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中體:絕對域與遭遇
書刊名:中山人文學報
作者:黃錦樹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Ng, Kim Chew
出版日期:2003
卷期:17
頁次:頁31-63
主題關鍵詞:精神性身體新儒學絕對域現代性花果飄零中國性神聖空間中體Chinese bodySpiritual bodyNeo-confusionismAbsolute sphereModernityDiasporaChinesenessSacred spa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228
  • 點閱點閱:45
期刊論文
1.楊儒賓(19881200)。人性、歷史契機與社會實踐:從有限的人性論看牟宗三的社會哲學。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4),139-17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儒賓(19940300)。從「生氣通天」到「與天地同流」--晚周秦漢兩種轉化身體的思想。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477-5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錦樹(20020400)。胡蘭成與新儒家--債務關係、護法招魂與禮樂革命新舊案。中山人文學報,14,87-1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龔鵬程(1990)。漫談清末儒俠的俠骨與柔情。國文天地,5(12),28-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振崑(1997)。唐君毅「三祭說」的宗教涵義初探。第二屆臺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79-3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霍晦海(1992)。唐君毅國際會議論文集(四)。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高嘉謙(2001)。國族與歷史的隱喻:近現代武俠傳奇的精神史考察(1895-1945)(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郭啟傳(2001)。太初之道--聖在世界秩序的展開(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蘇國勳(1989)。理性化及其限制--韋伯思想引論。台北:桂冠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嚴復(1996)。社會劇變與規範重建--嚴復文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Tan, Chee Beng(1988)。The Baba of Melaka: Culture and Identity of a Chinese Peranakan Community in Malaysia。Pelanduk Publications。  new window
4.牟宗三(1995)。時代與感受。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汪榮祖(1998)。史家陳寅恪傳。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錢穆(1983)。師友雜憶。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薛化元(1991)。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1861-1900):官定意識型態的西化理論。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平原(2002)。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唐君毅(1991)。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Eliade, Mircea(2003)。神聖與世俗。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熊十力(1996)。十力語要。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賀麟(1996)。文化與人生。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北京大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2001)。京師大學堂檔案選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余英時(2003)。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司馬遷、瀧川資言(1989)。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天工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牟宗三(1983)。中國文化的省察。台北:聯合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金麟(2000)。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梁啟超、吳松、盧雪昆、王文光、段炳昌(2001)。飲冰室文集點校。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Said, Edward W.、王宇根(1999)。東方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吳汝鈞(1995)。儒家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錢穆(1983)。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合刊。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張之洞(2002)。勸學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梁啟超(1994)。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華正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熊十力(2001)。原儒。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來(1996)。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劉小楓(1998)。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現代性與現代中國。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牟宗三(1989)。五十自述。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桑兵(2001)。晚清民國的國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牟宗三(1984)。生命的學問。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唐君毅(1975)。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光直(1990)。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楊儒賓(19960000)。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渡邊欣雄、周星(1998)。漢族的民俗宗教--社會人類學的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牟宗三(1985)。圓善論。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徐復觀(2001)。兩漢思想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楊儒賓(19930000)。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林安梧(19960000)。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以「血緣性縱貫軸」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臺北:幼獅。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楊鋼、張品興、王相宜(1999)。梁啟超全集。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錢穆(1971)。朱子新學案。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唐君毅(1986)。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左丘明、韋昭、黃丕烈(1983)。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1)。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1)。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余英時(1996)。現代儒學的困擾。現代儒學論。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林鎮國(2002)。解釋與解脫─論《解深密經》的詮釋學性格。辯證的行旅。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Scheler, Max(1999)。舍勒選集。舍勒選集。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哈佛燕京學社、三聯書店(2001)。儒家與自由主義。儒家與自由主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唐君毅(1990)。論中國原始宗教信仰與儒家天道觀之關係兼釋中國哲學之起源。中國哲學思想論集:總論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唐君毅(1988)。唐君毅全集(第四卷)。唐君毅全集(第四卷)。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唐君毅(1986)。唐君毅全集.書簡。唐君毅全集.書簡。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唐君毅(1986)。病裡乾坤。病裡乾坤。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徐復觀(1990)。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躍動。中國哲學思想論集:總論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謝齡遐(1997)。變法以致升平:康有為文選。變法以致升平:康有為文選。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朱維錚、姜義華(1971)。章太炎選集。章太炎選集。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錢穆(1998)。錢賓四先生全集(丙)素書樓餘瀋。錢賓四先生全集(丙)素書樓餘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余英時(1996)。儒家思想與日常人生。現代儒學論。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南宋)朱熹(1987)。楚辭辯證,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夢溪(1996)。章太炎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楊儒賓(1997)。新儒家與冥契主義。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余英時(1996)。錢穆與新儒家。錢穆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遠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余英時(1997)。陳寅恪與儒學實踐。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勛初(1989)。陳寅恪先生的「中國文化本位論」。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復觀(1982)。向孔子思想性格回歸。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臺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翟志成(1993)。熊十力在廣州(1948-1950)。當代新儒學史論。臺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家棟(1997)。孤獨.疏離.懸置--牟宗三與新儒家的當代境遇。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錢穆(1986)。駁胡適之說儒。說儒。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龔鵬程(2001)。悼錢賓四先生。儒學反思錄。臺北:臺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羅志田(1999)。新的崇拜--西潮衝擊下近代中國思想權勢的轉移。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寅恪(2001)。陳寅恪集.詩集。陳寅恪集.詩集。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Eliade, Mircea(1994)。宇宙創生神話和「神聖的歷史」。西方神話學論文選。上海:上海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景海峰(199712)。和而不同兩大師--熊、梁辯難所引發的問題與思考。當代新儒學的關懷與超越。臺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安梧(1996)。「絕地天之通」與「巴別塔」:中西宗教的一個對比切入點的展開。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以「血緣性縱貫軸」為核心的理解與詮釋。臺北:幼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寅恪(2001)。李唐氏族之推測後記。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