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經典與意義建構--從《論語》「甚矣章」的說解論「詮釋脈絡」在經典闡釋中的作用
書刊名: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作者:張錫輝
作者(外文):Zhang, Xi-hui
出版日期:2010
卷期:44
頁次:頁149-188
主題關鍵詞:論語甚矣章解釋脈絡中國詮釋學The AnalectsChapter of Extreme WeaknessExplanatory contextChinese hermeneutic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162
  • 點閱點閱:52
按照現代思想史上一般的看法,在高度現代性的社會環境底下,經典的最大問題,主要在政治、社會乃至人生各層面,逐漸與現代生活的情境產生隔閡。然而本文認為,此一觀點本身即為值得檢討的問題。經典與現代情境的距離,是否造成今日在詮釋經典的具體障礙?對於這樣的提問,本文認為只能透過對中國經典詮釋傳統的具體考察,去反思如何閱讀經典?此一經典詮釋的問題,才能予以回答。即此,本文認為,「甚矣章」的經文及傳統解釋與時代之扞格,具體而微地呈現了中國經典在當代的尷尬處境,因此本文希望透過「甚矣章」的討論,去探析「甚矣章」的歷代詮釋者,從皇侃、伊川、朱熹到劉寶楠,如何進行詮釋,以釐清經典應如何閱讀這個問題。本文發現,歷代詮釋者總是在一種解釋脈絡與經文的互相詮釋下,對經文加以闡釋,在解釋者與文本的共同活動中,讓文本的意義顯現。詮釋者所連繫的脈絡,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一是「詮釋者認同的學術傳統」,其次是「詮釋者所勾連的時代或個人情境」。因此,對於經文與時代懸隔的疑慮,本文認為這種質疑是從文本中心看問題所致,實際上的經典詮釋,詮釋者永遠位居於中心位置,是他們主動連繫解釋脈絡以闡發經典的。以此之故,本文主張閱讀經典時,應該追問經典對我有何意義?從這個問題出發去安立、連繫一個對自己有意義的解釋脈絡,並在理解與應用合一的解釋活動中,讓經典參與到自我意義的建構之中。
圖書
1.論語精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熹(2001)。四書或問.論語或問。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佛洛依德、賴其萬等(2000)。夢的解析。台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玄、孔穎達(1989)。禮記正義。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熊十力(2006)。讀經示要。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竹添光鴻(1989)。論語會箋。臺北: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程樹德(1943)。論語集釋。北京:國立華北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錢穆(1987)。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胡適(1994)。胡適文選。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余英時(2003)。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Giddens, A.、李康、李猛(2007)。社會的構成。臺北:左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寶楠、劉恭冕、高流水(1990)。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以愛(2002)。中國現代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以北大研究所國學門為中心的探討。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黃宗羲、全祖望、王梓材、黃百家(1975)。宋元學案。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Heidegger, M.、Macquarrie, J.、Robinson, E.、王慶節、陳嘉映(1993)。存在與時間。台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鄭玄、賈公彥、阮元(1989)。周禮注疏。臺北:大化書局: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榮格、鴻鈞(1990)。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Gadamer, Hans-Georg、洪漢鼎(2005)。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黎靖德、王星賢(1999)。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榮捷(1988)。朱子新探索。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牟宗三(1989)。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汎森(20030000)。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來(2007)。朱子書信編年考證。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譚家哲(20060000)。論語與中國思想研究。臺北:唐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左玉河(2004)。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學術分科與近代中國知識系統之創建。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Foucault, Michel、佘碧平(2005)。主體解釋學。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張寶三(2003)。字義訓詁與經典詮釋之關係。文獻及語言知識與經典詮釋的關係。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Giddens, Anthony(2001)。生活在後傳統社會。自反性現代化。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West, Cornel(2000)。少數者話語與經典構成中的陷阱。文化研究讀本。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清)段玉裁(1993)。說文解字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明)劉宗周(1983)。人譜類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南宋)朱熹(1999)。朱子文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列子(1979)。列子,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梁)皇侃(1986)。論語集解義疏,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宋)程頤,(宋)程灝(1982)。二程遺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明)呂坤(1986)。呻吟語摘,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明)劉宗周。論語學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清)王懋竑。朱子年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題要,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清良(2003)。黃俊傑論中國經典詮釋傳統:類型,方法與特質。中國詮釋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宗義(2002)。論朱子對經典詮釋的看法。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余英時(1996)。現代儒學的困境。現代儒學論。香港:八方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俊傑(2008)。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脈絡論「經典性」的涵義。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