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戲曲論集: 抒情與敘事的對話-
作者:陳芳英
出版日期:2009
出版項: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ISBN:9789860187304
主題關鍵詞:戲曲戲曲美學文集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4) 博士論文(2) 專書(3) 專書論文(2)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8
期刊論文
1.蔡振家(20090700)。從政治宣傳到戲劇妝點--1958-1976年京劇現代戲的詠嘆與歧出。戲劇學刊,10,113-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么書儀(1980)。元代雜劇中的神仙道化戲。文學遺產,1980(3),64-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呂薇芬(1980)。馬致遠的神仙道化劇和它產生的歷史根源。文學評論叢刊,198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惠綿(200507)。情欲流動與性別越界--《三個人兒兩盞燈》與《男王后》之觀照。戲劇學刊,2,63-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馬得志、張正齡(1958)。西安郊區三個唐墓的發掘簡報。考古通訊,1958(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庚(1956)。正確地理解傳統戲曲劇目的思想意義。《文藝報》半月刊,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芳英(199411)。游移在葬花與戎征之間。當代,103,56-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念玆(1959)。中國戲曲舞台藝術在十三世紀初葉已經形成--金代侯馬董墓舞台調查報告。戲劇研究,195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蔭柏(1982)。馬致遠生平作品推考。廈門大學學報,198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魏子晨(1993)。《白蛇傳》與《天鵝湖》。戲曲研究,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謝柏梁(200707)。層層枷鎖重沉沉:《金鎖記》從小說到京劇的嬗變。戲劇學刊,6,257-2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戴嘉枋(2008)。論于會泳的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研究。音樂藝術,2008(1),77-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Graff, Gerald、賴守正(199205)。收編。中外文學,20(12)=240,209-2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波多野太郎(1983)。《白蛇傳》餘話。戲曲研究,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秀芳(19770100)。元雜劇夢裡的非現實角色。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0(1),54-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廖炳惠(19920500)。新歷史主義與後殖民論述。中外文學,20(12)=240,25-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萬素(1993)。播灑火種在人間--李紫貴憶田漢。戲曲研究,45,68-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浦江清(19360100)。八仙考。清華學報,11(1),89-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安祈(20090100)。「戲曲小劇場」的獨特性--從創作與觀賞經驗談起。戲劇學刊,9,103-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芳英(19840600)。「邯鄲記」的喜劇情調。中外文學,13(1)=145,48-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芳英(19901000)。且尋九霄鳴鳳聲﹣﹣馬致遠劇作解讀。藝術評論,2,103-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天麟(19931100)。桃園縣楊梅鎮顯瑞壇拔度齋儀中的目連戲「打血盆」。民俗曲藝,86,51-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芳英(2005)。從《療妒羹》看〈題曲〉,試論折子戲與抒情美典的關係。世界崑曲與臺灣角色--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壢:中央大學。589-6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芳英(2004)。遙望--孔尚任《桃花扇》書寫策略的幾點思考談起。2004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台北:臺灣大學戲劇學系。107-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芳英(2008)。牡丹亭上三生路--從小說〈遊園驚夢〉到「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的文學與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芳英。試論傳奇敘事架構中的岐出與離題。俞大綱學術討論會。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玲玲(1978)。八仙在元明雜劇和台灣扮仙戲中的狀況(碩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麗淑(1985)。桃花扇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宇初、邵以正、張國祥(1988)。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曉(1989)。比較研究:古劇結構原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廖玉蕙(1997)。細說桃花扇--思想與情愛。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應平書(199809)。紀念徐炎之先生百歲冥誕文集。臺北:水磨曲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華瑋(2005)。湯顯祖與牡丹亭。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Kundera, Milan、孟湄(1994)。被背叛的遺囑。香港:香港牛津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世偉(1996)。中共與民間文化,1935-1948。臺北:知書房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趙聰(1969)。中國大陸的戲曲改革:1942-1967。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白先勇(2006)。圓夢--白先勇與青春版〈牡丹亭〉。廣州:花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白先勇(2005)。曲高和眾: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現象。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俊(2007)。情與美:白先勇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梅蘭芳(1979)。舞台生涯。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安貝托.艾柯、黃寤蘭(2000)。悠遊小說林。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小青。小青焚餘。台北:天一出版社影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方靜(1976)。梅蘭芳之死及其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安祈(2008)。絳唇珠袖兩寂寞。台北:INK印刻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國維(1971)。戲曲考原。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德威(1988)。眾聲喧嘩。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水磨曲集劇團(2000)。奼紫嫣紅開遍:水磨曲集。台北:水磨曲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孔尚任(1962)。孔尚任詩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孔尚任、王季思(1984)。桃花扇。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白先勇(1982)。遊園驚夢。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白先勇(2004)。白先勇說崑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白先勇(2004)。牡丹還魂。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白先勇(2005)。驚夢、尋夢、圓夢--圖說青春版《牡丹亭》。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朱京藩、林侑蒔。小青娘風流院。台北:天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任半塘(1985)。唐戲弄。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宋濂(1972)。元史。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那志良(1977)。清明上河圖研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李惠綿(2002)。戲曲批評概念史考論。台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沈惠如。喬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吳炳、林侑蒔。療妒羹記。台北:天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吳梅(1970)。霜厓曲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吳曉鈴(1973)。關漢卿戲曲集。台北:宏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汪經昌(1965)。南北曲小令譜。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孟元老(1973)。東京夢華錄。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周令飛(1992)。夢幻狂想奏鳴曲:中國大陸表演藝術1949~1989。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金庸(1982)。笑傲江湖。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姚一葦(1969)。戲劇論集。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南京博物館(1957)。南唐二陵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洪昇(1975)。長生殿。台北:西南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高明(1970)。琵琶記。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高明(1976)。琵琶記。台北:西南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袁世碩(1962)。孔尚任年譜。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徐翩(1963)。春波影。台北:文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孫康宜、鍾振振(2001)。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台北:允晨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張愛玲(1976)。怨女。台北:皇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張樸夫(1988)。洛陽牡丹馬金鳳。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國光劇團(2006)。《金鎖記》首演節目冊。台北:國光劇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國光劇團(2008)。《金鎖記》三度重演節目冊。台北:國光劇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陳萬鼐(1971)。孔尚任研究。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陳萬鼐(1973)。孔東塘先生年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梁辰魚(1970)。浣紗記。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曹雪芹、高鴞、啟功等(1983)。彩畫本紅樓夢校注。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梅蘭芳(1962)。梅蘭芳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梅蘭芳、許姬傳(1981)。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曾永義(1978)。明雜劇概論。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琴隱翁(1987)。審音鑑古錄。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湯顯祖(1979)。牡丹亭。台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臧晉叔(1970)。元曲選。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鄭之珍、林侑蒔。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台北:天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鄭振鐸(1975)。中國研究新編。台北:粹文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劉岱(1982)。中國文化新論序論篇--不廢江河萬古流。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蔣勳(1986)。美的沉思。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Bakhtin, M. M.、白春仁、顧亞鈴(1998)。詩學與訪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Barthes, Roland、孫乃修(1994)。符號禪意東洋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Brockett, Oscar Gross、胡耀恆(1974)。世界戲劇藝術欣賞。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Brook, Peter、耿一偉(2008)。空的空間。台北:中正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Cohen, Abner、宋光宇(1987)。權力結構與符號象徵。金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Merchant, Moelwyn、高天恩(1973)。論喜劇。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青木正兒、王古魯(1976)。中國近世戲曲史。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鈴木大拙、Fromm, Erich、孟祥森(1972)。禪與心理分析。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Bristol, Michael D.(1989)。Carnival and Theater。Routledge, Chapman & Hall Inc。  new window
74.Holquist, Michael、Emerson, Caryl、Holquist, Michael(1981)。The Dialogic Imagination。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new window
75.Kristeva, Julia(1969)。Semiotike: Recherches pour Une Semanalyse。Paris:Seuil。  new window
76.Trilling, Lionel(1968)。Beyond Culture: Essays on Literature and Learning。New York:Viking Press。  new window
77.Schechner, Richard(1982)。Performance Theory。New York:Routledge。  new window
78.Turner, Victor(1982)。From Ritual to Theatre: The Human Seriousness。New York:Performing Arts Journal Publication。  new window
79.田漢(1983)。田漢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高友工、張輝(2004)。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盧前(1974)。明清戲曲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Gennep, Arnold van、Wizidom, Monika B.、Caffeei, Gabrelle(1969)。The Rites of Passage。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83.毛效同(1986)。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Weber, Max、劉援、王予文、張家銘(1993)。宗教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余英時(1978)。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Bakhtin, Mikhail、Iswolsky, Hélène(1968)。Rabelais and His World。MIT Press。  new window
87.張廷玉(1972)。明史。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陸萼庭(2002)。崑劇演出史稿。臺北: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Joll, James、石智青(1992)。葛蘭西。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嚴明(1992)。中國名妓藝術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郝譽翔(1998)。民間目連戲中庶民文化之探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郭英德(2004)。明清傳奇戲曲文體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徐扶明(1987)。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Eagleton, Terry(1983)。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Minnesota: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new window
95.Bakhtin, Mikhail M.、李兆林、夏忠憲(1998)。拉伯雷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徐復觀(1974)。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郭慶藩(1974)。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世阿彌、王冬蘭(1999)。風姿花傳。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顏天佑(1984)。元雜劇所反映之元代社會。台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白先勇(2004)。奼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夢。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林毓生(1983)。思想與人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郭英德(1991)。明清文人傳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陳平原(1990)。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蕭馳(1999)。中國抒情傳統。台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李漁(1982)。閒情偶寄。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梁廷枏(1982)。曲話。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王安祈(1990)。明代戲曲五論。台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1958)。陝西省出土唐俑選集。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呂正惠(1989)。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王德威(1993)。小說中國。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陳平原(20050000)。中國散文小說史。臺北:二魚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Kuhn, Thomas S.、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張敬(19860000)。明清傳奇導論。臺北:華正。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潘江東(1981)。白蛇故事研究。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Durkheim, Emile、芮傳明、趙學元(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Turner, Victor Witter(1969)。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new window
117.王驥德(1982)。曲律。中國戲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林鶴宜(20030000)。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周傳瑛、洛地(1988)。崑劇生涯六十年。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李漁(1991)。李漁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華瑋(20030000)。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湯顯祖、洪北江(19750301)。湯顯祖集(五十卷)。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黃仁宇(1985)。萬曆十五年。食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阿諾德.豪澤爾、居延安(1988)。藝術社會學。雅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張淑香(1992)。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姚一葦(19780000)。美的範疇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譚帆、陸煒(1993)。中國古典戲劇理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陳芳英(1983)。目連救母故事之演進及其有關文學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張愛玲(1976)。金鎖記,台北:皇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目擊者」blog(20051206)。神奇的一夜,與白先勇老師共進晚餐,http://www.wretch.cc/blog/eyewitness/2422486, 2008/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2Q劇場(2006)。小船幻想詩--為蒙娜麗莎而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公共電視(2004)。尋訪青春夢:青春版 《牡丹亭》幕後製作,台北:公共電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國光劇團(2004)。王有道休妻,台北:國光劇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國光劇團(2005)。三個人兒兩盞燈,台北:國光劇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國光劇團(2006)。金鎖記,台北:國光劇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國光劇團(2006)。青塚前的對話,台北:國光劇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克武(2004)。不褻不笑:明清諧謔世界中的身體與情欲。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惠綿(2008)。古典敘事文類與當代戲曲之觀照--宮怨寄情與性別認同。戲曲新視野。臺北: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Myerhoff, Barbara、方永德(1993)。過渡儀式:過程與矛盾。慶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大春(1998)。不登岸便不登岸--航向小說洪荒世界的《昨日之島》。昨日之島。臺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梁啓超(1987)。桃花扇叢話。中國歷代劇論選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安祈(2005)。如何檢測崑劇全本復原的意義。湯顯祖與牡丹亭。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安祈(1996)。從折子戲到全本戲--民國以來崑劇發展的一種方式。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宗義(2004)。性情與情性:論明末泰州學派的情欲觀。情欲明清--達情篇。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葉維廉(1983)。「出位之思」:媒體及超媒體的美學。比較詩學。台北:東大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丁敏(1982)。方外的世界--佛教的宗教與社會活動。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安祈(2006)。一個京劇編劇的自學經歷。為京劇表演體系發聲。台北: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國維(1984)。紅樓夢評論。紅樓夢藝術論甲編三種。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德威(2005)。遊圜驚夢,古典愛情--現代中國文學的兩度「還魂」。湯顯祖與牡丹亭。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毛澤東(1952)。新民主主義。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白先勇(1971)。遊園驚夢。臺北人。台北:晨鐘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朱京藩。小青傳。小青娘風流院。台北:天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沈堯(1986)。戲曲結構的美學特徵。戲曲美學論文集。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吳梅。[風流院]跋 (已末七月)。風流院。台北:天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吳梅。[風流院]再跋 (已末十月)。風流院。台北:天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何時希(1990)。梨園舊聞。京劇談往錄三編。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周作人(1993)。談《目連戲》。目連資料編目概略。台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姚一葦(1974)。論白先勇的「遊園驚夢」。文學論集。台北:書評書目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侯光復(1986)。談元代神仙道化劇與全真教聯繫的問題。中華戲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夏志清(1970)。湯顯祖筆下的時間與人生。愛情、社會、小說。台北:純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高友工、張輝(1996)。中國抒情美學。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文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張淑香(1980)。西廂記的喜劇成分。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台北:長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張敬(1986)。吳炳粲花五種傳奇研究。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 : 戲劇類。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愛玲(1979)。談音樂。流言。台北:皇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陳世驥(1972)。中國的抒情傳統。陳世驥文存。臺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陳芳英(1982)。市井文化與抒情傳統的新結合--古典戲劇。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二--意象的流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陳芳英(1998)。〈題曲〉四帖。紀念徐炎之先生百歲冥誕文集。台北:水磨曲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陳芳英(2000)。「水磨情緣」演出評鑑報告。奼紫嫣紅開遍:水磨曲集。台北:水磨曲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曾永義(1988)。馬致遠雜劇的四種類型。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畢明星(1989)。選擇與自由:關漢卿文化品格的哲學闡釋。關漢卿研究新論。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傅裕惠(2008)。怎得換個「水乳交融」?!:記戴君芳、楊汗如與施工忠昊劇場作品《柳‧夢‧梅》、《情書》、《小船幻想詩》等系列合作。眾聲喧嘩之後:台灣現代戲劇論集。台北:書林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華瑋(1999)。《才子牡丹亭》之情色論述及其文化意涵。禮教與情欲: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蔡英俊(1982)。抒情精神與抒情傳統。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鄭騫(1972)。從元曲四弊說到張養浩的雲莊樂府。景午叢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歐陽子(1976)。「遊園驚夢」的寫作技巧和引伸含義。王謝堂前的燕子--「臺北人」的研析與索隱。台北:爾雅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樂蘅軍(1976)。從荒謬到超越。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樂蘅軍(1984)。唐傳奇的意志世界。臺靜農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羅斯寧(1983)。吳炳和他的劇作。研究生論文選集‧中國古代文學分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Benjamin, Walter、林志明(1998)。普魯斯特的形象。說故事的人。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Eagletor, Terry、鍾嘉文(1988)。精神分析學。當代文學理論。台北:南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Turner, Victor、Turner, Edith、曉陽(1993)。宗教慶典儀式。慶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毛澤東(1990)。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國新文學大系,1937--1949第1集文學理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Kao, Yu-Kung(1991)。Chinese Lyric Aesthetics。Words and Images: Chinese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8.宗白華(1981)。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美學的散步。臺北:洪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王明珂(1982)。慎終追遠--歷代的喪禮。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