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新史學風潮下的儒學研究:以歷史學門為主的觀察
書刊名:漢學研究通訊
作者:呂妙芬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u, Miaw-fen
出版日期:2010
卷期:29:3=115
頁次:頁8-18
主題關鍵詞:儒學研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48
  • 點閱點閱:45
期刊論文
1.張仲民(2008)。新文化史與中國硏究。復旦學報,2008(1),100-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東華(19840700)。中華民國歷史學博士論文內容及方法之評析。史學評論,8,121-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啓雲(2003)。關於思想文化史硏究。開放時代,2003(6),38-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urke, Peter、劉華、李宏圖(2000)。西方新社會文化史。歷史教學問題,2000(4),25-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呂妙芬(20070600)。明清中國萬里尋親的文化實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8(2),359-4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Lin, Man-houng(199112)。Two Social Theories Revealed: Statecraft Controversies Over China's Monetary Crisis, 1808-1854。Late Imperial China,12(2),1808-1854。  new window
7.Ebrey, Patricia Buckley(1984)。Conceptions of the Family in the Sung Dynasty。Journal of Asian Studies,43(2),219-245。  new window
8.王汎森(20031200)。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新史學,14(4),177-1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Faure, David、劉志偉(2000)。宗族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明清華南地區宗族發展的意識型態基礎。歷史研究,265,3-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彭明輝(20070500)。臺灣地區歷史學的研究趨勢:以歷史學期刊為分析對家(1945-2000)。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7,99-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梁其姿(19840400)。心態歷史。史學評論,7,75-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杜正勝(19921200)。什麼是新社會史。新史學,3(4),95-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張啓雄(1989)。論清朝中國重建琉球王國的興滅繼絕観—中華世界秩序原理之一。第二回琉中歷史關係國際會議報告.琉中歷史關係論文集。日本那霸:琉中歷史關係國際學術會議實行委員會。495-5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曉昀(20090600)。明代女性復仇故事的文化史考察(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呂妙芬(2003)。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Faure, David(2007)。Emperor and Ancestor: State and Lineage in South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陳以愛(1999)。中國現代學術硏究機構的興起-以北京大學硏究所國學門爲中心的探討(1922-192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藝曝(2006)。社群、家族與王學的鄉里實踐: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兩縣為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中澤(2003)。晚明中西性倫理的相遇。廣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啟雄(2001)。海峽兩岸在亞洲開發銀行的中國代表權之爭--名分秩序論觀點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北亞區域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月清(2001)。中國佛教倫理思想。臺北市:雲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余英時(1987)。宋明理學與政治文化。台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鄭振滿(1992)。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湖南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常建華(2005)。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Ebrey, Patricia Buckley(1991)。Confucianism and Family Rituals in Imperial China: A Social History of Writing About Rite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2.余英時(2004)。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天綱(1998)。「中國禮儀之爭」:歷史、文獻和意義。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壽安(20010000)。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晴佳(20020000)。臺灣史學五十年(1950-2000):傳承、方法、趨向。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Koselleck, Reinhart(2002)。The Practice of Conceptual History: Timing History, Spacing Concepts。The Practice of Conceptual History: Timing History, Spacing Concepts。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7.劉龍心(2000)。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臺北:遠流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何淑宜(2009)。香火--江南士人與元明時期祭祖傳統的建構。臺北:稻郷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Reed, Bradly Ward(2000)。Talons and Teeth: County Clerks and Runners in the Qing Dynasty。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潘宗億(2005)。論心態史的歷史解釋-以布洛克《國王神迹》為中心探討。新史學.第4輯.新文化史。鄭州:大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弘祺(2005)。試論思想史的歷史硏究。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