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黃春明與閻連科苦難書寫之比較
作者:朱玉芳
作者(外文):Yu-fang Chu
校院名稱:國立中央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瑞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敘事策略黃春明閻連科苦難書寫底層研究Huang Chun-mingnarrative way.the Subaltern Studiesmisery writingYan Lian-k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4
「苦難」是中國這塊土地常見的書寫,也是新文學誕生以來一個具有歷史傳統的議題。尤其,發生在底層人物的鄉土文學中,物質的困窘與生命的脆弱,經常成為作家敘事的題材。六、七十年代的台灣作家黃春明,以其獨特鮮明的文字開創了樸實的鄉土書寫,筆下人物所遭受的苦難雖是時代轉型下的產物,但不失人性光輝與道德,表現了他對土地家園的熱愛。黃春明向來悲憫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寫他們在現實人生中的奮鬥與掙扎,雖然寫作曾中斷了好長一段時間,但到了八、九十年代,黃春明又回到蘭陽平原,關切被都市文明侵襲的農村,並以神秘且充滿智慧的鄉野經驗,帶領讀者探尋生存的苦難議題。此時,對岸的豐產作家閻連科,正以現代主義的方式重新詮釋新鄉土文學的書寫,他擅長將疾病和生存苦難結合,並以死亡作為最後的解脫,預示了命運是不可扭轉的天意。讀過閻連科文章的人,想必都很難擺脫惡夢般的生存場景,因為,作家對中國大陸農村的苦難環境作了最如實、逼真的描寫,驚心動魄的文字與細節猶如一曲哀傷的生命輓歌,為讀者展示了底層人物卑微的境遇。
本論文以兩岸鄉土文學為軸線,關注不同地域下的底層苦難書寫,以負有盛名的作家黃春明與閻連科為例,對小說文本的地域、人物、事件與文字等主題,進行敘事策略的觀察與比較,期以完整呈現兩岸鄉土苦難作品的特色與發展。始自五四以來,文學介入現實生活與公共事務已是普遍現象,當文學足以承擔反映社會生活的重責時,兩岸作家紛紛將視點下移,意識到孱弱的筆雖不能解決底層人物的生存困境,卻能觸動讀者的人文情懷與道德倫理。尤其,在商業取向的消費型態中,兩位作家都有直面現實的勇氣,極力為靜默的群眾發聲。在不同時代、地域、文化的環境下,面對相同的鄉土苦難書寫,兩人所秉持的敘事策略與社會關懷有什麼迥異及特別之處,是本論文亟欲釐清與探討的課題。
“Misery” was the description that was often used to reflect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It has been a traditional topic as well since the new literature was born. Especially for the Subaltern in the country literature, the poverty of materials and the fragility of life were often the strategies for writers to describe stories. Huang Chun-ming, a Taiwanese writer in his 1960s to 1970s, created plain country writing in distinctive and vivid diction. Albeit the miseries that the characters suffered in his novels were the products of the turn of different times, humanity and morality could always be seen. Huang’s works presented his passion for the country. Huang always sympathized the Subaltern, so he often described the characters’ struggle in real life. Although he stopped writing for a period of time. Until 1980s to 1990s, Huang returned to the Lanyang Plain. He concerned the countryside invaded by the urban civilization, and he led readers to explore the issue of existential miseries in rural experience that was mysterious and full of death. Simultaneously, Yan Lian-ke, a productive writer in Mainland China, was reinterpreting the writing of the new country literature in modernism way. Yan was good at combining disease with existential miseries, which led to the final release of death, as well as the foreshadow that it was impossible to change the fate. For those who had read Yan’s literary works, it was really hard to get out of the existential scenes like nightmares because Yan described the Chinese rural miserable circumstances truly and clearly. Yan’s thrilling wording and details were like mournful elegiac verses, which presented the humble situations of the Subaltern.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country literature, aiming at misery writing for the Subaltern in different areas, exemplifying two renowned writers, Huang Chun-ming and Yan Lian-ke. As for the areas, characters, and events of the texts in their novels, the thesis makes an observation and comparison in a narrative way to completely present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country misery works in Taiwan and those in Mainland China. It is common that literature has been involved in real life and public affairs since the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 When literature could afford the responsibility to reflect social life, the writers in both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bottom of the society. They knew that they could not use their pe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Subaltern; however, they could touch the readers’ humanities and moralities. Especially in such a commercialized pattern of consumption, these two writers had the courage to face the reality directly and tried their best to speak for the public in silence. Under different temporal, spatial, and cultural circumstances, as well as facing the same country misery writing, this thesis is to discriminate the differences and specialties of these two writers’ narrative ways and social concern.
【作家作品集】
一、黃春明作品
(一)台灣地區
《兒子的大玩偶》,台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年。
《鑼》,台北:遠景出版社,1974年。
《莎喲娜啦․再見》,台北:遠景出版社,1974年。
《小寡婦》,台北:遠景出版社,1975年。
《鄉土組曲》,台北:遠景出版社,1976年。
《我愛瑪莉》,台北:遠景出版社,1984年。
【黃春明小說集】《鑼》,台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1985年。
【黃春明小說集】《青番公的故事》,台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1985年。
【黃春明小說集】《莎喲娜啦․再見》,台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1985年。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台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1989年。
《黃春明電影小說集》,台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1989年。
《王善壽與牛進》,台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1990年。
《毛毛有話》,台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1993年。
【黃春明童話1】《我是貓也》,台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1993年。
【黃春明童話2】《短鼻象》,台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1993年。
【黃春明童話3】《小駝背》,台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1993年。
【黃春明童話4】《愛吃糖的皇帝》,台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1993年。
【黃春明童話5】《小麻雀․稻草人》,台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1993年。
【繪本】楊翠玉繪圖,《兒子的大玩偶》,台北:格林出版社,1995年。
《放生》,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9年。
【黃春明典藏作品集】《看海的日子》,台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2000年。
【黃春明典藏作品集】《兒子的大玩偶》,台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2000年。
【黃春明典藏作品集】《莎喲娜啦․再見》,台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2000年。
【黃春明典藏作品集】《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台北:皇冠文學出版公司,2000年。
《眾神的停車位》,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
《銀鬚上的春天》,台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黃春明作品集1】《看海的日子》,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年。
【黃春明作品集2】《兒子的大玩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年。
【黃春明作品集3】《莎喲娜啦․再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年。
【黃春明作品集4】《放生》,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年。
【黃春明作品集5】《沒有時刻的月台》,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年。
【黃春明作品集6】《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年。
【黃春明作品集7】《九彎十八拐》,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年。
【黃春明作品集8】《大便老師》,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年。
【黃春明作品集9】《毛毛有話》,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0年。
(二)中國大陸地區
《黃春明小說選》,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
《我愛瑪莉》,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85年。
《瞎子阿木――黃春明選集》,香港:九龍文藝風出版社,1988年。
《莎喲娜啦․再見》,武漢:北嶽文藝出版社,1993年。
《兒子的大玩偶》,北京:時事出版社,1996年。
《看海的日子》,北京:昆侖出版社,2001年。
《黃春明文集》三卷本,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年。
《黃春明小說集》,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1年。
【繪本】楊翠玉繪圖,《兒子的大玩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二、閻連科作品
(一)台灣地區
《為人民服務》,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5年。
《丁莊夢》,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6年。
《受活》,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7年。
《風雅頌》,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8年。
《堅硬如水》,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9年。
《我與父輩》,台北:印刻出版公司,2009年。
《夏日落》,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
《日光流年》,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
《閻連科小說精選集》,台北:新地文化藝術公司,2010年。
(二)中國大陸地區
《情感獄》,台北: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1年。
《和平寓言》,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4年。
《最後一名女知青》,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年。
《鄉里故事》,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年。
《生死晶黃》,山東:明天出版社,1996年。
《閻連科文集》五冊,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
《朝著天堂走》,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
《黃金洞》,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8年。
《日光流年》,廣東:花城出版社,1998年。
《歡樂家園》,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褐色桎梏》,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
《閻連科小說自選集》,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1999年。
《陰晴圓缺:重說千古淫婦潘金蓮》,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9年。
《朝著天堂走》,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
《鬥雞》,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
《穿越》,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1年。
《情感獄》,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耙耬天歌》,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2001年。
《堅硬如水》,武漢:北嶽文藝出版社,2001年。
《日光流年》,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年。
《三棒槌》,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
《夏日落》,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年。
《年月日》,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
《鄉村歲月》,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
《最後一名女知青》,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潘金蓮逃離西門鎮》,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年。
《受活》,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
《閻連科》,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日光流年》,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4年。
《天宮圖》,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2005年。
《為人民服務》,香港: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
《沒有國界的跨越――閻連科散文》, 武漢:北嶽文藝出版社,2005年。
《返身回家》,台北: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
《母親是條河》,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6年。
《革命浪漫主義》,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6年。
《瑤溝人的夢》,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7年。
《閻連科文集》十二冊,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7年。
《風雅頌》,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拆解與疊拼:閻連科文學演講》,廣東:花城出版社,2008年。
《機巧與魂靈:閻連科讀書筆記》,廣東:花城出版社,2008年。
《土黃與草青:閻連科親情散文》,廣東:花城出版社,2008年。
《情感獄》,北京:現代出版社,2009年。
《堅硬如水》,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我與父輩》,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受活》,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年。
《日光流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年。
《天宮圖》,遼寧:萬卷出版公司,2009年。
《四號禁區》,遼寧:萬卷出版公司,2009年。
《朝著天堂走》,遼寧:萬卷出版公司,2009年。

【中文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簡繁排列)
丁帆等:《中國大陸與台灣鄉土小說比較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丁帆等:《中國鄉土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丁帆、朱曉進:《中國現當代文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王永寬、白本松編:《河南文學史(古代卷)》,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
王光東:《民間理念與當代情感:中國現當代文學解讀》,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王向遠:《沒有人會笑――荒誕哲理小說》,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王先霈主編:《文學批評原理》,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王安憶:《我讀我看․大陸台灣小說語言比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岳川、尚水編:《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
王蒙:《王蒙談小說》,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年。
文訊雜誌社主編:《鄉土與文學:台灣地區區域文學會議實錄》,台北:文訊雜誌社,1994年。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白燁編:《2003年中國文情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朱介凡:《中華諺語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朱水涌:《世紀之交的中國文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年。
朱向前:《朱向前文學理論批評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朱棟霖、丁帆、朱曉進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1997》,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朱雙一、張羽:《海峽兩岸新文學思潮的淵源和比較》,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年。
江寶釵、林鎮山編:《泥土的滋味:黃春明文學論集》,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年。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李小江等:《女人:跨文化對話》,江蘇:江蘇人民出版,2006年。
李建軍:《小說修辭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師東主編:《生活秀》,北京:昆侖出版社,2001年。
李喬:《寒夜三部曲》,台北:遠景出版社,2001年。
李瑞騰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評論卷》,台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
余華青:《中國古代政治權術批判――權術論》,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余榮虎:《凝眸鄉土世界的現代情懷:中國現代鄉土文學理論研究與文本闡釋》,成都:巴蜀書社,2008年。
何永康主編:《二十世紀中西比較小說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肖成:《大地之子――黃春明的小說世界》,台北:人間出版社,2007年。
肖佩華:《中國現代小說的市井敘事》,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
宋隆全總編:《文學對話錄――與蘭陽作家有約》,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9年。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new window
李銳:《天上有塊雲》,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2003年。
沙蓮香:《中國人百年――人格力量何在》,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
孟繁華、程光煒:《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林文寶等:《台灣文學》,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出版社,1996年。
林瑞明:《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出版社,1996年。
林瑞明編:《文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2004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4年。
林憲齋主編:《河南藍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周保欣:《沉默的風景:後當代中國小說苦難敘述》,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周英雄:《文學與閱讀之間》,台北:允晨出版社,1994年。
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台北:南天書局,1980年。new window
周曉虹主編:《中國社會與中國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封祖盛:《台灣小說主要流派初探》,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
范家進:《現代鄉土小說三家論》,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2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8年。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文化藝術公司,1997年。
施津菊:《中國當代文學的死亡敘事與審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柯慶明:《台灣現代文學的視野》,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6年。
柳鳴九:《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段建軍、陳然興:《人生存在邊緣上――巴赫金邊緣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姜廣平:《經過與穿越――與當代著名作家對話》,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高辛勇:《修辭學與文學閱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耿占春:《敘事美學:探索一種百科全書式的小說》,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
格非:《小說敘事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
孫文波:《我理解的九十年代:個人寫作、敘事及其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倪濃水:《小說敘事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年。
莊漢新:《魂繫鄉土――中國二十世紀鄉土小說史綱》,北京:學苑出版社,1997年。
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
梁鴻:《外省筆記:20世紀河南文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梁鴻:《「靈光」的消逝――當代文學敘事美學的嬗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張大明、陳學超、李葆琰:《中國現代文學思潮史》,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5年。
張天翼:《張天翼論創作》,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
張宏:《新時期小說中的苦難敘事》,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夢陽:《悟性與奴性――魯迅與中國知識份子的「國民性」》,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張漢良:《現代詩論衡》,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81年。
張瑞英:《地域文化與現代鄉土小說生命主題》,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8年。
張學軍:《中國當代小說中的現代主義》,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
郭玉生:《悲劇美學:歷史考察與當代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郭俊超:《心靈的守望:台灣鄉土文學》,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
郭紹虞:《照隅室語言文字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陳平原:《小說史: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年。
陳信元:《兩岸暨港澳出版事業的發展與整合》,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陳思和:《新時期文學概說(1978~2000)》,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桂棣、春桃:《中國農民調查》,台北:大地出版社,2004年。
陳國和:《1990年代以來鄉村小說的當代性:以賈平凹、閻連科和陳應松為個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陳義芝主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年。
陳曉明:《小說時評》,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
陳曉明:《表意的焦慮》,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
陳繼會:《中國鄉土小說史》,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崔志遠:《鄉土文學與地緣文化――新時期鄉土小說論》,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1998年。
崔志遠等:《中國當代小說流變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黃修己編:《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資料彙編(乙種)趙樹理研究資料》,武漢:北嶽文藝出版社,1985年。
黃偉林:《中國當代小說家群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
黃曙光:《當代小說中的鄉村敘事:關於農民、革命與現代性之關係的文學表達》,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黃麗貞:《實用修辭學》,台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
賈植芳編:《中國現代文學的主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
費孝通:《鄉土重建》,上海:上海觀察社,1948年。
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彭瑞金:《台灣文學探索》,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8年。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87年。
葉君:《鄉土․農村․家園․荒野:論中國當代作家的鄉村想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葉頌壽:《面對生死的智慧》,台北:久大文化出版社,1987年。
楊牧:《傳統的與現代的》,台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出版,1998年。
楊澤:《縱浪談》,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董正宇:《方言視域中的文學湘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雷達:《思潮與文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趙俊賢:《中國當代文學風格發展史》,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
趙園:《地之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趙毅衡編:《符號學文學論文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劉旭:《底層敘述:現代性話語的裂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劉春城:《愛土地的人――黃春明前傳》,台北:圓神出版社,1986年。
劉紀蕙:《文學與藝術八論――互文、對位、文化詮釋》,台北:三民出版社,1994年。
劉紹棠:《京門臉子》,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1986年。
劉象愚、楊桓達、曾艷兵主編:《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
蔡源煌:《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台北:雅典出版社,1991年。
鄭萬鵬:《中國當代文學史:在世界文學視野中》,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9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出版公司,2005年。new window
盧軍:《救贖與超越――中國現當代作家直面苦難精神解讀》,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閻連科、梁鴻:《巫婆的紅筷子》,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年。
賴乾堅:《西方現代派小說概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年。
謝冕、洪子誠編:《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鍾肇政:《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台北:文壇社,1965年。
韓晗:《中國當代文學發展三十年――1978~2008》,台北:秀威資訊公司,2009年。
羅宗濤、張雙英:《台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
羅崗:《面具背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羅鋼:《敘事學導論》,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公司,1996年。

【外文譯本】(依作者英文姓氏字母排列)
【日】白川靜著、王孝廉譯:《中國神話》,台北:長安出版社,1991年。
【德】奧爾巴哈(Erich Auerbach)著、張平男譯:《模擬――西洋文學中現實的呈現》,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80年。
【荷】米克․巴爾(Mieke Bal)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Narratology: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法】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著、杜小真譯:《西西弗的神話》(The Myth of Sisyphus),北京:北京三聯出版社,1987年。
【美】史蒂文․科恩(Steven Cohan)、琳達․夏爾斯(Linda M. Shires)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Telling Stories : Atheoretical analysis of narrative fiction),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英】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著、文寶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英】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著、王逢振譯:《現象學、闡釋學、接受理論――當代西方文藝理論》,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英】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著,方杰、方宸譯:《甜蜜的暴力――悲劇的觀念》,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義】安貝托․艾柯安(Umberto Eco)著、俞冰夏譯:《悠游小說林》(Six Walks in the Fictional Woods),北京:北京三聯出版社,2005年。
【法】侯伯․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Sociologie de la Littérature),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
【英】佛斯特著(E. M. Forster)、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台北:商周出版社,2009年。
【美】羅杰․福勒(Roger Fowler)著,於寧、徐平、昌切譯:《語言學與小說》,四川:重慶出版社,1991年。
【英】伊麗莎白․弗洛恩德(Elizabeth Freund)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
【加】弗萊(Northrop Frye)著、盛寧譯:《現代百年》(The Modern Century),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法】熱奈特(Gerard Genette)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Narrative Discourse:New Narrative Discourse),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法】呂西安․戈德曼(Lucien Goldmann)著,段毅、牛宏寶譯:《文學社會學方法論》,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89年。
【法】呂西安․戈德曼(Lucien Goldmann)著、羅國祥譯、陳修齋校:《馬克思主義和人文科學》,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89年。
【法】呂西安․戈德曼(Lucien Goldmann)著、蔡鴻濱譯:《隱蔽的上帝》,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
【德】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著,陳嘉映、王慶節合譯,熊偉校:《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北京:北京三聯出版社,1987年。
【德】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著、孫周興譯:《路標》(Wegmarken),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英】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著、李金梅譯:《民族與民族主義》(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7年。
【英】羅勃C․赫魯伯(Robert C. H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Reception Theory),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遜(Fredric Jameson)著、王逢振譯:《時間的種子》(The Seeds of Time),廣西:灕江出版社,1997年。
【德】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著、亦春譯:《悲劇的超越》,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88年。
【美】凱博文(Arthur Kleinman)著、郭金華譯:《苦痛和疾病的社會根源現代中國的抑鬱、神經衰弱和病痛》,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2008年。
【匈】喬治․盧卡奇(Georg Lukács)著、楊恆達譯:《小說理論》,台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
【美】華萊士․馬丁(Wallace Martin)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希】柏拉圖(Plato)著、呂健忠譯:《蘇格拉底之死――柏拉圖作品選譯》,台北:書林出版社,2002年。
【以】施洛米絲․雷蒙―凱南(Shlomith Rimon―Kenan)著,賴乾堅譯:《敘事虛構作品:當代詩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
【瑞】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
【德】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著、石沖白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美】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刁筱華譯:《疾病的隱喻》(Illness as metapho:and, AIDS and metaphors),台北:大田出版社,2008年。
【法】提格亨(Tieghem, P. von)著、戴望舒譯:《比較文學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
【美】勒內․韋勒克(René Wellek)、奧斯汀․沃倫(Austin Warren)著,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Theory of Literature),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美】韋恩C․布斯(Wayne C. Booth)著,華明、胡曉蘇、周憲譯:《小說修辭學》(The Rhetoric of Fiction),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美】韋恩C․布斯(Wayne C. Booth)著、穆雷等譯:《修辭的復興》,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年。
【法】貝爾納․瓦萊特著、陳豔譯:《小說――文學分析的現代方法與技巧》,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期刊論文】
丁帆:〈論近期小說中鄉土與都市精神的蛻變――以《黑豬毛和白豬毛》和《瓦城上空的麥田》為考察對象〉,《文學評論》,2003年第3期。
王一川:〈生死遊戲儀式的復原――《日光流年》的索源體特徵〉,《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第6期。
王任君:〈腳下的地理、有情的人生――黃春明先生訪談錄〉,《國文天地》,2004年第8、9期。new window
王鴻生:〈反烏托邦的烏托邦敘事――讀《受活》〉,《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第2期。
老舍:〈土話與普通話〉,《中國語文》,1959年第9期。
朱洪剛:〈呂西安․戈德曼文學社會學理論初探〉,《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1月。
李陀、閻連科:〈《受活》:超現實寫作的重要嘗試〉,《讀書》,2004年第3期。
李春:〈從李佩甫小說看河南作家關於「鄉土」的三種狀態〉,《鄭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李瑞騰:〈黃春明說了些什麼?〉,《書評書目》,1977年第50期。
吳雪麗:〈曖昧的敘述――閱讀閻連科新作《丁莊夢》的一個視角〉,《當代文壇》,2007年1月。
吳雪麗:〈從「苦難」書寫看作家的敘事立場〉,《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207期。
肖海生:〈這塊土地上的現實――閻連科答客問〉,《INK》,2009年第11期。
林瑞明:〈目的與手段之別――試論黃春明與陳映真〉,《歷史學報》,1999年第25期。new window
胡友筍:〈於慘烈叫喊中的憤懣審視――《受活》的「殘缺」意象解讀〉,《理論界》,2006年1月。
韋永恆:〈生命之歌的主題變奏――閻連科鄉村小說主題話語論略〉,《晉陽學刊》,2008年第2期。
孫國亮:〈在堅守中前行――讀閻連科的《堅硬如水》〉,《當代文壇》,2002年第2期。
尉天驄:〈小市鎮人物的困境與救贖――黃春明小說簡論〉,《文藝理論與批評》,1999年第1期。
陳思和:〈讀閻連科的小說劄記之一〉,《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第3期。
陳思和:〈試論《堅硬如水》中的惡魔性因素〉,《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4期。
陳建忠:〈鄉野傳奇與道德理想主義――黃春明與張煒的鄉土小說比較研究〉,《台灣文學研究集刊》,2006年2月。new window
陳黨:〈試論權力和權力的特性〉,《桂海論叢》,1999年第4期。
張一兵:〈全面的意義結構:總體類型學――解析戈德曼的哲學理論邏輯〉,《現代哲學》,2003年第3期。
張宇:〈道聽途說閻連科〉,《時代文學》,2001年第3期。
張翼:〈疼痛的鄉村、疼痛的寫作――閻連科創作中的「疾病」意象解析〉,《小說評論》,2007年第5期。
張鍥:〈中國當代文學和文學豫軍的崛起〉,《鄭州越秀學術講座》,1999年第97期。
梁鴻:〈所謂「中原突破」――當代河南作家批判分析〉,《文藝爭鳴》,2004年第2期。
梁鴻:〈神話、慶典、暴力及其他――閻連科小說的美學特徵論〉,《南方文壇》,2005年第4期。
曹斌:〈「心靈寫作」與小說的「可信性」――《受活》主題及修辭方式的質疑〉,《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彭蘇:〈閻連科:寫作是與讀者戰鬥〉,《南方人物週刊》,2008年第21期。
黃春明主講,李賴、楊昇儒整理:〈清貧,卑微,掙扎著長大――黃春明談台灣的城鄉成長〉,《INK》,2009年第11期。
黃春明主講、陳素香整理:〈從小說到電影〉,《婦女雜誌》,1984年1月。
葛紅兵:〈骨子裡的先鋒和不必要的先鋒包裝〉,《當代文學評論》,2001年第3期。
葛紅兵:〈21世紀中國文學發展要面對的三個問題〉,《探索與爭鳴》創刊20週年特稿,2005年第11期。
趙玉芬:〈文學豫軍崛起原因及文化背景分析〉,《作家雜誌》,2008年第4期。
熊修雨:〈閻連科論〉,《文藝爭鳴》,2008年12月。
蔣述卓、涂昊:〈不斷走向現代形態的文學社會學〉,《文藝爭鳴》,2004年第4期。
錢鍾書:〈通感〉,《文學評論》,1962年第1期。
閻連科:〈穿越田野〉,《中華兒女》海外版,1997年第3期。
閻連科:〈四十歲前的漫想――致西南〉,《小說評論》,1998年第5期。
閻連科:〈生存遠比寫作更重要〉,《北京文學》,2003年4月。
閻連科:〈感念老師〉,《讀寫天地》,2007年11月。
閻連科:〈民族苦難與文學的空白――在劍橋大學東方系的講演〉,《渤海大學學16報》,2009年第2期。
閻連科:〈文學與亞洲「新生存困境」――在韓國「亞洲文學」研討會上的發言〉,《渤海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閻連科:〈民族苦難與文學的空白――在劍橋大學東方系的講演〉,《渤海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閻連科:〈文學的個人主義――在上海大學文學週的講演〉,《渤海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閻連科、石一龍:〈寫作是一種日子――著名作家閻連科訪談錄〉,《牡丹》,2001年5月。
閻連科、邱華棟:〈「寫作是一種偷盜生命的過程」――閻連科訪談錄〉,《環境與生活》,2008年12月。
閻連科、侯麗豔:〈關於《日光流年》的對話〉,《小說評論》,1999年第4期。
閻連科、姚曉雷:〈寫作是因為對生活的厭惡與恐懼〉,《當代作家評論》,2004年第2期。
閻連科、張學昕:〈寫作,是對土地和民間的信仰〉,《西部華語文學》,2007年第4期。
韓元:〈黃春明小說人物論〉,《齊魯學刊》,2000年第6期。
曠新年:〈「新左翼文學」與歷史的可能性〉,《文藝理論與批評》,2008年第6期。

【報紙文章】
丁文玲報導:〈台灣新寫實主義文學:年輕崛起〉,《中國時報》,2008年3月21日。
丁文玲報導:〈被封「新寫實」作家:他們沒感覺〉,《中國時報》,2008年3月21日。
王德威:〈革命時代的愛與死:論大陸文壇鋒頭作家閻連科的《為人民服務》〉,《中國時報》,2005年12月27日,第E7版。
宋如珊:〈禁不住的紅色幽默〉,《聯合報》,2005年6月10日,第A13版。
李奭學:〈誤入桃花源:評《受活》〉,《聯合報》,2007年3月11日,E5版。
青田:〈中國大陸2005年第一禁書的轟動效應:《為人民服務》被禁,閻連科屢屢獲獎〉,《聯合報》,2005年5月31日,E7版。
林海音:〈宜蘭街上一少年〉,《聯合報》,1983年9月9日,第8版。
孟繁華:〈盤點2003年中篇小說〉,《中華讀書報》,2003年11月28日。
紀慧玲:〈聽祖母的故事――黃春明搬上舞台〉,《民生報》,2000年4月1日,第6版。
施淑:〈艱難的敘述〉,《聯合報》,1999年11月8日,第48版。
陳冷:〈愚人騃語――故鄉在哪裡?〉,《自由時報》,2001年10月15日。
張輝誠:〈都是活了今天沒有明天的人:評《丁莊夢》〉,《聯合報》,2006年5月21日,第E5版。
黃春明:〈王老師,我得獎了〉,《聯合報》,1998年9月22日,第37版。
黃春明:〈用腳讀地裡――我的小說劄記與隨想〉,《聯合報》,1999年3月18日,第37版。
賴素鈴:〈黃春明的宜蘭處處有情〉,《民生報》,1998年5月16日,第19版。
閻連科:〈作家與批評家〉,《聯合報》,2010年4月23日,第D3版。
閻連科、石一龍:〈我的小說是我個人的良知――閻連科訪談〉,《人物週報》,2001年11月26日。

【學位論文】
田娜:《當代河南作家的鄉村權力書寫》,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祈宗芹:《深潛鄉土、挖掘生命底色――閻連科鄉土小說創作論》,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徐秀慧:《黃春明小說研究》,私立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
梁竣瓘:《黃春明及其作品研究――文學、社會和歷史的交互考察》,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梁竣瓘:《中國大陸學者論台灣文學:以小說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年。new window
陳孟君:《主體、病體與國體:閻連科鄉土小說的精神系譜》,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楊雅琄:《吳趼人與魯迅小說中的第一人稱敘事觀點運用》,國立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劉早琴:《原鄉、北進、回溯――黃春明小說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年。
劉紅:《生命不可承受之重――論閻連科鄉土小說中死亡的文化意義》,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網路資料】
「小說家讀者」,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novelist。
石一龍:〈閻連科在《日光流年》中寫作〉,《解放軍報》,網址:http://www.pladaily.com.cn/gb/pladaily/
李洱:〈閻連科的力量――我讀《受活》〉,「中國文學網」,網址:http://www.ddwenxue.com/html/zgxs/wlxz/20080806/1057.html。
「宜蘭縣籍作家資料庫」,網址:http://svr2.ilccb.gov.tw/writer/default.asp。
洪治綱:〈以荒誕敘事逼近人性真相――評閻連科的長篇小說《受活》〉,《文匯報》,網址:http://www.news365.com.cn/wxpd/ds/sp/t20040315_43280.htm
莫言:〈文學應該給人以光明〉,「中國網」,網址:http://www.china.com.cn/chinese/RS/113184.htm。
葉劍英:〈《告台灣同胞書》30週年:兩岸之路越走越寬〉,《文匯報》,網址:http://news.wenweipo.com/2008/12/31/IN0812310028.htm。
【說故事的人】黃春明的部落格,網址:http://album.udn.com/abigfish。
楊鷗:〈大運河之子劉紹棠――劉紹棠:逝去十年追思在鄉土文學猶垂香〉,「人民網」,網址:http://book.people.com.cn/BIG5/69362/5742129.html。
「第一屆中國自由文化獎頒獎典禮暨中國苦難文學暨戒嚴與後戒嚴時代的台灣文學國際研討會」,簡稱「苦難文學研討會」之內容可參閱《新紀元週刊》,網址:http://mag.epochtimes.com/gb/069/4640.htm。
【閻連科作客新浪】」網址: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38005.html。
閻連科:〈我希望我的創作充滿疼痛〉,《中國新聞周刊》,網址:http://www.gotoread.com/vo/1623/page162414.html。
閻連科:〈我的書是黃蓮,拿不了獎〉,《深圳新聞網》,網址:http://www.sznews.co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