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本土社會研究的本土視角:反省、批判及出路
書刊名:社會理論學報
作者:翟學偉
作者(外文):Zhai, Xue Wei
出版日期:2000
卷期:3:2
頁次:頁193-219
主題關鍵詞:社會研究本土化研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2)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99
  • 點閱點閱:47
期刊論文
1.葛魯嘉(1995)。本土傳統心理學的兩種存在水平。長白學刊,1995(1),30-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翟學偉(1999)。儒家的社會建構:中國社會研究視角和方法論的探討。社會理論學報,1999(3),53-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翟學偉(1999)。個人地位:一個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中國日常社會的真實建構。中國社會科學,1999(4),144-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美枝、王鎮華(19971200)。發現、詮釋與感通--心理學知識旨趣與實踐旨趣的融合。本土心理學研究,8,3-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Goffman, Erving(1955)。On face-work: an analysis of ritual elements in social interaction。Psychiatry,18(3),213-231。  new window
6.翟學偉(1993)。中國人際關係的特質--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社會學研究,1993(4),74-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中芳、趙志裕(19871200)。中國受測者所面臨的矛盾困境:對過份依賴西方評定量表的反省。中華心理學刊,29(2),113-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國樞(19971200)。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契合性及其相關問題。本土心理學研究,8,75-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國樞(19930600)。我們為什麼要建立中國人的本土心理學?。本土心理學研究,1,6-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Hall, David L.、Ames, Roger T.(1998)。Thinking from the Han: Self, Truth, and Transcend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Albany,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new window
2.Pike, K. L.(1967)。Language in Relation to a Unified Theory of Structure of Human Behavior。The Hague:Mouton Press。  new window
3.錢穆(1994)。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喬納森•H•特納、吳曲輝(1987)。社會學理論的結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Hsu, Francis L. K.(1970)。Americans and Chinese。New York:Douoleday Press。  new window
6.Geertz, Clifford、王海龍、張家瑄(2000)。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費孝通(1985)。鄉土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梁漱溟(1990)。中國文化要義。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Goffman, Erving(1969)。The Presentation of the Self in Everyday Life。Garden City, N.Y.:Doubleday Press。  new window
10.Lin, Yutang(1935)。My Country and My People。New York:John Day Company。  new window
11.郝大維、安樂哲、施忠連(1999)。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光國(19980000)。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臺北:心理。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翟學偉(1995)。中國人的臉面觀。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克利福德.格爾茲、納日碧力戈、郭于華、李彬、羅紅光、田青(1999)。文化的解釋。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海龍(2000)。導讀一:對闡釋人類學的閣釋。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北京:中央编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郝大維、安樂哲(1999)。[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 作者中文版自序。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Blumer, Herbert(1969)。What is Wrong with Social Theory?。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spective and Method。Englewood Cliffs, N. J.:Prentice Hall。  new window
4.余安邦、楊國樞(19910000)。成就動機本土化的省思。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國樞(1993)。劉邵的人格理論及其詮釋。人觀、意義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國樞(19880000)。中國人的性格與行為 : 形成及蛻變。中國人的蛻變。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國樞(1992)。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理念及方法篇。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