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商君書》「法」思想之研究
作者:徐舜彥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huy, Shoon-Yann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福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商鞅商君書人性Shang YanShang Jun ShuLawHumani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2
本篇論文以《商君書》「法」思想之研究為題,主要在於探究《商君書》中的法家思想之理論內涵,並探究其相關政策在落實後所可能產生的影響與問題來作為探討核心。故本論文擬以幾個方向進行:
第一部份為《商君書》之背景分析。首先針對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及其時代意義來進行探討。透過商鞅個人之學養與經歷、當時的社會環境因素以及秦國的歷史背景為前提,逐步導入商鞅變法的內容以及法思想及其時代意義,並就《商君書》的考據問題以及商鞅與《商君書》之間的關係進行探討。
第二部份則是要釐清《商君書》中「法」思想淵源。在此範圍中所要處理的問題,包含了《商君書》中關於「法」的字義及其本質特性,以及「法」的意義及內容的演變論述之,再佐以中國先秦法家哲學中「法」思想的內涵進行探究,指出當時法家的特色與理論,最後再針對影響商鞅「法」思想的因素進行歷史探源,主要分析商鞅「法」思想與「齊法家」、「晉法家」之間的關係。
第三部份所要處理的範圍,則是針對《商君書》中的「歷史觀」及其「法」思想之關係進行探討。在這個部份中將以《商君書》中「變古」的歷史觀思想為根據,論述法家的「變古」歷史觀與其他各家不同的理由,並進一步探究這種「變古」歷史觀與《商君書》中「法」思想關係為何,並舉商鞅變法的理論說明為何商鞅會以「變古」的歷史觀為其理論基礎,最後兼論商鞅「變古」的歷史觀所可能受到的影響因素。
第四部份則針對《商君書》中的「人性論」主張進行探究。主要探究商鞅如何證成人性必然為「趨利避害」?此種「趨利避害」的人性論主張又是如何能夠達致其「富國強兵」的目標?而此種看法,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問題?
在第五個部份中,則就其「法」的價值面向進行探究。商鞅所建構的「價值觀」主要呈顯在「經濟」與「政治」兩個方面,首先是在經濟上強調「務農」的優點,透過「重農」的價值觀提倡農業的發展,屏除任何危及農業進行的行為,以達到「富國」的目標;其次透過政治上的手段來強調「軍功」的利益,以賞賜、刑罰、教化等方式建立「重戰」的價值觀,並以「重戰」的方式達到「強兵」的目的。
在最後一個部份,則是對《商君書》中的思想與主張,進行反省與思考,並審視其對後世所造成的影響。在這部份中主要論及:其公正思想之意含、賞罰之判準來源,以及商鞅愚民政策的實施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僅著重農業的發展是否是國家的長宜之計?而他的這些理論,又如何向後影響到法家之集大成者韓非與始皇時丞相李斯的主張?以及對漢初的經濟措施以《鹽鐵論》所透露的漢代相關觀點等等。
This Essay is focus on the question of the "Shang Jen Shu"'s law theory.Especially on the meaning of the law and its influence for the later scholars.
【原典】
商鞅著:《商君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商鞅著:《商君書》,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7。
商鞅撰:《商君書》(四部備要本),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商鞅撰:《商君書》,台北:世界書局, 1955。
嚴萬里校:《商君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
嚴萬里校:《商君書箋正》,台北:廣文書局,1975。
朱師轍解詁:《商君書解詁定本》,台北:鼎文書局,1979。
尹知章注:《管子》(四部備要本),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尹知章注:《管子校正》,台北:世界書局,1981。
魏徵撰:《申子》(諸子治要本),台北:世界書局,1959。
魏徵撰:《慎子》(諸子治要本),台北:世界書局,1959。
李悝撰:《李悝法經》,台北:鼎文書局,1982。
韓非撰:《韓非子》,台北:世界書局,1987。
尹知章注:《韓非子》(四部備要本),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
王先慎集解:《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1998
陳奇猷校注:《韓非子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專書及工具書】(以下分類按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丁毅華著:《商君書語》,湖北: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
王邦雄著:《韓非子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7。new window
王壽南編:《中國歷代思想家.二》,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王曉波著:《先秦法家思想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new window
王曉波著:《儒法思想論集》,台北:時報出版社,1983。
王讚源著:《中國法家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
司馬遷著:《史記》,台北:建宏出版社,1995。
任繼愈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篇》,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宇野精一撰、林茂松譯:《中國思想之研究》,台北:幼獅書局,1979。
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語譯廣解四書讀本.論語》,台北:啟明書局,出版年不詳。
李勉註譯:《管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
李甦平著:《韓非》,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李增著:《先秦法家哲學思想—先秦法家法理、政治、哲學》,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new window
李學勤著:《古文獻叢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杜正勝著:《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92。
杜正勝著:《周代城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new window
貝遠辰注譯:《新譯商君書》,台北:三民書局,1996。
里仁書局發行:《睡虎地秦墓竹簡》,台北:里仁書局,1981。
周密著:《商鞅刑法思想及變法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林聰舜著:《西漢前期思想與法家的關係》,台北:大安書局,1991。new window
武樹臣著:《儒家法律傳統》,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侯家駒著:《先秦法家統制經濟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
俞榮根著:《儒家法思想通論》,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
姚蒸民著:《法家哲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
美濃部達吉著、林紀東譯:《法之本質》,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胡家聰著:《管子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徐復觀著:《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徐復觀著:《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出版社,1985。new window
高亨著:《文史述林》,北京:中華書局,1980。
高流水譯注:《慎子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商鞅著、張覺譯注:《商君書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
張有智著:《先秦三晉地區的社會與法家文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張岱年著:《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文化,1992。
張舜徽撰:《漢書藝文志通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梁啟超著:《諸子考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57。
郭沫若著:《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陳振裕等編著:《睡虎地秦簡文字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陳啟天著:《中國法家概論》,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new window
陳啟天著:《商君書校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
陳啟天著:《商鞅評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
陳麗桂著:《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new window
傅紹傑註譯:《吳子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勞思光著:《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出版社,1991。
曾振宇著:《前期法家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
湯孝純注譯:《新譯管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9。
湯孝純著:《管子評述》,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賀凌虛註譯:《商君書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
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公司,1991。
黃公偉著:《法家哲學體系指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楊寬著:《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楊寬著:《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new window
楊鴻烈著:《中國法律思想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楊鶴皋著:《商鞅的法律思想》,北京:群眾出版社,1987。
蒙文通著:《中國哲學思想探原》,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1997。
劉信芳等編著:《雲夢龍崗秦簡》,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劉澤華編:《中國傳統政治哲學與社會整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蔣伯潛編:《諸子通考》,台北:臺灣正中書局,1961。
蔣禮鴻撰:《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1986。
鄭良樹著:《商鞅及其學派》,台北:學生書局,1987。
鄭良樹著:《商鞅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賴長洪著:《商鞅成敗說》,北京:金城出版社,2001。
錢穆著:《先秦諸子繫年攷辨》,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戴東雄著:《從法實証主義之觀點論中國法家思想》,台北:三民書局,1982。
瞿同祖著:《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03。new window
顏昌嶢著:《管子校釋》,長沙:岳麓書社,1996。
羅根澤著:《諸子考索》,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蘇南著:《法家文化面面觀》,山東:齊魯書社,2000。
顧野王撰:《玉篇》,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8。
顧頡剛編著:《古史辨》,台北:明倫圖書公司,1970。

【博、碩士論文】
王志成:《商鞅農戰政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高佳琪:《論韓非「法」思想之哲學基礎及其意義》,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朱心怡:《秦法家思想之發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康珮:《《商君書》與商鞅治道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張鉉根:《商鞅的政論與變法》,中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陳建義:《先秦法家重農輕商思想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彥良:《先秦法家制度思想研究----國家/市場取徑的分析》,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new window
黃建誠:《先秦法家思想之國家觀研究》,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1998。
盧星廷:《政經改革與國力增長關係之研究─以秦商鞅變法為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期刊論文】
于霞:〈韓非以「公」為根本內核的仁義觀〉,《學術研究》,第2期,2005。
王長坤、劉寶才:〈先秦儒法公私觀簡論〉,《齊魯學刊》,第1期,2004。
王家仁:〈試論「商君書」之理論基礎--以歷史觀與人性論為主〉,《孔孟月刊》,第34卷第6期,1996。new window
王健:〈法家事功思想初探-以《商君書》、《韓非子》為中心〉,《史學月刊》,第6期,2001。
王啟發、羅莉:〈中國古代禮法分立的歷史進程及其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4期,2002。
王濟東、楊培景:〈先秦時期法家法治主義成敗原因探析〉,《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6卷第5期,1999。
吳彰裕:〈商君書治國思想之研究〉,《空大行政學報》,第6期,1996。new window
李匡夫:〈稱霸有道,治理有方-管子治國圖霸思想研究〉,《管子學刊》,第1期,1999。
杜麗榮:〈《商君書》語詞雜考〉,《山東大學學報》,第4期,2004。
周展宏:〈先秦法家治道觀的思想根基〉,《中州學刊》,第5期,2001。
林啟屏:〈從五口之家的新社會基礎論商鞅韓非支配格局的建立〉,《臺大中文學報》,第11期,1999。new window
唐華琳:〈先秦法家法治基本原則及精神的理論探討〉,《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22卷第6期,2002。
夏偉東:〈法家重法和法治但不排斥德和德治的一些論證〉,《齊魯學刊》,第5期,2004。
徐波:〈「重農抑末」政策財稅主旨之探討〉,《歷史月刊》,第130期,1998。
徐祥民:〈法家學派的由來及其界限〉,《山東大學學報》,第1期,2002。
張岩:〈法家式的人物形象-《韓非子》中的孔子形象分析〉,《山東工業大學學報》,第3期,2000。
張覺:〈商、申、慎、韓四子思想鳥瞰〉,《古今藝文》,第27卷第2期,2001。
陳述之:〈商君書的人性論對聖君之治所提供的理論基礎之研究〉,《長庚護專學報》,第2期,2000。
陳會林:〈論法家的法價值觀〉,《湖北大學學報》,第6期,1998。
陳福濱:〈韓非思想源流及其自利的人性論之研究〉,《輔仁大學法灝年報》,第3期,1990。
陳鴻彝:〈《尚書》:為中華法系提供原型構架〉,《江蘇警官學院學報》,第19卷第2期,2004。
陸建華:〈商鞅禮學思想研究〉,《孔子研究》,第4期,2004。
曾振宇:〈商鞅法哲學研究〉,《史學月刊》,第6期,2000。
曾振宇、崔明德:〈商鞅社會理想之分析〉,《中國文化月刊》,第197期,1996。
隋淑芬、施建中:〈商鞅預防犯罪的思想〉,《齊魯學刊》,第2期,2004。
楊思斌:〈略論先秦儒法兩家法律思想的對立〉,《六安師專學報》,第3期,1995。
楊師群:〈論法家的“法治”及其法律思想〉,《史林》,第4期,1997。
趙玉潔:〈談韓非對儒家學說的吸收與改造〉,《河北大學學報》,第25卷第3期,2000。
劉紅衛:〈王、霸的時序性-試析由王道向霸道轉變的原因〉,《管子學刊》,第1期,2004。
蔡文彥:〈「商君書」中法治思想之探討〉,《孔孟學報》,第79期,2001。new window
蔡國相、劉玉霞:〈《管子》法治思想論析〉,《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1999。
鄭良樹:〈法家與中華文化〉,《大陸雜誌》,第92卷第1期,1996。
鄭瓊現:〈法家治國方略研討--兼與「法家法治」論者商榷〉,《中國文化月刊》,第257期,2001。
鄧玲:〈韓非論官吏與法的關係探析-兼與儒、道、墨、前期法家比較〉,《海南大學學報》,第17卷第3期,1999。
盧瑞容:〈戰國時代「勢」概念發展析探〉,《臺大歷史學報》,第25期,2000。
閻書昌:〈先秦法家之「勢」論的心理學詮釋〉,《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8期,2002。new window
魏義霞:〈禮法、法天、法術-先秦法制模式及其影響〉,《哲學研究》,第4期,200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