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清華大學的「校訓」論「通識教育」之開展--兼論梅貽琦校長《大學一解》的通識理想及對當前教育的反思
書刊名:鵝湖
作者:林安梧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An-wu
出版日期:2013
卷期:39:6=462
頁次:頁17-34
主題關鍵詞:天地乾坤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易經國學自由教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67
  • 點閱點閱:23
本論文旨在經由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起論,關聯到原先出處的《易經.乾、坤》〈大象傳〉,指出清華大學之校訓所包羅的是一「天地乾坤」的精神。再者,回溯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之種種,做一番反省與考察。從「存在的覺知」而「概念的反思」,到「理論的建構」,從橫面的開展、縱面的追溯,我們將指出清華的「通識教育」重在「通古今之變、識天人之際」「教清華子弟,育天下人才」。這既是當時梁啟超先生選用《易經.乾、坤》〈大象傳〉做為校訓的深心雅意,而梅貽琦校長《大學一解》所呈現的教育理念亦與此相合,此可見其先後繼志述事傳承之一斑。再者,我們將秉此「通識教育」之理念對於台灣當前之高等教育提出一對比的理解與詮釋,指出其異化之現況,進而求其克服之可能。這將涉及到更為根本的人類文明承接與傳續之問題,它不只是一話語、思考的論題,更是一跨過分別,而直契於存在自身之問題。
期刊論文
1.林安梧(200905)。朱子哲學當代詮釋方法論之反思。河北學刊,29(3),32-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安梧(19990900)。明末清初關於「格物致知」的一些問題--以王船山人性史哲學為核心的宏觀理解。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5,313-3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安梧(19890500)。個性自由與社會權限:以穆勒(J. S. Mill)「自由論」為中心的考察及兼於嚴復譯「群己權界論」之對比省思。思與言,27(1),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梅貽琦(19410400)。大學一解。清華學報,13(1),(1)1-(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安梧(20020800)。論「教育改革」及其相關的「文化土壤」與「心靈機制」問題。教育研究月刊,100,101-1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黃武雄(1994)。通識教育中的科學教育:理性的叛逆與解放。第二屆民間科技研討會。台北:科學月刊社。36-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Li, Yu-Sheng(1979)。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台北:全國出版社。  new window
2.林安梧(2001)。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明文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澤厚(1979)。中國近代思想史論。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安梧(20030000)。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臺北:臺灣學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森(1978)。比較哲學與文化。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顏崑陽(20030328)。哀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林安梧(1998)。修通識:修飾、修行與修持。台灣文化治療。台北:幼獅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安梧(2009)。人是世界的參贊者、詮釋者。中國人文詮釋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安梧(2001)。王陽明的本體實踐學:以王陽明《大學問》爲核心的展開。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安梧(199603)。個性自由與社會權限: 以穆勒(J. S. Mill)「自由論」為中心的考察及兼於嚴復譯「群己權界論」之對比省思。契約、自由與歷史性思維。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俊傑(1993)。大學通識教育的挑戰與對策。戰後台灣的教育與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蔡錦昌(1994)。欲力之理法與歷史之弔詭:對韋伯《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之詮釋。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釋義。台北:唐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