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對劉蕺山、方以智、王夫之生命實踐理論之研究-從道器關係為論
作者:傅咨銘
作者(外文):FU TZU-MING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福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劉蕺山方以智王夫之生命實踐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6
摘要正文:
第一章緒論:本章節首先提出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及本論文的研究範圍和方法,其次,再分別簡單陳述三位哲學家的生平經歷,並回顧近年來前人對此三位哲學家的研究,進而確定本論文對道、器所持的基本立場。
  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別對三位哲學家的思想架構和生命實踐工夫作一分析。
  第二章是在分析劉蕺山的道器合一生命實踐體系,分別由思想架構和工夫理論二面向來作分析。在思想架構方面,以劉蕺山的道器觀念為開端,從而指出人所生存的空間中的組成因素,及人在此空間中生而為人的決定性關鍵為何,故又分別指出理氣關係與人之心性關係,並點出獨體、意根的觀念,這也是劉蕺山證成人極的最重要依據;在工夫理論方面,由劉蕺山的《人譜》出發,指出蕺山的工夫理路,是由二個面向組成,一為即工夫即本體的修證之路,由凜閒居以體獨開始,自我靜坐體證獨體,以達五倫以凝道,一為即本體即工夫的改過之路,在獨體顯發處,即由微處、明中、真知中得獨體之力,以改因妄而成之諸過,而這二個工夫面向,對蕺山來說,是合一的,並非分開實踐的,在修證之時即有改過之實,在改過之時即成修證之實。
  第三章是在分析方以智的道器圓∴生命實踐體系。在生命實踐思想架構方面,由道器關係出發,點出方以智的圓∴觀念,進而由圓∴關係出發,闡明人所生活的現象界,一切無不是在圓∴架構下而成立的,從現象界構成之太極與有極、無極的關係,到現象界中萬物屬性之公因與反因關係,及人之所以為人之公性公心、獨性獨心之關係,皆是包含於方以智的圓∴架構下,皆在在呈顯出圓∴之交、輪、幾三徵;而不只是現象界的一切皆是在圓∴架構下而成立的,就連人之生命實踐亦要依此圓∴之隨、泯、統三因才能體會天地之幾,才能實踐此天地之幾於人身,故依方以智《東西均》中所論及的生命實踐工夫理路,有三個步驟,一為體善用惡以成泯,一為好學盡心以為隨,再則為消息用中以成統,如是,依隨入泯,由泯接統,進而由統入隨以成大隨之境界,如是,人才能體天地之幾以盡天地之幾於吾身,這也是方以智的生命實踐的理想目標。
  第四章是在分析王夫之的道器兩端一致生命實踐體系。在思想架構方面,由道器關係出發,點出王夫之兩端一致的思想理路,由此再開始闡述其對於現象界組成因素之理氣的看法,及人之心性情欲的關係所持之立場,並論及王夫之所堅持之占學一理的《易》學為學態度和方法;而在工夫理路方面,王夫之有三個工夫面向,其一為虛己敬信以立基,其二為奉性盡心以正中,其三為體《易》乾坤之德以致用崇德,而合此三個面向才能真正地,且如實地合天地之大德以成其身,開創出屬於自我的生命之意義與價值。
  第五章是就劉蕺山、方以智和王夫之的生命實踐之架構歸向、價值依歸及生死觀來作分析。
在劉蕺山方面,其以合一為其生命實踐的架構歸向,而以性天之道的獨體意根為其價值依歸,進而以天地與人同體同理之原則,知生死而破生死,體天地之性證成於身,以和天地合德,而成道器為一,天人同體之境界的證成。
在方以智方面,其以圓∴關係為其生命實踐的架構歸向,而以內、外公符為其價值依歸,內公符即人之公性公心,外公符即《易》,合內外公符才能通達那無善惡之至善,進而藉由天地之代錯不息,以明人之生死亦是如此,並以學來統貫生死,由隨生死以入泯生死,由泯生死以達不落生死的公因至理之統,後再由不落生死之統復入於隨中,以成道器代錯以體現大道之至善於吾身,而為圓∴週流不息之境界。
在王夫之方面,其以兩端一致為其生命實踐的架構歸向,而以人之道心與《易》為價值依歸,合道心與《易》才能真正地體證、體現出天地之大德,並在此基礎上,由陰陽二氣聚散之勢,以明人之生死乃是如此,進而更確認人之生乃是有其價值的,故人應要珍生,要在存養道心與學占於《易》的相涵以成為一致的生命實踐下,一方面修己成德,一方面廣業成人,如是在參贊天地化育的過程中,和天地成為一個整體的生命共同體。
  第六章是結論,對本論文的綜述與總結,並論及三人的生命實踐對現代社會有何啟發及其意義與價值何在。
參考書目:(以下依姓名筆劃排列)

壹、原典:

 一、原典:

1.王夫之撰,《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96。
2.方以智撰,龐樸注譯,《東西均》,北京:中華書局,2001。
3.方以智撰,《物理小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4.方以智撰,《藥地炮莊(上)》,台北:廣文書局,1975。
5.方以智撰,《藥地炮莊(下)》,台北:廣文書局,1975。
6.倪嘉慶、方以智等編,《青原志略》,《中國佛寺史志彙刊》本,台北:丹 青圖書公司,1985。
7.劉蕺山撰,《劉宗周全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97。

二、其它原典:

1.王陽明撰,《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王廷相撰,《王廷相集二書》,北京:中華書局.1989。
3.孔門弟子集錄,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
4.孔穎達撰,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1999。
5.李鼎祚撰,張文智注,《周易集解導讀》,山東:齊魯書社,2005。
6.朱熹撰,《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孟子撰,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8。
8.陸九淵撰,《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
9.程顥、程頤撰,《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10.張載撰,《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11.戴震撰,《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9。
12.羅欽順撰,《困知記》,北京:中華書局.1990。

貳、專書:

一、研究專書
 (一)王夫之研究專書

1.林安梧撰,《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87。
2.汪學群撰,《王夫之易學-以清初學術為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2002。
3.吳瑞珠、何婉貞、謝明琛編輯,《王船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 大學出版社,1993。
4.陳貲撰,《王船山哲學的闡釋》,上海:复旦大學出版社,2002。
5.陳來撰,《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6.張立文撰,《船山哲學》,台北:七略出版社,2000。
7.曾昭旭撰,《王船山哲學》,台北:遠景出版社,1983。
8.蕭萐父、許蘇民撰,《王夫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9.蕭天石選輯,《船山學術研究集》,台北:自由出版社,1977。
10.蕭天石選輯,《船山學術研究集》,台北:自由出版社,1973。
11.羅光撰,《王船山形上學思想》,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3。

(二)方以智研究專書

1.任道斌編撰,《方以智年譜》,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6。
2.任道斌編撰,《方以智、茅元儀著述知見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85。
3.余英時撰,《方以智晚節考》,台北:允晨出版社,1986。
4.蔣國保撰,《方以智哲學思想研究》,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5.劉君燦撰,《方以智》,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8。
6.羅熾撰,《方以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7.鐘月岑撰,《中國近代史上對傳統科學的呈現-以方以智研究為焦點》,台 北:鐘月岑,1991。

 (三)劉蕺山研究專書

1.牟宗三撰,《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
2.何俊、尹曉寧撰,《劉宗周與蕺山學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
3.李振綱:《證人之境─劉宗周哲學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東方朔撰,《劉宗周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5.東方朔撰,《劉蕺山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胡元玲撰,《劉宗周慎獨之學闡微》,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
7.衷爾鉅撰,《劉宗周評傳》,濟南:齊魯書社,1982。
8.衷爾鉅撰,《蕺山學派哲學思想》,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9.黃敏浩撰,《劉宗周及其慎獨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1。
10.鍾彩鈞主編,《劉蕺山學術思想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98。

二、一般專書

1.方立天撰,《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上冊)》,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 限公司,1995.4。
2.方立克主編,《哲學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3.古清美撰,《中國歷代思想家(十四)》,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99。
4.牟宗三撰,《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學生書局,1998。
5.牟宗三撰,《心體與性體.第二冊》,台北:正中書局,1985。
6.牟宗三撰,《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7.朱葵菊撰,《中國歷代思想史(六)清代卷》,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3.12。
8.李震撰,《人與上帝卷八-自中西哲學思想之會通看中西形上學的基本課  題》,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7。
9.余英時等撰,《中國哲學思想論集.清代篇》,台北:牧童出版社,    1976.8。
10.洪漢鼎譯,伽達默爾撰,《詮釋學I:真理與方法》(修訂譯本),台北: 商務印書館,2007。
11.苗潤田撰,《中國儒學史.明清卷》,廣洲: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
12.侯外廬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3.侯外廬主編,《中國哲學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14.侯外廬主編,《中國哲學思想通史.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15.韋政通主編,《中國哲學辭典大全》,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  司,1983。
16.唐君毅撰,《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學生書局,1984。
17.唐君毅撰,《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學生書局,1984。
18.唐君毅撰,《哲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0。
19.陳鼓應撰,《老子注譯及評介》,北京:中華書局,1988。
20.陳來撰,《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1.梁啟超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華正書局,1974。
22.梁啟超撰,《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3.黃懿梅撰,《中國歷代思想家(十五)-王夫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 館,1999。
24.曾春海撰,《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25.張立文主編,《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26.張立文主編,《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27.張立文主編,《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28.張立文主編,《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29.張立文主編,《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30.張立文撰,《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  版,1989。
31.張立文撰,《中國學術通史-明代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2.張學智撰,《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3.陶清撰,《明遺民九大家哲學思想研究》,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1997。
34.馮達文、郭齊勇撰,《新編中國哲學史(下)》,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35.馮友蘭撰,《中國哲學史新編(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6.葛榮晉撰,《中國哲學範疇導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
37.勞思光撰,《中國哲學史三下》,台北:三民書局,1998。
38.勞思光撰,《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2004。
39.傅偉勳撰,《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1990。
40.錢穆等撰,《中國哲學思想論集.宋明篇》,台北:牧童出版社,1977。
41.錢穆撰,《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42.鍾彩鈞、楊晉龍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 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new window
43.羅光撰,《中國哲學思想史.元明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
44.羅光撰,《中國哲學思想史.清代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
45.嚴平譯,R.E.Palmer撰,《詮釋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2。

參、期刊論文:

一、學術期刊

(一)王夫之學術期刊

    a.台灣期刊:

1.王汝華撰,〈「陰與陽和 氣與神和」—王船山易學本體論之和合觀〉,  《台南科大學報》, 2006.10,頁275~296。
2.王慧茹撰,〈王船山「正統論」的理解與思索─以〈船山對傳統史觀的批  判〉及〈「正統論」的瓦解與重建〉二文為核心〉,《國文天地》,    2006.3,頁27~32。
3.安載皓撰,〈船山道器論淺析〉,《儒教文化研究》,2004,頁83~98。
4.李維武撰,〈船山易學研究〉,《中國文化月刊》,1989,頁29~40。
5.汪惠娟撰,〈王船山道器為一形上思想之管見〉,《哲學與文化月刊》,  2007,頁69~84。
6.林安梧撰,〈明末清初關於「格物致知」的一些問題-以王船山人性史哲學 為核心的宏觀理解〉,《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9,頁313~335。
7.侯潔之撰,〈由道器之辨論王船山證立形而上的進路〉,《國文學報》,  2005,頁31~57。
8.陳貲撰,〈王船山理氣之辨的哲學闡釋〉,《漢學研究》,2002,頁   249~274。
9.陳贇撰,〈形而上與形而下:以隱顯為中心的理解-王船山道器之辨的哲學 闡釋〉,《清華學報》,2001,頁37~65。
10.陳啟文撰,〈船山「道」「器」兩端之分說及其統一〉,《鵝湖月刊》, 2006,頁35~42。
11.陳祺助撰,〈從「陰陽」觀念的用法論王船山哲學方法的理論涵義〉,  《興大人文學報》,2006,頁133~157。
12.曾昭旭撰,〈王船山兩端一致衍〉,《鵝湖月刊》,1995.7,頁9~13。
13.黃漢青撰,〈王船山天道論研究〉,《台中商專學報》,1988,頁197~ 207。
14.鄧輝撰,〈王船山的宇宙本體觀〉,《鵝湖月刊》,2003.2,頁30~37。
15.潘小慧撰,〈王船山的能所觀〉,《哲學與文化月刊》,2003.1,頁145 ~166。

   b.大陸期刊:

1.丁禎彥撰,〈王夫之「體用不二」的方法論意義〉,《船山學刊》,    1993.4,頁93~102。
2.甲凱撰,〈王船山的實有歷史哲學〉,《湖南文獻》,1975,頁41~44。
3.甲凱撰,〈王船山的易學〉,《湖南文獻》,1976,頁13~16。
4.汪學群撰,〈王夫之釋《易》的務實學風〉,《開封大學學報》,1998, 頁59~64。
5.汪學群撰,〈王船山占學觀試探〉,《中國哲學史》,1998,頁92~97。
6.林玉均撰,〈船山道器論淺析〉,《儒教文化研究》,2006.2,頁    309~315。
7.夏劍欽撰,〈王夫之張子正蒙注版本的新發現〉,《船山學刊》,1993, 頁166~171。
8.張岱年撰,〈王船山的主動哲學〉,《船山學刊》,1993.4,頁87~89。
9.陳寶國撰,〈王夫之哲學思想述評〉,《福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8.7,頁62~64。
10.唐斌成撰,〈王船山主體性思想評述〉,《船山學刊》,1993,頁    103~115。
11.湯城撰,〈致用與求真-王夫之尊史思想探微〉,《船山學刊》,2010, 頁15~18。
12.蔣國保撰,〈王夫之與方以智文化選擇異同論〉,《船山學刊》,1993, 頁28~46。
13.賴功歐撰,〈唐君毅的船山論〉,《船山學刊》,2010,頁5~8。


(二)方以智學術期刊

    a.台灣期刊

1.邱敏捷撰,〈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南大學報》,   2005,頁37~54。
2.廖肇亨撰,〈藥地愚者大師之詩學源流及旨要論考-以「中邊說」為討論中 心〉,《佛學研究中心學報》,2002,頁259~293。
3.廖肇亨撰,〈藥地愚者禪學思想蠡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8, 頁173~203。
4.蔡振豐撰,〈方以智三教道一論的特色及其體知意義〉,《台灣東亞文明研 究學刊》,2010,頁155~199。
5.蓋瑞忠撰,〈試析方以智的科學觀〉,《嘉義師院學報》,1997,頁   579~601。
6.謝仁真撰,〈方以智由儒入佛之檢視〉,《第二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 1997,頁5~24。
7.謝仁真撰,〈方以智思想中「不落有無」與境界超越的問題〉,《第五次儒 佛會通學術研討會》,2001,頁179~239。
8.謝明陽撰,〈明遺民覺浪道盛與方以智「怨」的詩學精神〉,《東華人文學 報》,2001.7,頁433~462。

    b.大陸期刊:

1.田海艦、舒民撰,〈方以智《東西均》的認識論意蘊〉,《河北大學學   報》,2008,頁49~52。
2.田海艦撰,〈方以智《東西均》矛盾思想探析〉,《河北大學學報》,   2003,頁67~69。
3.馬數鳴撰,〈從程朱到老佛—論方以智哲學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特徵〉, 《江淮論壇》,1985,頁75~82。
4.冒懷辛撰,〈論方以智哲學思想的科學基礎〉,《哲學研究月刊》,    1985,頁70~73。
5.冒懷辛撰,〈方以智、易堂九子與理學〉,《中國史研究季刊》,1987, 頁55~66。
6.張岱年、陳來撰,〈關於方以智的本體論與方法論〉,《江淮論壇》,   1984,頁77~85。
7.彭戰果撰,〈方以智本體論思想研究〉,《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 頁15~20。
8.蔣國保撰,〈方以智哲學範疇體系當議〉,《江淮論壇》,1983,頁   89~94。
9.蔣國保撰,〈方以智的「合二而一」新論〉,《哲學研究月刊》,1983, 頁55~60。
10.蔣國保撰,〈對《方以智科學哲學思想初探》的質疑〉,《哲學研究月  刊》,1985,頁62~68。
11.蔣國保撰,〈方以智的易學與醫學〉,《中國文化月刊》,1992,頁   4~19。
12.蔣國保撰,〈評王夫之論方以智〉,《中國文化月刊》,1993,頁    15~33。
13.顏澤賢撰,〈方以智科學哲學思想初探〉,《哲學研究月刊》,1984,頁 63~69。
14.顧毓民撰,〈方以智的知識學〉,《哲學論集》,1991,頁181~192。

  (三)劉蕺山學術期刊

a.台灣期刊:

1.王瑞昌撰,〈論劉蕺山的無善無惡思想〉,《鵝湖月刊》,2000.3,頁  18~32。
2.王汎森撰,〈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所集刊》,,1993,頁679~712。
3.李明輝撰,〈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漢學研究》,2001,頁  1~32。
4.林月惠撰,〈劉蕺山慎獨之學的超越向度〉,《兩岸青年學者論壇-中華傳 統文化的現代價值研討會》,台北:法鼓人文社會學院,2002,頁55~75。
5.林安梧撰,〈明清之際:從「主體性」、「意向性」到「歷史性」的一個過 程─以「陽明」、「蕺山」與「船山」為例的探討 〉,《國文學報》,   2005.12,頁1~29。
6.張永儁撰,〈論劉蕺山的心學思想與易學思想〉,《中華易學》,     1996.11,頁16~23。
7.曾昭旭撰,〈論儒家工夫論的轉向─從王陽明到王船山〉,《鵝湖月刊》, 1991,頁1~7。
8.楊儒賓撰,〈兩種氣學,兩種儒學〉,《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2006.12,頁1~39。
9.廖俊裕撰,〈蕺山學作為儒學宗教性修持次第的展開〉,《世界宗教學   刊》,2009 ,頁51~116。
10.廖俊裕撰,〈儒學的生死學─以晚明儒學為文本〉,《成大宗教與文化學  報》,2004,頁225~249。

   b.大陸期刊:

1.王鳳賢撰,〈評劉宗周對理學傳統觀念的修正〉,《孔子研究》,     1991.6,頁102~110。
2.李振剛撰,〈道德理性本體的重建-蕺山哲學論綱〉,《哲學研究》,   1999,頁36~44。
3.李振綱、李超英撰,〈劉宗周『本體與工夫』的語境分析〉,《河北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8,頁18~23。
4.高海波撰,〈試論劉宗周的『格物』思想〉,《中國哲學史》,2009年, 頁41~50。
5.夏瑰琦撰,〈劉蕺山誠意之學探析〉,《中國哲學史研究》,1989.4,頁 85~90。
6.崔大華撰,〈劉蕺山與明代理學的基本走向〉,《中州學刊》,1997,頁 58~64。
7.張學智撰,〈論劉蕺山慎獨之學〉,《中國文化月刊》,1993.12,頁   22~35。
8.曹樹明撰,〈劉蕺山的慎獨論〉,《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04,頁   46~49。
9.董平撰,〈論劉宗周心學的理論構成〉,《孔子研究》,1991,頁85~95。
10.鮑博撰,〈簡論劉宗周的心性思想〉,《孔子研究》,1988,頁     106~111。

二、學位論文

  (一)王夫之學位論文

1.杜保瑞撰,《論王船山易學與氣學並重的形上學進路》,國立台灣大學哲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
2.林文彬撰,《船山易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1994。
3.吳龍川撰,《王船山〈乾〉〈坤〉共建理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4.周芳敏撰,《王船山『體用相涵』思想之義蘊及其開展》,國立政治大學中 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5.陳啟文撰,《王船山『兩端而一致』之思維的辯證性及其開展》,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6.曾春海撰,《王船山周易闡微》,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6。
7.曾文瑩撰,《鼎革之際的船山義理學》,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2008。
8.鄭富春撰,《王船山生死觀與其義理體系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9.賴文遠撰,《論船山「氣論」思想在天人、歷史之學上的開展與特色》,國 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10.戴景賢撰,《王船山之道器論》,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1982。
11.簡合慶撰,《王夫之歷史文化進路之人性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文學 院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二)方以智學位論文

1.李宛玲撰,《方以智「藥地炮莊」思想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8。
2.沈信甫撰,《方以智易學形上思想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5。
3.李素娓撰,《方以智「藥地炮莊」中的儒道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6。
4.李京圭撰,《明代文人結社運動的研究-以復社為主》,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
5.張永堂撰,《方以智的生平與思想》,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1977。
6.傅咨銘撰,《方以智「東西均」中太極與均思想意涵探討》,輔仁大學中哲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7.劉浩洋撰,《方以智「東西均」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7。
8.劉浩洋撰,《從明清之際的青原學風論方以智晚年思想中的遺民心志》,國 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9.劉謹銘,《方孔紹「周易時論合編」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 士論文,2004。
10.謝仁真撰,《方以智哲學方法學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1995。

  (三)劉蕺山學位論文

1.李慧琪撰,《劉蕺山的氣論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2009。
2.杜保瑞撰,《劉蕺山的功夫理論與形上思想》,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88。
3.吳幸姬撰,《劉蕺山的氣論思想-從本體宇宙論之進路談起》,國立中正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4.胡森永撰,《從理本論到氣本論-明清儒學理氣觀念的轉變》,國立台灣大 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
5.陳立驤撰,《劉蕺山哲學思想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2003。
6.陳美鈐撰,《劉蕺山道德抉擇論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3。
7.廖俊裕撰,《道德實踐與歷史性-關於蕺山學的討論》,國立中正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