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運動服務異業結盟之研究—以臺北市運動中心為例
作者:陳昶旭
作者(外文):CHEN, CHANG-HSU
校院名稱:國立體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美燕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運動服務產業運動中心異業結盟運動場館業sport service industrysports centercross-industry alliancesport venue indust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7
運動已是全民生活的環節,運動服務產業也日益蓬勃發展,但有關經營上的競爭、群聚、環境變化卻也是另一層次的挑戰。運動服務產業是屬於服務業的一環,也追求吸引更多客源與提升市場可見度等服務業的目標,但卻也因行銷預算與資源有限,致需要引入外部資源與藉助合作力量。而異業結盟是指企業組織為了增加本身的競爭優勢,透過行銷組合及策略與不同企業組織進行合作,結合彼此間特有的互補性資源,以達成策略性的共同目標與利益。因此,運動服務產業在追求營收、提高營運盈餘、增加使用人次的要求下,要成長要創新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進行異業結盟。
本研究之目的:一、對運動服務產業探究其範圍與關聯性,以界定出其分類與行業別範圍。二、針對運動場館業的臺北市運動中心,剖析其經營現況與跨產業發展潛力。三、從產業發展、產業關聯與產業競爭的分析,探究臺北市運動中心的異業結盟發展。本研究透過多重個案分析的研究方法,了解目前運動場館業的營運環境與發展現況,也以產業發展、產業關聯與產業競爭等系統性策略分析理論,了解異業結盟的發展與其考量因素。
本研究獲致結論:一、已由運動服務產業的價值活動,界定出運動服務產業的行業別範圍,並已依據運動產業發展條例第4條之13種運動服務產業分類,進行對應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並產生一份對應參照表。二、臺北市12座運動中心分別由救國團、遠東鐵櫃、台北YMCA、匯陽百貨、建中工程等5個不同組織所經營。各座運動中心因場地、空間及量體不同,所能提供的設施與服務亦不盡相同。對於「運動產業發展條例」,目前都僅有了解而沒有積極納入參考。三、已分析「運動中心建置與委外營運」所衍生的價值活動。已篩選出各運動中心歷年成功參與的跨組織合作案例,並將案例歸納為可執行的異業結盟方案。
Sport is part of everyone's lif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service industry is also booming. However, there is another problem of challenge for the business operation, competi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Sport service industry is part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it also pursue to attract more consumers and to increase the market visibility. But due to the limited marketing budgets and resources, it needs to introduce external resources and the help of cooperation. The cross-industry alliance refers to the organization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ir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marketing mix and strategy with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Combined with each other via specific complementary resources, different industries can achieve common goals and strategic benefits. Therefore, in order to the high-revenue, the operational surplus and the increased users for sport service industry,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for innovation is to excluse the cross-industry allian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First, to explore the scope and linkage of the sport service industry, and to define its classification and range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Second,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u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potential across different industries for the sport venue industry (that is, the Taipei City Sports Center in this study). Third, to analyz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dustrial linkage, a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and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industry alliance for Taipei sports center. In this research, through the multiple case study method, the current operation, the environment, the status,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cross-industry alliance of the sport venue industry is explored.
This study ha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First, through the different value activities of the sport service industry, it is defined for the range of sport service industry.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rticle 4 of the Sport Industry Development Act and the ROC Industry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a correspondence reference table has been generated. Second, the 12 Taipei Sports centers are run by five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including China Youth Corps, Far East Steel Safe Manufacturing Co., Taipei YMCA, Fullhouse Housewares Corp., and Chien Chung Construction Co., LTD. Due to the space, capacity and building volume are different, the offered facilities and services also have many differences. As for the Sports Industry Development Act, sports center currently just understand it, but there is no one actively to involve and incorporate by reference. Finally, this study has screened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cooperation across organizations for each sports center, and grouped into different executable programs for industry alliance.
中華經濟研究院 (2008)。運動產業發展政策及法制規劃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孔憲法、閻永祺、吳牧學 (2008)。台灣文化產業關聯效果之分析。都市與計劃,35(3),177-204。new window
王文科 (1995)。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new window
王塗發 (1986)。投入產出分析及其應用—台灣地區實證研究。台灣銀行季刊,37,186-218。new window
王塗發 (1992)。台灣觀光事業之經濟效果分析與評估。台灣銀行季刊,43(1),313-346。new window
王慶堂 (2008)。臺灣運動休閒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2(1),131-150。new window
田文政、陳國華 (2011)。運動場館概論。載於劉田修 (主編),運動場館規劃與管理 (頁53-73)。臺北市:華都文化。
石滋宜 (1997)。迎接策略聯盟的時代。能力雜誌,500,20-21。
行政院 (2004)。觀光及運動休閒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院臺經字第0930051134號函。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01)。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 (第7次修訂)。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0)。中華民國95年產業關聯表編製報告。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1)。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 (第9次修訂)。臺北市:作者。
何金樑、劉婉玲 (2012)。我國「運動產業發展條例」的意涵及執行簡介。國民體育季刊,41(3),6-11。
吳思華 (1996)。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臺北市: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吳濟華、李亭林、陳協勝、何柏正 (2012)。產業群聚與區域創新:聚集經濟理論與實證。新北市:前程文化。
李可 (2006)。我國體育服務業的產業化發展和體育服務管理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天津市:天津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碩士學位論文。
李展瑋 (2007)。臺北市運動中心委外經營營運績效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new window
李素真 (2009)。博物館異業聯盟運用之探討。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39,93-109。new window
李櫻穗 (2013)。產業結構變遷與服務業發展策略之研究。商學學報,21,25-52。new window
周嫦娥 (2005)。94年度運動休閒服務業概況調查統計推估。臺灣:教育部體育署委託研究案結案報告。臺北市:教育部體育署。
官文炎 (2009)。運動場館規劃與經營管理。臺中市:華格那企業。
林文郎、徐揚、巫昌揚、黃任閔、林東興、王瑞麟、…張立群 (2012)。運動行銷學。臺中市:華格那企業。
林房儹 (2012)。美國運動產值分析與產業發展相關策略及條例。臺北市:教育部體育署。
林房儹、林文郎 (2004)。我國運動休閒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教育部體育署委託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北市:教育部體育署。
林房欑 (2003)。運動產業分類與4P模式之探討。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2,1-12。
林長慶 (2011)。服務貿易自由化後我國運動服務業之概況與未來展望。中華經濟研究院WTO電子報,259,2-10。2014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www/Epaper/wtoepaper/article259.htm
林長慶 (2012)。後ECFA兩岸運動服務業談判競合。經濟前瞻,144,95-101。
林建元、楊忠和、周慧瑜、楊忠和、周慧瑜 (2004)。我國運動休閒服務業人才供需調查及培訓策略研究。教育部體育署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市:教育部體育署。
昝家騏、劉榮聰 (2000)。運動產業的市場區隔與其對運動行銷的涵義。大專體育,50,165-171。
徐偉初、葉金標、簡庭芳 (2009)。我國運動休閒服務業產值及就業人數推估。教育部體育署委託研究專案期末報告。臺北市:教育部體育署。
徐景秋 (2009)。異業結盟科技商品的接受態度與使用意圖影響因素之研究—以科技接受模式為分析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財政部統計處 (2007)。中華民國稅務行業標準分類 (第6次修訂)。臺北市:作者。
高俊雄 (1996)。跨世紀運動休閒之舞台經營。第二十七屆大專院校運動會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高俊雄 (1997)。台灣地區運動服務業之發展概況。國民體育季刊,26(3),135-143。
高俊雄 (2002)。台灣運動服務業之剖析與回顧。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1-17。new window
高俊雄 (2002b)。運動休閒產業關聯。國民體育季刊,31(4),13-16。
高俊雄 (2004)。運動休閒事業管理。臺北市︰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
高俊雄 (2005)。創造運動休閒的新價值。國民體育季刊,145,7-11。
國家發展委員會 (2004a)。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2014年11月12日,取自http://www.ndc.gov.tw/m1.aspx?sNo=0013245
國家發展委員會 (2004b)。觀光及運動休閒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2014年11月12日,取自http://www.ndc.gov.tw/dn.aspx?uid=37979
國家發展委員會 (2012)。「黃金十年 國家願景」計畫,2014年11月12日,取自http://www.ndc.gov.tw/dn.aspx?uid=12870
張川鈴、鄭志富 (2015)。學校游泳池以ROT與OT方式委外經營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5(2),271-298。new window
張少熙、彭賢恩 (2014)。102年度我國民眾運動消費支出調查。教育部體育署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市:教育部體育署。
張少熙、劉代洋、彭賢恩 (2012)。我國民眾運動消費支出調查。教育部體育署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市:教育部體育署。
教育部 (2013)。教育部體育運動政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 (2014)。WOW!運動讓旅遊更精彩!103年優質運動遊程搶先曝光。發稿單位體育署於2014/10/27發佈於教育部全球資訊網之即時新聞版,取自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88&Page=25427&wid=6635a4e8-f0de-4957-aa3e-c3b15c6e6ead&Index=1
教育部體育署 (1999)。中華民國體育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05)。推動運動休閒服務業主軸措施-活化運動賽會。國民體育季刊,34(2),5-6。
教育部體育署 (2008)。運動場地設施規範參考手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11)。運動產業發展條例。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11b)。運動服務業發展計畫,2014年11月12日,取自http://sports.bestmotion.com/Page/industry_2.aspx
教育部體育署 (2012)。運動產業發展條例相關子辦法,2014年11月12日,取自http://sports.bestmotion.com/Page/industry_4.aspx
教育部體育署 (2012b)。運動產業內容及範圍。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署 (2012c)。Sports Makes Tourism More Exciting!。權責單位國際體育處於2012/12/19發佈於教育部體育署英文網站之News letter版,取自http://oldsac.sa.gov.tw/English/WebData/WebData.aspx?WDID=3307&wmid=323
教育部體育署 (2012d)。運動讓旅遊更精彩!體委會推出精彩運動遊程。發稿單位綜合計畫處於2012/10/25發佈於教育部體育署網站之新聞稿版,取自http://oldsac.sa.gov.tw/News/NewsDetail.aspx?wmid=118&typeid=3&No=2263
教育部體育署 (2014)。國民運動中心規劃參考準則。臺北市:作者。
許秉翔、吳仁泰 (2006)。臺灣運動產業的產值估算與組成分析。體育學報,39(4),119-132。new window
許秉翔、吳仁泰 (2009)。臺灣運動服務業的產業關聯分析。體育學報,42(3),131-148。new window
郭亮吾 (2008)。台北市市政府「一區一運動中心」推動健康城市對台北市民與運動產業的影響。運動管理,12,44-46。
陳欣瑜 (2012)。運動服務業發展趨勢。產業分析:TTR台灣趨勢研究報告。臺北市:台灣趨勢研究。
陳美燕、葉劭緯 (2015)。運動服務異業結盟發展計畫。教育部體育署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市:教育部體育署。
黃大洲 (2002)。「從世足賽熱潮看我國休閒運動關聯產業之發展」座談會實錄。2014年11月21日,取自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old.npf.org.tw/Symposium/s91/910629-TE.htm
黃煜 (2008)。運動行銷學。台北:華都文化。
黃煜、林房儹 (2000)。臺灣運動產業之範疇與分類研究。2000年國際體育運動管理研討會論文,臺中市: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黃蕙娟 (2012)。臺北市市民運動中心顧客滿意度指標之建構。體育學報,45(4),321-338。new window
黃蕙娟 (2013)。多功能體育館意義初探與未來展望。中華體育季刊,27(2),119-126。new window
黃蕙娟、李俞麟 (2012)。臺北市市民運動中心相關研究議題發展之探討-以 2002 至 2011 年之學位論文為例。中華體育季刊,26(2),223-234。new window
黃錦煌、葉純菊 (2005)。台灣地區休閒產業之經濟關聯分析。農業金融論叢,53,225-248。
楊綺儷 (2012)。運動產業發展條例之實施與應用--運動表演業。國民體育季刊,41(3),36-40。
楊錦潭、陳振南 (2012)。我國運動服務業產業統計之架構、內容、資料來源及計算或推估方式之研究。教育部體育署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市:教育部體育署。
葉公鼎 (2001)。論運動產業之範疇與分類。運動管理季刊,1,8-21。
葉公鼎 (2003)。運動產業總論—論運動產業之範疇與分類。鞋技通訊,126,18-41。
葉公鼎 (2013)。運動產業—打造幸福經濟的推手。國民體育季刊,42(4),53-63。
詹俊成、陳素青 (2011)。臺北市民運動中心使用者參與動機與承諾對參與行爲之影響。體育學報,44(2),207-225。new window
雷文谷 (2006)。運動場地設施規劃與管理。新北市:全威圖書。
熊鴻鈞 (2012)。運動產業發展條例之實施與應用—運動場館業。國民體育季刊,41(3),17-20。
臺北市中山運動中心 (2005)。九十三年年刊。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政府 (2002)。臺北市政府體育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政府 (2012)。臺北市12 區運動中心。臺北市政府官方網站之超連結,2015 年12 月1 日取自http://www.taipei.gov.tw/MP_100087.html
臺北市政府體育局 (2012)。臺北市政府體育局官方網站。首頁之網站目錄之常見問答之「運動中心」關鍵字條件查詢。2015 年12 月1 日取自http://sports.gov.taipei/lp.asp?CtNode=34659&CtUnit=10403&BaseDSD=69&mp=104061&xq_xCat=20&nowPage=2&pagesize=30
臺北市政府體育局 (2012b)。研訂運動中心硬體設施規劃設計參考準則計畫總結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政府體育局 (2014)。臺北市政府體育局2014-10-31 新聞稿--歡慶突破8000 萬人次、運動中心好禮相送。2015 年12 月1 日取自http://www.fingermedia.tw/?p=184710
臺北市政府體育局 (2015)。103年臺北市各運動中心場地開放使用情形。臺北市:作者。
臺北市政府體育局 (2016)。104年臺北市政府體育局各場地開放使用情形。臺北市:作者。
蔡芬卿 (2009)。我國運動產業發展模式。高雄市:復文圖書。
蔡芬卿 (2009)。運動產業發展模式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桃園縣: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蔡芬卿、高俊雄 (2007)。國內運動休閒服務業產值之相關探討。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8(4),1-14。new window
鄭志富 (2002)。二十一世紀台灣運動產業之發展與挑戰。第二屆運動與休閒國際研討會,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
鍾憲瑞 (2013)。產業分析精論:多元觀點與策略思維。臺北市:前程文化。
簡鴻檳 (2010)。臺北市運動中心社會效益面面觀─以中山、南港、萬華及信義運動中心為例。國民體育季刊,39(1),45-53。
簡鴻檳 (2012)。運動產業發展條例之實施與應用—輔導運動場館業。國民體育季刊,41(3),21-25。
蘇怡仲 (譯) (2001)。競爭加倍速:創新致勝。(原作者:J. F. Moore;原著出版年:1996)。臺北市:智庫文化。
蘇維杉 (2009)。二十一世紀運動事業管理的議題--組織文化與組織變革。國民體育季刊,38(3),48-53。
Anderson, G. (1994). Industry Clustering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ew, 12(2), 26-33.
Chelladurai, P. (2006).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port and recreation (2n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Chesbrough, H., & Rosenbloom, R. S. (2002). 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1(3), 529-555.
Chris, G. (2002). The feature of sport economics. The 10th European Sport Management Congress. Jyväskylä, Finland.
Demil, B., & Lecocq, X. (2010). Business model evolution: in search of dynamic consistency. Long Range Planning, 43(2), 227-246.
Dev, C. S., & Klein, S. (1993). Strategic alliances in the hotel industry. The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4(1), 42-45.
Dussauge, P., Garrette, B., & Mitchell, W. (2000). Learning from competing partners: outcomes and durations of scale and link alliances in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Asia.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2), 99-126.
Feser, E. J., & Sweeney, S. H. (2002). Theory, methods and a cross-metropolitan comparison of business clustering. In: McCann, P. (ed.), Industrial Location Economics. USA: Edward Elgar, 222-257.
Getz, D. (1998). Trends, strategies, and issues in sport-event tourism.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7(2), 8-13.
Harada, H. (1999). Understanding the Sports Industry. Tokyo, Japan: Kyorin Shoin.
Iansiti, M., & Levien, R. (2004). Strategy as ecolog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2(3), 68-78.
James, B. G. (1985). Alliance: the new strategic focus. Long Range Planning,18(3), 76-81.
Kim, C. (2000). The Trend and Growth Strategies of Sport Industry in Korea. The meeting of the 2001 International Sports Science Conference. Bangkok, Thailand.
Konczal, E. F. (1975). Models are for managers, not mathematicians. Journal of Systems Management, 26(1), 12-14.
Li, M., Hofacre, S., & Mahony, D. (2001). Economics of sport.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owenthal, D. (1985). 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gretta, J. (2002). 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0(5), 86-92.
Medina-Muñoz, D., & Garcı́a-Falcón, J. M. (2000). Successful relationships between hotels and agenci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7(3), 737-762.
Meek, A. (1997). An Estimate of the Size and Supported Economic Activity of the Sports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6(4), 15-21.
Moore, J. (1993). Predators and Prey: 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1(3), 75-86.
Moore, J. F., (1996). The death of competition: leadership and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s. New York: Harper Business.
Morrison, A. J. (1994). Marketing strategic alliances: the small hotel fir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6(3), 25-30.
Mullin, B.J., Hardy, S., & Sutton, W.A. (2000). Sport marketing, (2n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Murry, E. A. & Mahon, J. F. (1992). Strategic Alliances: Gateway to the New Europe. Long Range Planning, 26(4), 102-111.
Osterwalder, A., & Pigneur, Y. (2010).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Osterwalder, A., Pigneur, Y., & Tucci, C. L. (2005). Clarifying business models: Origins, 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concept.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16(1), 1-40.
Parks, J. B., & Zanger, B. K. (1990). Sport & Fitness Management: Career Strategies and Professional Content.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Peltoniemi, M. (2006). Preliminary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business ecosystems. Emergence: Complexity & Organization (E:CO), 8(1), 10-19.
Pitts, B. G., & Stotlar, D. K. (2002). Fundamental of sport marketing.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itts, B. G., Fielding, L. W., & Miller. L. K. (1994). Industry segmentation theory and the sport industry: Developing a sport industry segment model.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3(1), 15-24.
Porter, M. E. (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Punch, F. (1998). Introduction to Social Researc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Rosenfeld, S. A. (1997). Bringing business clusters into the mainstrea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5(1), 3-23.
Sasser, W., Olsen, R., & Wyckoff, D. (1978). Management of Service Operations: Text, cases, and readings. Boston, NY: Allyn and Bacon.
Strauss, A. L., & Corbin, J. M. (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Vol. 15).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Swann, P., & Prevezer, M. (1996). A comparison of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 in computing and biotechnology. Research Policy, 25(7), 1139-1157.
Timmers, P. (1998). Bussines Model for Electronic Markets. EM- Electronic Markets, 8(2), 3-8.
Tucker, D. J., Singh, J. V., & Meinhard, A. G. (1990). Organizational Form,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s: The Founding Patterns of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3(1), 151-178.
Westerbeek, H. M., & Shilbury, D. (1999). Increasing the focus on “place” in the marketing mix for facility dependent sport services. Sport Management Review, 2(1), 1-23.
Wilson, R. (2006). The economic impact of local sport events: significant, limited or otherwise? A case study of four swimming events. Managing Leisure, 1(1), 57-70.
Zeithaml, V., Parasuraman, A., & Berry, L. (1985).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in services marketing. The Journal of Marketing, 49(2), 33-4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