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熊十力經學思想研究
作者:廖崇斐
作者(外文):Chong-Fay Laiw
校院名稱: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林安梧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熊十力經學思想真《六經》偽《五經》Hsiung Shih-liThought of Confucian ClassicsThe realy “Six Classics”Spurious “Five Classic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1
論文摘要
本論文旨在從經學思想的角度,說明熊十力如何理解《六經》的意義與價值。此種研究角度的特殊性在於,不同於傳統經學研究著重文獻、家派的傳承,而強調個人對經典的理解及其所關聯的問題意識。熊十力的經學思想,反映了當時知識份子在面臨特殊的時代困境中,如何嘗試由傳統文化中走出新的道路,因此深具意義。然而一般研究者,多半著重他在哲學方面的貢獻,較少涉及其對經學方面的理解。即使有相關的論著,亦多半只針對某一部經籍作研究。本文則嘗試從較全面的角度,理解熊十力經學思想的意義。
本文的研究方式,採用「文獻學的途徑」,徹底回到熊十力的相關著作中,理解他對《六經》的看法。期能暫時擺脫方法論的糾葛,以熊解熊,由話語而進入結構性的思考,以回歸其思想背後的核心概念。經學思想重在價值的探尋,故有相應的理解方式。本文一、二章再說是契入熊十力經學思想的前理解,關聯其時代背景與問題意識,指出由文化意識契入其經學思想的途徑。第三至七章,分論其《易》、《春秋》、《禮》、《書》、《詩》、《樂》諸經學。此種序列的安排,隱含熊十力對《六經》重要性的認知。此五章之內容,圍繞著何謂「孔子本義」的問題意識,逐漸逼顯熊十力理想中的孔子與《六經》之面目。在各章的論述過程中,也處理了熊十力在不同時期的經學著作中,因理解重點的不同而產生的差異。然而基本上,乃著重在呈現其思想理路的一致性。以上雖分論《六經》,然亦隱含歸於一本之理論指向,此是源於熊十力肯定「孔子作《六經》」蘊含著一貫之旨。唯其對此一貫之旨如何把握?頗能顯示其經學思想之特殊性。第八章即針對熊十力如何理解孔子《六經》體系之構成,凸顯他藉由對「孔子作《六經》」、「創發新內聖、外王學」等概念的解釋,建構其理想中的孔子與《六經》。第九章結論,進一步釐清之前所涉及的重要概念,並且提出本論文繼續發展的可能向度。
參考書目:
(以作者、編者姓名筆畫排序)

一、圖書
(一)熊十力著作

王守常編校:《中國現代學術經典-熊十力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
高瑞泉選編:《返本開新-熊十力文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年1月)
熊十力:《十力語要》(台北市:明文書局,1989年8月)
熊十力:《中國哲學與西洋哲學》,收入蕭萐父主編:《熊十力全集》第四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熊十力:《中國歷史講話》,收入蕭萐父主編:《熊十力全集》第二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熊十力:《心書》,收入蕭萐父主編:《熊十力全集》第一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熊十力:《存齋隨筆》(臺北市:鵝湖出版社,1993年6月)
熊十力:《明心篇》,收入蕭萐父主編:《熊十力全集》第七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熊十力:《原儒》(台北市:文海學術思想研究發展文教基金會,1997年3月)
熊十力:《乾坤衍》,收入蕭萐父主編:《熊十力全集》第七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熊十力:《新唯識論》(台北市: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月)
熊十力:《論六經》(台北市:文海學術思想研究發展文教基金會,1998年1月)
熊十力:《讀經示要》(台北市:明文書局,1984年7月)
熊十力:《體用論》(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1月)
熊十力等撰,林安梧先生輯:《現代儒佛之爭》(台北市:文海學術思想研究發展文教基金會,1997年10月)
蕭萐父主編:《熊十力全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二)熊十力研究專書及學位論文

丁為祥:《熊十力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6月)
宋志明:《熊十力評傳》(南昌:江西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8月)
李清良:《熊十力陳寅恪錢鍾書闡釋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李霜青:《熊十力》,收入王壽南總編輯:《中國歷代思想家》第十冊(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5月)
林世榮:《熊十力春秋外王學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new window
林安梧先生:《存有.意識與實踐》(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5月)
島田虔次著,徐水生譯:《熊十力與新儒家哲學》(台北市:明文書局,1992年3月)
張光成:《中國現代哲學的創生原點:熊十力體用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
梁漱溟:《憶熊十力先生-附勉仁齋讀書錄》(台北市:明文書局,1989年12月)
莊永清《熊十力平章漢宋研究-以《易》為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郭美華:《熊十力本體論哲學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年11月)
郭齊勇:《天地間一個讀書人-熊十力傳》(台北市:業強出版社,1994年11月)
郭齊勇:《熊十力思想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
郭齊勇:《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6月)new window
郭齊勇主編:《玄圃論學續集-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
陳瑞深:《熊十力哲學的系統型態》(台北市:蘭亭書店,1996年12月)
景海峰:《熊十力》(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6月)
楊國榮:《王學通論-王陽明到熊十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
蔡仁厚先生:《熊十力先生學行年表》(台北市:明文書局,1991年6月)
鄭家棟:《本體與方法-從熊十力到牟宗三》(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

(三)其他相關專書

Antony Flew主編,黃頌杰等譯:《新哲學辭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1月)
Robert Audi 英文主編,王思迅主編:《劍橋哲學辭典》(台北市:貓頭鷹出版,2002年)
方克立、李錦全主編:《現代新儒家學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9月)
王中江、范淑雅選編:《新青年》(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元月)
本田成之著,孫俍工譯:《中國經學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7月)
甘鵬雲:《經學源流考》,收入邱德修主編:《經學叢書初編》(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年9月)
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1月)
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
朱自清:《經典常談》(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台北市: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台北市:正中書局,1999年8月)new window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台北市: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2003年4月)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哲學》(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年8月)
牟宗三先生等著:《寂寞的新儒家》(台北市:鵝湖出版社,1996年11月)
何信全:《儒學與現代民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7月)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0月)
吳光主編:《當代新儒學發展的方向-當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5年6月)
吳通福:《晚出《古文尚書》公案與清代學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6月)
吳雁南等主編:《中國經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冊(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2月)new window
李約瑟原著,柯林.羅南改編,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譯:《中華科學文明史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李淵庭、閻秉華編著:《梁漱溟先生年譜》(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李維武編:《徐復觀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
周予同:《羣經概論》(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1986年11月)
周 何:《禮學概論》(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
林安梧先生:《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台北縣:讀冊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7月)
林安梧先生:《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市:文海基金會出版,1996年4月)
林安梧先生:《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2月)
林安梧先生:《契約、自由與歷史性思維》(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3月)
林安梧先生:《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台北市:文海基金會出版,1996年1月)
林安梧先生:《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8年11月)
林安梧先生:《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4月)
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3月)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
封祖盛編:《當代新儒家》(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4月)
洪湛侯:《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
韋伯著,黃振華、張與健譯:《社會科學方法論》(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2年4月)
徐中約著,計秋楓、朱慶葆譯:《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上海書店,2004年6月)
徐復觀:《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4月)new window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徐復觀:《徐復觀論經學史二種》(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7月)
徐復觀:《無慚尺布�媕Y婦-徐復觀最後日記》(台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月)
柴文華:《現代新儒家文化觀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12月)
耽雲志:《胡適年譜》(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6年6月)
馬一浮:《復性書院講錄》(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7年元月)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1月)
高瑞泉:《中國現代精神傳統-中國的現代性觀念譜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
康有為:《大同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
張其成:《易學大辭典》(台北縣:建宏出版社,2000年7月)
張其成:《象數易學》(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6月)
張衛波:《民國初期尊孔思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張 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年10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3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
許道勛、徐洪興:《經學志》,收入龐朴主編:《中華文化通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陳 來:《哲學與傳統:現代新儒家哲學與現代中國文化》(台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3月)
陳 柱:《公羊家哲學》(台北市:大通書局,1929年)
陳國慶 編:《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2006年10月)
陳 鵬:《現代新儒學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湯志鈞:《近代經學與政治》(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8月)
湯志鈞編:《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6月)
賀 麟:《當代中國哲學》(台北:台灣時代書局,1974年6月)
馮契主編:《哲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10月)
黃俊傑、福田殖 主編:《東亞文化的探索-近代文化的動向》(台北市:正中書局,1996年11月)
黃壽祺:《群經要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0年10月)
趙立彬:《民族立場與現代追求:20世紀20-40年代的全盤西化思潮》(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5月)
趙伯雄:《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劉小楓:《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9月)
劉蔚華、趙宗正主編:《中國儒家學術思想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潘雨廷:《讀易提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
蔣伯潛:《十三經概論》,收入邱德修主編:《經學叢書初編》(台北市:學海出版社,1985年9月)
蔣貴麟主編:《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台北市:宏業書局,1976年)
蔣 慶:《公羊學引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4月)
蔡仁厚先生:《宋明理學》(北宋篇)(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8月)
蔡仁厚先生:《宋明理學》(南宋篇)(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9月)
蔡元培 等著:《讀經問題》(采自《教育雜誌》第二十五卷第五號,一九三五年十月初版,經香港:龍門書店,1966年10月影印)
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
鄭大華:《民國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4月)
鄭師渠:《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
錢 玄:《三禮通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錢 穆:《先秦諸子繫年》(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6月)
錢 穆:《朱子新學案》(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1月)
錢 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8月)
薛其林:《融合創新的民國學術》(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顧頡剛編:《古史辨》第一冊(台北市:明倫出版社,1970年3月)

(四)原典文獻

1書籍
孔安國傳,孔穎達等正義,國立編譯館主編:《尚書正義》(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6月)
孔穎達等撰:《尚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8月,《四部要籍叢刊》本)
毛公傳,鄭玄箋,孔穎達等正義,國立編譯館主編:《毛詩正義》(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11月)
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等正義,國立編譯館主編:《周易正義》(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6月)
司馬遷撰,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台北市:鼎文書局,1995年10月)
朱海雷:《尸子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
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市:鵝湖出版社,2002年3月)
朱 熹:《論語精義》(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77年3月)
何休注,徐彥疏,國立編譯館主編:《春秋公羊傳注疏》(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何晏等注,邢昺疏,國立編譯館主編:《論語注疏》(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8月)
李心傳編:《道命錄》(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叢書集成初編》本)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年10月)
杜預注,孔穎達等正義,國立編譯館主編:《春秋左傳正義》(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
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胡寶瑔:《周子全書》(台北市:武陵出版社,1990年2月)
范曄撰,李賢等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台北市:鼎文書局1999年4月)
班固撰,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台北市:鼎文書局,1997年10月)
張澍編:《諸葛亮集》(台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2月)
郭嵩燾:《養知書屋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一一五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3月)
陳立撰,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
陳 澧:《東塾讀書記》(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0年12月)
焦 循:《周易補疏序》,收入《皇清經解》卷一千一百四十七(台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程 頤:《易程傳》(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10月)
程顥、程頤撰:《二程集》(台北市: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
劉宗周:《劉蕺山文抄.劉氏人譜》(台北市: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5年5月)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2年12月)
蔣禮鴻:《商君書錐指》(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8月)
鄭玄注,孔穎達等正義,國立編譯館主編:《禮記注疏》(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6月)
鄭玄注,賈公彥疏,國立編譯館主編:《周禮注疏》(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十三經注疏》本,2001年6月)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
蘇 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8月)

2電子資料庫
余志明出版:《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原文及標題檢索版》(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二、期刊資料
(依發表時間排序)

謝幼偉:〈熊著《讀經示要》〉,收入蕭萐父主編:《熊十力全集》附錄上《熊十力哲學評論集粹》,頁710-714。
史華慈(B.Schwartz)著,林鎮國譯:〈論保守主義〉,收入傅樂詩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保守主義》(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4月),頁19-37。new window
郭齊勇、李明華:〈試論熊十力哲學的性質〉,《江漢論壇》1983年第12期,頁18-23。
唐文權:〈熊十力《乾坤衍》探微〉,《江漢論壇》1985年第11期,頁23-31。
郭齊勇:〈論熊十力的中國文化觀-《讀經示要》、《原儒》讀後〉,《孔子研究 》1987年第3期,頁100-109轉121。
杜維明著,林鎮國譯:〈探究真實的存在:略論熊十力〉收入 封祖盛編:《當代新儒家》,(北京:三聯書店出版,1989年4月),頁246-282。new window
林慶彰:〈熊十力關係書目〉,《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1991年第24卷第2期,頁243-264。new window
岑溢成:〈熊十力的春秋學與清代今文經學〉,收入劉述先主編:《當代新儒學論集:傳統與創新》(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5月),頁205-229。new window
傅伯言、賴功歐:〈論熊十力的孔子觀〉,《江西社會科學》,2000年第11期,頁43-48。
何曉明:〈近代中國文化保守主義述論〉,《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5期,頁40-66。
林安梧先生:〈五四前後的中國儒學〉,收入牟宗三等著:《寂寞的新儒家》(台北:鵝湖出版社,1996年11月),頁91-111。
林慶彰:〈熊十力對清代考據學之批評〉,收入黃俊傑、福田殖 主編:《東亞文化的探索-近代文化的動向》(台北:正中書局出版,1996年11月),頁23-41。
蔡仁厚先生:〈了解儒家學問的幾個要點〉,收入牟宗三先生等著:《寂寞的新儒家》(台北市:鵝湖出版社出版,1996年11月),頁25-37。
何 晉:〈《左傳》賈、服注與杜注比較研究〉,收入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四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63-96。
唐明邦:〈熊十力論名山易學〉,《船山學報》1998年第1期,頁8-15。
王中江、范淑雅:〈永不塵封的《新青年》〉,收入王中江、范淑雅選編:《新青年》(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年元月。)頁1-25。
蕭永明:〈超越與僭越-熊十力新儒學:保守主義與激進主義的雙重變奏〉,《中華文化論壇》2000年第4期,頁103-108。
任俊華:〈熊十力的新易學〉,《船山學刊》2000年第4期,頁94-100。
林慶彰:〈熊十力的《春秋》學及其時代意義〉,收入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七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頁377-396。
林安梧先生:〈儒學革命-一種可能的方向〉,《鵝湖月刊》第26卷第9期,總號第309,頁13-20。
高瑞泉:〈易理詮釋與哲學創造〉,《周易研究》2002年2期,頁3-10。
高瑞泉:〈試論熊十力的哲學創造與經典詮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6期2002年5月,頁95-108。new window
鄭炳碩:〈熊十力之《周易》新詮釋與儒學復興〉,《周易研究》2002年第6期,頁62-71。
吳根友:〈熊十力「明清學術史觀」斠評〉,收入郭齊勇主編:《玄圃論學續集-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頁151-158。
唐明邦:〈熊十力論易學源流-《讀經示要》讀後〉,收入郭齊勇主編:《玄圃論學續集-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頁124-129。
李維武:〈徐復觀對熊十力思想的闡釋〉,收入郭齊勇主編:《玄圃論學續集-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頁259-269。
林安梧先生:〈從牟宗三到熊十力再上溯王船山的哲學可能-後新儒學的思考向度〉,收入郭齊勇主編:《玄圃論學續集-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頁270-282。
Gabriele GoldfuB:〈作為保守主義的現代新儒家-熊十力的著述及生活評述〉,收入郭齊勇主編:《玄圃論學續集-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頁343-348。
尤小立:〈讀經討論的思想史研究-以1935年教育雜誌關於讀經問題的討論為例〉,《安徽史學》2003年第5期,頁58-61。
劉述先:〈港台新儒家與經典詮釋(下)〉,《鵝湖月刊》第28卷第11期,頁14-22。new window
馬 勇:〈辛亥後尊孔讀經思潮平議:以嚴復為中心〉,《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頁19-27。
顏炳罡:〈孔教運動的由來及其評價〉,《齊魯學刊》2004年第6期,頁32-38。
廖崇斐:〈熊十力《讀經示要》易學思想之方法論省察〉,《鵝湖月刊》第351期,2004年9月,頁49-58。new window
秦 平:〈近20年熊十力哲學研究綜述〉,《哲學動態》2004年第12期,頁26-29。
張 季:〈民初二次革命前知識份子群體關於聯邦制的論爭-以《民立報》、《庸言》、《東方雜誌》為中心〉,《安徽史學》2005年5期,頁52-57。
盧 毅:〈現代新儒家與整理國故運動〉,《齊魯學刊》2005年第5期,頁22-26。
張學智:〈熊十力與牟宗三關於《大學》釋義的辯爭-以《讀經示要》為中心〉,《北京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頁29-36。
鄭大華:〈中國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歷史考察〉,《文化研究》2005年11期,頁80-86。
廖崇斐:〈熊十力論經學與哲學-以《讀經示要》及《十力語要》為例〉,《興大中文學報》第19期,2006年6月,頁35-54。new window
高秀昌:〈晚年熊十力先生的「外王論」〉,《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頁53-58。
林安梧先生:〈中西哲學會通之「格義」與「逆格義」方法論的探討-以牟宗三先生的康德學與中國哲學研究為例〉,收入《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十五期,2006年12月,頁95-116。
國 風:〈歷史上的托古改制〉,《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總48期),頁19-2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