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陽美協的反日意識再議
書刊名:臺灣史學雜誌
作者:潘桂芳
出版日期:2010
卷期:9
頁次:頁3-56
主題關鍵詞:臺陽美協反日意識二二八事件殖民再殖民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26
  • 點閱點閱:239
期刊論文
1.謝里法(197912)。學院中的素人畫家陳澄波。雄獅美術,106,16-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施學習(19540820)。台灣藝術研究會成立與福爾摩沙(FORMOSA)創刊。台北文物,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鍾肇政(19840300)。艱困孤寂的足跡--簡述四十年代本省鄉土文學。文訊,9,122-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呂泉生(1965)。王老先生(井泉兄)與我。臺灣文藝,2(9),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文環(1965)。難忘當年事。台灣文藝,2(9),50-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白淵(1959)。對國畫,派系之爭有感。美術,3(6-7),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池田敏雄、林彩美(20040600)。張文環兄與其週遭諸事。臺灣風物,54(2),9-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一剛(19550305)。台展.府展。台北文物,3(4),65-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白淵(195503)。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文物,3(4),16-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江春浩(19800600)。七星.赤島.臺陽.楊三郎--在野展的金字塔。雄獅美術,112,52-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賴明弘(19541200)。臺灣文藝聯盟創立的斷片回憶。臺北文物,3(3),57-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何義麟(19971200)。戰後初期臺灣出版事業發展之傳承與移植(1945-1950)--雜誌目錄初編後之考察。臺灣史料研究,10,3-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潘桂芳(20081200)。二二八風暴籠罩下的臺灣美術。臺灣史料研究,32,62-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何義麟(19971200)。《政經報》與《臺灣評論》解題--從兩份刊物看戰後臺灣左翼勢力之言論活動。臺灣史料研究,10,25-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玉山(1979)。陳澄波先生交遊之回憶。雄獅美術,106,60-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立石鐵臣文、莊伯和譯(1980)。回憶台灣諸畫友。雄獅美術,111,112-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吳坤煌(1983)。懷念文環兄。台灣文藝,81,74-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兼言(1976)。台陽美協的創立與民族主義―「台灣美術運動史」的商榷。夏潮,1(6),66-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楊三郎(1975)。臺灣繪畫的回顧。臺灣文獻,26(4)-27(1),303-3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葉思芬(1992)。短暫而光芒──天才畫家陳植棋。藝術家,205,292-3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雷驤(1973)。廖繼春訪問記。雄獅美術,29,64-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謝里法(1979)。四十三年前文藝座談會節錄。雄獅美術,97,96-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李梅樹(1992)。台灣美術的演變。台北。145-1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芳明(2001)。當殖民地的作家與畫家相遇―三0年代台灣文學史的一個側面137-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顏娟英(1993)。一九三O年代台灣美術與文學運動535-5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黃琪惠(1997)。戰爭與美術--日治末期台灣的美術活動與繪畫風格(1937.7-1945.8)(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葉石濤(1990)。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里法(1997)。探索台灣美術的歷史視野。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何義麟(2006)。跨越國境線:近代臺灣去殖民化之經歷。臺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巫永福(2003)。我的風霜歲:月巫永福回憶錄。臺北市:望春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筱峰(200003)。解讀二二八。臺北:玉山社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白淵、陳才崑(1995)。王白淵.荊棘的道路。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謝里法(1999)。我所看到的上一代。台北:望春風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顏娟英(1998)。臺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謝里法(1992)。台灣出土人物誌。台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良澤、吳新榮(1981)。吳新榮日記戰前戰後。臺北:遠景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良澤(1989)。四十五自述:我的文學歷程。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謝里法(1992)。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藝術家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朱昭陽、吳君瑩、林忠勝(1997)。朱昭陽回憶錄。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呂訴上(199109)。台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顏娟英(200508)。水彩.紫瀾.石川欽一郎。台北:雄獅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焦桐(199006)。台灣戰後初期的戲劇。臺北:臺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少廷(1981)。臺灣新文學運動簡史。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芳明(1998)。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林瑞明(19960000)。臺灣文學的本土觀察。臺北: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甫昌(2006)。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邱坤良(19920000)。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臺北:自立晚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楊雲萍(1981)。臺灣史上的人物。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下村作次郎、中島利郎、黃英哲(2003)。台灣文學的鼎盛時期。台灣文學百年顯影。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王昶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昶雄(2002)。妙齬解頤的硬漢──張文環逸聞逸事。王昶雄全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詩琅譯著(1985)。臺灣社會運動史―文化運動。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古野直也著、許極燉編譯(1994)。台灣近代化秘史。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明台、池田敏雄(2002)。「張文環《台灣文學》 的誕生」後記。張文環全集卷8-文獻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村田義清、神川清紀錄、彭萱翻譯、徐翠花校譯(2006)。臺灣決戰文學會議。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鍾肇政、吳濁流(1993)。台灣連翹。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林柏亭(1997)。日據時期台灣的畫會活動。何謂台灣?―─近代台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林惺嶽(1993)。台灣美術風雲40年。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林育淳(2000)。油彩•熱情•陳澄波。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許玉燕口述、廖瑾瑷撰述(2002)。永遠的藝術對話者:許玉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陳重光(1979)。陳澄波生平年表。陳澄波畫集。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陳才崑(1995)。王白淵生平•著作簡表。王白淵•荊棘的道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顏娟英、陳澄波(2001)。美術季―作家訪問記(十)。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藻香譯、徐翠花校譯(2006)。臺灣文學當前的諸問題 ― 文聯東京支部座談會。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張恒豪整理(2000)。張文環生平寫作年表。張文環集。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張孫煜(1998)。序(之二)-懷念我的父親張深切先生。張深切全集(卷1)里程碑──又名:黑色的太陽(上)。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張超英口述、陳柔縉執筆(2007)。宮前町九十番地。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2006)。嘉義驛前二二八。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黃得時(199111)。張文環的「父之顏」。滾地郎。台北:鴻儒堂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黃琪惠。臺灣美術評論全集:吳天賞•陳春德卷。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楊三郎(1955)。臺灣的美術。臺灣十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葉芸芸(1993)。「山水亭」舊事―陳逸松談二•二八前後的蘇新、李友邦、王添灯和呂赫若。證言二•二八。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葉榮鐘著、葉芸芸主編(2000)。臺灣省光復前後的回憶。臺灣人物群像。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謝里法(2007)。從第一屆全省美展創立過程探討終戰後臺灣新文化之困境。歷史的光輝:全省美展60回顧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鄧南光攝影、古秀如編撰(2000)。鄧南光影像故事。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鄭世璠、白雪蘭(1986)。石川欽一郎先生小傳。石川欽一郎師生特展專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盧建榮(2001)。入侵台灣:烽火家國四百年。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顏娟英(1992)。勇者的畫像 ― 陳澄波。臺灣美術全集第1卷:陳澄波。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顏娟英(1992)。日據時代台灣美術研究之回顧。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論文集(下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顏娟英、王淑津譯(2001)。台陽畫家談台灣美術。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上冊)。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梁禾、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2004)。特工教父―戴笠和他的秘勤組織(上)。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梁禾、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2004)。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的「地域色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楊逵(1946)。為此一年哭。新知識。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王白淵(1947)。臺灣年鑑 (第十七章)--文化,臺北:臺灣新生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顏娟英(199408)。陳澄波繪畫風格的形成。陳澄波百年紀念展。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白淵(1958)。臺灣省通志稿.卷六.學藝志藝術篇 (第二章)--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葉思芬(1995)。英雄出少年--天才畫家陳植棋。臺灣美術全集第14卷:陳植棋。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