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略論宋代理學與易學之關係--以張載「聖人觀」為主的探討
書刊名:鵝湖
作者:王格
作者(外文):Wang, Ge
出版日期:2013
卷期:38:7=451
頁次:頁48-56
主題關鍵詞:易學理學張載聖人觀思想理路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675
  • 點閱點閱:19
北宋理學的興起,同時伴隨的是易學的新動向。本文主要以張載的易學詮釋中所展示的其極富特色的「聖人觀」為具體實例,進行梳理和分析,揭示出未經道統論敘事的張載「聖人觀」的本來面目,並借此彰顯出早期理學家如何通過易學詮釋言說理學。這樣一種理路在程頤《易傳》的「理」中得到更為明確的體現,而朱熹對北宋理學家這種易學的批判態度,對此後理學發展可能又具有了深遠的影響,理學思想理路中存在某些特質正是由此而來。
學位論文
1.丁四新(1996)。鄭氏易義(碩士論文)。武漢大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牟宗三(1997)。中國哲學的特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丁四新(2009)。鄭氏易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錢穆(2010)。宋明理學概述。北京:九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Tillman, Hoyt Cleveland(2002)。朱熹的思維世界。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丁為祥(2000)。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系及其定位。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程顥、程頤、王孝魚(2004)。二程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勞思光(2005)。新編中國哲學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伯崑(1995)。易學哲學史。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土田健次郎、朱剛(2010)。道學之形成。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牟宗三(1999)。心體與性體。上海古籍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荒木見悟、吳震(2010)。道統論的衰退與新儒林傳的展開。思想與文獻--日本學者宋明儒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石立善(2006)。戰後日本的朱子學述評:1946-2006。鑒往瞻來--儒學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湯用彤(2000)。王弼聖人有情義釋。魏晉玄學論稿。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章錫琛(1978)。正蒙.太和篇第一。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章錫琛(1978)。橫渠易說。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章錫琛(1978)。正蒙.天道篇第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章錫琛(1978)。正蒙.中正篇第八。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章錫琛(1978)。正蒙.大心篇第七。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章錫琛(1978)。語錄下。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章錫琛(1978)。正蒙.大易第十四。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章錫琛(1978)。正蒙.神化篇第四。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呂大臨(1978)。橫渠先生行狀。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009)。通書.聖學第二十。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程頤(2004)。顏子所好何學論。河南程氏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載(1978)。經學理窟.學大原上。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程頤(2004)。易傳序。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葛瑞漢、程德祥(2000)。程朱人性說的新意。中國的兩個哲學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學。鄭州:大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