎,臺北:廣文書局,1978。
《莊子集釋》楊家駱主編,臺北:世界書局,1990年。
《莊子集解•莊子集解內篇補正》,王先謙、劉武,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
《莊子解•莊子通》王夫之,臺北:廣文書局,1987。
《莊子鬳齋口義校注》林希逸,北京:中華書局,1997。
《經典釋文》,四部叢刊本。
《嵇康集注》段翔•郭全芝注,河北:黃山書社,1986。
丁原明《黃老學論網》,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
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下冊》,北京,中華書局。new window
方穎嫻《先秦道家與佛學玄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
王中江《道家形而上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992。
王叔岷《郭象莊子注校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93。
王叔岷《莊學管窺》,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
王海明《人性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王凱《逍遙遊-莊子美學的現代闡釋》,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
王曉毅《儒釋道與魏晉玄學形成》,北京,中華書局,2003。
王曉毅《郭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所,2006。
王葆玹《正始玄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
王葆玹《玄學通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
王博《無奈與逍遙-莊子的心靈世界》,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孔繁《魏晉玄談》,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
池田知久著 黃華珍譯《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書局,1985。
牟宗三《認識心之批判》,臺北:學生書局,1987。new window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朱哲《先秦道家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吳康《老莊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3。
李存山《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李大華《生命存在與境界超越》,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余正榮《生態智慧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余敦康《郭象》,山東:收錄《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1980。
周紹賢《魏晉清談述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
周紹賢《魏晉哲學》,臺北:五南圖書,1996。
何啟民等《王弼、葛洪、郭象、道安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臺北:1966。new window
周紹賢《魏晉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6。
馬良懷《漢晉之際-道家思想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姜國柱、朱葵菊《中國人性論史》,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new window
唐翼明《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1992。new window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導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之一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9。
唐雄山《老莊人性思想的現代詮釋與重構》,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
孫以楷主編《道家與中國哲學•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孫以楷主編《道家與中國哲學•漢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孫以楷主編《道家與中國哲學•魏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崔大華《莊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論》,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陳少明《齊物論及其影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北京:新華書店,1998。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玄學與重玄學專號》,北京:新華書店,2002。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new window
陳啟天《莊子淺說》,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
陶建國《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
梁啟超等《中國哲學思想論集》,臺北:水牛出版社,1986。
莊慶信《中國哲學家的大地觀》,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5。new window
莊耀郎《郭象玄學》,臺北:里仁書局,1998。new window
許抗生《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1989。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new window
張默生原著•張翰勛校補《莊子新譯》,山東:齊魯書局,1996。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臺北:藍燈文化,1992。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張岱年《道學通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張岱年《道德文化思想》,四川:巴蜀書社,1992。
張舜徵《周秦道論發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
張立文《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張立文《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張立文《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張立文《天》,臺北:七略出版社,1996。
張立文《心》,臺北:七略出版社,1996。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張立文《中國哲學始方法論發現》,北京:中華書局,2005。
黃聖平《郭象玄學研究:沿著本性論理路》,北京:華齡,2007。
強昱《從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焦竑《莊子翼》,臺北:廣文書局,1979。
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傅佩榮《儒家哲學新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new window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書莊子》,臺北:立緒文化公司,2002。
傅佩榮《傅佩榮解讀書老子》,臺北:立緒文化公司,2003。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臺北:谷風出版社,1982。
湯一介《郭象》,臺北:東大圖書,1999。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臺灣商務,1998。
湯用彤《魏晉思想(甲種三種)》,臺北:里仁書局,1995。
湯用彤《魏晉思想(乙種三種)》,臺北:里仁書局,1995。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臺灣商務,1998。
湯錫予《玄學•文化•佛教》,臺北:育民出版社,1980。
賀昌群《魏晉清談思想初論》,臺北:文理書局, 1977。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臺北:五南圖書,2008。new window
曾春海《嵇康》,新莊:輔仁大學,1994。
楊儒賓《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臺北:巨流,1993。new window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9。new window
楊儒賓主編《天體、身體與國體:迴向世界的漢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5。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new window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new window
趙文秀《莊子的知識論與人生觀》,臺北:盛京印書館,1971。
劉向集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
劉建國•顧寶田註譯,《莊子譯注》,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劉笑敢,《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二輯》,廣西:廣西師範大學,2007。
劉文典《淮南鴻列集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
劉大杰《魏晉思想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7。
蔣致遠主編《諸子引得—老子、莊子》,臺北:宗青圖書公司,1986。
蔡忠道《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new window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new window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臺北:學生書局,1993。new window
鄭開《道家形而上學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盧建榮《魏晉自然思想》,臺北,聯鳴文化有限公司,1981。
盧國龍,《郭象評傳》(廣西教育出版,1996)
錢穆《莊子纂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
錢穆《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
戴璉璋《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2003。new window
憨山釋 德清注《莊子內篇注》,臺北:廣文書局,1991。
嚴靈峰《道家四子新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嚴靈峰《老莊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7。
蘇新鋈《郭象莊學平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
羅安憲《虛靜與逍遙—道家心性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期刊論文

方東義 ﹤郭象自性範疇探﹥,《麗水師專學報 1996年 第3期》,頁35-38。
方東義 〈論郭象宇宙本體論的思變結構〉,《寧波大學學報》第12卷第2期,寧波,1999年 6月,頁53-59。
王中江,﹤郭象哲學的一些困難及其解體﹥,《中國哲學與文化 2007年 第二輯》,頁152 - 182。
王葆玹〈魏晉玄學與情感主義倫理學說〉,《哲學與文化》第22卷第11期,1995年11月。new window
王書輝〈向秀〈莊子注〉輯校〉,《國家圖書館館刊》,1999年12月。new window
王新春〈郭象的「獨化論」〉,《孔孟學報》第70期,1995年9月。
江建俊〈郭象之形上思想〉,《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8卷第11期,1985年11月。
安泳周〈莊子修養論及理論根據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何保中〈莊子思想中道之可道與不可道〉,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何保中〈死亡問題在莊子思想中的意義與地位〉,《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第22期,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系,1999年1月,頁218-219。new window

杜保瑞〈魏晉玄學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上),《人文論壇》第87期,2001,4月
杜保瑞〈魏晉玄學中的基本哲學問題〉(上),《人文論壇》第87期,2002,4月
杜保瑞〈從人生哲學的進路試論莊子哲學的道論氣論與功夫論〉,《哲學論衡•創刊號》,台大哲學研究所,1992年11月,頁1─24。
李治華〈莊子之聖人真人至人神人及天人的層次新論〉,《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臺北,七卷五期。
李昌舒,﹤自然與自由-論郭象哲學之「性」」﹥,《中國哲學史 2005年 第3期》。
李道湘,﹤《管子》的精氣論到《莊子》氣論的形成﹥,《管子學刊》1994年1期,頁18 – 23+10。
李增〈向(秀)郭(象)注『莊』與老莊思想之比較〉,《中國哲學史研究》,1984年,3期。new window
李銘盛〈莊子內七篇郭象注研究〉,輔大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6月)
余敦康〈從〈莊子〉到郭象〈莊子注〉〉,《哲學與文化》第21卷8期,1994年8月。new window
束際成〈郭象性分論〉,《晉陽學刊》,1995,3期。
沈清松〈莊子的道論〉,《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一期》,1994,5月。
沈清松〈莊子的人觀〉,《哲學與文化》,第14卷第6期,1987年new window
6月。
吳玉如〈郭象的命論〉,《中國學術年刊十五期》,1994,3月。new window
吳冠宏〈莊子與郭象「無情說」之比較 - 「莊子」「莊惠有情無情之辯」及郭注為討論核心〉《東華人文學報》,2000,7月。
吳明〈王弼、向、郭之「自然道德觀」〉《新亞學報》,1997,7月。new window
金白鉉〈莊子哲學中「真知」問題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
金容沃《老子自然哲學中無為之功能》,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耘 《論老莊哲學中「道」之無限性與人之自主問題》,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new window
馬曉樂,〈郭象『性分』觀念探微〉《聯城大學學報, 2004年 第 5 期》。
施維禮《〈莊子〉與〈繫辭傳〉思想中「常」與「變」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孟濟水〈莊子:真人,聖人,神人,至人〉,《哲學論集》,臺北,第26期,1992。
邵漢民〈莊子人學二題〉,收於《哲學與文化》18卷1期,1991,1月。
胡楚生〈莊子論悟道的境界與體道的工夫〉,《東海中文學報》,臺中,第10期,1992。new window
高擇民〈論莊子封思毅,《莊子郭象注〉《中國哲學》第22期,1994年,10月。
高擇民「心死」與「逐物」的問題〉,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高晨陽〈玄冥〉,《中國哲學史研究》,1989年,2期。
崔珍晳,〈重玄學的心性論-以成玄英的莊學為中心〉,《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九期》。
涂釋仁,〈郭象〈莊子注〉「自然」思想之研究〉,《華梵大學 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6月。
徐敦康〈何晏,王弼方法論史上辨析〉,《哲學研究》,1986年,12期。
---〈郭象的時代與玄學主題》,《子研究》,1988年,3期。
湯一介〈論老莊哲學中的超越性與內在性問題〉,《中國文化月刊》,1991年10月。
傅佩榮〈莊子人觀的基本結構〉,《哲學與文化》,臺北,第15卷new window
第1期,1988年1月。
傅佩榮〈儒家「善」概念的定義問題〉,《傳統中國倫理觀的當代省思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5月,台大哲學系。
陳秀玲〈莊子知識學研究〉,《哲學論集》,臺北,第17期,1983。new window
陳來〈不可知論與魏晉哲學的中間路線〉,《中國哲學第11輯》
陳來〈魏晉玄學的『有』、『無』範疇新探〉,《哲學研究》,1986年,9期)
陳榮灼〈王弼與郭象玄學思想之異同〉,《東海學報第33卷》,1992年,6月。new window
陳鼓應,「莊子認識系統的特色」,《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先秦篇》,頁275。new window

陳啟文〈郭象〈莊子注〉之「自生」義試析〉,《哲學與文化》,2002年,2月。
陳錦湧〈郭象玄冥哲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張慧美〈郭象〉,《建國學報》第10期,1991年,7月)。
張岱年〈如何分析中國哲學的人性學說〉,《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1986年第1期。
莊慶信〈莊子生態哲學初探〉,《東物文史學報》,1994年3月。new window
莊萬壽〈莊子與自然生態〉,《中國學術年刊》,1991年4月。new window
莊耀郎〈魏晉玄學家的聖人觀〉,《國文學報》第22期》,1993年,6月。new window
莊耀郎〈郭象的名教觀〉,《中國學術年刊》第19期,1998年,3月。new window
莊耀郎〈郭象〈莊子注〉的方法論〉,《中國學術年刊》,1999年,3月。new window
黃維潤〈老莊理想人格的內聖之道〉,《哲學論集》第十一期,1978年6月。new window
楊儒賓〈向郭莊子注的適性說與向郭支道林對於逍遙義的爭辯〉,《史學評論》第9期,1985,頁93-127。
曾春海〈魏晉哲學導讀〉,《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卷第四期,2003年,4月,頁59-75。new window
曾春海〈對郭象人生論的考察〉,《哲學與文化》第24卷第5期,1997年,5月,頁420-435。new window
曾春海〈「氣」在魏晉玄學與美學中的理論蘊義〉,《哲學與文化》第33卷第8期,2006年,8月,頁67-81。new window
曾春海〈莊子的形神觀及其依道製器之藝術實踐觀〉《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8期,2007年,8月,頁3-19。new window
葉海煙〈莊子哲學的「陰陽」概念〉,《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1996年12月,頁135-151。new window
葉海煙〈玄學人性論的現代意義〉,《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7期,1999年7月,頁616-622。new window
盧桂珍,〈郭象玄學中涵藏的論證模式-「以待非待」、「為而非為」的分析為主〉,收於《哲學與文化》,2002,6月,532-551+581-582。new window
蔡僑宗〈再探「小大之辯」 - 郭象注〈莊子 逍遙游〉之檢討〉,《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集刊》,2000年9月,頁1-15。new window
劉笑敢,﹤郭象之自足逍遙與莊子之超越逍遙﹥,《中國哲學與文化 2007年 第二輯》,頁126 - 151。
劉學智〈魏晉玄學的「天人」新義與人生哲學〉,《哲學與文化》第21卷第5期,1994年5月。new window
鄭峰明〈莊子的性命論〉,《臺中師院學報》,1992年6,頁253-264。new window
謝大寧〈論郭象與支遁之逍遙義及支遁義之淵源〉《中國學術年刊九期》,1987年6月。new window
謝如柏〈郭象自生說探義〉,《中國文化研究》,2002年6月,頁71-94。new window
戴璉璋〈郭象的自生說與玄冥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七期》,1995年9月。new window
嚴靈峰〈莊子的知識論〉,《哲學論集》,第14期,1982年2月。new window
嚴靈峰〈老莊認識論〉,《哲學論集》,第25期,1991年7月。new window
蘭喜并〈試釋郭象的『玄冥之境』〉,《中國哲學史研究》,1986年2期。
黨西民,〈《莊子注》所言的是「性」本體嗎 ? 〉,《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 2006年第27卷 第1期》。
2.韓文部份

신《莊子哲學 소통 논리》,울,세학교 학과 박논,。
충렬《自然》(『나 중심개념』),울: 신,1979。
《장학》,울:예원,1995。
--- 《東洋思想散稿》,울:범학도,1977。
--- 《中國哲學散稿Ⅰ.Ⅱ》,울:온누리,1988。
항배《장학해》,울:불광출판,1992。
송항룡《금 바로 여》,울:원,1999。
신오현《自然 哲學》,울:학과 성,1987。
안림《장》,울 : 현암,1993。
안병 • 호근《譯註 장1》,울: 통누화구회,2002。
오남《장》,울,현암,1999。
《中國哲學散稿Ⅰ.Ⅱ》,울:온누리,1988。
원근《도가학 유방식》,울:법화,1997。
--- 《郭象 心性論》,울:양학회,1990。
수《와장》,울:길,1997。
--- 《도가상 구》,울:려학교 족화구,1995。
진수《 양생상구》,울:양 출판,1999。
세근《위진현학》,울:통나무,2000。
--- 《장학》,울:학과현실,2001。
--- 《제도와 본성학》,울:학과현실,2001。
최일범《곽상 섭공득중을 통 유교와 불교 교섭 관 제》,울:도교화학회,2002。
최진《魏晉玄學 있어 自然과名教問題》,울:학교 학과 논,1998。
황경구《 양생상구》,울:태학,200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