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安石經心與經世思想述論
作者:石櫻櫻
作者(外文):Ying-ying Shih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指導教授:李威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內聖外王經世致一論王安石social managementWang Anshiinner saintliness outer kinglinessSingularizatin The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1
本文擬在王安石〈致一論〉有關內聖外王的思想架構,推求王安石對於安身崇德奶猁瑣i成,以及外王事左漲迄N,二者之間如何落實,又當如何相輔相成,提出討論。在內化成德的過程,王安石重視精理入神的致一奶牷A主張致一奶狺ㄥ峏饃M注精進的學習,亦是立身成事必須遵循的一貫堅持。認為聖人以精察萬物之理的智慧,內化成德,經心即代表內聖的修為奶牷A而由此內心自然而發的責任,推及到人事之用,即是經世的具體作為。王安石的經心奶珣j調德智的修為;並以禮義作為立身行事的依準,努力追求成仁、成聖的人道之極。當內聖修為達到身安德崇之後,便當推己及人,顯現於外王的經世作為,以收兼濟利民的聖人之央C因此,王安石崇德致用的思想核心,是將內聖修養作為外王經世的基礎,而外王事業的實踐,便是內聖奶猁爾邦瞗C此為王安石崇德致用思想的貢獻與價值。經心與經世若未付諸實踐,終究僅屬於個人心上的責任,惟有付諸實踐,方能達臻立德、立奶孛g世事業。故本文復針對王安石的經世作為,提出專題討論:透過刑名之爭、社會條件的檢視,以及朝議風氣的分析,並採取文學社會學的角度相互參證,擬透過跨領域的討論方式,為王安石的經世實踐提供另一種研究參考。
This dissertation will discuss Wang Anshi''s thinking framework ("Singularization Theory"), "inner saintliness and outer kingliness", in order to deduce Wang''s virtue worship, outer kingly accomplishment, and how these two living philosophy are co-related and practiced.
In his way to virtue, Wang, with singularized mind, speculated all things in details, and asserted 、 insisted that singularization is a method not only for learning knowledge but also for practicing life . He thought that a saint may self-cultivated to be virtuous by his wisdom observing the logic in the real world, Heart-Cultivation represents the state of his inner soul; and the responsibility which spontaneously comes from the heart whence can be extended to the application of human matters is a substantial conduct of Social-Management. Wang''s Heart-Cultivation emphasizes the process with virtue and intellect, and by way of etiquette and justice as the conduct standard to pursue the ultimate state in benevolence and sanctification. When inner saintliness reaches a level of being respectful, he, act as a king, is responsible to lead the people to manifest his social practice, and thus beneficial to them.
Therefore, Wang''s core concept of virtue worship and practice is: inner saintly process is the base for outer kingliness, and outer kingly social performance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er saintliness. This was the contribution and value from the ideology of Wang''s virtue worship and practice. If Heart-Cultivation and Social-Management are not practiced in life, they are left as an obligation in mind after all; only if they are practiced, can virtue be reached and merit awarded.
This dissertation also discuss Wang''s social achievement, topics include argument on criminal law, social environment spe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ynasty official meeting atmosphere; besides, a cross-examination technique on literature sociology''s point of view is adopted, and by way of cross-domain discussion to testify Wang''s social practice would be provided as a research reference.
參考書目

文獻排序方式,古籍部分依據作者朝代、再依姓氏筆畫排序;近人著作與期刊論文,亦皆以姓氏筆畫排序;學位論文則以畢業年度近期開始排序。

一、古籍部分
周.左丘明:《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魏.王肅註:《孔子家語》,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唐.長孫無忌等撰:《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new window
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王安石撰,宋.李壁注,李之亮補箋:《王荊公詩注補箋》,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
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箋注:《王荊公文集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
宋.王明清:《揮麈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王銍:《默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包拯:《孝肅包公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司馬光:《?h國文正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司馬光:《傳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司馬光撰,鄧廣明、張希清點校:《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朱弁:《曲洧舊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見王雲五編:《四部叢刊.史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宋.朱熹:《朱子文集》台灣:台北商務印書館,1996。
宋.朱熹:《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李覯:《直講李先生文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81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宋.杜大珪編《琬琰集刪存》,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洪邁:《容齋四筆》,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宋.洪邁:《容齋續筆》,臺北:廣文書局,1995年。
宋.宋綬、宋敏求編:《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徐度:《卻掃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宋.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釦?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宋.陳傅良《止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年。
宋.張方平撰,鄭涵點校:《張方平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宋.彭乘:《墨客揮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曾鞏:《南豐先生元豐類稿》,浙江:新華書局,1985年。
宋.程顥、程頤撰:《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宋.楊時:《龜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宋.蘇舜欽:《蘇舜欽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詹大和等撰,裴汝誠點校:《王安石年譜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趙汝愚、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校點整理:《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歐陽脩:《歐陽文忠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魏泰:《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蘇洵撰、曾棗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宋‧蘇軾撰、(宋)郎曄注:《經進東坡文集事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蘇舜欽:《蘇學士文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宋.韓維:《南陽集》,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2001年。
宋‧徐鉉撰:《稽神錄》,北京市:北京出版社,2000年。
宋‧晁公:《嵩山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陳襄撰:《古靈先生文集》,北京:書目文獻,1988年。
宋.陳瓘:《尊堯集》(《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史評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宋.趙汝愚:《國朝諸臣奏議》臺北:文海書局,1970年。
宋‧楊時撰:《龜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宋‧詹大和等撰:《王安石年譜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竇儀等:《宋刑統》,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明.邱濬:《大學衍義補》,台北:商務印書館,1971。
明.黃淮、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明.馮琦原編、明.陳邦瞻增輯:《宋史紀事本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楊慎:《丹鉛餘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王夫之:《宋論》,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台灣藝文印書館,2007年。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沈欽韓註:《王荊公詩文沈氏註》,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
清‧徐松輯:《宋會要》,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秦緗業、黃以周等輯:《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畢沅:《續資治通鑑》,臺北:明倫出版社,1975年。
清‧梁啟超:《王安石傳》,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年。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65年。
清‧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清.顧棟高:《王荊國文公年譜》,北京:中華書局,重印本,2006。

二、近人研究論著
三浦國雄:《王安石傳》,臺北:國際文化,1989年。
方元珍:《王荊公散文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new window
方笑一:《北宋新學與文學-以王安石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王明蓀:《王安石》,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王晉光:《王安石八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
王晉光:《王安石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
王祥齡:《中國古代崇天敬祖思想》,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平田茂樹著、王水照主編:《宋代治政結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尤努斯著、洪鑫譯:《尤努斯與鄉村銀行:創造免於貧窮的世界》,臺北:寶鼎出版社,2007年。
牟世金主編:《中國古代文論家評傳(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主辦; 國家文藝基金會:《紀念司馬光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學術硏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編,1986。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
辛喬利、孫兆東:《次貸危機》,臺北:梅霖文化公司,2008年。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
吳萬居:《宋代三禮學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編印,1999年。new window
吳演南:《王安石財經變法平議》,臺北:帕米爾出版社,1974年。
李之亮箋注:《王荊公文集箋注》,四川:巴蜀書社,2005年。
李之鑒:《王安石哲學思想初論》,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李金水:《王安石經濟變法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new window
李祥俊:《王安石學術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李華瑞:《王安石變法研究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華瑞:《變法研究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李德身:《王安石詩文繫年》,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李燕新:《王荊公詩探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林尹、高明主編:《中文大辭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5年。
苗書梅:《宋會要輯稿》,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
亞希夫‧朵拉、狄波‧巴魯亞著,洪鑫譯:《尤努斯與鄉村銀行》(臺北:日月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亞當.史密斯著;孫善春、李春長譯:《國富論》,瀋陽:萬卷樓,2008。
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林語堂:《蘇東坡傳》,臺北:遠景圖書公司,2001年。
周錫韋選注:《王安石詩選》,臺北:遠流圖書公司,2000年。
胡適:《胡適文存》,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53年。
姜國柱:《李覯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帥鴻勳:《王安石新法硏述》,臺北:正中書局,1975年。
高道蘊等著、李明德、李涵等譯:《美國 學者論中國法律傳統》,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夏長樸:《李覯與王安石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夏傳位:《塑膠鴉片:雙卡風暴刷出台灣負債危機》,臺北:行人出版社,2008年。
郭東旭:《宋代法律與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徐文明:《出入自在--王安石與佛禪》,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商務印書館 :《溫國文正司馬文集‧直講李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編,1975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張先覺:《王安石之教育思想》,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張希清:《宋朝典制》,長春:吉林文史,1997年。
張祥浩、魏福明、匡亞明等撰:《王安石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張德勝:《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臺灣:巨流圖書公司,1989年。
曾瑞龍:《經略幽燕》,香港:中文大學,2003年。
湯江浩:《北宋臨川王氏家族及文學考論-以王安石為中心》,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程元敏:《三經新義輯考彙評》,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86年。
黃乃隆:《王安石變法的財經政策述評》,台中:中興大學,1968年。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臺北:時報文化,1989年
範文汲:《一代名臣王安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楊家駱主編:《王臨川文集附沈氏注》,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葉淑燕節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年。
葉世昌、潘連貴:《中國古近代金融史》,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漆俠:《王安石變法》,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漆俠:《宋學的發展和演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
熊公哲:《王安石政略》,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趙益:《王霸義利--北宋王安石改革批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劉乃昌、高洪奎:《王安石詩文編年選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
劉正忠著:《王荊公金陵詩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
劉成國著:《荊公新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劉述先等著、 林安梧主編:《當代儒學發展之新契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蔣義斌撰:《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王安石之融通儒釋及程朱學派之排佛反王》,臺北:台灣商務,1997年。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2006年。
鄧廣銘、漆俠主編:《國際宋史硏討會論文選集》,保定市:河北大學,1992年。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07。
穆罕默德.尤努斯:《打造富足新世界》,臺北:博雅書屋,2008年。
錢穆:《經學大要》,臺北:素書樓基金會,2000年。
羅家祥:《北宋黨爭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羅克點編著:《王安石評傳》,臺北:國家出版社,1999年。
羅彤華:《唐代民間借貸之硏究》,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
羅傳奇、吳雲生:《王安石教育思想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

三、學位論文
盧豪:《治心與治道——王安石的政治思想及其哲學基礎》,河南大學中國哲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郭春輝:《王安石政論文研究》,國立成奶j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7年。
李群:《論儒家「內聖外王」思想的演變及當代價值》,東北師範大學倫理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陳文慧:《北宋前期貶謫詩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朱乃潔:《蘇洵政論散文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徐月芳:《蘇軾奏議書牘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0年。
林宜陵:《北宋詩歌論政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new window
張復華:《北宋諫官制度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new window
夏長樸:《王安石的經世思想》,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880年。new window
林敬文:《王安石研究》,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黃碧瑞:《王安石政治思想之研究》,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年。


四、期刊論文
王中原,劉莉:〈王陽明對儒家“內聖外王”思想的修復〉《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年。
王洪信:〈宋代轉運司略論〉,《邢臺師範高專學報(綜合版)》第1期,1997年,頁28-32。
王珍珍:〈先秦儒家“內聖外王”理想人格的發展演變探析〉《通化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
王瑞平:〈試論北宋中期的社會改革及其歷史啟示〉,《商丘師範學院學報》第16卷第3期,2006年6月,頁74-75。
王榮科:〈中國傳統政治文化體系及其發展〉,《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第20卷第4期,2002年7月,頁25-28,127。
王榮科:〈王安石生前毀譽交替現象的政治文化分析〉,《江淮論壇》第5期,2002年,頁75-79。
王榮科:〈王安石提出三不足之說質疑〉,《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0年,頁47-55。
王榮科:〈王安石變法中的政治文化〉,《北京大學學報(國內訪問學者、進修教師論文專刊)》,2002年,頁132-138,226。
王榮科:〈王安石變法中的政治文化〉,《北京大學學報(國內訪問學者、進修教師論文專刊)》2000年,頁132-139。
王榮科:〈北宋政治文化與王安石變法〉,《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4期,1999年12 月,頁53-58。
王爾敏:〈經世思想之義界問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3期,1984年6月,頁31。
王福鑫:〈行商與宋朝建設〉,《株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1998年,頁18-22。
王德毅:〈宋代的科舉與士風〉,《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5年,頁25-31,71。
包偉民:〈宋代的上供正賦〉,《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1期,2001年1月,頁61-69。
石訓:〈實學思潮是慶歷新政的理論基礎〉,《中國文化研究》,1996年秋之卷。
任建謀、王世祥:〈從王安石與尤努斯的成敗看當前農戶小額信貸〉,《西部金融),2010年第5期,2010年5月,頁50-51。
朱文求:〈李覯的禮法觀〉,《孔子研究》,第6期,2007年,頁76。
朱瑞熙:〈20 世紀中國王安石及其變法的研究〉 ,《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2期,2003年3月,頁151-165。
江眺:〈宋神宗時期律救關係考—基於對登州“阿雲案”的思考〉,《生浪科技李隴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頁57。
佐丹諾夫:〈蘇聯文學新探〉,《蘇聯文學》第八期,1956,頁141。
余貴林:〈宋代典賣制度散論〉,《中州學刊》第5期,1997年,頁138-142。
吳旭霞:〈試述宋代的社會風氣〉,《江西社會科學》第3期,1998年,頁66-70。
吳曉斌:〈王安石變法中的工商管理內容及其啟示〉,《中國工商管理研究》總46期,1996年8月,頁59。
宋炯:〈宋代提舉常平司的沿革與財政體系的變化〉 ,《安徽史學》第1期,2002年,頁2-8。
李希運:〈三蘇與北宋進士科舉改革〉,《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第2期,1999年,頁19-22。
李唐:〈論王安石議政詠物詩〉,《北方論叢》第2期,2005年,頁71-74。
李峰:〈論北宋“不殺士大夫”〉 ,《史學月刊》第12期,2005年,頁31-35。
李海亮、楊華祥:〈淺談“內聖外王”的歷史演變〉《文教資料》,2010。
李強:〈北宋“詩文幹政”與士風———以仁宗慶曆之際為中心〉,《東嶽論叢》,第29卷第2期,2008年3月,頁132-137。
李華瑞:〈南宋浙江學派對王安石變法的批判〉,《歷史學刊》第2期,2001年,頁40-43。
李焯然:〈論儒家的經世之學〉,《大陸雜誌》第79卷第4期,頁162。
李曉:〈王安石市易法與政府購買制度〉,《歷史研究》第6期,2004年,頁54-69。
沈松勤:〈北宋台諫制度與黨爭〉 ,《歷史研究》第4期, 1998年,頁27-44。
汪聖鐸:〈宋朝如何抑制官員貪贓的幾個問題〉,《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4年,頁97-102。
谷更友:〈宋代豪民與官吏勾結對國家的內耗性分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2004年7月,頁134-139。
周筱贇:〈解析王安石變法中的市易法〉,《江漢論壇》第3期,2004年,頁60-63。
周寶珠:〈試論草市在宋代城市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史學月刊》第2期,1998年,頁79-87。
金強:〈北宋中葉變法思潮總體特徵研究〉,《湖北大學學報》第30卷第3期,2003年5月,頁87-91。
金強:〈北宋文官政治與熙豐黨爭〉,《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2期,2001年3月,頁108-200。
咱?P:〈王安石貨幣思想研究〉,《中國錢幣》第76期,2002年1月,頁17-21。
唐剛卯:〈行人考釋〉,《中國貨幣》總56期,1997年1月,頁12-17。
夏巍巍:〈制度、產權與歷史變革——論王安石變法的經濟本質〉,《浙江社會 科學》第1期,2004年,頁87-92。
徐文明:〈蘇洵與王安石思想異同論〉,《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2期,2002年,頁90-94。
祖慧:〈論宋代胥吏的作用及影響〉,《學術月刊》第6期,2002年,頁79-85。
袁冬梅:〈論宋朝胥吏在基層社會控制中的負面作為〉,《新餘高專學報》第10卷第1期,2005年2月,頁72-75。
馬茂軍:〈論宋初百年士風的演進〉,《華南師範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4年8月,頁64-68,74,158。
崔英超:,〈熙豐變法的醞釀——談宋神宗變法思想的形成〉,《甘肅社會科學》第5期,2002年,頁126-129。
張全明:〈也論宋代官員的俸祿〉,《歷史研究》第2期,1997年,頁135-149。
張其凡:〈“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試析———北宋政治架構探微〉,《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3卷第6期,2001年11月,頁114-123。
張祥浩:〈“富民”是名,“富國”是實——王安石新法的是與非〉,《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2005年12月,頁31-37。
張琴:〈論王安石“擇術”與“理財”思想的統一〉《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
張筱兌:〈宋代太學論政與文官集團的重組———宋代文官集團研究系列之一〉,《甘肅高師學報》第12卷第4期,2007年,頁54-58。
張學松:〈論宋代官吏貪墨的手段、危害及社會根源〉,《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7年,頁48-54。
張學玲:〈北宋士大夫及士大夫政治〉,《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1期,2004年3月,頁51-53。
張艷國:〈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基本內容與文化特徵〉,《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1998年,頁74-77。
張灝:《近世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1984年,頁3-19。
梁國楹:〈略論宋代城市工商業行會的形成〉,《德州學院學報》第20卷第5期,2004年10月,頁37-40。
郭文嘉:〈呂嘉問與市易法〉,《安徽史學》第3期,2002年,頁19-22。
郭學信:〈士與官僚的合流: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的確立〉,《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5期,2005年9月,頁572-577。
郭學信:〈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成因探析〉, 《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8卷第2期 ,2003年,頁115-117。
郭學信:〈略論北宋後期士風的變化〉,《東華理工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4期,2004年12月,頁16-20。
郭學信:〈略論北宋儒家士大夫在儒學復興中的貢獻〉,《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0年,頁20-23。
郭學信:〈試論宋代世風的時代特徵〉,《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49卷第6期,2004年,頁94-96。
郭學信:〈試論商品經濟對宋代社會風氣的影響〉,《歷史教學》第8期,2003年,頁36-39。
陳甲標:〈古代決策失誤原因分析--《資治通鑑》決策研究之一 〉,《從政史鑑》 ,頁26-27。
陳安麗:〈評蘇轍對熙豐變法的態度〉,《江西社會科學》第5期,2003年,頁131-133。
陳國燦:〈宋代江南城鎮的物資供應與消費〉,《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第1期,2003,年頁36-43。
陳博:〈先秦儒家的內聖外王觀〉《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0。
陳博:〈馮友蘭內聖外王思想的反思與啟示〉《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學報》,2010。.
陳博:〈馮友蘭先生的“外王學”解讀〉《通化師範學院學報》,2010。
陳鴻彛:〈宋代城市的治安管理〉,《江蘇公安專科學校學報》第5期,1998年,頁120-123。
章志平:〈宋代士人的參政議政風氣〉,《江西社會科學》第8期,2002年,頁55-56。
程民生:〈論宋代士大夫政治對皇權的限制〉,《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3期,1999年5月,頁56-64。
舒象彬:〈宋代尼Q主義對社會影響的分析〉,《黔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4期,2004年8月,頁24-25。
黃山松:〈略論宋代州縣公吏違法〉,《法理學法史學》2002年2月號,頁84-88。
黃戈:〈北宋初期至中期的士風與文風〉,《安徽文學》第12期,2007年,頁95-96。
黃俊傑:〈宋代經世思想與行動研討會〉,《漢學通訊》第5卷第2期,1986年6月,頁65。new window
黃紹強:〈論王安石變法用人不當的原因〉,《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期,2000年,頁44-45。
塗耀軍:〈宋代官員的經濟犯罪與時代特點的聯繫〉,《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2期,2004年4月,頁30-34。
塗耀軍:〈宋代對官員經濟犯罪的制約機制〉,《哈爾濱學報》第25卷第10期,2004年10月,頁66-70。
楊天保:〈科舉與社會流動性--看王安石論宋人自進〉,《玉林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04年,頁32-36。
楊世文:〈論宋初的文化憂患意識——兼論經學變古的歷史必然性〉,《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1年,頁100-107。
楊世文:〈儒學、經典與聖人之道──論北宋學者對儒、經、道關係的定位〉,《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2年,頁120-124。
楊世利:〈試論王安石的內聖外王之道〉,《中州學刊》第4期,2000年7月,頁149-153。
楊柱才:〈李覯的禮論及其現實意義:兼論對王安實的影響〉,《中國哲學史》,第1期,2002,頁117。
萬斌生:〈一篇正確評價王安石的劃時代文獻--讀陸九淵《荊國王文公祠堂記〉》,《撫州師專學報》第1期,1998年1月,頁99-108。
萬斌生:〈王安石“禮義治國”的思想與實踐〉,《撫州師專學報》第21 卷第3 期,2002年9月,頁1-4。
萬斌生:〈解讀司馬光 《與王介甫書》兼論文安石回信〉,《閩江學院學報》第24卷第3期,2003年6月,頁55-58。
葛金芳:〈北宋制置三司條例司考述〉,《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期,2000年,頁41-43。
賈玉英:〈王安石變法與台諫〉,《撫州師專學報》第4期,1995年,頁1-5。
路育松:〈試論王安石對吏祿的改革〉,《安徽史學》第2期,1999年,頁3-7。
雷信來:〈解析「內聖外王」與「外王內聖」的思想悖論〉,《世紀橋》第10期(總第186期)2009年,頁60。
雷家宏:〈從民間爭訟看宋朝社會〉,《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3期,2001年,頁83-87。
趙旭:〈「自首者,原其罪」之詮釋及其司法實踐〉,《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0年
趙忠祥:〈試析宋代的吏強官弱〉,《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2期,2002年3月,頁107-112。
劉成國:〈正統與政見之爭——論北宋中後期蘇氏蜀學對荊公新學之批評〉,《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4年,頁102-109。
諸葛憶兵:〈宋代參知政事與宰相之關係初探〉,《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9年,頁52-60。
諸葛憶兵:〈范仲淹與北宋士風演變〉,《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5期,2006年,頁150-156。
鄭蘇淮:〈“不加賦而國用足”—論王安石新財富觀〉 ,《江西財經大學學報》 第3期,2007年,頁95-98。
賴井洋:〈略論李覯對荀子《禮論》的繼承和發展〉,《韶關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6期,1999年12月,頁33。
戴奔:〈李覯經濟思想初探〉《江西社會科學‧專門史研究》第10期,2003年,頁89-90。
魏天安:〈行商坐賈與宋代行會的形成〉,《中州學刊》第1期,1997年,頁141-146。
魏天安:〈宋代市易法的經營模式〉,《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第2期,2007年,頁20-29。
饒國賓:〈禮統內外:李覯對儒學現實主義精神的發展〉,《政治與法律》,第1期,2007年,頁187。
龔延明:〈宋代“殿試不黜落”考〉,《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2卷第1期,2005年1月,頁57-61。

五、網站資源
朱紹鎔:「應用科學類‧土地」,「中華百科全書數位典藏版:多媒體影音資料庫」,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資訊中心,2004年;「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應用服務分項計畫;行政院國科會補助本計畫研發(計畫編號:NSC93-2422-H-034-003)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ten_kinds.asp
梁庚堯:〈市易法述〉的寫作過程[演講稿]----- 2007.10.05 中國科會計畫:「年輕學者論文經進計畫」網址:http://www.ihp.sinica.edu.tw/~tangsong/excellent.htm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