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李炳南《雪廬詩集》及其詩偈之研究
作者:鄭雅芬
作者(外文):Ya-Fen Cheng
校院名稱: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林文彬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李炳南雪廬老人雪廬詩集詩偈臺中蓮社Li Bing-NanOld man Shiue LuBuddhist hymnsTaichung Buddhist Lotus Socie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2
李炳南(1890~1986)居士,號雪廬,人稱雪廬老人。他近百歲的一生與中國近代百年歷史相貼合,自嘲為「逃難專家」的他,亂世中,眼見時局動亂、百姓顛沛流離,寫下二千多首詩歌抒發感受,他的詩歌作品不僅善陳時事,也針砭世道,整部《雪廬詩集》處處可見「史家記實之筆」,也處處可感「詩人比興之意」,他的詩歌融情、景、事於一片,具「變風、變雅」的特色,頗有杜甫「詩史」詩中含史意的韻味。
雪廬老人六十歲來到臺灣,發願在寶島「遍栽九品蓮」,後半生即為此願工作、讀書不斷,弘法護教不遺餘力,講經度眾時,借用自己在古典詩學上的造詣,寫下許多淨土詩偈,用以化導群蒙。他的淨土詩偈,是一生修學「淨土念佛法門」的心得,詩偈所呈現的終極關懷是「導歸極樂」,詩偈圍繞的重點是「淨土三資糧──信、願、行」。他的詩偈與詩歌作品是藝與道的結合,詩偈中展現出深層的佛心底蘊,則又彷彿王維「詩佛」作品中生命終極的宗教探尋。
本論文分成六個章節,用以證成雪廬老人詩中之史意與佛心,前者具有儒家悲天憫人淑世的胸襟,後者則以佛教作為生命終極的歸宿。雪廬老人儒、佛二大特色,既是老人生命的歷程,也是構成他詩歌作品的兩大部分。本論文章節如下:第一章〈緒論〉、第二章〈雪廬老人生平與著作〉、第三章〈雪廬老人的詩情史筆〉、第四章〈雪廬老人的生活雜詠〉、第五章〈雪廬老人詩偈研究〉、第六章〈結論〉。通過以上章節的研究,說明雪廬老人在當代臺灣佛教界與學術界的時代意義與特殊地位。
Li Bing-Nan (1890-1986), a Buddhist lay whom has been called “Old Man Shiue Lu” according to the nickname” Shiue Lu” he took for himself, lived for nearly a hundred going through with 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 Because of the life of wars and displacing, he gave himself another nickname “Flight expert”, and wrote down more than two thousands of poems to describe what he saw and how he felt. His poetry not only talks about the history affairs well, but also comments the morals. The whole “Shiue Lu''s Poetry” exibits the writing sty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ians and writers, such as the Bi, Sing, and the changing of Feng and Ya, which might be regarded as what the great poet Du-Fu “The History Poet” has done.
At the age of sixty, he came to Taiwan and swore to promote Buddhism all over this beautiful island. Consequently, he contributed all his remaining life to study and work on the goal. Based on his understanding of classical poetry, he wrote many hymns about the Pure Land Buddhism Famennian to educate and lead his people. And all these Pure Land Buddhism Famennian hymns explicate his experience on it, and they also lead to this famennian. These hymns are centered on “the three elements of practicing Pure Land Buddhism Famennian”, including “Believe”, “Will” and “Practice”. His hymns and poems are the combination of art and Tao, in which the embedded deep meanings of Buddhism remind us of the religious research of “the Buddhist Poet” Wang-Wei throughout his life and poetry.
This paper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to attest the characters of history and Buddhism in Shiue Lu’s poems, which are: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chapter “Old Man Shiue Lu’s life and writings”, the third chapter “The poetry style of Old Man Shiue Lu”, the fourth chapter “Old Man Shiue Lu’s poetry about normal life”, the fifth chapter “A research on Old Man Shiue Lu’s Buddhist hymns”, and the last one “Conclusion”. This paper has tried to demonstrate the two characters of Old Man Shiue Lu’s poems,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which constructed his life and poetry. Old Man Shiue Lu had the mind of kindness of Confucianism, and chose Buddhism as his ultimate destination. With this research, the unique meanings and position of “Old Man Shiue Lu” in the modern Taiwan Buddhism and academia was eleborated.
參考文獻

一、李炳南(雪廬)居士著作(依出版年代排列)
李雪廬(炳南),〈小考據──燒香〉,《覺生月刊》第13期,1951年7月,頁14。
雪廬(李炳南),〈小考據──放生池〉,《覺生月刊》第16期,1951年10月,頁13。
雪廬(李炳南),〈小考據──佛教入中國各說、中國人為僧尼之始、各經的字數〉,《覺生月刊》第17期,1951年11月,頁17。
李炳南(雪廬),〈明倫社社歌〉,《明倫月刊》零刊號,1970年10月,頁26。
李炳南(雪廬),〈百期自勉〉,《明倫月刊》第100期,1980年8月,頁6~7。
臺中蓮社編,《李炳南老居士手札墨迹選輯》,臺中:青蓮出版社,1991。
李炳南老居士往生十週年紀念專集編輯委員會編,《雪廬老人淨土選集》,臺中:青蓮出版社,1996。
明倫月刊社編,《雪公師訓集錦》,臺中:青蓮出版社,2000。
雪廬老人淨土選集編輯委員會編,《雪廬老人淨土選集(續編)》,臺中:青蓮出版社,2006。
李炳南老居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李炳南老居士全集》,臺中:青蓮出版社,2007。
李炳南老居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雪廬風誼》,臺中:青蓮出版社,2006。

二、佛教典籍
1.藏經(依冊數順序排列)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8冊 No.245。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9冊No.262。
[唐]般若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大方廣佛華嚴經》(40卷),《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0冊 No.293。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 No.360。
[後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 No.366。
[宋]疆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 No.365。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4冊 No.475。
[唐]般剌蜜帝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9冊 No.945。
龍樹造、[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5冊 No.1509。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唐]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7冊 No.1545。
護法造、[唐]玄奘譯,《成唯識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1冊 No.1585。
天親造、[唐]玄奘譯,《大乘百法明門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1冊 No.1614。
馬鳴造、[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2冊 No.1666。
馬鳴造、[周]實叉難陀譯,《大乘起信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2冊 No.1667。
[宋]知禮述,《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7冊 No.1751。
[唐]善導,《觀無量壽佛經疏》,《大正新脩大藏經》第37冊 No.1753。
[唐]懷感撰,《釋淨土群疑論》,《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7冊 No.1960。
[元]天如則著,《淨土或問》,《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7冊 No.1972。
[宋]志磐撰,《佛祖統紀》,《大正新脩大藏經》第49冊 No.2035。
[明]株宏,《往生集》,《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1冊 No.2072。
諦觀錄、蒙潤集註、[清]性權彙補輔宏記,《四教儀註彙補輔宏記》,《卍新纂續藏經》第57冊 No.980。
[明]蕅益選,《淨土十要》,《卍新纂續藏經》第61冊 No.1164。
[清]周克復,《淨土晨鐘》,《卍新纂續藏經》第62冊 No.1172。
[清]行策,《淨土警語》,《卍新纂續藏經》第62冊 No.1174。
[清]徹悟,《徹悟禪師語錄》,《卍新纂續藏經》第62冊 No.1182。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卍新纂續藏經》第78冊 No.1549。

2.論著(依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釋印光,《印公遺墨》,臺中:青蓮出版社,1989。
釋印光,《印光大師文鈔參編》,臺北:華藏佛教圖書館,1997。
釋印光,《印光大師文鈔續編》,臺北:華藏佛教圖書館,1997。
釋印光,《印光法師文鈔》,臺北:華藏佛教圖書館,1997。
釋真界,《大乘起信論纂註》,臺北:志蓮精舍,1972。
釋通理,《五教儀開蒙增註》,臺中:青蓮出版社,1996。
釋會性,《大藏會閱》,臺北:天華出版公司,1979。
釋達默,《阿彌陀經要解便蒙鈔》,臺中:青蓮出版社,1993。
釋慧皎,《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
釋憨山,《大乘起信論直解》,臺中:青蓮出版社,1976。
釋蕅益,《蕅益大師全集》,臺北:佛教書局,1989。
釋靜權,《天台宗綱要》,臺北:佛教出版社,1979。
釋默如,《八識規矩頌筆說》,臺中:菩提樹出版社,1952。
釋續法,《大乘起信論疏記會閱》,臺北:大乘精舍印經會,1976。

三、古籍今著
1.古籍(先依時代、同時代依作者筆劃排序)
[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臺灣古籍,1996。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
[宋]朱翌,《猗覺寮雜記》(《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宋]朱熹,《論語集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宋]李昉纂修,《太平御覽》,臺南:明倫出版社,1975。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宋]趙與時,《賓退錄》(《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
[宋]蔡絛,《西清詩話》(《中國詩話珍本叢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明]楊慎,《升庵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
[明]錢謙益,《錢牧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清]丁仲祜,《清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清]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
[清]尤侗,《艮齋雜說、續說、看鑑偶評》,北京:新華書店,1992。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88。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
[清]何文煥,《歷代詩話》,臺北:漢京出版社,1983。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1965。
[清]袁枚,《隨園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清]黃宗羲,《黃宗羲全集》,臺北:里仁出版社,1987。
[清]劉寶楠,《論語正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十三經注疏本附校勘記》(阮元重刊宋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2。
《莊子》,臺北:臺灣商務,1974。
《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新校本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7。
《新校本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7。
《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94。
《新校本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7。

2.今著(依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Rene & Wellek著、梁伯傑譯,《文學理論(Literary Theory)》,臺北:水牛出版社,1991。
丁敏,《中國佛教文學的古典與現代:主題與敘事》,長沙:岳麓書社,2006。
于凌波,《中國近現代佛教人物》,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于凌波,《李炳南居士與臺灣佛教》,臺中: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1995。new window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學與佛學關係》,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
方立天,《中國佛教文化》(《方立天文集》第3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方立天、學愚主編,《佛教傳統與當代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6。
方孝岳,《中國文學批評》,臺北:文馨出版社,1975。
方滿錦,《元好問〈論詩三十首〉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new window
王興國,《台灣佛教著名居士傳》,臺中:太平慈光寺出版,2007。
王禮卿,《四家詩恉會歸》,臺中:青蓮出版社,1995。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學專集》,臺北:宏業書局,1983。
朱斐,《朱斐居士文集》,臺北:慧炬出版社,1991。
江燦騰,《人間淨土的追尋──中國近世佛教思想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1989。
江燦騰,《中國近代佛教思想的諍辯與發展》,臺北:南天出版社,1998。new window
江燦騰,《台灣佛教文化的新動向》,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new window
江燦騰,《台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臺北:南天書局,1997。new window
江燦騰,《台灣佛教與現代社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new window
江燦騰,《台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new window
江燦騰,《台灣當代佛教》,臺北:南天書局,1997。new window
江燦騰,《新視野下的台灣近現代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江燦騰,《當代臺灣人間佛教思想家》,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new window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學生書局,1983。new window
吳言生,《禪宗哲學象徵》,北京:中華書局,2002。
吳言生,《禪宗詩歌境界》,北京:中華書局,2002。
吳言生,《禪詩研究》(《中國佛教學術論典54、55》),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2002。
王晴慧,《六朝漢譯佛典偈頌與詩歌之研究》(《古典文獻研究集刊二編第16、17冊》),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臺北:里仁書局,1985。
呂澂,《佛教研究法》,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7。
李杏邨,《禪境與詩情》,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
李威雄,《中國經學發展史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李炳南著、莊陔蘭主編,《重修莒志》,臺北:文行出版社,1980。
李炳南編、唐大圓等著,《唯識新裁擷彚》,臺中:臺中市佛教蓮社,2011。
李鴻儒主編,《世界李氏宗譜第二輯》,臺北:世界李氏宗親總會宗譜纂修委員會出版,1978。
沈去疾,《印光法師年譜》,臺中:臺中市佛教蓮社,1999。
佳彤編,《月滿師心──雪公示寂十五週年追思紀念》,臺中:雪心文教基金會,2001。
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周慶華,《文學詮釋學》,臺北:里仁書局,2009。new window
周慶華,《佛教與文學的系譜》,臺北:里仁書局,1991。
東華大學中文系編,《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祁志祥,《似花非花──佛教美學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胡遂,《佛教禪宗與唐代詩風之發展演變》,北京:中華書局,2007。
范純武、王見川、李世偉,《臺灣佛教的探索》,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臺北:東華書局,1989。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89。
孫昌武,《詩與禪》,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
高振農,《中國佛教源流》,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高振農,《近現代中國佛教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紀念王禮卿教授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紀念李炳南教授往生20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青蓮出版社,2006。
張文勛,《儒道佛美學思想源流》,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張伯瑋,《禪與詩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張宏生,《中國佛教百科叢書──詩偈卷》,臺北:佛光山文教事業有限公司,1999。
張海沙,《初盛唐佛教禪學與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張暉,《詩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
梁啟超,《清代學術思想概述》,臺北:東方出版社,1996。
梁啟超,《飲冰室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臺北:正中書局,1989。new window
許淑華,《雪廬居士佛學思想暨行述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
許學夷,《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陳允吉,《古典文學佛教溯緣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陳允吉,《唐詩中的佛教思想》,臺北:商鼎文化,1993。new window
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new window
陳揚炯,《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陳雍澤,《雪廬老人儒佛融會思想研究》,臺中:青蓮出版社,2006。
陳慧劍,《當代佛門人物》,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
湯一介,《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程千帆,《詩問四種》,濟南:齊魯書社,1985。
童慶炳等著,《中國古代詩學心理透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4。
黃麗月,《汪元量「詩史」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黃懺華,《中國佛教史》,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
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楊松年,《中國古典文學批評論集》,香港: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7。
葛兆光,《門外談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臺北:東華書局,1989。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劉成有,《近現代居士佛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
劉紹唐主編,《民國大事日誌》,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
劉鴻武,《故鄉回歸之路──大學人文科學教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0。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
蔡耀明,《佛學建構的出路,佛教的定慧之學與如來藏的理路》,臺北:法鼓文化事業,2006。new window
蔡耀明,《般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內在建構之道的佛教進路論文集》,南投:正觀出版社,2001。
鄧新華,《中國古代詩學解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蕭麗華,《唐代詩歌與禪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new window
賴玉樹,《晚唐五代詠史詩之美學意識》,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5。new window
賴賢宗,《佛教詮釋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new window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書局,1988。
鎌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史》,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書局,2005。new window
羅偉國,《佛門偈語故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譚朝炎,《紅塵佛道覓輞川:王維的主體性論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闞正宗,《台灣佛教一百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
闞正宗,《重讀臺灣佛教‧戰後臺灣佛教(正續編)》,臺北:大千出版社,2004。new window
闞正宗,《臺灣佛教一百年》,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
闞正宗,《臺灣高僧》,臺北:菩提長青出版社,1996。
釋佛源主編,《大乘佛教與當代社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
釋妙然,《民國佛教大事年紀》,臺北:海潮音雜誌社,1995。
釋修禪(林美滿),《臺灣淨土六十年》,臺中:圓淨出版社,2003。
釋祥雲,《佛門詩偈趣談》,高雄:慧光文庫印經會,1989。
釋祥雲,《帶業往生與消業往生》,臺北:天華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釋慧嚴,《淨土概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new window

四、論文期刊
1.學位論文(依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吳旭真,《《雪廬詩集‧浮海集》研究》,碩士論文,臺中: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9。
吳麗娜,《李雪廬炳南先生研究》,碩士論文,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1997。
李淑婷,《唐詩漢代人物研究》,碩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
洪錦淳,《臺灣當代居士佛教團體臺中蓮社之研究》,博士論文,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2009。new window
許淑敏,《南明遺民詩集敘錄》,碩士論文,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1988。
陳逸珊,《北宋讀書詩研究──以讀史詩為中心」,碩士論文,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6。
陳雍澤,《李炳南先生儒佛融會思想研究》,碩士論文,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2005。
羅元庸,《李炳南居士思想研究》,碩士論文,臺中:私立靜宜大學中文學系所,2006。
顧敏耀,《臺灣古典文學系譜的多元考掘與脈絡重構》,博士論文,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2010。new window

2.期刊論文(依作者筆劃順序排列)
《明倫月刊》社論,〈勿廢聖賢教育〉,《明倫月刊》第134期,1983年6月,頁4~5。
《明倫月刊》社論,〈詩藝與道〉,《明倫月刊》第174期,1987年5月,頁4~5。
《明倫月刊》社論,〈禮運「不」同篇〉,《明倫月刊》第38期,1974年12月,頁2。
《明倫月刊》社論,〈繼絕學〉,《明倫月刊》第126期,1982年10月,頁4~6。
《明倫月刊》社論,〈讀經語譯與學文〉,《明倫月刊》第80期,1978年12月,頁3。
子晉,〈讀雪公詩憶往〉,《明倫月刊》第173期,1987年4月,頁36~37。
三學,〈雪公老師的求學金針〉,《明倫月刊》第213期,1991年4月,頁52~55。
王子哲,〈為善無不報〉,《明倫月刊》第367期,2006年9月,頁28~30。
王令樾,〈王禮卿先生傳〉,《紀念王禮卿教授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5月,頁169~170。
王見川,〈李炳南與戰後初期臺灣的佛教(1949~1952)〉,《臺灣歷史學會通訊》第9期,1999年9月,頁1~10。
王能傑(堅中),〈書鄉書香──雪廬詩集〉,《明倫月刊》第275期,1997年6月,頁37。
王靖絲,〈析論聖嚴法師「帶業、消業都生淨土」之論解〉,《中華佛學研究》(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第11期,2010年,頁77~110。new window
王禮卿教授治喪委員會,〈王禮卿教授事略〉,《中國國學》第25期,1997年10月,頁233~234。
朱仰白,〈故正公董老教授傳略〉,《明倫月刊》第200期,1989年12月,頁22~27。
吳有能,〈臺灣人間佛教的兩種淨土觀點──以印順法師與李炳南居士為例〉,《臺大佛學研究》(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第14期,2007年12月,頁159~220。new window
吳碧霞,〈雪廬老人的精神與風範〉,「山東濟南大學儒學研討會」論文,1996年7月。(刊於《明倫月刊》283:38-41、284:36-40)
吳聰敏,〈雪廬老人學術思想與貢獻〉,「山東濟南大學儒學研討會」論文,1996年7月。(刊於《明倫月刊》267:24-28、268:18-22、269:30-35)
吳聰敏,〈憶──雪公恩師內佛外儒的風範〉,《明倫月刊》第263期,1996年4月,頁50~57。
吳麗娜、陳美惠,〈李炳南教授對淨土法門在臺流佈之貢獻〉,《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東海大學文學院)第49卷,2008年7月,頁199~224。new window
李俊龍,〈回憶父親〉,《明倫月刊》第193期「雪公往生三周年特刊」,1989年4月,頁22~25。
李珊,〈我的佛緣──爺爺往生二十一周年紀念追思〉,《明倫月刊》第374期,2007年5月,頁28~31。
李榮輝,〈雪廬老人儒學思想與實踐之研究〉,「山東濟南大學儒學研討會」論文,1997年4月。
周聖遊:〈雪公老恩師往生十週年紀念專題〉,《明倫月刊》第263期1996年4月,頁20。
周嘯天,〈詩心與佛心〉,《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3期,2011年5月,頁1~4。
邱瑞祥,〈論王維佛理詩中的象喻〉,《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6期,2002年11月,頁55~61。
徐醒民,〈雪廬老人詩法〉,《明倫月刊》第263期,1996年4月,頁28~32。
涂貞光(志行),〈雪公生活點滴──簡要詳明〉,《明倫月刊》第197期,1989年9月,頁62。
張火慶,〈自由去來,弘法未了──記李炳南老居士〉,《國文天地》第2卷第3期,1986年8月,頁6~10。new window
張伯偉,〈清代論詩詩的新貌〉,《江蘇社會科學》第3期,2002年,頁128~134。
張高評,〈北宋讀詩詩與宋代詩學〉,《漢學研究》第24卷第2期,2006年12月,頁191~223。
張高評,〈唐代讀詩詩與閱讀接受〉,《國文學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第42期,2007年12月,頁177~205。new window
張清泉,〈李炳南先生近體詩固定調吟唱法述介〉,《彰化師大國文學誌》(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第18期,2009年6月,頁43~66。new window
張清泉,〈雪廬老人「山東古調」唐詩吟誦研究〉,「山東濟南大學儒學研討會」論文,1996年7月。(刊於《明倫月刊》271:48-53、272:52-57、273:50-53)
許德楠,〈「詩史」桂冠的排行榜及理念定位〉,《文學研究》(南京社會科學)第8期,2001年,頁79~83。
陳秀慧,〈印光大師──儒佛會通的淨宗始祖〉,《第二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華梵大學哲學系),1997年12月,頁185~201。
郭麗娟,〈《佛說阿彌陀經疏鈔》「一心不亂」之研究〉,《中華佛學研究》第3期,1999年3月,頁107~173。new window
鳥慚(連文宗),〈雪廬老人的淨土思想〉,《明倫月刊》263:34-38(1996年4月)、《明倫月刊》264:20-25(1996年5月)、《明倫月刊》265:18-22(1996年6月)。
勞承萬,〈論中國佛禪的詩學方向〉,《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2期,2003年4月,頁60~65。
黃自鴻,〈杜甫「詩史」定義的繁衍現象〉,《漢學研究》第25卷第1期,2007年6月,頁189~220。new window
黃潔怡(弘安),〈流人羨煞晦時月,闕後還能再度圓──雪公靈骨返鄉記〉,《明倫月刊》第193期,1989年4月,頁10~20。
黃潔怡(弘安),〈雪公與明倫〉,《明倫月刊》第300期,1999年12月,頁22~29。
黃潔怡(弘安),〈濟南行(四)小院高桐碧蔭疏〉,《明倫月刊》第202期,1990年3月,頁56~61。
黃麗娟,〈臺中蓮社創始人李炳南及其儒佛教化〉,《國文學誌》(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第8期,2004年6月,頁427~359。new window
圓香居士,〈敬悼炳公大德〉,《菩提樹》第403期,1986年6月,頁19。
楊文雄,〈五十年來台灣唐詩研究述略及其研究路向探討〉,《立德學報》1卷1期,2003年,頁141~152。new window
董時,〈李炳南教授生平與學術〉,「山東濟南大學儒學研討會」論文,1996年7月。
董時,〈論李炳南的倫理觀〉,《濟南大學學報》第7卷第3期,1997年,頁28~32。
董時,〈儒學是人格學──李炳南教授儒學觀〉,「山東濟南大學儒學研討會」論文,1998年5月。
董時,〈濟南大學儒學研究室成立并舉行首次儒學討論會〉,《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期,1996年,頁17。
臺中市文化局,〈未減清光照世人-李炳南教授生命紀實〉,臺中市文化局2006年6月1日新聞稿。
蔡耀明,〈迎向專業的佛教研究〉,《哲學雜誌》第32期,2000年5月,頁114~126。
鄭勝陽口述、于凌波筆錄,〈雪廬老人示寂前後〉,《明倫月刊》第164期,1986年4,5月「雪公往生特刊」,頁12~15。
濟南大學儒學研究室、董時整理,〈1997年濟南大學儒學研討會綜述〉,《濟南大學學報》第7卷第2期,1997年,頁16~17。
謝嘉峰,〈「志於、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雪廬老人為中華文化提綱及闡釋〉,「山東濟南大學儒學研討會」論文,1996年7月。(刊於《明倫月刊》268:46-51、269:48-52)
簡智果(簡金武),〈懷恩師話唯識〉,《明倫月刊》第263期,1996年4月,頁44~48。
簡輝雄〈尺〉,《明倫月刊》第131期,1983年3月,頁44~46。
藏密(鍾清泉),〈雪公與印祖(四)〉,《明倫月刊》第385期2008年6月,頁22~26。
顏國明,〈朱子闢老子平議—以「老子即楊墨」與「老子是權謀法術」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第14期,2001年9月,頁365~398。new window
釋聖嚴,〈蓮池大師的淨土思想〉,《現代佛教學術叢刊》(臺北,大乘文化)第65期,1980年10月,頁319~330。
顧敏耀,〈搜腸嘔血識辛酸‧天教留與後人看--雪廬老人李炳南在臺詩作研究〉,《2005台中學研討會--文采風流》(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年,頁419~457。

五、工具書(依筆劃順序排列)
[明]釋一如編,《三藏法數》,臺北:慈雲山莊‧三慧學處,1995年。
《辭海》,臺北:中華書局,1984。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7。
朱芾煌,《法相大辭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
吳汝煜,《唐五代人交往詩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釋智諭主編,《淨土藏索引》,臺北:西蓮淨苑,1991。
釋智諭主編,《淨土藏彚粹》,臺北:西蓮淨苑,1991。

六、網路資源(依筆劃順序排列)
(大陸地區)大眾日報PDF版/2009年10月27日
(http://paper.dzwww.com/dzrb/data/20091027/html/3/partindex.html)
三十八年民國軍事史中文網《征程憶事‧孫桐萱中將列傳》
(http://big5.china.com/gate/big5/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902/12623636.html)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中華民國史事日誌」資料庫
(http://dbo.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明倫月刊/雪公專輯/儒學類/論語講記
(http://www.minlun.org.tw/1pt/1pt-4-3/index-00.htm,2011年1月5日)
重慶檔案信息網/重慶大事記/重慶大轟炸日志
(http://jda.cq.gov.cn/templet/default/ShowClassList.jsp?id=286&root_id=bysj)
國家文化資料庫
(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jsp,2008年10月)
報佛恩網/臺灣地區佛學院所一覽表
(http://www.bfnn.org/data/collegeframe.htm,2009年11月5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