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海洋教育課程綱要核心內涵之相關論述分析
作者:施心茹
作者(外文):SHIH, HSIN-JU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周淑卿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海洋教育論述分析論述課程政策Marine educationDiscourse analysisDiscourseCurriculum polic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
摘要
當代臺灣社會愈來愈多元化,許多社會議題受到重視,又經由某些團體的支持與運作而被納入學校課程。相較於其他議題要歷經長期爭取與努力的歷程,海洋教育議題取得合法的課程地位,其進程顯得相當順利且快速。有感其合法化歷程的獨特性,本研究乃海洋教育議題為標的,旨在理解臺灣《海洋教育課程綱要》核心概念及相關論述產生之社會、文化、政治與經濟脈絡。為達成此目的,本研究以論述分析作為研究方法,針對1996年至2008年之海洋教育相關文本進行分析、詮釋及解釋,以理解《海洋教育課程綱要》核心概念及相關論述,以及這些論述所反映的政治與社會脈絡。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一、《海洋教育課綱》之核心內涵相關論述有政治、經濟、環境教育、鄉土教育四種類型。
二、海洋的相關論述起自1996年民進黨人士的政治論述,但後期逐漸去政治化,以取得進入學校課程的正當性。
三、海洋教育透過不同論述之間傳播及相互影響的過程,建立起自身的價值,成為學校中的合法知識。
Abstract
Contemporary Taiwan is a free, open and pluralistic society.Many society issu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world.It has been supported to be incorporated and operated to the curriculum through some groups.It has compared to other issues which have experienced to win over for a long time.Marine education curriculums acquired the status of legal course that process goes smoothly.Because of the uniqueness of the process of legaliz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core concept of the marine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line in Taiwan which produced the context of society,culture ,policy and economic.This study presents discourse ananlysis as a research method so use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the ocean country and five themes axis of the related text to analysis, criticism and explannation from 1996 to 2008.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re are four types - Policy, Economic, Enviromental education, Homeland education that related discourses of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the marine education curriculum guideline.
2. The marine related discourse is started that the policy discourse had produced by DPP politicians since 1996.Whereas, it has gradually depoliticized in the final stage that it has become legitimacy of school curriculum.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生榮(2001)。金黃與蔚藍的支點:中國地緣戰略論。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王思為(2013)。瑞士成為永久中立國之國際背景。台灣國際法季刊,10(1),53-67。new window
王新日(2016)。海洋教育融入國中社會領域地理科之研究—以彰化縣芳苑國中為個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王鑫、許韻珣(1998年9月)。全球環境教育。「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度環境教育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台灣遊艇業稱霸亞洲(2014年6月1日)。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601000820-260303
中國國民黨(2014)。中國國民黨政策綱領。取自http://www.kmt.org.tw
中 華 民 國 交 通 部 觀 光 局(2000)。二十一世紀台灣發展觀光新戰略。臺北:交通部觀光局。
方力行(2000)。海洋性格的文化,海洋內涵的教育。研考雙月刊,6,37-39。
台鄉物語(2015年1月25日)。1996年總統大選彭明敏教授電視政見發表會-第三場台視轉播【部落格影音資料】。取自http://liruhome.blogspot.tw/2015/01/1996-19960317.html
台灣世界展望會(2016年3月20日)。認識世界展望會【部落格文字資料】 。取自https://www.worldvision.org.tw/01_about/about.php
卯靜儒、張建成(2005)。在地化與全球化之間:解嚴後臺灣課程改革論述的擺盪。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39-76。new window
范正祥(2014年12月20日)。彭明敏典型台灣人表徵,守護民主心情依然熱烈(系列2)。民報電子報。取自https://tw.news.yahoo.com/2-013109488.html
江采蓮(2010)。海洋心‧海島情──廖鴻基的海洋文學作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佛光大學,宜蘭縣。
江昭青(2000年8月20日)。小一學英語,教長新方針。中國時報,9版。
成章瑜(2001年8月1日)。劉寧生導覽人性海洋【部落格文字】。取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colorpaper/post/1236585217
行政院研考會(2001)。海洋白皮書。臺北:行政院研考會。
行政院海推會(2004)。國家海洋政策綱領。臺北:行政院研考會。
行政院海推會(編印)(2006)。海洋政策白皮書。臺北:行政院研考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臺灣21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吳清山(1999)。教育革新與發展。臺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吳靖國、李秀卿(2007年1月17日)。海洋教育教材內容分析類目表之建構。「海洋教育數位典藏教材與創意教學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吳靖國(2007b,9月19日)。先讓教師具備海洋意識吧。中國時報,A15 版。
吳靖國(2008a)。中小學教科書海洋概念內容分析類目之建構。當代教育研究,16(3),97-136。
吳靖國(2008b)。海洋通識課程之內涵:知識取向的探討。通識教育學刊,1(2),63-80。
吳靖國(2009)。海洋教育—教科書、教師與教學。臺北:五南。
吳靖國(2010)。中小學海洋教育課程綱要之檢討與重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2,25-46new window
吳靖國、施心茹、何文婷、謝素月、張思涵、鍾守惠、楊昕蕙(2011)合著。海洋教育:海洋故事教學。高雄:麗文。
吳靖國(2012)。當前台灣海洋教育的關鍵問題。台灣教育評論月刊,1(12),68-69。
吳靖國(2014a)。臺灣中小學海洋教育政策評析。載於吳清基(主編),教育政策創新與行政發展(39-68頁)。臺北市:五南。new window
吳靖國(2014b 2月)。海洋教育體系建制—國民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面向。「第三屆海洋與臺灣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行政院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吳靖國(2016)。從海洋專業教育問題省思海洋普通教育的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5(8),89-93。
余家哲、李政鴻(2008)。台灣的地緣戰略。台灣國際研究期刊,4(2),149-181。
杜正勝(1994年5月25日)。本土、中國、世界。中國時報,時論廣場版。
杜正勝(1995)。歷史教育的改造。師鐸心聲,4,1-2。
杜正勝(2004)。新史學之路。臺北:三民。
何旻燁、吳家翔(2003年11月6日)。張榮發:國輪終全消失。蘋果日報電子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 supplement/20031106/477620/
呂正琴(2005年10月20日)。呂正琴:台灣更需積極推動海洋事務。經濟日報,D2版。
呂美慧(2008)。M.Foucault與D.E.Smith論述分析之比較及其對教育研究之啟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9(2),71-104。 
new window
呂秀蓮(2004)。台灣大未來-海洋立國世界島。臺北:知本家。
呂秀蓮(2004年3月11日)。呂秀蓮期許產業界,創新傳統產業。大紀元電子報,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4/3/11/n483392.htm
呂理州(2004)。學校沒有教的西洋史。臺北:時報。
李心怡(2004年6月29日)。從海洋首都到海洋立國,海洋台灣指日可待【新聞群組】。取自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17989
李仕萌(2015)。海洋教育融入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坤崇(2007)。中小學海洋能力指標之建置。教育研究月刊,162,97-113。new window
李坤崇(2009)。九年一貫課程海洋教育議題之研訂、實施與配套。屏縣教育季刊,38,5-15。new window
李岱恩(2011)。環境保護不可或缺的一環—海洋教育從校園札根。南投文教,30,30-33。
李昭興(2006)。台灣海洋教育的現況與未來。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0,103-110。new window
李智婷(2001)。海洋文學提升學生海洋關懷意識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李雪鳳(2011)。學習觸角再延伸-談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之實施。南投文教,30,26-29。
李錫銘(2006年12月28日)。船員荒,國輪船噸流失,政府部門難辭其咎。中華日報航運電子報,取自http://www.cdnsp.com.tw/news/newsold/95/9512/nw1228/07.htm
京翼(2003年1月6日)。學陳水扁老腔調玩台獨的新花招,呂秀蓮叫囂海洋立國。環球時報,6版。
林建良(2015)。臺灣臨海與非臨海小學高年級學童海洋教育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林孟儀、林妙玲(2006年4月)。大起大落,台灣重贏「遊艇王國」美名。遠見雜誌,238,取自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11922.html
林瑞榮等(2011)。海洋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
林逢祺、洪仁進(2011)。教育哲學:新興議題研究。臺北:學富。
林靜婷(2009)。國民小學推動海洋教育現況與需求之研究—從桃園縣不同區域特性進行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文彥(2000b)。永續臺灣、海洋國家—開創二十一世紀海洋管理的新紀元。研考雙月刊,24(6),29-36。
邱文彥(2008)。千濤萬波,打造海洋台灣。新活水雙月刊,21,76-80。
邱文彥(2012)。立足美麗寶島、放眼大海洋—台灣海洋永續經營藍圖。載於海洋經略–永續海洋經營策略(36-41頁),高雄:高雄市海洋局。
周祝瑛(2011)。台灣海洋教育之回顧與前瞻。海洋事務與政策評論,1,43-64。
周淑卿(2002)。課程政策與教育革新。臺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東年(1997)。海洋臺灣與海洋文學。聯合文學,13(10),166-168。
易之新(譯)(2000)。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原作者:J. Freedman & G. Combs)。臺北:張老師。
侯元鈞(2010)。解嚴前後臺灣國語文課程政策之批判論述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胡念祖(1998年7月17日)。邁向海洋國家,我們的決心夠嗎?中國時報,15版。
胡興華(2004)。迎接休閒漁業時代來臨。漁業推廣,211,10-15。
胡興華(2006)。台灣漁業的歷史與文化。海洋文化學刊,2,25-48。new window
胡興華(2008a)。台灣海洋產業的藍海策略—發展海洋觀光遊憩(上)。漁業推廣,259,6-15。
胡興華(2008b)。台灣海洋產業的藍海策略—發展海洋觀光遊憩(下)。漁業推廣,260,10-19。
高宣揚(2005)。傅柯的生存美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高明智、方錫昌(1995)。開放式「鄉土教學活動」之課程設計。載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主編),開放社會中教學(29-40頁)。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夏黎明(1988)。鄉土定義之分析。臺東師院學報,創刊號,283- 299。
徐明珠(2005年3月31日)。海事水產教育揚帆再起【線上論壇】。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4/EC-B-094-007.htm
倪炎元(2003)。再現的政治:台灣報紙媒體對「他者」建構的論述分析。臺北:韋伯。
倪炎元(2012)。批判論述分析的定位爭議及其應用問題:以Norman Fairclough 分析途徑為例的探討。新聞學研究,110,1-42。new window
張佳琳(2002)。課程改革的政治社會學分析—以技職一貫課程改革為例(未發表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new window
張子超(1998年10月)。從環境教育觀點談中小學海洋教育之目標與推行。「1998國際海洋年海洋之心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張芬芬(2015)。十二年國教「議題融入課程」規劃芻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3),26-33。
張鍠焜(2006)。M. Foucault:從規訓到自我的技藝。載於譚光鼎、王麗雲(主編),教育社會學:人物與思想(289-316頁)。臺北:高等教育。
教育部(2004)。教育部未來四年施政主軸行動方案表。取自www.edu.tw
教育部(2007)。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海洋教育)。臺北:教育部。new window
教育部(201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修訂(環境教育)。取自http://edu.law.moe.gov.tw/NewsContent.aspx?id=1079new window
教育部(2015年12月1日)。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取自http://dict.concised.moe.edu.tw/cgi-bin/jbdic/gsweb.cgi
教育部編印(1995)。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顧問室海洋教育先導型計畫辦公室(2007)。教育部顧問室海洋教育先導型計畫:97-100中程綱要計畫。取自http://tmec.ntou.edu.tw/files/15-1031-13437,c1064-1.php?Lang=zh-tw
國立編譯館(1991)。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五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國防部(2015年10月30日)。104年國防報告書。取自http://report.mnd.gov.tw/
國家發展委員會(2007)。打造台灣遊艇王國,2015年巨型遊艇躋身世界4強。取自http://www.ndc.gov.tw/News_Content.aspx?n=C90548F2DB23E8B9&sms=AB593F5AE64A02BE&s=A9A61BB7C2B0BE1A
曹永和(2001)。認識海洋文化的特質。農訓雜誌,1,44-47。
陳文葳(2007)。霸權的剛性與柔性權力:從英美歷史看中國崛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臺北市。
陳清泉(2011)。台灣的地緣戰略與政治秩序(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new window
陳璋玲(2006)。台灣的海洋觀光:從傳統漁業的轉型到多元化的海域休憩活動。漁業推廣,235,26-35。
陳健平、鐘珮瑄(2013)。國民小學藍星學校實施海洋教育課程之研究。國教新知,60(1),38。
番芋(2013)。勇渡黑水溝:台灣先民奮鬥開發血汗史。臺北市︰台灣書房。
陸正威、王慧豐(2011)。由國際趨勢思考我國學校海洋教育方向。南投文教,30,21-25。
畢瑩(2008)。台灣貿易史,徜徉經貿時光隧道。新台灣新聞周刊,630,取自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78630
彭漣漪(2010)。新加坡第一的秘密。遠見雜誌,12月號,取自http://health.gvm.com.tw/Boardcontent_16992_1.html
富權(2004年9月11日)。設置「海洋事務部」是要割斷與大陸聯繫【新聞群組】。取自 http://waou.com.mo/see/2004/09/20040911d.htm
黃英人(2006)。基隆市九年一貫課程中海洋鄉土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黃嘉郁(1999)。大高雄地區海洋教育芻議:從環境教育、科學教育及二十一世紀議程談海洋教育的實施。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15,39-48。
黃聲威(2000)。 淺談海洋文化(下)。 漁業推廣,171,39-44。
游美惠(2000)。調查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new window
葉玿伶(2000)。尋找臺灣的另一半版圖:評海洋教育的可能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楊政源(2008)。臺灣海洋文學鳥瞰。台灣文學評論,8(1),32-39。new window
楊蕙菁(2000年8月20日)。打造知識教育平台的藍圖。聯合報,6版。
楊華妙(1998年10月11日)。海洋的呼喚—閱讀廖鴻基。更生日報,13版。
劉福芳(2006)。試論海洋文化的哲學內涵。理論學刊,153,110-111。
劉寧生、劉永毅(2001)。海洋之子劉寧生。臺北市:圓神。
蔣欽堯(2009)。教育政策是國家認同的風向球。海峽評論,227,50-52。
蔡錦玲(2006a)。台灣海洋教育藍圖。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0,1-10。
蔡錦玲(2006b)。台灣生物生命科學及相關科技產業人才培育。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0,117-124。
蔡錦玲(2008a)。海洋科研與海洋教育發展之整合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5,1-18。
蔡錦玲(2008b)。海洋生物科技。科學發展,421,42-46。
蔡錦玲(2009a)。全球化下海洋臺灣的教育推展。海洋及水下科技季刊,19(1),58-59。
蔡錦玲(2009b)。與海洋共生:海洋教育是人類必經之路。屏縣教育季刊,38,16-21。
歐用生(2006)。課程理論與實踐。臺北:學富文化。
駱尚廉、顧國維(2000)。何謂綠色科技。科學月刊,31(8),658-660。
廖姿婷(2015)。海洋教育融入國小三年級自然領域之學習成效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廖鴻基(1999)。來自深海。臺中:晨星。
廖鴻基(2001年8月25日)。觀光漁港。聯合報,聯合副刊。
廖鴻基(2006)。腳跡船痕。臺中:印刻。
鄭自隆(2004)。競選傳播與台灣社會。臺北:揚智。
鄭宗文(2009)。淺論海洋教育主要精神及教師實施策略。屏縣教育季刊,38,26-30。
鄭美珍(2016)。英語繪本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海洋教育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鄭惟心編譯(2016)。最新研究:南島語系的起源地不是臺灣?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網。取自http://www.natgeomedia.com/news
鍾國南、李展榮、方力行(2003)。海洋教育的方向。載於邱文彥(編著),海洋永續經營(205-223頁)。臺北:胡氏圖書。
蕭義玲(2002)。解讀廖鴻基海洋寫作的一個面向。興大人文學報,32 (上),173-195。
戴寶村(2013)。臺灣史十一講。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顏欣怡(2012)。從海岸線出發-論廖鴻基作品中的海陸意識與海洋教育理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難民(2015年10月16日)。彭明敏,1996總統選舉第一次電視政見發表會【部落格影音資料】。取自:http://dynamics189.pixnet.net/blog/post/205497946-%E5%BD%AD%E6%98%8E%E6%95%8F%EF%BC%8C1996%E7%B8%BD%E7%B5%B1%E9%81%B8%E8%88%89%E7%AC%AC%E4%B8%80%E6%AC%A1%E9%9B%BB%E8%A6%96%E6%94%BF%E8%A6%8B%E7%99%BC%E8%A1%A8%E6%9C%83
羅世宏、蔡欣怡、薛丹琦合譯(2008)。質性資料分析:文本、影像與聲音。臺北:五南。
羅綸新、王力中(2009)。中小學海洋教育課程與教學之資源需求調查。教育資料與研究,89,1-22。new window
蘇峰山(2004)。論述分析導論。載於林本炫、何明修(主編),質性研究方法及其超越。嘉義縣:南華大學。
Tony(2008年4月1日)。戰後初期的台灣(一):台灣光復與二二八事件。【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566/tony0566.html#note1

英文文獻
Allin, L. C. (1977). The ocean construct: a model for maritime education. Social Studies, 68(4), 146-150.
Antaki, C., Billig, M. G., Edwards, D., & Potter, J. A. (2003). Discourse analysis means doing analysis: A critique of six analytic shortcomings. [Discourse Analysis Online].Retrieved from http://extra.shu.ac.uk/daol/articles/open/2002/002/antaki2002002-paper.html
Apple, M. W. (1990). Ideology and Curriculum(2nd ed).NewYork, NY: Routledge.
Apple, M. W. (1993). Official knowledge-democratic education in a conservation age. NewYork, N.Y.: Routledge.
Ball, S. J. (1990). Politics and policy-making in education. London, England: Routledge.
Bernstein, B. (1975). Class, codes and control(Vol.3).-Toward a theory of educational transmission (2nd ed.). London, England: RKP.
Cibulka, J. G. (1995). Policy analysis and the study of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In J. D. Scribner & D. Layton (Eds.), The study of education politics (pp. 105-125). Washington, DC: Falmer Press.
Clune, W. H. (1990). Three views of curriculum policy in the school context: The school as policy mediator, policy critic, and policy constructor. In M. W. McLaughlin, J. E. Talbert & N. Bascia (Eds.), The contexts of teaching in secondary schools: Teachers’ realities. (pp. 256-270).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dd, J. (1998). The 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policy documets.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3(3), 235-247.
Colin S. G., & Geoffrey S. (1999). Geopolitics, Geography and Strategy. London and Portland, Oregon: Frank Cass.
Dye, T. R. (1998).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9th ed.). Englewood Cliefs, NJ: Prentice-Hall.
Elmore, R., Sykes, G., & J. Spillane. (1992). Curriculum policy. In P. W. Jack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 A project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pp. 185-215). New York, NY: Macmillan.
Fairclough, N. (1992). Discourse as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ty.
Fairclough, N., & Wodak, R. (1997).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 overview. In T. van Dijk (Ed.),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A multi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 (pp. 258-284). London, England: Sage.
Fairclough, N. (2002). Discourse as social practice. In M. Toolan (E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al concepts in linguistics(Volume II). New York : Routledge.

Foucault, M. (1972).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and the discourse in language. New York, NY: Pantheon Books.
Gordon, I., Lewis, J., & Young, K. (1997). Perspectives on policy analysis. Public Administration Bulletin, 25, 26-30.
Hammersley, M. (1990). Reading ethnographic research: A critical guide. London, England: Longman.
Hughes, A. S. (1991). Curriculum policies. In A.Lewy(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Oxford, CA: Pergamon Press.
Kirk, J. & Miller, M. L.(1986).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Kliebard, H. M. (1990). Curriculum policy as symbolic action: Connecting education with the workplace. In H. Haft & H. Stefan (Eds.), Case studies in curriculum History (pp. 143-158). London, England: Falmer Press.
Olssen, M., Codd, J., & O’Neill, A. (2004). Education policy-Globalization, citizenship, and democracy. London, England: Sage.
Popkewitz, T. S. (2000). Curriculum as a problem of knowledge, governing, and the soci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soul. In B. M. Franklin (ed.), Curriculum and consequence: Herbert M Kliebard and the promise of schooling. New York, NY: Teacher College Press.
Potter, J. (1996). Representing Reality: Discourse, Rhetoric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London: Sage.
Robbins, S. P.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nd ed ).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Schubert, W. H. (1986). Curriculum: perspective, paradigm, and possibility. New York,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Taylor, S., Rizvi, F., Lingard, B., & Henry, M. (1997). Educational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change. London, England: Routledge.
UNCED (1992). Agenda 21. Retrieved from https://sustainabledevelopment.un.org/content/documents/Agenda21.pdf
Wood, L. A. & Kroger, R. O. (2000). Doing discourse analysis: Methods for studying action in talk and text. London: Sag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