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內台歌仔戲定型劇本的語言研究--以拱樂社劇本為例
作者:劉南芳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王安祈
蔡英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歌仔戲海派京劇活戲借音字內台劇本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8)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0
1950年代,台灣內台歌仔戲班「拱樂社」聘請陳守敬先生編寫十本的連台歌仔戲《紅樓殘夢》,從而展開了台灣歌仔戲定型劇本的新頁。在1950-1960年代之間,除了「拱樂社」以外,「日光歌劇團」、「寶銀社」等大型戲班也曾聘請專人寫作劇本,在現存的定型劇本中保留下完整的唱詞、道白,以及舞台、音樂提示等。藉由這些完整的紀錄,得見當時內台歌仔戲的演出結構、及語言風貌。
現存的內台戲劇本代表著台灣歌仔戲從口傳的「活戲」到「定型書寫」的一個重要記錄。從「即興的」、「集體創作的」口頭文學,過渡到作家的「書面文學」之間,需要有一群人努力跨越鴻溝。拱樂社所創的「錄音團」使得1950-1960年代內台歌仔戲的演出風貌透過文字、聲音呈現在我們眼前,這是民間戲曲文學難得的寶貴資料,應該竭盡所能的加以解碼。
本文擬就現存的內台歌仔戲劇本為基礎,透過唱詞及道白的分析,討論其台語書寫的特色,並其敘事結構、及人物情節佈局方式,期待從而理解內台歌仔戲的演出生態、及其獨特的審美觀念。
1.內台歌仔戲定型劇本的產生背景
內台歌仔戲定型劇本當中「連台本戲」多,「孤本戲」少,「新編戲」多、傳統戲少,這是受到海派京劇在台灣的發展所影響,這一部份將敘述海派京劇的形成、與台灣歌仔戲的交流及影響。其次敘述內台歌仔戲從「活戲」到「定型戲」的發展過程。
2.內台歌仔戲定型劇本的書寫記號與編劇的書寫慣例
內台定型劇本大部分都是以台語書寫,有一些戲班的通用字、每一個編劇也有自己的習慣用字。由於內台劇本是「工作本」的性質,完全以「讀音」為主要考量、以「實用性」為原則,而不考慮中文書寫上的「正確性」。這一部份將討論劇本中「語文合一」的特色、標記方言的必要性,並舉例比較不同作家的用字方法。
3.內台歌仔戲定型劇本的戲劇語言
內台定型劇本中的戲劇語言豐富而充滿變化,在「四句聯」部分,繼承了「歌仔冊」口語化的特色,但是從七言四句的格式發展了八言、九言等不同詞格;其次定型劇本中的道白也豐富多彩,不僅能表現每個行當的特色,在「黌門白」、以及「新劇式」的道白上有長足的發展,並開拓了新詩式的戲劇語言,豐富而有變化。在唱詞與道白的選擇上,道白的篇幅遠遠勝過唱詞,重要性可見一般。
在餘論部分概略敘述內台定型劇本的敘事特色,包括人物、情節的構成與分佈,旁白與敘事時間的轉換,「套路」的使用,以及內台歌仔戲結構上的潛在規律等。
參考劇本:
一、「傳統歌仔戲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出版;中華民國90年6月

1.空愛情難斷/一至四本(蕭金水)(無錄音;寫在錄音團之前)
2.母之罪/一至五本(佚名)
3.金銀天狗/一至十本(第一本不全:陳守敬)
4.乞食王子/一至五本(陳守敬)
5.孤兒流浪記/一至五本(陳守敬)
6.真假王子/一至五本(陳守敬)
7.劍底鴛鴦/一至五本(陳守敬)
8.可愛離婚妻/一至五本(陳守敬)
9.小女俠紅蝴蝶/二至五本(無第一本;陳守敬)
10.合寶金錢會/一至五本(葉海)
11.神秘殺人針/一至五本(葉海)
12皇帝充軍/一至五本(葉海)(又名《皇帝的秘密》)
13.黑染玫瑰/一至五本(葉海)(又名《復活玫瑰》)
14.仇海情天/一至五本(鄧火煙)
15.花鼓情仇/一至五本(鄧火煙)
16天涯遊龍/一至五本(鄧火煙)
17江山美人/一至五本(陳雲川)
18.德化萬惡/一至五本(廖文燦)
19.孝子殺親父/一至五本(廖文燦)(目錄查無同劇名資料)

二、民間抄本部分,包括講綱本和部分內台殘本:

1.鑽石夜叉/二至十本(日光歌劇團;陳守敬)
2.紅顏密諜/二至五本(日光歌劇團;陳守敬)
3.玉如來/(日光歌劇團;三本殘稿/李玉書)
4.夢覺天倫/(日光歌劇團;陳守敬;四本殘稿)
5.熱情漢家郎/顏水木(講綱本)


參考書目:
1. 陳望道:〈大眾語論〉;「望道文集」;讀者書房;中華民國25(1936)年6月
2. 周振鶴、游汝杰著:《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new window
3. 張次溪:《清代燕都梨園史料》上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版
4. 王衛民:《中國早期話劇選》--「前言」部分,1987年12月10日撰寫;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1989年、3月
5. 蘇關鑫編:《歐陽予倩研究資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年1月初版
6. 胡經之、張首映主編;《西方二十世紀文論選》第二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9月。
7. (瑞士)埃米爾、施塔格爾著,胡其鼎譯:《詩學的基本概念》;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8. 《中國戲曲志;福建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年12月
9. 蔡世成輯選《申報京劇資料選編》;上海京劇志編輯部主編;1994年12月
10. 龔和德:《亂彈集》;中國戲劇出版社;1996年3月
11. 李紫貴口述,蔣健蘭整理:《憶江南》;中國文聯晚霞文庫;中國戲劇出版社;1996年9月
12. 鄭興器、左萊、陳丁沙、周明、高鑒、葛一虹共同執筆《中國話劇通史》頁21;葛一虹主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12月3刷
13. 汪暉、余國良:《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
14. 《上海京劇志》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12月
15.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南天書局,2000年3月new window
16. 徐亞湘選編、校點:《台灣日日新報與台南新報戲曲資料選編》;台北宇宙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
17. 胡平生:《抗戰前十年間的上海娛樂社會(1927-1937)--以影劇為中心的探索》;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2月new window
18. 陳龍:《中國近代通俗戲劇》(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91年(2002年)2月
19. (荷)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4月2版
20. 游汝杰:《中國文化與語言學引論》修訂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4月
21.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民國93年1月new window
22. 傅修延:《文本學---文本主義文論系統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一版;2005年11月2刷。
23. 華萊士、馬丁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美),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二版
24. 徐亞湘:《日治時期台灣戲曲史論》;國立編譯館主編;台北南天書局;2006年5月
25. (英)詹姆斯.L.史密斯著,武文譯《情節劇(melodrama) 》;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年12月)頁
26. 陳翹:《福建戲史探考》;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年9月
27. 趙山林:《中國戲曲傳播接受史》(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年8月)頁
28. 姜進、李德英主編:《近代中國城市與大眾文化》;新星出版社;2008年10月
29. 《中國近現代話劇圖志》上海圖書館編;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2008年1月

參考期刊論文:
1. 周錫泉原著;唐真、沈君白整理重寫:〈機關布景大王周筱卿和更新舞台的《西遊記》〉(上海戲曲史料薈萃第3集;上海藝術研究所;1987年4月)
2. 王家熙:〈荀慧生早期在滬演劇活動史料(選)〉(上海戲曲資料薈萃第5集)
3. 衛明:〈海派與京劇〉(南派京劇研討會論文油印本,上海藝術研究所收藏,1988年9月)
4. 張澤剛:〈外來戲劇文化與南派京劇〉(南派京劇研討會論文油印本,上海藝術研究所收藏,1988年9月
5. 陶雄:〈略論海派京劇〉(南派京劇研討會論文油印本,上海藝術研究所收藏,1988年9月
6. 侯碩平:〈南派京劇形成論〉(南派京劇研討會論文油印本,上海藝術研究所收藏,1988年9月
7. 侯壽峰:〈五十年來台灣地方戲劇的舞台設計發展始末〉(海峽兩岸歌仔戲創作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1997年6月)
8. 裘文彬:〈敢於競爭、勇於革新-淺談京劇連台本戲的成功訣〉(南派京劇研討會論文油印本,上海藝術研究所收藏,1988年9月
9. 樂國雄:〈南派京劇的藝術追求及其在福建的衍生和影響〉(南派京劇研討會論文油印本,上海藝術研究所收藏,1988年9月
10. 托馬舍夫斯基著;姜俊峰譯,方珊校;〈情節與情節分佈〉。譯自《1917-1932蘇聯美學思想史文選》莫斯科藝術出版社1980年版;選自《西方二十世紀文論選》第二冊;胡經之、張首映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9月。
11. 敬文東〈歷史以及歷史的花腔化〉;收錄於《被委以重任的方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12. 劉南芳:〈台灣內台歌仔戲定型劇本的發展與寫作特色〉;(《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11;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出版;2004年10月初版一刷
13. 林幸慧:〈《申報》戲曲廣告所反映的上海京劇發展脈絡—1872-1899〉;國立清華大學博士論文;中華民國94(2005)年1月new window
14. 劉南芳:《試論台灣歌仔戲唱詞的民間性特徵》;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三期;2006年10月
15. 馮叔鸞(馬二);〈自由演劇之將來〉;《俳優雜誌、評論》(1914(1):2);《中國近現代話劇圖志》上海圖書館編;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2008年1月
16. 霍建國:〈《戲考》中施公戲之研究〉;(龍華科技大學學報25期;2008年6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