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揭開習以為常的認同與差異:「部落的呼喚」得獎作品之後殖民批判論述分析
書刊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教育類
作者:姚竹音
作者(外文):Yao, Chu-yin
出版日期:2016
卷期:10:1
頁次:頁60-85
主題關鍵詞:後殖民觀點批判論述分析部落服務學習Postcolonial perspective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Indigenous tribeService learn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08
  • 點閱點閱:662
期刊論文
1.夏曉鵑(20100300)。失神的酒:以酒為鑑初探原住民社會資本主義化過程。臺灣社會研究,77,5-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游靜(20071000)。在操演與不操演之間:看被囚少年的影像實踐。文化研究,5,119-1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Van Dijk, Teun A.(1993)。Principl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Discourse and Society,4(2),249-284。  new window
4.臺邦.撒沙勒(19930800)。廢墟故鄉的重生:從「高山青」到部落主義--一個原住民運動者的觀察和反省。臺灣史料研究,2,28-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趙素貞(2010)。台灣原住民族語教育政策之分析(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玉華(2005)。台灣原住民文學的發展歷程與主體意識的建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詩評(2006)。從後殖民角度探討馬來西亞的國族論述(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曾肇文(2010)。國民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課程綱要制定文化政治性之分析(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左富蓮(2012)。山地服務現象的反思與現形--以耕莘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為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鈴華(2005)。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國會路線(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汪淑娟(1996)。大專生山地服務隊的發展階段與族群關係的變遷-以輔大港安山地友團為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祐榕(2005)。EdwardW.Said後殖民論述及其在學校行政上意蘊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思尹(2012)。國小社會教科書族群議題之分析--後殖民論述觀點(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曾顯雯(2010)。以後殖民觀點分析莫拉克風災新聞中的原民印象以高雄縣永久屋報導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偉民(2005)。殖民情境的影像再現-日治時期原住民明信片圖像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秋萍(2003)。原住民文學中的自我認同與主體重建(碩士論文)。靜宜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謝偉姝(1996)。公共電視原住民記者報導觀點之探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魏貽君(2007)。戰後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學形成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蔡旻玠(2001)。「部落發展」:去殖民?再殖民?--以布農文教基金會為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蔡佩如(20030600)。中華民國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後殖民分析--以臺灣論述為核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高德義(2009)。解構與重構--原住民族人權與自治。台北:翰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Said, Edward、Barsamian, David、梁永安(2004)。文化與抵抗:『巴勒斯坦之音』的絕響。台北:立緒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Bloor, Meriel、Bloor, Thomas(2007)。The Practice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London:Hodder Arnold。  new window
4.Said, Edward W.、蔡源林(2000)。文化與帝國主義。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Said, Edward William、間紀宇(2002)。遮蔽的伊斯蘭:西方媒體眼中的穆斯林世界。臺北縣:立緒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亮雅(20140000)。遲來的後殖民:再論解嚴以來台灣小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芳明(1996)。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巴蘇亞.博伊哲努(2002)。思考原住民。臺北:前衛。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布興.大立(2008)。自治是原住民族的唯一活路。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孫大川(2010)。久久酒一次。臺北:山海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Berger, John(1973)。Ways of Seeing。NY:Penguin Group (USA) INC.。  new window
12.Reisigl, Martin、Wodak, Ruth(2001)。Discourse and discrimination。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13.Toola, M.(1997)。What i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why are people saying such terrible things about it?。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NY:Routledge。  new window
14.Berger, John、吳莉君(2010)。觀看的視界。臺北:麥田/城邦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Giroux, H. A.(1988)。Teachers as intellectual: Toward a critical pedagogy of learning。Westport, CT:Bergin & Garvery。  new window
16.Said, Edward William(1993)。Culture and Imperialism。New York:Vintage Books。  new window
17.瓦歷斯.諾幹(1999)。伊能再踏查。台中:晨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莫那能(1989)。美麗的稻穗。臺中:晨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瑪莉塔.史特肯、莉莎.卡萊特、陳品秀、吳莉君、Cartwright, Lisa(2009)。觀看的實踐 : 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臺北:臉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蕭新煌、顧忠華(2010)。臺灣社會運動再出發。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韋伯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陶東風(2000)。後殖民主義。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京媛(20070000)。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孫大川(20000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聯合文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Young, Iris Marion(1990)。Justices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6.宋國誠(20030000)。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依德。臺北:擎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Said, Edward Wadie(1979)。Orientalism。Vintage Books。  new window
28.Said, Edward Wadie、單德興(2011)。知識分子論。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Fairclough, Norman(1995)。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Longman。  new window
30.王甫昌(20030000)。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王增勇(2007)。從山地服務看志工--是誰在服務誰?,http://tywangster.blogspot.tw/2007/08/blog-post_07.html, 2014/12/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國超(2005)。「再現」的政治:從殖民壓抑到主體抵抗的原住民形象,http://ir.lib.nchu.edu.tw/bitstream/11455/83645/1/15.pdf。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國超(2014)。山地服務是怎麼來的?,https://www.civilmedia.tw/archives/159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賴于榛,蕭保祥(2015)。魯道遭電影侮辱賽德克族:道歉、立反歧視法,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206/464342.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賴品瑀(2014)。八八風災5年重建大功告成?受災原鄉批造成流離失所,http://e-info.org.tw/node/101320, 2015/08/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車牧勒薩以.拉勒格安、楊正斌(2008)。土地就是生命:還我土地。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新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董秀蘭(2009)。多元文化公民權。多元文化教育名著導讀。臺北:學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雅容(1998)。語言互動與權力:倫理的思考。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大川(1994)。面對人類學家的心情--「鳥居龍藏特展」罪言。跨越世紀的影像:鳥居龍藏眼中的台灣原住民。臺北: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Teo, Peter(2000)。Racism in the New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NY:Routledge。  new window
6.Van Dyke V.(1995)。The Individual, the State, and Ethnic Communities in Political Theory。The rights of minority cultures。Lond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7.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邱貴芬(2000)。「後殖民」的台灣演繹。文化研究在臺灣。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