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Marginal Lands in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書刊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
作者:鄭勝華
出版日期:1993
卷期:19
頁次:頁149-164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0
  • 點閱點閱:29
邊際區域,通常指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環境極端、人文活動艱難的地區。台北都會區在地理位置上偏侷台灣島北隅,自然環境上多風災、水災間有震災,平原既小,勉強可利用的陡坡易生坍方,剩下約65%山林地,南為泰雅族原住民的生活區,亦為都會區的水源地;北有陽明山國家公園生態保育地,這樣的自然環境有相當的邊際性。 然而,就1990年統計資料,僅佔全區面積約6%的可建基地上,居住近六百萬人。其中,淨人口密度最高者永和市,每平方公里約97,174人;其次,萬華區有78,429人;而板橋市、中和鄉、三重市等淨人口密度亦達每平方公里六萬人以上。以這些市、鄉為核心的人口稠密區,正是水患最嚴重的地區,該地居民生命及財產安全,有賴二十年來的防災措施,譬如防水牆由5公里增建為24.58公里;土堤由25.77公里延長為72.07公里;抽水站由5座增為39座等。 盆緣坡地的開發利用,在此情況下是必然趨勢,較平坦的緩坡,常建為社區;較狹窄的陡坡則闢為墓園等,故陡坡邊際地是陰、陽兩界競爭空間的地段。至於山區保留地,雖有保障原住民生活空間及都會區水源地等多重意義,但是這塊廣大的邊際地區,在人口壓力下,較低河谷開發為聚落、具山水勝景之處則開發為觀光遊憩地;至於,陽明山國家公園及其他生態保育地,雖以保育為主,但無可避免地,在展現其特色的季節裡,吸引大批都會區的人潮前往。 台北都會區由原先邊際性極高的地區發展成為今日世界性大都會,其開發過程中引發的問題,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實象或潛在的,都提供地理學者相當豐富的研究課題。
期刊論文
1.張長義(19880700)。人類需求與環境資源關係之探討--臺灣地區土地利用問題及環境經理分區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6,27-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經濟建設委員會(1991)。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中華民國八十年。台北:經濟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臺北市政府。臺北市統計要覽:中華民國七十九年。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基隆市政府主計室(1990)。基隆市統計要覽。基隆市政府主計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新北市政府主計處(1990)。新北市統計摘要:中華民國79年。新北市政府主計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行政院環保署(1989)。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環境資訊。行政院環保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Construction,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Interior、Graduat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Urban Design Tunghai University(1985)。YangmingShan National Park A Feasibility and Planning Study for Recreational Areas。  new window
6.陳奇祿(19920000)。臺灣土著文化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