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孟子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書刊名:臺大歷史學報
作者:黃俊傑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ang, Chun-chieh
出版日期:1996
卷期:19
頁次:頁51-87
主題關鍵詞:儒學孟子孟子學心學詮釋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4)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83
  • 點閱點閱:56
這篇論文寫作的目的在於檢討三十世紀 (尤其是近年來) 中外學術界關於孟子學研究的成果,並對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幾點展望。為了集中討論的焦點,這篇論文並不打算也無必要全面列舉孟子學研究論著書目,而是想以問題為導向,檢討「哲學/觀念史研究進路」(本文第二節),以及「歷史/思想史研究進路」 (本文第三節) 這兩種不同陣營的學者,研究孟子學所懷抱的問題意識及其主要創見。本文第四節則在上述回顧與檢討的基礎上,提出未來孟子學研究可以加以拓展的三個新領域(一) 儒學詮釋學的開發; (二)東亞儒學史上孟子學的比較研究; (三)從「身心合一」立場重探孟子心學的內涵及其發展。
期刊論文
1.余英時(197412)。戴東原與伊藤仁齋。食貨月刊,4(9),369-3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兆茂(1993)。戴震《孟子私淑錄》與《緒言》寫作先後辨析。中國哲學史季刊,1993(2),110-116+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Lau, D. C.(1953)。Theories of Human Nature in Mencius and Shyuntzy。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15。  new window
4.黃俊傑(19901200)。荀子非孟的思想史背景--論「思孟五行說」的思想內涵。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5,2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俊傑(19930100)。"Rightness"(i) versus "Profit"(li) in Ancient China: The Polemics Between Mencius and Yang Chu, Mo Tzu, and Hsun Tzu。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 人文及社會科學,3(1),59-72。  new window
6.楊儒賓(19900600)。論孟子的踐形觀--以持志養氣為中心展開的工夫論面相。清華學報,20(1),83-1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俊傑(19891200)。The Mencius and Historical Hermeneutics。清華學報,19(2),45-65。new window  new window
8.近藤正則(1988)。張九成の《孟子傳》について。日本中国学会報,40,109-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梁啟超(1983)。梁啟超論孟子遺稿。學術研究,1983(5)=60,77-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Graham, A. C.(1967)。The Background of the Mencian Theory of Human Nature。清華學報。  new window
11.Bloom, Irene(1994)。Mencian Arguments on Human Nature。Philosophy East and West,44(1),19。  new window
12.徐洪興(1993)。唐宋間的孟子升格運動。中國社會科學,1993(5),101-1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俊傑(1982)。The Synthesis of Old Pursuites and New Knowledge: Chu Hsi's Interpretation of Mencian Morality。New Asia Academic Bulletin,3。  new window
14.大室幹雄。孟子における歴史の不幸。東京支那學報,15,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近藤正則(1982)。告子章句上「對告子性論争」を中心とする孟子所論の性に対する朱子の解釈。東洋文化,50,33-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安田二郎(1941)。孟子字義疏證の立場。支那學,10,7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高橋正和。孟子字義疏證の立場--アソチ本來主義。別府大學國語文學,2,35-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高橋正和。孟子字義疏證における「道」について。別府大學國語文學,9,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阿部吉雄。日鮮中三國の新儒學の発展を比較して。東京支那學報,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青木晦藏。伊藤仁斎と戴東原。斯文,8(1),21-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高橋正和。孟子字義疏證と語孟字義。別府大學國語國文學,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野口武彦。江戸陽明學と《孟子》。文學,49(2/3),639-6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三宅正彥(1966)。伊藤仁斎と宋元明の儒書--古義學形成の契機とその特質。日本歴史,222,61-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黃俊傑(1989)。孟子學的幾個方法論問題。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381-4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俊傑(1984)。從《孟子微》看康有為對中西思想的調融。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黃俊傑(1991)。馬王堆帛書《五行篇》「形於內」的意涵。孟學思想史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井上順理(1972)。本邦中世までにおける孟子受容史の研究。東京:風間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池田知久(1993)。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篇研究。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篇研究。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胡毓寰(1977)。孟子事蹟考略。臺北:泰盛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岡田武彥(1994)。儒教精神と現代。東京:明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錢穆(1978)。孟子要略。孟子要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明輝(1994)。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徳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俊傑(1991)。孟子學思想史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皮日休。皮子文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大齊(1968)。孟子的名理思想及其辯說實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明輝(1994)。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唐君毅(1973)。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香港:新亞書院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明輝(19900000)。儒家與康德。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牟宗三(1979)。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明輝(1991)。儒學與現代意識。臺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溝口雄三(1989)。方法としての中國。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袁保新(19920000)。孟子三辨之學的歷史省察與現代詮釋。臺北市: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牟宗三(1985)。圓善論。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楊儒賓(19930000)。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徐復觀(1963)。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黃俊傑(1993)。孟子。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市川本太郎(1974)。孟子之綜合的研究。市川先生紀念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Shun, Kwong-Loi(1997)。Mencius and Early Chinese Thought。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4.Schwartz, Benjamin Isadore(1985)。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5.Richards, I. A.(1930)。Mencius on the Mind: Experiments in Multiple Definition。Westport, Conn.:Hyperion Press, Inc.。  new window
26.Ogden, C. K.、Richard, I. A.(1923)。The Meaning of Meaning。The Meaning of Meaning。New York & London。  new window
27.錢穆(1980)。王船山孟子性善義闡釋。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黃俊傑(1994)。當代儒家對孟子學的解釋─以唐君毅、徐復觀、牟宗三為中心。傳統儒學的現代詮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牟宗三(1965)。中國哲學的特質。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梁啟超(1963)。儒家哲學。儒家哲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金谷治(1966)。孟子。孟子。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加賀榮治(1980)。孟子。孟子。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濟寧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鄒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1991)。孟子家世。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鍾彩鈞(1995)。孟子思想與聖賢傳統的關係。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錢穆(1981)。朱子新學案(第一冊)。朱子新學案(第一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岑溢成(1995)。戴震孟子學的基礎。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林慶彰(1995)。焦循《孟子正義》及其在《孟子》學之地位。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李幼蒸(1994)。解釋學和中國的解釋學研究。結構與意義─現代西方哲學論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徐復觀(1979)。中國的治道。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井上順理(1980)。近世人撰述孟子注釋書目稿。池田末利博士古稀紀念東洋學論叢。廣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大濱皓(1977)。孟子與告子の論争。中國古代思想論。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伊東倫厚(1943)。孟子─その行動と思想。孟子─その行動と思想。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山井湧。《原善》から《孟子字義疏證》まで─戴震の哲學的著作について。宇野哲人先生白寿祝賀紀念東洋学論叢。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浅井茂紀(1982)。孟子の禮知と王道論。孟子の禮知と王道論。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西嶋定生(1973)。総説。東アジア世界の形成(一)。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渡邊浩(1985)。近世日本社会と宋學。近世日本社会と宋學。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唐)韓愈。韓昌黎全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明輝(1995)。《孟子》知言養氣章的義理結構。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熙遠(1995)。聖王典範與儒家「內聖外王」的實質意涵--以孟子對舜的詮解為基點。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池田知久(1993)。馬王堆漢墓帛書《五行篇》所見之身心問題。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蔣年豐(1993)。從思孟後學與荀子對「內聖外王」的詮釋論形氣的角色與義涵。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祖漢(1995)。朱子對孟子學的詮釋。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儒賓(1992)。德之行與德之氣--帛書《五行篇》、《德聖篇》論道德、心性與形體的關聯。中國文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儒賓(1995)。儒家身體觀的原型--以孟子的踐形觀及荀子的禮義身體觀為核心。孟子思想的哲學探討。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俊傑(1995)。宋儒對於孟子政治思想的爭辯及其蘊涵的問題--以孟子對周王的態度為中心。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硏院文哲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蔣秋華(1995)。論張九成《孟子傳》中的義利觀。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橋本高勝(1976)。孟子字義疏證について--人間的自然の解釈と操作。中國哲學史の展望と摸索。東京:創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岡田武彦(1982)。戴震と日本古學派の思想--唯理と理學批判論の展開。江戸期の儒學--朱王學の日本的展開。東京:木耳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