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皎然詩歌的詮釋困境與消解方法探討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李燕欣
出版日期:2018
卷期:14
頁次:頁35-54
主題關鍵詞:皎然詩式比興詮釋意象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4
  • 點閱點閱:2
皎然作為唐代著名詩僧,《宋高僧傳》稱其「於篇什中,吟詠情性,所謂造其微矣。文章俊麗,當時號為釋門偉器哉」,近代學者特重其詩論,將之與王昌齡、司空圖的詩說並言以建構唐代意境論的詩學譜系。然而後人卻對其詩歌評價不高,如《石林詩話》言其詩「亦無甚過人者」,又《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以「清而弱」概括之,究其原因,大抵皎然詩歌多寫山林景致、寺院隱逸,內容單一,又因詩中意象多含禪意,非學佛者難以探得其詩深義。皎然《詩式》有「重意」一說,指出詩句可由多重意義構成,於是句子「重意」的探尋便可作為讀者詮釋詩歌時的考察方向。有鑑於此,本文試圖以「比興」為研究線索,先透過分析皎然詩論以得出造成詩歌「重意」的原因,再尋得皎然詩歌應以何種象徵系統作為解讀工具,最後以皎然對詩句「重意」的分析進路作為詮釋其詩的方法,嘗試消解其詩的詮釋困境
期刊論文
1.徐復觀(19801200)。皎然詩式「明作用」試釋。中外文學,9(7),28-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施淑(19820300)。漢代社會與漢代詩學。中外文學,10(10),70-1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紹虞、王文生(1978)。論比興。文學評論,197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顏崑陽(20160600)。「詩比興」的「言語倫理」功能及其效用。政大中文學報,25,5-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顏崑陽(19990700)。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東華人文學報,1,43-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皎然(1965)。皎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勰、劉永濟(1954)。文心雕龍校釋。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牟世金、羅宗強(1992)。中國古代文論精粹談。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玄、賈公彥、彭林(2010)。周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郭紹虞(1979)。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賈靜華(1992)。皎然年譜。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蕭馳(2012)。佛法與詩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自清(2009)。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裴普賢(1991)。詩經研讀指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葛兆光(1998)。中國宗教與文學論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蕭統、李善、呂延濟、劉良、張銑、李周翰、呂向(1980)。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伯偉(2002)。全唐五代詩格彙考。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徐復觀(1980)。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顧易生、王運熙(1991)。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葉嘉瑩(1985)。迦陵談詩二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辛文房(1991)。唐才子傳。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孔穎達、朱傑人、李慧玲、鄭玄(2013)。毛詩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夢鷗(1984)。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景進(20040000)。意境論的形成:唐代意境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車行健(20020000)。詩本義析論:以歐陽修與龔橙詩義論述為中心。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熙載(1985)。藝概。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何文煥(1982)。歷代詩話。台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胡震亨(1982)。唐音癸籤。臺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姚一葦(1974)。文學論集。書評書目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逸(1974)。楚辭章句。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契嵩、鍾東、江暉(2016)。鐔津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馮班、何焯(1937)。鈍吟雜錄。長沙: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周濟(1959)。介存齋論詞雜著‧復堂詞話‧蒿庵論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王運熙(2012)。中國古代文論管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孫通海、王海燕、中華書局編輯部(1999)。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釋贊寧、范祥雍(1987)。宋高僧傳。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劉勰、詹鍈(1989)。文心雕龍義證。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