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走入部落、走出校園--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舞團發展模式之探討
書刊名: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作者:安梓濱楊政賢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3
卷期:13
頁次:頁115-152
主題關鍵詞:臺灣原住民原住民樂舞部落學校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舞團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53
  • 點閱點閱:98
昔時,臺灣原住民祭儀樂舞可說是一種敬天畏神、娛人悅己的部落倫理與文化「體現」(embodiment);同時,也兼具著該族群歷史、語言、宗教信仰、文化傳遞、人格育成與凝聚部落力量等功能。本文以「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舞團」為例,並藉由具體的研究策略與網絡分析,期能深化當代原住民樂舞展現的時代意義與文化詮釋。此外,本文亦將視「部落學校」為當代另一種「體現」原住民祭儀樂舞流播展示的新興空間,並探討其衍生之特殊知識體系與演繹論述,期能幫助我們進行有關原住民樂舞、大學舞團與部落學校之間的互動,以及「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舞團」如何走入部落學習,走出校園服務發展模式之探討。
期刊論文
1.邱坤良(200701)。移動的劇場。新台風,6,40-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Turner, Victor(1969)。The Ritual Proces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吳錦發(1993)。原舞者--一個原住民舞團的成長紀錄。台中:晨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亞榮隆・撒可努(2005)。走風的人:我的獵人父親。台北:耶魯國際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Van Gennep, Arnold、Vizeedom, Monika B.、Caffee, Gabrielle L.(1909)。The Rites of Passage。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new window
5.撒古流‧巴瓦瓦隆(1998)。跨世紀文化扎根運動:部落有教室。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胡台麗(20030000)。文化展演與臺灣原住民。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謝世忠(19940000)。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孫大川(20000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聯合文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明立國(1990)。從瓦解的邊緣躍出,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念陽(2012)。不要阿曼,只要阿力曼:鸞山森林博物館,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http://www.thealliance.org.tw/cover_show.php?cover_id=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巴奈.母路(2003)。樂舞在祭儀中的象徵意義:以阿美族「mirecuk」祭儀為例。原住民樂舞文化教學工作坊:種子教師研習營學員手冊。臺北: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亞磊絲.泰吉華坦(2006)。臺灣原住民樂舞藝術的未來走向。樂舞教育:舞動原住民教育精靈--臺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大川(2006)。神聖的回歸--臺灣原住民族祭儀的現況與再生。樂舞教育:舞動原住民教育精靈--臺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政賢(2006)。空間裡的時間: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2006與部落結合特展」的策展思維。移動的部落:都市叢林裡的原舞者--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2006與部落結合特展專刊。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綺芳(2004)。身體記憶與海洋譬喻:港口部落舞蹈的文化詮釋。海的記憶:海洋、族群與文化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北: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嵩山(20010000)。儀式、文化展演與社會真確性--阿里山鄒人的例子。社會、民族與文化展演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漢學研究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