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城鄉警察人員工作價值觀與滿意度之比較研究----以臺中市與南投縣警察局為例
作者:林世當
校院名稱:中央警察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富源
楊士隆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8
主題關鍵詞:城鄉警察工作價值觀工作滿意度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6
五都已即將升格為直轄市,許多民意調查均顯示,民眾擔心縣市合併升格後,對未升格的縣市造成衝擊,拉大縣市之間的貧富差距,形成「大都小縣」現象。各縣市警察局隸屬於各縣市政府,資源分配也深受城鄉發展不均的影響,在縣市合併升格後,各警察機關之人力、資源分配及勤業務生態預期也將產生重大變化,影響城鄉警察人員的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
為了解城鄉警察人員的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的現況與發展,本文同時採用質化研究及量化研究的方式,對臺中市警察局與南投縣警察局員警實施訪談與問卷。本文經彙整質化及量化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城鄉員警的工作價值觀普遍都很差,看法也很一致。
二、城鄉警察的工作滿意度存有差異,愈城市愈低。
三、都市警察對執法有較高工作價值觀,鄉村警察對服務有較高滿意度。
四、警察工作繁忙程度,影響城鄉警察進修機會。
五、城鄉警察同酬不同工,影響警察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
六、警察教育訓練或工作年資,影響警察工作價值觀。
七、警察整體辦公條件,鄉村優於都市。
根據研究分析發現,本文提出整體建議與分別建議如下:
整體建議部分:
一、全面檢修警察業務職掌,簡化警察工作內容。
二、實施定期職務輪調制度,活化警察組織動能。
三、研採專責警察勤務區制,落實警察專業勤務。
四、健全員警心理諮商機制,紓解員警身心壓力。
五、重新檢討警察考訓制度,尋回警察工作價值。
各別建議部分:
一、都市警察的重點在執法,鄉村警察的重點在服務。
二、都市警察重治安滿意度,鄉村警察重服務滿意度。
三、都市警察強化公關行銷,鄉村警察強調警民互動。
四、建立長期警力評估政策,確實逐步補足需求警力。
五、警察設備增購先城後鄉,警察經費核撥城鄉均衡。
六、城鄉警察各項加給律定,依城鄉之繁簡程度規劃。
中文部分
丁淑華(2000)。民營化變革認知與離職意願關係之研究-以中華電信員工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內政部警政署(2009a)。警察人員員警編制與現職人數統計表。
內政部警政署(2009b)。臺北:3月份警政統計月報。
內政部警政暑(2009c)。警員定期請調各警察機關人數統計表。
天下雜誌(2009)。縣市競爭力排行榜 大都小縣 前五名都是「市」,第430期。
文崇一(1989)。中國人的價值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王克先(1995)。學習心理學。臺北:桂冠圖書。
王俊秀(1991)。環境問題。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楨松(1995)。國軍資訊軍官個人屬性、事業生涯、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關聯性研究。臺北,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王宏彰(2005)。不同世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與休閒需求關係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王叢桂(1992)。社會轉型中之工作價值觀變遷研究。臺北: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王佳煌(2005)。都市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
王昱文(1997)。角色衝突、內外控及認知需求對我國警察人員工作壓力之影響 — 以高雄市警察人員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尤正廷(2006)。刑事警察人員工作壓力、社會支持及工作俺意關係之研究----以南區、東區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江慶興(1990)。英國警察發展之研究,警學叢刊,21(1),60-75。new window
江守寰(2007)。警察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以金門縣警察局為例。臺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自由時報,2010年3月31日,第A5版。
余安邦(1980)。企業組織中員工離職行為之研究。臺北,臺大心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呂秀雯(1999)。工作滿足、組織承諾、對外工作機會認知與離職意願之關係。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診斷專案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上)。新竹: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李文傑(2000)。影響護理人員離職意願因素之探討。臺北,長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元隆(2000)。台灣人才派遣業現況之研究--以日本人才派遣業為比較基礎。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英蘭(2006)。托兒所保育人員工作價值觀、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高屏地區為例。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湧清(1987)。臺灣省警察機關組織編制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李湧清(1995)。警察勤務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李湧清(2006)。警察人員待遇之省思。中華警政研究學會會訊,4,29-34。
李德智(2005)。基層警察人員工作投入、工作壓力、工作滿足及離職傾向之研究:以高雄縣基層員警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清標(2005)。工作價值觀對組織公民行為之影響-以台中市警察局為例。臺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安淳(2007)。安全社區建構之研究─臺北市內湖區為例。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承穎(2008)。基層員警組織認同之比較研究----以臺北縣政府警察局為例。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李華璋(2000)。大學生工作價值觀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呂育生等(1997)。強化都會區派出所警勤區功能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考會。
吳宜蓁(2006)。危機傳播—公共關係與語藝觀點的理論與實證。臺北:五南文化事業。new window
吳宜蓉 (2004) 。我國警政滿意度調查分析之研究(2002~2004年)。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吳明清(1983)。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博士論文。new window
吳聰賢、蕭崑杉、呂淑清(1983)。農村青人職業興趣、工作價值與職業選擇之關係研究。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吳明權(2001)。城鄉警察工作偏好之比較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吳啟安(2004)。家庭暴力防治官性別平權意識與工作滿意度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沈明慧(1994)。價值澄清團體對國中適應不良學生自我概念、價值觀與道德判斷影響成效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西興(1975)。英國警察制度。警學叢刊,6(4),29-39。new window
林文祥(1982)。台灣地區基層員警工作滿足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榮欽(1983)。管理心理學。臺北:五南出版社。
林麗玲(2000)。工作滿意度和生活滿意度之關係探討--以護理人員為例。新竹,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錦坤(1999)。台灣地區基層警察人員自殺傾向影響因素與預防對策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new window
林建忠(2003)。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之調查研究:嘉義縣市警察和消防人員之比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林欣麗(2008)。我國警察人員陞遷制度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明波(2009)。多元化人力來源對我國警察組織影響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源欽(2006)。社區警政CAMPS模式之研究----台東經驗。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new window
胡台麗(1986)。臺灣農村小型工業發展的特質及其經濟文化基礎。彙編於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9-232。new window
胡勝正(2006)。縮短城鄉差距----均衡國家資源分配。臺北:總統府月會報告,4-15。
洪季庭(2004)。高雄市已婚職業婦女成就動機、工作價值觀與生涯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洪文玲(2008)。我國與歐美監視錄影法制之比較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察職權行使法施行五周年學術研討會,new window
洪瓊絨(2003)。警察巡邏勤務之研究-以屏東縣警局為例。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唐大鈞(2001)。工作價值觀與工作特性影響我國內稽人員工作投入與離職傾向的探討。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孫沁光(2001)。從價值觀觀點探討工作生活品質、工作價值觀契合與個人效能之關聯性研究。臺北,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徐增圓(2001)。新世代工作者之工作價值觀、期望報酬類型暨兩者相關因素與組織承諾之關係。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倪戌江(2006)。基層員警工作滿意與工作壓力對組織承諾之研究----以93年警察基層特考班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傳鎮和黃富源(2010)。心理測驗在警察人員甄選上之應用—兼論我國警察人員考選制度之興革(上)。國家菁英季刊,6(1),135-164。
馬傳鎮和黃富源(2010)。心理測驗在警察人員甄選上之應用—兼論我國警察人員考選制度之興革(下)。國家菁英季刊,6(2)。
翁翠芳(2002)。台灣地區警察人員的工作壓力。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32(5),33-66。
翁萃芳(2003)。警察人員工作價值觀-一個初步調查。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33(4),107-138。new window
張世宗(1998)。不同激勵制度對新世代工作族群之激勵效果及對其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影響: 以一電腦製造公司為例。新竹,中央大學大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瑛玿(2000)。衛生所執行「衛生所功能再造」之現況探討。臺北,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春興(1989)。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張智華(2002)。專責警察勤務區制度之研究----以臺北縣、市及高雄市警察局為例。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戚樹誠(1993)。臺灣地區就業者工作價值觀調查報告。臺北:財團法人信義文化基金會。
戚樹誠(2007)。組織行為。臺北:雙葉書廊。
莊博貴(2003)。兩岸員工工作價值觀、工作投入、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許士軍(1977)。工作滿足、個人特徵與組織氣候-文獻探討與實證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學報,35,13-56。
許文義(1988)。我國警察勤區查察勤務之研究。警學叢刊,16(1)。new window
許春金(2003)。犯罪學。臺北:三民書局,389。
梅可望、陳明傳、李湧清、朱金池、章光明、洪文玲(2008)。警察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曾浚添(2003)。社會工作在警政機關運用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34(2),72-88。new window
彭森明(2005)。臺灣高等教育應如何進一步落實公平化的理念。臺北:教育時論137期。new window
郭為藩(1972)。價值理論在教育上的意義。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4,39-61。
郭騰淵(1991)。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郭欽輝(2009)。雲林縣警察人員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人豪(2001)。兩案員工工作價值觀與工作特性對工作態度之影響。新竹,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永明(1998)。台電員工屬性與工作價值觀對民營化組織變革態度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new window
陳淑玲(1996)。新人類的工作價值觀與工作特性對工作投入影響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銘宗、劉兆明(1995)。工作價值觀及其形成歷程之探討。臺北,應用心理學報,4,73-103。
陳寶山(1986)。國民小學教師的教育價值觀。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集刊,28,299-309。
陳明晰(2006)。警察人員組織投注感與工作適應之關係研究-以雲林縣為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正資(2004)。警察局組織配置之研究--以組織經濟學為研究途徑。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陳明傳(1992)。論社區警察的發展。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印行。
陳其鋒(1994),警察組織認同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國隆(1994)。海峽兩岸企業員工工作價值觀之差異。海峽兩岸企業員工工作價值觀之差異研討會論文集。
黃文三(2003)。學校本位管理理念建構下:我國中等學校教師角色知覺、工作價值觀與疏離感關係之研究。高雄:復文出版社。new window
黃建達(1999)。員工激勵偏好、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調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診斷專案研究成果研討會論文集(上)。新竹,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相瑋(2003)。運動休閒相關學系學生工作價值觀與生涯發展之關聯性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new window
黃國隆(1982)。領導方式、工作特性、成就動機、內外性、專斷性、與教師工作滿足之關係。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new window
黃建安(2004)。國小兼組長教師工作價值觀, 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黃富源(1998)。掌控犯罪現象。收錄於警政改革建議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黃富源(2006)。警察人員考訓用配合之探討。國家菁英季刊,2(4),67-79。
黃富源(2010)。為警察考選進一言。考試院80周年慶專刊變革中的文官治理,75-77。
曹爾忠(1983)。台灣地區基層警(隊)員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康自立(1984)。我國國民中學工藝教師生涯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楊永年(2006a)。組織行為。桃園:中央警察大學。new window
楊永年(2004)。公共組織行為。台北:智勝文化。
楊永年(2006b)。警察組織少年警察隊結構與功能分析。桃園,警察行政管理學報,1-20。new window
楊國展(1995)。警察工作壓力與適應之調查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楊惠真(2009)。鐵路警察人員情緒勞務負荷對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明輝(2006)。警察職務犯罪預防機制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賈樂吉(1993a)。警察組織文化之探討。桃園,警學叢刊,24(1)。new window
賈樂吉(1993b)。從組織文化理論探討我國警察職業人格之研究-以宜蘭縣警察局為例。桃園,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new window
賈馥茗、伍振鷟、楊深坑、黃發策、謝福生編著(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文景書局。
趙碧華(1984)。影響社會工作員工作適應程度之因素探討─以台灣省社工員為例。臺北,東吳政治社會學報,7,139-140。
廖秋月(2001)。X世代護理工作人員工作價值觀之探討。臺北,台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劉嘉發(1992)。從我國憲法探討中央與地方警察權限之分配。桃園,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民政局2006年6月28日施政成果專案報告。
潘依琳(1994)。基層護理人員之工作特性、成就動機與工作投入、工作滿足、留職意願關係之研究。臺北,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蔡宏進(2003)。臺灣新鄉村社會學。臺北:全華科技圖書公司。
蔡德輝、吳學燕、蔡中志(1993)。基層員警對工作環境及家庭生活之適應問題。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蔣基萍(1996)。臺灣地區警察執法行為之分析。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27(3),42。new window
蔡萬來(2003)。警察人員壓力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為例。臺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盧志榮(2008),「離島地區警察人員的情緒勞務負荷、情緒耗竭對工作滿意度影響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
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第九期(2003)。
鄭韻玫(2001)。中年生涯轉換者工作價值轉換學習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鄭文竹(2004)。警察勤務與職權。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羅傳賢(1980)。台灣地區警察人員服務態度問題之調查研究。桃園,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藍明龍(1977)。工作價值觀、組織氣候對新人類的工作滿足.感與工作表現之關係研究-以民營銀行為例。彰化,大葉工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蘇榮欽(2007)。高高屏地區消防人員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蘇秋敏(2010)。外勤基層警察人員工作壓力與吸菸相關行為之探討。臺北,臺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駱明慶(2002)。誰是臺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臺北:臺大經濟論文叢刊,30(1), 113–147new window
蘋果日報2009年6月30日,第1版。
鍾淑珍(2000)。台灣與大陸新人類工作價值觀比較-以一電腦公司為例。新竹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位出版之碩士論文。
謝高橋、張清富(1997)。城鄉連結—遷移人口的特性與適應。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顏貴紗、林王美園(1988)。台北市三級以上教學醫院護理人員離職原因之探,討。護理護理,35(1),95-110。new window

二、外文部分
Black J. S. & Gregersen H. B. (1997). “Participative Decision-Making: An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Dimensions” Human Relation, 50(7), 859-878.
Bowen D.E., Ledford G.E., Jr. & Nathan B.R.(1991). “Hiring for the organization not the job”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5, 1991, 35-51.
Boyatzis R. E.,& Skelly F.R.(1991).The impact of changing values on organizational life.In A.D. Kolb, I.M. Rubin &J.S. Osland (Eds.),Th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reader. NY: Prentice Hall.
Boyle M.(2001).Nothing is rotten in Denmark. Fortune(19),242.
Chatman J.(1989).“Improving interactio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A model of person-organization fi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 333-349.
Cohen, Lawrence and Marcus Felson (1979). 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44:588-608.
Connor P.E. & Becker, B. W. (1975). Values and the organization:Suggestions for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18, 550-561.
Cordeniz, J. A. (2002). “Recuritment, Ret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Generation X: A Focus on Nursing Professional.” Journal of Healthcare Management 47, 4: 237-249.
Davis K.(1984). Human relation and organization behavior. New York:Free Press.
Dose J.J. (1997).“Work value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illustrative application to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vol.70(3), 219-240.
Enz C. A. (1986). Power and shared value in the corporate culture. Ann Arbor, MI: UMI.
Gartland T. C.(1984).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Historical Trends in Work Values of Employed Adul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Gaus G. F. (1990). Value and justification: The foundations of liberal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ldstein, H. (1990). Problem-Oriented Policing. New York: McGraw-Hill.
Greenberg J. (2002). Managing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 (4th.edition).Upper Saddle River, N J: Pearson Education, Inc.
Greenberg J. & Baron R. A. (2003).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Upper Saddle River, N J: Pearson Education, Inc.
Hofstede G. (1980).Culture’s consequence: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Beverly Hill, CA: Sage.
Hoppock R. (1935). Job Satisfac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
Hoppock R. (1977). Job Satisfaction (2nd ed.), New York:Arno Press.
Hulin C. L. & Blood, M.R. (1969). Job enlargeme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worker respons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69.
Kalleberg A.L.(1977).Work Values and Job Rewards:A Theory of Job Satisfa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42,124-143.
Kiannane J.F. & Pable, M. (1963). Family Background and Work Values orienta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9, 320-325.
Kilmann R. H, Saxton, M. J.& Sepra R,(1985). Gaining Control of the Cultur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uppershmidt, B. R. (2000). “ Multigeneration Employee: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Management.” Health Care Manager 19, 1: 65-76.
Locke E.A., and Henne D. (1986).” Work Motivation Theories. In Cooper, C. L. and Robertson (ed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O Psychology, 1, 1-35.
Lyons, J. L., Lapin, K., & Young, B. 2003. A study of job satisfaction of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 graduates from a mid-atlantic University. Journal of Allied Health, Spring,32(1): 10-17.
Marini M.M.(1992).”The role of Models of Purposive Action In Sociology” in Rational Choice Theory : Advocacy and Critique, edited by James S. Coleman and Tomas J. Fararo. Newbury Park, CA : Sage.
Mayton Ⅱ, D. M., Ball-Rokeach, S. J., & Loges, W. E. (1994). Human Values and social issues: and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0(4), 1-8.
Nerkar, A. A., McGrath, R.G., & MacMillan, I. C. 1996. Three facets of satisfaction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performance of innovation team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67-188.
Newstrom J.W. & Davis K. (1997).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Human behavior at work, 10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Peak K.J. (1997). Policing American : Methods, Issues, Challenges, Prentice.
Pierce J.L. & Gardner D.G. (2002).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United States: South-Western.
Quey R. L.(1968) .“ Toward A Definition of Work”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47(3), 232.
Robbins S. P. (1992).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Robbins S.P.(199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 8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Robbins S.P.(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th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Hall Inc.
Robbins, S. P. (2003).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Rokeach M.(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ounds J.B.(1992). The Comparative and Combined Utility of Work Value and Interest Data in Career Counseling with Adul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Rusbult C. & Lowery D.(1985).“When Bureaucrats Get the Blue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Vo1.15, No. 1, 83.
Seashore S.E. and Taber T.D.( 1975).“Job Satisfaction and Their Correlates”,American Behavior & Scientists, 18, 346-358.
Seibert, J. S. E., & Kraimer, M. L. 2001, The five-factor models of personality and careersucces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8: 1-21.
Shartle C. L.(1959). Occupational Information. 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Hall, Inc,.
Sierpe, E. 1999. Job satisfaction among librarians in English-Language university in Quebec.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1(4): 479-499.
Smola, R. W., and C. D. Sutton. (2002).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Revisiting Generational Work Values for the New Millennium.”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3: 363-382.
Steers and Mowday (1977).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dministrative Quarterly, 1(22), 47.
Stojkovic, S, Kalinich, D., & Klofas, J. (2003). Criminal Justice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3rd ed.). Belmont, CA: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Super D. E.(1970). Manual for the work values inventory. Boston : Houghton Mifflin.
Super D. E.(1970). Manual of Work Values Inventory. Chicago: River Side.
Super D. E.(1970). Manual for the Work Values Inventory Chicago: Riverside Publishing Company.
Wollack S., Goodate, J. G., Witjing, J. P. & Smith, P. C.( 1971). Development of the survey of work value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5(4), 331-338.
Zytowski Donald G. (1994).“A Super contribution to vocational theory:Work Values”,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Alexandria, 43(1),2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