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史論述的統獨大戰:陳芳明VS陳映真
書刊名:北臺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
作者:江燦騰陳正茂
出版日期:2007
卷期:3
頁次:頁25-42
主題關鍵詞:解嚴後臺灣文學史論述文學臺獨陳映真陳芳明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20
  • 點閱點閱:110
本文是對解嚴以來。關於台灣文學史論述的激烈統獨爭辯,進行其發展的觀察和描述。也可以說。以對發生於7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之後的新發展,提出學術史的扼要檢討和從事相關歷程的建構。所以,對其論戰背景的歷史回顧,構成了本文前半論述的主要重點,而各家不同立場的論述,也一一各按其發表的先後順序,被歸納或串聨到其應有的歷史定位中。但,本文後半部。才是全文論述的核心,主要處理的是陳芳明VS陳映真二者關於台灣文學史論述的統獨大戰。雖然二陳對於台灣文學史的不同立場,早在解嚴之前即已出現,但兩者更深入和涵義更廣的白熱化激辯,則只出現在解嚴之後,所以本文也環繞著兩者對論的相關議題,進行更細致的分析和評述。並且。儘管二陳最後依然是各持立場,毫無更識可言。但其所反映的對立狀況,一如出現在當代台灣政治中的統獨爭辯一樣,都是屬於「過渡階段」實際發展,所以非常的代表性,值得對其提出最新的觀察報告。因此本文後半部即力求忠實反映此一論辯的發展歷程。
期刊論文
1.陳映真(20001200)。陳芳明歷史三階段論和臺灣新文學史論可以休矣!--結束爭論的話。聯合文學,17(2)=194,148-1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芳明(198710)。跨過文學批評的禁區。臺灣新文化,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昂(198707)。台灣作家哪裡去。台灣文藝,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祖珺(19830611)。巨龍!巨龍!你瞎了眼!。前進週刊,11,17-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芳明(20010800)。有這種統派,誰還需要馬克思?--三答陳映真的科學創見與知識發明。聯合文學,17(10)=202,150-1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映真(19771000)。建立民族文學的風格。中華雜誌,15(10)=171,39-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芳明(2000)。馬克斯主義有那麼嚴重嗎?。聯合文學,16(10)=190,156-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映真(20000900)。關於臺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聯合文學,16(11)=191,138-1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映真(19971200)。向內戰.冷戰意識形態挑戰--七0年代臺灣文學論爭在臺灣文藝思潮史上劃時代的意義。聯合文學,14(2)=158,57-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芳明(19990800)。臺灣新文學史(1)--臺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15(10)=178,162-1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芳明(20001000)。當臺灣文學戴上馬克思面具--再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聯合文學,16(12)=192,166-1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映真(20000700)。以意識形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批評陳芳明先生的〈臺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聯合文學,16(9)=189,138-1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曾健民(20010100)。「戰後再殖民論」的顛倒--關於陳芳明的戰後文學史觀的歷史批判。聯合文學,17(3)=195,128-1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彭瑞金(200103)。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曾健民(199812)。清理與批判。台北:人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宋冬陽、陳芳明(1988)。放膽文章拼命酒。臺北:林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雙一(2005)。臺灣文學思潮與淵源。臺北:海峽學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古繼堂(2003)。簡明臺灣文學史。臺北: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芳明(1989)。鞭傷之島。臺北:自立晚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映真(20020800)。反對言偽而辯:陳芳明臺灣文學論、後現代論、後殖民論的批判。臺北:人間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曾慶瑞、趙遐秋(2003)。臺獨派的臺灣文學論批判。台北: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葉石濤(19900100)。台灣文學的悲情。派色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呂正惠(200206)。殖民地的傷痕--臺灣文學問題。臺北: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芳明(2002)。後殖民臺灣:文學史及其周邊。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葉石濤(19910901)。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尉天驄(1978)。鄉土文學討論集。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映真、曾健民(1999)。1947-1949臺灣文學問題論議集。臺北: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芳明(1992)。探索臺灣史觀。臺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彭瑞金(1995)。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葉石濤(1983)。文學回憶錄。臺北:遠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葉石濤(2004)。臺灣文學的回顧。臺北市:九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呂正惠、趙遐秋(2002)。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呂正惠(1992)。戰後臺灣文學經驗。新地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陳芳明(19880213)。是撰寫台灣文學史的時候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芳明(19880507)。在中國的台灣文學與在台灣的中國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映真(19830618)。向著更寬廣的歷史視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葉石濤(19950805)。戰前台灣新文學的自主意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龍應台(19870427)。台灣作家明離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葉石濤(19951028)。台灣文學史上的鄉土文學論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葉石濤(19950812)。戰後台灣新文學的自主意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樹鴻(1988)。臺灣意識--黨外民主運動的基石。臺灣意識論戰選集。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