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蘭陽地區傳統文學研究(1800──1945)
作者:陳麗蓮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系
指導教授:楊松年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蘭陽傳統文學文學傳播區域文學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2)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3
摘 要
一地之文學發展與該地開發程度密切相關,蘭陽地區開發晚於臺灣西部,因此,傳統文學的發展起步也比較晚,本文從區域文學史及文學傳播的角度觀照蘭陽地區傳統文學的研究,希望能為蘭陽傳統文學研究開拓不一樣的視野。
本文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文獻分析、研究範圍及預期成果等相關問題。
第二章蘭陽地區的自然與人文,是瞭解該地文學發展的基本資料,有助於解析文學作品或活動。除自然地理,人口族群、實業交通、區域發展、文教機構的介紹外,還探討到影響蘭陽文教氛圍的「族規家風」。
第三章蘭陽地區鸞書研究,從文學傳播的角度觀察蘭陽地區傳統詩與民間宗教相互影響的情況。文學與文化關係密切,蘭陽地區傳統文人以「吟詩作對」、「扶鸞創作」二種不同的傳播方式傳承漢文化,研究鸞書可發掘文學活動的另一面相。
第四章蘭陽地區清治時期(1800──1895)傳統文學研究,撰寫重點放在文學史料整理及此時期詩文題材的分析,行文中闡明清治時期的遊宦文人及本地文人兩者間書寫方向的異同。
第五章蘭陽地區日治時期(1896──1945)傳統詩社研究,討論蘭陽地區傳統詩社沿革、社團活動,及此時期活躍詩人之介紹。第六章蘭陽地區日治時期(1896──1945)詩文分析,著重於詩文題材分析及地方描寫。並依蘭陽平原由北至南的順序,論述頭城、宜蘭、羅東、蘇澳地區的地方描寫,以凸顯文學與地景之緊密關係。
最後一章總結說明研究成果及展望。本文研究時間點擴及日治時期,較前人局限於清治時期的研究更往前推進一步,探討的文學作品包含詩詞古文及鸞書,不再局限於傳統詩。而實際田野調查,能補充文獻之不足,使各層位的史料相互印證,更清楚呈現蘭陽地區傳統文學的發展。
參考書目
壹、詩文集
一、已刊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詩鈔》(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李康寧,《千年檜》(宜蘭:蘭陽文教雜誌社,1988年)。
李望洋,《西行吟草》(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
李逢時,《泰階詩稿》(臺北:龍文出版社,2001年)。
林文龍編,《臺灣詩錄拾遺》(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林拱辰著,陳長城編,《林拱辰先生詩集》(臺北:玉豐印刷廠,1977年)。
姚瑩,《東槎紀略》(臺北:臺灣經濟銀行研究室,1957年)。
施懿琳、許俊雅主編,《全臺詩》(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4年)。
張娘眷著,張國楨編,《省心齋詩文集》(宜蘭:張國禎,2001年)。
張振茂,《茗園集》(宜蘭:張振茂,未著撰年)。
許俊雅、吳福助主編,《全臺賦》 (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連橫,《臺灣詩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0年)。
陳其寅,《德懷樓詩草》(基隆:華年印刷廠,1982年)。
陳金波著,蔡老柯編,《鏡秋詩集》(宜蘭:太平醫院,1966年)。
陳進東,《南湖吟草》(宜蘭:宜蘭三清宮,未著撰年)。
陳漢光編,《臺灣詩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年)。
曾朝枝,《東寧擊鉢吟前集》(臺北:龍文出版社,2006年)。
曾朝枝,《東寧擊鉢吟後集》(臺北:龍文出版社,2006年)。
黃洪炎,《瀛海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2006年)。
楊廷理,《知還屋詩鈔》(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楊廷理,《楊廷理詩文集》(香港:香港新世紀國際金融文化出版社,2000年)。
蔣渭水著,王曉波編,《蔣渭水全集》(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年)。
蔣渭水著,白枝成編,《蔣渭水遺集》(臺北:蔣先烈遺集刊行委員會,未著撰年)。
賴子清,《古今詩粹》(臺北:賴子清,1966年)。
賴子清,《臺灣詩海》(臺北:龍文出版社,2006年)。
賴子清,《臺灣詩醇》(臺北:龍文出版社,2006年)。

二、未刊
《登瀛吟社詩集》,頭城鎮史館館藏影抄本。
《登瀛吟社徵詩錄》,頭城鎮史館館藏影抄本。
《登瀛吟社課題吟錄》第四、六、九、十期,頭城鎮史館館藏影抄本。
《登瀛吟社擊鉢錄分號》,頭城鎮史館館藏影抄本。
《頭圍登瀛吟社擊鉢吟錄》,昭和丁卯年(1927),頭城鎮史館館藏影抄本。
林旺根編輯,陳麗蓮整理,《登瀛吟社拾遺》,未刊稿。
張天春,《愛吾盧詩文集》,李裕亮私人收藏。
陳其寅編錄,陳書著,《畏勉齋詩》,頭城鎮史館館藏手稿影本。
陳書,《畏勉齋詩文稿》卷上,頭城鎮史館館藏手稿影本。
陳書,《備忘錄》,頭城鎮史館館藏手稿影本。
陳書,《雜作類存》(即《畏勉齋詩文稿》卷下),頭城鎮史館館藏手稿影本。
游象信,《立雪齋吟草》,頭城鎮史館館藏手稿。


貳、文獻史料
一、族譜
《弘農楊氏族譜》(宜蘭:1980年10月) (未著撰者)。
《康氏家譜》,(未著撰年、撰者)。
《張家族譜》,(未著撰年、撰者)。
《霞山周氏族譜》,(未著撰年、撰者)。
張方鏗,《張氏族譜》(宜蘭:1980年)。
張建邦,《宜蘭張氏族譜》(臺北:1981年8月)。
張國楨,《西堡張家族譜》(宜蘭:1981年)。
張國楨,《宜蘭張氏家譜》(宜蘭:2000年修訂版)。
連碧榕,《黃姓家譜》,(未著撰年)。
陳永瑞,《太傅陳樸直公族譜》(宜蘭:編者自印,1984年)。
陳永瑞、陳文隆編,《臺灣陳氏宗譜》(宜蘭:1992年6月)。
陳玉崑,《陳氏族譜》,(未著撰年)。
陳喬岳,《擺厘陳氏族譜》(宜蘭,1936年2月)。
蕭金合等,《松源蕭氏族譜》,(未著撰年)。
鍾茂樹,《鍾氏族譜──月朗公派下家譜》(未著撰年)。
鍾茂樹,《鍾氏族譜──月朗公派下家譜》,(未著撰年)。
鍾茂樹,《鍾氏族譜──月朗公派下家譜》,(未著撰年)。

二、方志
《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中華學術院臺灣研究所合編,1971年)。
《臺灣教育碑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宜蘭縣志稿》(宜蘭:宜蘭文獻委員會,1960年)。
《重修臺灣省通志》 (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1997年)。
《羅東鎮志》(宜蘭:羅東鎮公所,2002年)。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林正芳,《宜蘭市志‧教育篇》(宜蘭:宜蘭市公所,2005年)。
林正芳,《續修頭城鎮志》(宜蘭:頭城鎮公所,2002年)。
林恒洲,《開蘭史實追蹤》(宜蘭:林恒洲,2002年)。
林萬榮,《宜蘭文獻合訂本》(宜蘭:宜蘭文獻委員會,1972年)。
林萬榮,《宜蘭史略》(宜蘭:宜蘭縣政府,1980年)。
林萬榮,《宜蘭志略》(宜蘭:宜蘭縣政府,1981年)。
林萬榮,《礁溪鄉志》(宜蘭:礁溪鎮公所,1994年)。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北:文建會,2006年)。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莊英章、吳文星,《頭城鎮志》(宜蘭:頭城鎮公所,1986年)。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眾文圖書出版社,1979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北:文建會,2006年)。
蔣毓英,《臺灣府志》(北京:中華出版社,1985年)。
盧世標,《宜蘭縣志》(宜蘭:宜蘭文獻委員會重刊,1970年)。
羅東公學校編著,林清池翻譯,《羅東鄉土資料》(宜蘭:宜縣文化局,1999年)。


叄、專著
《喝醒文》(宜蘭:未信齋,1891年)。
《善錄金篇》(宜蘭:醒世堂,1891年)。
《夢覺奇編》(宜蘭頭圍:慶安堂,1901年)。
《龍鳯圖全集》(宜蘭:鑑民堂,1905年)。
《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年)。
《治世金針》(宜蘭:碧霞宮,1972年重刊)。
《渡世慈帆》(宜蘭頭圍:喚醒堂,1983年重刊)。
《錄善奇篇》(宜蘭頭圍:喚醒堂,1994年重刊)。
《藝文與環境:臺灣各縣市藝文環境調查實錄》(臺北:文訊雜誌社,1994年)。
《宜蘭縣文武二聖祭祀專輯》(宜蘭:碧霞宮,2005年)。
Mike Crang 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出版社,2003年)。
Yi –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new window
王幼華,《冰心麗藻入夢來──日治時期苗栗縣的詩社》(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1年)。
王志宇,《臺灣的恩主公信仰:儒宗神教與飛鸞勸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new window
王見川,《漢人宗教研究的回顧:以臺灣鸞堂研究為例》(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年)。
王見川,《臺灣的齋教與鸞堂派》(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new window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宗教與文化》(臺北:博揚文化事業,1999年)。new window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宗教與民間信仰》(臺北:博揚文化事業,2000年)。new window
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臺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1974年)。
王鼎鈞,《文藝與傳播》(臺北:三民書局,1980年)。
江寶釵,《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 (嘉義:嘉義市文化中心,1998年)。
江寶釵,《臺灣古典詩面面觀》(臺北:巨流出版社,1999年)。new window
余書麟,《中國儒家心理思想史》(臺北:心理出版社,1994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new window
吳永華,《蘇花古道宜蘭段調查研究報告》(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吳密察等,《臺灣史料集成提要(增訂本)》(臺北:文建會,2005年)。
吳敏顯編,《蘭陽文萃/第一屆蘭陽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宜蘭:宜蘭縣文化局,2004年)。
吳福助,《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吳潛誠,《島嶼巡航:黑倪和臺灣作家的介入詩學》(臺北:土緒文化事業,1999年)。
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社,1961年)。new window
李世偉,《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new window
李亦園,《文化的圖像(上)──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臺北:允晨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李汝和,《臺灣文教史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李茂政,《傳播學》(臺北:時報文化事業,1981年)。
卓克華《從寺廟發現歷史──臺灣寺廟文獻之解讀與意涵》(臺北:揚智文化事業,2003)。new window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臺灣古典文學與文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林才添,《達庵八三回憶錄》(宜蘭:林才添,1986年)。
林文龍,《臺灣的書院與科舉》(臺北:常民文化事業,1999年)。
林品桐譯著,《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教育史料彙編與研究(明治29年7月至明治34年12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林玲玲,《宜蘭縣文職機關之變革》(宜蘭:宜蘭縣政府,1997年)。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林淑妙,《宜蘭地區寺廟文學初探》(臺北:業強出版社,1988年)。
林慶元,《楊廷理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
邱坤良等,《宜蘭縣口傳文學》(宜蘭:宜蘭縣政府,2002年)。
俞正燮,《癸巳存稿》(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施添福,《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與基本資料》(宜蘭:宜蘭縣立文心中心,1996年)。
施懿琳、許俊雅、楊翠等著,《臺中縣文學發展史》(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臺北:春暉出版社,2000年)。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
洪銘水,《臺灣文學散論----傳統與現代》(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胡萬川,《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文學類》(臺北:文建會,1998年)。
凌昌武、林焰瀧主編,《蘭陽史蹟文物圖鑑》(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86年)。
孫昌武,《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翁聖峰,《清代臺灣竹枝詞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高雙印、吳秀玉,《開蘭始祖──吳沙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1997年)。
張子文、郭啓傳、林偉洲,《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6年)。
張文義,《員山百年人物》(宜蘭:宜縣員山鄉公所,2004年)。
張勝彥,《清代臺灣廳縣制度之研究》(臺北:華世出版社,1983年)。new window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new window
莫渝、王幼華,《苗栗縣文學史》(苗栗:苗栗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
許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40年)。
許俊雅,《臺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1895~1945年之古典詩歌》(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
許俊雅,《臺灣文學散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陳孔立,《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
陳明臺,《臺中市文學史初編》(臺中市:臺中市立文化中心,1999年)。
陳芳明,《後殖民臺灣》(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陳昭瑛,《臺灣文學與本土化運動》(臺北:正中書局,1998年)。
陳昭瑛,《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
陳昭瑛,《臺灣與傳統文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5年)。new window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自立晚報,1992年)。new window
陳捷先,《清代臺灣方志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new window
陳登欽,《宜蘭縣頭城鎮文化史蹟勘查測繪》(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2年)。
陳進傳,《清代噶瑪蘭古碑之研究》(臺北:左羊出版社,1989年)。
陳進傳,《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
陳進傳、朱家嶠著,《宜蘭擺厘陳家發展史》(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年)。
傅佩榮,《文化的視野》(臺北:立緒文化事業,1997年)。
曾子良,《基隆文學類資源調查報告書》(基隆:基隆市文化中心,2003年)。
曾永義,《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new window
游謙、施芳瓏,《宜蘭縣民間信仰》(宜蘭:宜蘭縣政府,2003年)。
馮爾康,《清人社會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
黃秀政,《臺灣史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new window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 (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new window
黃淑瑩編,《歸來吧!龜山──八十二年度全國文藝季宜蘭縣活動成果專輯》(宜蘭:宜蘭縣政府,1994年)。
黃煌雄,《臺灣的先知先覺者──蔣渭水先生》(臺北:黃煌雄,1976年)。
楊志弘、莫季雍譯,《傳播模式》(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
楊松年,《中文學評論史編寫問題論析──晚明至盛清詩論之考察》(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楊欽年撰文,周家安圖說,《詩說噶瑪蘭》(宜蘭:宜蘭縣文化局,2000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臺北:文學界雜誌社,1987年)。
葉石濤編譯,《臺灣文學集1》(臺北:春暉出版社,1996年)。
葉高樹,《宜蘭縣學校教育》(宜蘭:宜蘭縣政府,2002年)。
葉連鵬,《澎湖文學發展之研究》(澎湖:澎湖縣文化局,2001年)。
董芳苑,《臺灣民間宗教信仰》(臺北:長青文化事業,1984年)。
董芳苑,《探討臺灣民間信仰》(臺北:常民文化事業,1996年)。
廖一瑾(雪蘭),《臺灣詩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廖風德,《清代之噶瑪蘭》(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列紳傳》(臺灣:臺灣日日新報社,1916年)。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new window
趙天儀,《臺灣文學的週邊》(臺北:富春出版社,2000年)。
劉若愚撰,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
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劉麗卿,《清代臺灣八景與八景詩》(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潘朝陽,《明清臺灣儒學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new window
潘樹廣編,《中國文學史料學》(臺北:五南文化事業,1996年)。
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
鄭志明,《中國文學與宗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鄭志明,《中國意識與宗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new window
鄭志明,《臺灣民間宗教現象》(臺北:臺灣宗教文化工作室,1996年)。
鄭志明,《臺灣扶乩與鸞書現象:善書研究的回顧》(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new window
鄭定國編,《日治時期雲林縣的古典詩家》(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澤田總清著,王鶴儀譯,《中國韻文學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戴寶村,《宜蘭縣交通史》(宜蘭:宜蘭縣政府,2001年)。
謝宗榮,《臺灣傳統宗教文化》(臺北:晨星出版社,2003年)。new window
謝崇耀,《清代臺灣宦遊文學研究》(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年)。
鍾來因,《蘇軾與道家道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00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龔宜君,《宜蘭縣人口與社會變遷》(宜蘭:宜蘭縣政府,2001年)。new window
龔顯宗,《臺灣文學研究》(臺北:五南文化事業,1998年)。
龔顯宗,《臺灣文學家列傳》(臺北:五南文化事業,2000年)。
龔顯宗、許獻平合撰,《台南縣文學史 (上、下編)(臺南:臺南縣政府,2006年)。

肆、論文集論文
Allan Pred著,許坤榮譯,〈結構歷程和地方──地方感和感覺結構的形成過程〉,《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1993年),頁81-104。
向麗頻〈施世洁乙未內渡懷鄉詩初探〉,《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2003年),頁101-135。
宋光宇、李世偉,〈臺灣的書房、書院及其善書著作活動──從清代到現在〉,《第一屆臺灣儒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 1997年6月),頁55-86。
林政華,〈臺灣古典詩的發展與欣賞〉,《臺灣文學汲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頁6-56。
林瑞明,〈感慨悲歌皆為鯤島──蔣渭水與臺灣文學〉,收入《蔣渭水逝世六十週年紀念臺灣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要》(高雄:高雄縣政府,1991年),頁35-53。
林漢章,〈清代臺灣的善書事業〉,《臺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史績研究中心,1987年),頁141-150。new window
林慶元,〈《東遊草》版本問題及其史料價值〉,《宜蘭研究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頁157-173。
邱貴芳,〈「後殖民」的臺灣演繹〉,收入陳光興主編,《文化研究在臺灣》(臺北:巨流出版社,2000年),頁285-318。
柯喬文,〈基隆漢詩的「在地言說」:以《詩報》為探討對象〉,「張達修暨其同時代漢詩人學術研討會」,中正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及臺灣文學研究所主辦(南投:南投縣政府國際會議廳, 2005年6月25日),頁23-40。
高志彬,〈宜蘭河文學資料調查錄(初編)──以漢語傳統文學為限〉,《故鄉的河慢慢的流:宜蘭河生命史討論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文化局,2003年),頁279-300。
高志彬,〈清修臺灣方志藝文篇述評〉,《臺灣古典文學與文獻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頁55-82。
許俊雅,〈九○年代臺灣古典文學研究現況評介與反思〉,《講座FORMOSA:臺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頁661-669。
陳平原,〈小說史研究方法散論〉,收入陳國球編,《中國文學史的省思》(臺北:書林出版社,1994年),頁97-148。new window
陳志榮,〈噶瑪蘭人的治病儀式與其變遷〉,《閩臺社會文化比較研究工作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4年),頁1-17。
陳建忠,〈立足本土,瞭望世界:賴和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係初探〉,《2003年彰化縣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3年),頁261-289。
陳進傳,〈宜蘭漢人家族文學初探〉,《臺灣古典文學與文獻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頁146-192。
陳進傳,〈大清來治──楊廷理五度入蘭略考〉,《「宜蘭研究」第三屆學術研究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2000年),頁195-228。
黃美娥,〈臺灣文學史概說〉,《臺灣研究國際學術論壇研討會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4年7月31日),頁110-148。
黃美娥〈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1895-1937)〉,《文化啓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頁261-316。new window
黃哲永,〈明清臺灣傳統文學作家「童蒙教育」的養成教材〉,《明清時期的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頁34-72。
楊松年,〈給書寫臺灣文學史提一些意見:整理馬華文學史的經驗〉,臺灣成功大學「臺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頁3-14。
楊松年,〈1900年至1920年臺灣新舊體文學之比較研究〉,《21世紀臺灣、東南亞的文化與文學》(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頁79-104。
廖振富,〈日治時期臺灣「監獄文學」探析──以林幼春、蔡惠如、蔣渭水「治警事件」相關作品為例〉,《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 (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頁136-197。
鄭志明,〈臺灣民間鸞堂儒宗神教的宗教體系初探〉,《臺灣民間宗教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頁80-133。
龔鵬程,〈臺灣文學史的寫作與傳統〉,《龔鵬程年度學思報告1999》(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頁301-313。new window

伍、期刊論文
王世慶,〈日據初期臺灣之降筆會與戒煙運動〉,《臺灣文獻》,第37卷第4期(1985年12月),頁111-151。new window
王見川〈李望洋與新民堂──兼論宜蘭早期的鸞堂〉,《宜蘭文獻雜誌》(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5月),頁1-14。new window
王見川,〈清末日據初期臺灣的「鸞堂」──兼論「儒宗神教」的形成〉,《臺北文獻》直字112期(1995年6月),頁49-51。
王見川〈略論清末日據初期宜蘭的鸞堂〉,《宜蘭文獻雜誌》(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9月),頁46-80。new window
王見川〈關於碧霞宮──兼答林靜怡質疑〉《宜蘭文獻雜誌》(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5月),頁75-94。new window
白長川,〈宜蘭先賢陳輝煌協臺評傳〉,《臺灣文獻》,第42期第3-4期(1993年3-4月),頁215-232。new window
宋光宇,〈關於善書的研究及其展望〉,《臺北文獻》直字111期(1995年3月),頁25-58。new window
李世偉,〈日據時期鸞堂的儒家教化〉,《臺北文獻》直字124期,(1998年6月),頁59-79。
卓克華,〈清代舉人黃纘緒生平考〉,《臺灣文獻》第50卷第1期(1999年3月),頁325-351。new window
周寧,〈走向一體化的世界華文文學〉,《東南學術》,第2期(總175期)(福建:東南學術雜誌社,2004年),頁155-158。
林振宏,〈姚瑩的文彩與風範〉,《臺南文化》新3期(民國66年7月),頁11-15。
林淇瀁,〈繽紛花編浮世繪:報紙「第二副刊」的文學傳播取徑觀察〉,《文訊雜誌》第190期(2001年8月1日),頁46-49。
林靜怡,〈再探道教寺廟宜蘭碧霞宮建廟緣起〉,《宜蘭文獻雜誌》(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7年5月),頁59-74。new window
范燕秋,〈日治時期宜蘭地區政治運動領導者──陳金波醫師〉,《蘭陽文獻雜誌》第16期(1995年7月),頁72-87。new window
唐羽,〈清乾嘉間吳沙在三貂之墾務〉,《宜蘭文獻雜誌》(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2004年3月),頁3-54。new window
高志彬,〈李望洋研究的課題與文獻〉,《宜蘭文獻雜誌》第12期(1994年11月),頁2-9。new window
張恒豪,〈蔣渭水及其散文〉,《散文季刊》第1期(1984年1月20日),頁142-150。
莊英章、吳文星,〈清代頭城的拓墾與發展〉,第36卷第3、4期合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會,1985年),頁213-237。new window
莊英章,〈漢人社會研究的若干省思〉,《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0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6年4月),頁27-35。
陳三井,〈口述史料的採集及其價值〉,《史學與文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3月),頁177-192。
陳長城,〈吳沙與楊士芳〉,《臺灣文獻》,第28卷第3期(1983年3月),頁127-132。new window
陳長城,〈宜蘭仰山吟社沿革〉,《臺北文獻》直字,109期(1994年9月),頁141-144。
陳昭瑛,〈臺灣古典詩歌選本的意識形態:敬答許俊雅、施懿琳兩教授〉,《中外文學》,25卷9期(1997年6月),頁180-186。new window
陳昭瑛,〈霸權與典律:葛蘭西的文化理論〉,《中外文學》,21卷2期(1992年7月),頁54-92。new window
陳偉智〈傳統病與吳沙「開蘭」── 一個問題的提出〉,《宜蘭文獻雜誌》(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5月1日),頁1-20。new window
陳國偉,〈「跨世紀/第一屆臺灣文學史料編纂研討會」側記〉,《漢學研究通訊》,20:1(總77期)(民國90年2月),頁73-78。
陳進傳,〈清代宜蘭漢人的移動〉,《臺北文獻》直字第98期(1991年12月25日),頁147-189。
陳萬益,〈現階段區域文學史撰寫的意義和問題〉,《文訊雜誌》,第174期(2000年4月),頁31-36。
陳燦榕,〈蘭陽文壇傳統詩的回顧與薪傳〉,《蘭陽》,第58期(臺北:蘭陽雜誌社,1991年5月),頁68-70。
陳麗蓮,〈頭圍登瀛吟社之經營與詩作史料整理〉,《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期(2005年10月),頁23-78。new window
黃美娥,〈日治時代臺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臺灣風物》,第47卷第3期(1997年9月),頁43-88。new window
劉振維,〈宜蘭仰山書院之始末及其基本精神〉,《漢學研究》,第22卷第1期(2004年6月),頁253-279。new window
劉漢忠輯錄,〈楊廷理的「勞生節略」及《東遊草》〉,《臺灣文獻》,第47卷第1期(1996年3月),頁5-9。
蔡懋棠,〈臺灣現行善書(續)〉,《臺灣風物》,26卷4期(1976年12月),頁84-123。new window
鄭志明,〈遊記類鸞書所顯示之宗教新趨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1期(民國75年春季),頁105-128。
鄭志明,〈臺灣現階段民間鸞書的文學形式〉,《漢學研究》,第8期1期(1990年6月),頁701-718。new window
鄭喜夫,〈李靜齋先生年譜初稿〉,《臺灣文獻》,第28卷第2期(1977年6月),頁95-108。new window
鄭喜夫,〈清代臺灣善書初探〉,《臺灣文獻》,第33卷2期(1982年3月),頁7-37。new window
賴子清,〈古今臺灣詩文社〉,《臺灣文獻》,第10卷第3期(民國48年9月),頁82-93。
賴鶴洲,〈臺灣古代詩文社〉,《臺北文物》,第8卷第2期(1959年6月30日),頁80-85。
薛順雄,〈臺灣傳統漢語舊詩反映本地風土民情略窺〉,《臺灣文學研究專集》(1999年8月),頁120-145。
鍾雲鶑,〈臺灣扶鸞詩初探 ── 一種民間創作的考察〉,《臺北文獻》直字128期(1999年6月),頁67-86。
簡秀珍,〈宜蘭縣北管人物誌──之六:胡慶森先生〉,《蘭陽文獻雜誌》,第20期(1996年3月),頁86-94。new window


陸、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施懿琳,《清代臺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1991年博士論文。new window
黃美娥,《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傳統文學研究》,輔仁大學中文所,1998年博士論文。new window
林秀蓉,《日治時期臺灣醫事作家及其作品研究—以蔣渭水、賴和、吳新榮、王昶雄、詹冰為主》,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2002年博士論文。
藍建春,《臺灣文學史觀念的歷史考察》,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年博士論文。new window
葉憲峻,《清代臺灣教育之建置與發展》,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2003年博士論文。new window
黃雯娟,《日治時代宜蘭三星地區的區域發展》,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2004年博士論文。new window
林淑慧,《臺灣清治時期散文發展與文化變遷》,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2005年博士論文。new window
吳毓琪,《康熙時期臺灣宦遊詩之研究》,成功大學中國文學所,2006年博士論文。new window
許惠玟,《道咸同(1821-1874)臺灣本土文人詩作研究》,中山大學中文系,2007年博士論文。

二、碩士論文
王文顏,《臺灣詩社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1979年碩士論文。new window
蔡淵絜,《清代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一六八四 ─ 一八九五)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1980年碩士論文。
周滿枝,《清代臺灣流寓詩人及其詩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1981年碩士論文。
黃雯娟,《清代蘭陽平原的水利開發與聚落發展》,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1990年碩士論文。new window
陳丹馨,《臺灣光復前重要詩社作家作品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1991年碩士論文。
林正芳,《日據時期宜蘭地區初等教育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1992年碩士論文。
謝智賜,《道咸同時期淡水廳文人及其詩文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1995年碩士論文。
王幼華,《日治時期苗栗縣傳統詩社研究──以栗社為中心》,中興大學國文系在職專班,2000年碩士論文。
宋南萱,《臺灣八景詩從清代至日據時代的轉變》,中央大學藝術研究所,2000年碩士論文。
劉麗卿,《清代臺灣八景與八景詩》,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2000年碩士論文。
張作珍,《北港地區傳統詩社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1年碩士論文。
戴雅芬,《臺灣天然災害類古典詩歌研究──清代至日據時代》,政治大學國文教學,2001年碩士論文。
高麗敏,《桃園縣文學史料之分析與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2002年碩士論文。
鄭雅慧,《日治時代頭圍聚落之空間變遷》,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2002年碩士論文。
張淑玲,《臺灣南投地區傳統詩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系在職專班,2003年碩士論文。
郭麗琴,《西螺地區文學發展研究》,中正大學中文所,2003年碩士論文。
吳淑娟,《臺灣基隆地區古典詩歌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2004年碩士論文。
林永龍,《民間文化與蘭陽風教發展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2004年碩士論文。
王莉雯,《宜蘭碧霞宮扶鸞宣講之研究》,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2006年碩士論文。
林淑媚,《花蓮地區詩歌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在職專班,2006年碩士論文。
林麗鳯,《詩說噶瑪蘭,說噶瑪蘭詩──清代宜蘭地區古典詩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2006年碩士學位班論文。
游建興,《清代噶瑪蘭地區的漢人文學發展》,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系,2006年碩士論文。


柒、日治時期報章雜誌
《三六九小報》(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本)。
《風月報》(臺北:南天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
《詩報》第1至319號(基隆:吟稿合刊詩報社,1930年10月30日至1944年9月5日),林旺根私人收藏。
《詩報》共27冊,(臺北:龍文出版社,2007年)。
《臺南新報》,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藏。
《臺灣日日新報》(臺北:五南文化事業,1994-1995年影印本)。
《臺灣民報》(臺北:東方文化出版社,1974年)。
《臺灣詩薈》(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2年重印)。


捌、電子資訊
中央研究院,「臺灣文獻叢刊」,佛光大學圖書館電子資料庫。
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臺灣漢詩數位典藏資料庫」江寶釵主持,網址:http://140.123.48.3/poetry/d01_02.htm/
臺灣大學圖書館「臺灣研究資源」網站,網址:http://www.lib.ntu.edu.tw
佛光大學「世界華文文學」網站,網址:http://www.fgu.edu.tw/~wclrc/default.htm
呂興昌教授「臺灣文學研究」網站,網址:http://140.114.123.98/taioan/bunhank/
hak-chia/e/eng-hong-hong/chiong.htm
宜蘭縣史館「臺灣日日新報宜蘭新聞剪輯」,宜蘭縣史館電子資料庫。
施懿琳教授「臺灣古典文學研究室」網站,網址:http://140.116.14.95/history.htm
國家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詞典」檢索系統網址:http://www2.nmtl.gov.t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