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史前時代玉器製造與資源控制-
作者:劉益昌
書刊名:東亞考古的新發現;陳光祖, 臧振華 (主編)
頁次:199-237
出版日期:2013
出版項:臺北:中央研究院
主題關鍵詞:臺灣史前時代玉器製造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期刊論文
1.宮本延人(1931)。花蓮港花岡山の遺跡。南方土俗,1(1),63-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鹿野忠雄(1941)。臺灣東海岸の火燒島に於ける先史學的豫察。人類學雜誌,57(1),10-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茂源(1954)。花蓮縣「平林」遺跡調查初步報告。臺灣文獻專刊,5(1/2),47-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錢憲和(1997)。史前古玉器的工藝製作。臺灣博物,16(2)=54,22-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金勇(20040600)。下田組遺址考古試掘報告--兼論東海岸麒麟文化。田野考古,8(1/2),45-93+(94)1-(9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鹿野忠雄(1930)。臺灣石器時代遺物發見地名表。史前學雜誌,2(2),163-1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Lien, Chao-mei(2002)。The Jade Industry of Neolithic Taiwan。Bulletin of the Indo-Pacific Prehistory Association,22,55-62。  new window
8.洪曉純(20050600)。Neolithic Interaction between Taiwan and Northern Luzon: The Pottery and Jade Evidences from the Cagayan Valley。南島研究學報,1(1),109-133。new window  new window
9.飯塚義之、洪曉純(20050600)。Archaeomineralogy of Taiwan Nephrite: Sourcing Study of Nephritic Artifacts from the Philippines。南島研究學報,1(1),35-81。new window  new window
10.Bellwood, Peter、Dizon, Eusebio Z.(20050600)。The Batanes Archaeological Project and the "Out of Taiwan" Hypothesis for Austronesian Dispersal。南島研究學報,1(1),1-33。new window  new window
11.邱敏勇(19900600)。花蓮縣壽豐鄉嶺頂、大坑、鹽寮史前遺址調查簡報。田野考古,1(1),51-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益昌(19900300)。屏東縣瑪家鄉北葉遺址試掘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1),193-2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宋文薰、連照美(19841000)。臺灣史前時代人獸形玉玦耳飾。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4,148-1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宋文薰、黃士強、連照美、李光周(19670600)。鵝鑾鼻--臺灣南端的史前遺址。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年報,6,1-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坤修、葉美珍(19950600)。臺東縣卑南鄉富山遺址1994年試掘報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通訊,5,33-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葉美珍(20000100)。花崗山文化之研究。宜蘭文獻雜誌,43,67-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洪曉純、楊淑玲、阮金容、飯塚義之、Bellwood, Peter(20120200)。海外出土的臺灣玉及其卑南文化要素。田野考古,15(1),19-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燈貴(20010300)。關於臺灣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之玉質石器之幾個問題。臺灣鑛業,53(1),37-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鹿野忠雄(1942)。紅頭嶼の石器とセミ族。人類學雜誌,57(2),35-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葉美珍(20100600)。花蓮縣港口遺址繩紋陶文化初探--2001年試掘出土繩紋陶片之分析。田野考古,12(1/2),19-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益昌(1986)。屏東縣近山區域考古調查。中國民族學通訊,25,4-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劉益昌(2010)。臺灣出土的早期玉器及相關問題。東南考古研究,4,170-1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Iizuka, Yoshiyuki、Bellwood, Peter、Datan, Ipoi、Hung, Hsiao-chun(2005)。Mineralogical Studies of The Niah West Mouth Jade Lingling-o。Sarawak Museum Journal,82,19-29。  new window
24.Hung, Hsiao-Chun、Iizuka, Yoshiyuki、Bellwood, Peter、Nguyen, Kim Dung、Bellina, Berenice、Silapanth, Praon、Dizon, Eusebio、Santiago, Rey、Datan, Ipoi、Manton, Jonathan H.(2007)。Ancient Jades Map 3000 Years of Prehistoric Exchange in Southeast Asia。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04,19745-19750。  new window
25.Liou, Ying-san(20030600)。Some Characteristics of Archaic Jade Artifacts from Eastern Taiwa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on Raw Materials Source Provenance。Western Pacific Earth Sciences,3(1),69-92。  new window
26.飯塚義之、Bellwood, Peter、洪曉純、Dizon, Eusebio Z.(20050600)。A Non-destructive Mineralogical Study of Nephritic Artifacts from Itbayat Island, Batanes, Northern Philippines。南島研究學報,1(1),83-108。new window  new window
27.黃士強(19750600)。玦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37/38,44-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譚立平、連照美、余炳盛(19970900)。臺灣卑南遺址出土玉器材料來源之初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2,211-2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金關丈夫、國分直一(1946)。臺中縣營埔遺跡調查豫報。臺灣文化,5(1),29-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宋文薰(1976)。臺灣東海岸の巨石文化。えとのす,6,145-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劉益昌、郭素秋、簡史朗(2004)。九二一震災後Lalu遺址發掘及其意義。災難與重建:九二一震災與社會文化重建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405-4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坤修(2010)。舊香蘭遺址出土的三突脊玉耳飾及其相關問題探討。2009南島國際學術研討會。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141-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連照美(1992)。卑南遺址出土「玦」耳飾之研究。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59-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葉美珍(1996)。花岡山遺址甕棺之研究。臺灣考古百年紀念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 (會議日期: 1996年6月15日至6月16日)。臺北。98-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益昌(2003)。臺灣玉器流行年代及其相關問題。史前與古典文明: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益昌(2011)。臺灣史前玉器研究的回顧與前瞻。2011臺灣花東地區玉石藝術季兩岸原住民玉石文化學術研究會,花蓮縣兩岸少數民族玉石文化促進會主辦 (會議日期: 2011年10月25日),105-1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瑩三、劉益昌、羅清華、余樹楨(2002)。臺灣東部考古遺址出土玉器/玉料來源之初步研究。「臺灣之第四紀」第九次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77-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瑩三、劉益昌(2002)。臺灣東部地區考古遺址出土玉器--玉料材質來源之初步研究。「臺灣的考古學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 (會議日期: 2002年12月9-10日)。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Hung, Hsiao-Chun、Iizuka, Yoshiyuki、Bellwood, Peter(2006)。Taiwan Jade in the context of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y。The Ten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ists。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203-215。  new window
10.Hung, Hsian-chun(2006)。The distribution and implication of Taiwan Nephrite artifacts in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y Archaeology。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o celebrate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the Excavation of Zengpiyan。Beijing:Cultural Relics Publishing House。324-340。  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劉益昌、顏廷伃(2000)。臺東縣史前遺址內涵及範圍研究:海岸山脈東側與綠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宋文薰、連照美(1985)。卑南遺址發掘資料整理第二卷:墓葬分析。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何傳坤、劉克竑(2004)。大馬璘遺址考古發掘報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宋文薰、尹建中、黃士強、連照美、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1992)。臺灣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初步評估第一階段研究報告。中國民族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益昌、郭素秋、戴瑞春、簡史朗、邱水金(1999)。水蛙窟遺址內涵及範圍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益昌、陳俊男、顏廷伃(2002)。臺東縣史前遺址內涵暨範圍研究--臺東平原以南與蘭嶼地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益昌、趙金勇(2010)。花蓮市花岡山遺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士強、劉益昌(1980)。全省重要史蹟勘察與整修建議--考古遺址與舊社部分。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益昌、陳俊男、鍾國風、鄭德端(2004)。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臺北縣市、宜蘭縣、花蓮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益昌、邱水金、戴瑞春、李貞瑩、廖正雄(2002)。宜蘭縣丸山遺址搶救發掘資料整理計畫第二階段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益昌、邱水金、戴瑞春、李貞瑩(2000)。宜蘭縣丸山遺址搶救發掘資料整理計畫:第一階段報告。宜蘭縣政府民政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益昌(2000)。臺東縣史前遺址--海岸山脈東側與綠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洪曉純(2000)。臺灣、華南和菲律賓之石錛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建文(1998)。水蛙堀遺址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有貝(1991)。花蓮縣花蓮溪口至秀姑巒溪口附近海岸遺址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坤修、葉美珍(2001)。臺東縣史.史前篇。臺東:臺東縣政府。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益昌(2000)。又見大馬璘。埔里:展顏事業工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余炳盛、方建能(2005)。臺灣的寶石。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仲玉(19940000)。曲冰。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士強(1984)。臺北芝山巖遺址發掘報告。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臧振華、李匡悌、朱正宜(2006)。先民履跡--南科考古發掘專輯。新營:臺南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連照美(2009)。臺灣新石器時代卑南墓葬層位之分析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連照美(2007)。臺灣新石器時代墾丁寮遺址墓葬研究報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士強(1989)。東部海岸陸域資源調查及分析--人文史蹟資源調查分析篇。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義一、李坤修、趙金勇(1994)。臺東縣臺11線公路拓寬工程史前遺址影響調查評估計畫--第一年工作報告。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義一、李坤修、趙金勇、吳玉玲(1996)。臺東縣臺11線公路拓寬工程史前遺址影響調查評估報告。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義一、葉美珍、楊淑玲(1994)。花蓮縣臺11線公路拓寬工程史前遺址影響調查評估計劃--第一年工作報告。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益昌、邱水金、戴瑞春(2001)。宜蘭縣大竹圍遺址受北宜高速公路頭城交流道匝道影響部分發掘研究報告。宜蘭:宜蘭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益昌、曾振名、高業榮(1994)。國道南橫公路路線研選文化遺址調查報告。臺北:中華顧問工程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益昌、顏廷伃、鍾亦興(2008)。東西向快速公路八里新店線八里五股段工程影響訊塘埔遺址緊急考古發掘與資料整理分析計畫。臺北:交通部國道工程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石璋如、劉益昌(19870000)。大馬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鹿野忠雄(1952)。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東京:矢島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葉美珍(2001)。花崗山文化之研究。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益昌、劉得京、林俊全(1993)。史前文化。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Chang, Kwang-chih、Lin, Chao-chi、Stuiver, Minze、Tu, Hsin-yuan、Tsukada, Matsuo、Pearson, Richard、Hsu, Tse-min(1969)。Fengpitou, Tapenkeng, and the Prehistory of Taiwan。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連照美(1985)。台灣史前時代的玉器工業初探,國家科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何傳坤,鄭建文,陳浩維(1997)。水蛙窟遺址調查暨考古發掘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連照美(1987)。臺灣史前時代的玉器工業初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益昌(1990)。臺灣東部地區史前文化的新資料及其檢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益昌(2003)。臺灣史前時代玉器製造技術之初步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劉益昌(1995)。臺灣北部沿海地區史前時代晩期文化之探討。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益昌(1991)。試論鳳鼻頭文化的性質與卑南文化的年代。考古與歷史文化--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益昌(1998)。再談臺灣北、東部地區的族群分佈。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仲玉(1998)。臺灣玉器工業。東亞玉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佐山融吉(1914)。イワタン社遺跡地。蕃族調查報告書.阿眉族。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士強(1991)。臺東縣泰安村老番社遺址。考古與歷史文化--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鹿野忠雄(1946)。東南亞細亞に於ける有角玦狀石輪。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東京:矢島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鹿野忠雄(1946)。東南亞細亞管狀穿截器文化。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東京:矢島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益昌(2006)。「臺灣玉器製造技術」與研究方法的初步檢討。新世紀的考古學--文化、區位、生態的多元互動。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益昌(20130000)。大馬璘文化的研究及其相關問題。東亞考古學的再思:張光直先生逝世十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益昌(2010)。從考古學研究談水沙連區域的形成。劉枝萬先生與水沙連區域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Iizuka, Yoshiyuki、Hsiao, Chun-Hung、Bellwood, Peter(2007)。A Noninvasive Mineralogical Study of Nephrite Artifacts from the Philippines and Surroundings: The Distribution of Taiwan Nephrite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Island Southeast Asian Archaeology。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Sculptural Arts of Asia。London:Archetype Publications Ltd。  new window
13.宋文薰(1980)。由考古學看臺灣。中國的臺灣。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連照美(1998)。臺灣卑南玉器研究。東亞玉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