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意識的表述-楊牧詩作中的生命時間意涵
作者:劉益州
作者(外文):Yi-Jhou Liu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所
指導教授:鄭慧如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楊牧現象學意識表述consciousnessexpressionPhenomenologyYangM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82
〈意識的表述:楊牧詩中的生命時間意涵〉的研究動機,主要是想藉由揭明楊牧在詩作中所呈現生命時間意涵,釐清生命主體和語言表述在文學作品中的具體關係。文學作品是作者生命主體意識的表現,作者的生命主體在時間流中經驗時間、經驗生命,作者在「時」與「處」的體驗中將自我存有的現象表現出來,形成作者自我意識的表述。
作品是作者意向活動的表述,但作品不是單純存有對這世界或世界物的表達或再現,也就是說人的表達不僅是現實周遭物的再現,還有意向主體的意識非現實的示現,因此表達包括非現實的表象和再現,是意識的構成。文學作品的作者選擇意向對象以及以某種文學作品作為表述的方式就已經有主體意識的參與,意向主體的意識透過文學作品的語言表現出來。
而〈詩大序〉言:「詩言志。」海德格亦指出「詩」與「思」是近鄰,可見詩作為意識表述之文類的基本弁遄A故本文以詩作來作為文學作品意識表述的討論範圍,以「詩」的特質凸顯意識與表述的文學作品弁遄C
而時間是生命主體基本的界域之一,本文將研究範圍限定於「時間」主題的意識表述,得以釐清「生命」在文學作品中的時間感知、時間想像及時間表述。
在選定「詩」與「時間」的作為本文研究的範圍後,本文繼而設定以楊牧的詩作作為討論對象,並定副標題為「楊牧詩中的生命時間意涵」,主要考量是楊牧詩作具有成熟的個人風格,及楊牧長期經營詩的創作,作品的質量相當豐富,可以進行分析評論的資料相對充足,另一方面楊牧在文學創作上長期經營「生命時間意識」的表述。本文希望能闡明楊牧詩作中其存有的意識與表述意涵之間的關係。選定以時間為主題,誚]時間較為抽象而且與存有關係密切,人所意識到表述到的事物都難免與時間相涉,而楊牧詩作長年經營於時間的主軸,作品具一定數量及質量,且歷來眾多詩論可供參考、印證,故本文即以楊牧詩作作為討論的文本,範圍界定為楊牧已出版的詩集從《楊牧詩集Ⅰ》、《楊牧詩集Ⅱ》、《完整的寓言》、《時光命題》、《涉事》到《介殼蟲》,希望能藉由本文對時間的討論以闡明存有的意識與表述意涵呈現的關係。
本文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討論生命主體意識對「身體」的時間意識觀察,身體進行表述時除了空間意涵外亦有充滿複雜、豐富的生命時間指涉意涵。第三章以「當下時間的感知」分析楊牧詩作在感受的瞬間所進行的表述。第四章以「跳躍的時間表述:詠史與虛構」為題,主要論述生命主體意識跳脫身體當下存有的時間流去對「歷史時間」進行意向活動並進行表述。第五章討論存有面對死亡懸臨的時間性。第六章訂名為「屬內在時間意識表述」本章分為「純粹時間意識表述」、「時間的想像與指涉」,分別探討隱喻的時間表述與被時間隱喻的表述指涉。第七章為結論,歸納出楊牧在詩作中所呈現的生命時間意涵如何被表述出來,和存有、時間意識以及表述之間的關係,希望能夠釐清楊牧詩中存有在時間流裡透過表述所澄明的生命時間意涵。
none
引用文獻
一、詩集
楊牧:《楊牧詩集Ⅰ》,台北:洪範,1995年。
楊牧:《楊牧詩集II》,台北:洪範,1995年。
楊牧:《時光命題》,台北:洪範,1997年。
楊牧:《完整的寓言》,台北:洪範,1998年。
楊牧:《涉事》,台北:洪範,2001年。
楊牧:《介殼蟲》,台北:洪範,2006年。

二、西方翻譯著作
聖奧斯定(Augustine, St.)著,應楓譯:《懺悔錄》、台中:光啟,1976年。
柏格森(Bergson, H. L.)著,張君譯:《物質與記憶》,台北:先知,1976年。
柏格森(Bergson, Henri)著,諾貝爾文學奬全集編譯委員會譯:〈創化論〉收錄於《柏格森》,台北:書華,1981年。
柏格森(Bergson, H. L.)著,李斯等譯:《創造進化論》,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6年。
柏格森(Bergson, H. L.)著,吳士棟譯:《時間與自由意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約翰.柏格(Berger, John)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2005年。
德穆・莫倫(DErmont moram)著、蔡錚雲譯:《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2005年。
米.杜夫海納著,韓樹站(Dufrenne, Mikel)譯:《審美經驗現象學》,北京:文化藝術,1996年。
狄爾泰(Dilthey, Wilhelm)著:《詩的偉大想像》,轉引自劉小楓:《詩化哲學》,山東:山東文藝出版杜,1987年。
Eisenstein著,黃鐘秀譯:《艾森斯坦──蒙太奇之父》,台北:北辰文化,1987年。
歐肯(Eucken,Rudolf)、柏格森(Bergson, Henri)著,李斯等譯:《諾貝爾獎文集》,北京:時代文藝,2006年。。
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Gadamer, Hans-Georg)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胡塞爾(Husserl, Edmund)著,張憲譯:《笛卡兒的沉思: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1992年。new window
艾德蒙特.胡塞爾(Husserl, Edmund)著,倪梁康譯:《邏輯研究.第一卷,純粹邏輯學導引》,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胡塞爾(Husserl, Edmund)著,李幼蒸譯:《純粹現象學通論》,台北:桂冠,1994年。new window
胡塞爾(Husserl, Edmund)著,倪梁康編:《胡塞爾選集(上)》,上海:三聯書局,1997年。
胡塞爾(Husserl, Edmund)著,倪梁康編:《胡塞爾選集(下)》,上海:三聯書局,1997年。
艾德蒙特.胡塞爾(Husserl, Edmund)著,倪梁康譯:《邏輯研究.第二卷,第
一部份 現象學與認識論研究》,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埃德蒙德.胡塞爾(Husserl, Edmund)著,倪梁康、張廷國譯:《生活世界現象學》,上海:譯文出版,2002年。new window
馬丁.海德格(Heidegger, Martin)著,孫周思興譯:《走向語言之途》,台北:時報,1993年。
馬丁.海德格(Heidegger, Martin)著,孫周興譯:《林中路》,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馬丁.海德格(Heidegger, Martin)著,王慶節、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台北:桂冠,1994年。
海德格爾(Heidegger, Martin)著,郜元寶譯:《人,詩意地安居-海德格爾語要》,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5年。
海德格爾(Heidegger, Martin)著,郜元寶譯:《人,詩意地安居》,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馬丁.海德格爾(Heidegger, Martin)著,歐東明譯:《時間概念史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黑格爾(Hegel, G. W. F.)著,朱孟實譯:《美學〈二〉》,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羅曼.英加登(Ingarden, Roman)著,張振輝譯:《論文學作品》,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羅曼.英加登(Ingarden, Roman)著,陳燕谷、曉未譯:《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台北:商鼎,1991年。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著,劉北成等譯:《言語與現象》,台北:桂冠,1998年。
克勞斯.黑爾德(Klaus,Held)著,靳希平、孫周興、張燈、柯小剛譯:《時間現象學的基本概念》,上海:譯文,2009年。
朱光潛譯(未標明作者,應為[德]萊辛(Lessing,G.E.)):《詩與畫的界限》,板橋:駱駝出版社,無標明出版年。
沙特(Sartre,J. P.)著、陳宣良等譯:《存在與虛無(上)》,台北:桂冠,1990年。沙特(Sartre,J. P.)著、陳宣良等譯:《存在與虛無(下)》,台北:桂冠,2002年。
莫里斯.梅洛-龐蒂(Merleau-Ponty, Maurice)著,楊大春等譯:《行為結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new window
莫里斯.梅洛-龐蒂(Merleau-Ponty, Maurice)著,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2005年。
梅洛・龐蒂(Merleau-Ponty, Maurice)著,王東亮譯:《知覺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學結論》,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莫里斯.梅洛-龐蒂(Merleau-Ponty, Maurice)著,姜志輝譯:《符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莫里斯.梅洛-龐蒂(Merleau-Ponty, Maurice)著,楊大春譯:《世界的散文》,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new window
莫里斯.梅洛-龐蒂(Merleau-Ponty, Maurice)著,楊大春譯:《哲學贊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new window
梅洛龐蒂(Merleau-Ponty, Maurice)著,龔卓軍譯:《眼與心》,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7年。
帕特里夏.奧坦伯德.約翰遜(Patricia Altenbernd Johnson)著,何衛平譯:《伽達默爾》,北京:中華,2003年。
羅伯.索科斯基(Robert,Sokolowski)著、李維倫譯:《現象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4年。
叔本華(Schopenhauer)著,陳曉南譯:《叔本華論文集》,台北:新潮文庫,1975年。
丹尼爾.托馬斯.普里莫茲克(Primozic, Daniel Thomas)著,關群德譯:《梅洛-龐蒂》,北京:中華,2003年。
拉瓦爾(Lawall,Sarah N.)、馬伯樂(Magliola ,Robert R.)著、李正治譯:《意識批評家:日內瓦學派文學批評導論》,台北:金楓,1987年。

三、論述專著
尤純純:《重塑現代詩:羅門詩的時空觀》,台北:文史哲,2003年。
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之研究》,台北:花木蘭,2007年。new window
王謙先:《莊子集解》〈秋水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王魯湘等編譯:《西方學者眼中的西方現代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王隆升:《宋詞的登望意識與境界》,台北:文津,1998年。
王子銘:《現象學與美學反思》,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司馬遷原著:《新校史記三家注》,台北:世界,1993年。
朱光潛:《詩論》,台北:萬卷樓,1993年。
朱光潛:《詩論》,台北:萬卷樓,1993年。
朱哲:《先秦道家哲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余光中:《掌上雨》,台北:大林,1978年。
余德慧:《詮釋現象心理學》,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2001年。new window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2007年。new window
阮元刻本:《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
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1985年。new window
紀昀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1985年,第1330冊。
汪祖華:《時間的征服》,台北:大眾,1992年。
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匯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汪文聖:《胡塞爾與海德格》,台北:遠流,1995年。new window
汪文聖:《現象學與科學哲學》,台北:五南,2001年。new window
吳國盛:《時間的觀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
孟樊主編:《當代台灣文學批評大系‧新詩評論卷》,台北:正中,1998年。
李清筠著:《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台北:文津,2000年。new window
呂怡菁:《流動與靜止──從空間感知方式論「神韻」詩朦朧間隔的審美特質》,臺北:木蘭花出版社,2007年。new window
周伯乃選譯:《存在主義與現代文學》,台北:立志,1970年。
房玄齡:〈羊祜列傳〉,《晉書》,台北:鼎文,1979年。
吳國盛:《時間的觀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林明德:《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夏昭炎:《意境概說──中國文藝美學範疇研究》,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年。
倪梁康:《現象學及其效應:胡塞爾與當代德國哲學》,北京:三聯,1994年。
倪梁康:《意識的向度:以胡塞爾為軸心的現象學問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郭象注:《莊子》,台北:藝文,1990年。
酗S方:《時間的影跡》,台北:秀威資訊,2006年。
馬大康、葉世祥、孫鵬程:《文學時間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高宣揚:《存在主義》,台北:遠流,1993年。new window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微觀詩史初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年。
陳天機、創荈部B關子尹主編:《系統視野與宇宙人生》,香港:商務,1999年。
陳芳明:《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年。
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3年。new window
陳怡菁:《文化尋根與歷史定位──現代詩中的海洋文化軌跡》,台北:文津,2006年。
陳清俊:《盛唐時空意識研究》,台北:花木蘭,2007年。
張旺山:《狄爾泰》,台北:東大圖書1986年。
曾霄容:《時空論》,台北:青文,1972年。
夏婉雲:《童詩的時空設計》,台北:富春,2007年。
張雲鵬、胡藝珊著:《現象學方法與美學》,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338卷,頁3785。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編:《臺灣前行代詩家論》,台北:萬卷樓,2003年。
勞承萬:《審美中介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1982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喻守真:《唐詩三百首詳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台北:三民,1984年。
鄭金川:《梅洛——龐蒂的美學》,台北:遠流,1993年。
鄭慧如:《身體詩論》,台北:五南,2004年。
熊偉編:《現象學與海德格》,台北:遠流,1994年。
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蔡美麗:《胡塞爾》,台北:東大,2007年。
蕭統:《文選》,台北:京漢文化影印清.胡克家覆宋淳熙本,1983年。
戴昭銘:《文化語言學導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年。
降大任:《詠史詩注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頁490。
賴芳伶:《新詩典範的追求》,台北:大安,2002年。
簡政珍:《詩心與詩學》,台北:書林,1999年。
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台北:漢光,1989。new window
蘇宏斌:《現象學美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台北:文津,2000年。new window
龍協濤:《文學解讀與美的再創造》,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龔卓軍著:《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台北:心靈工坊,2006年。new window

四、期刊、單篇論文
李杰:〈中國詩歌裡的時間意識〉,《學術探索》,第10期,2004年10月,頁117。
汪天文:〈時間概念的哲學透視〉,《江西社會科學》(哲學研究),2003年第6期,頁22。
邱建國:〈論詩的時空轉換及審美效應〉,《韶關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1期,1994年3月,頁63-67。
尚永亮:〈自然與時空──漫議中國古代時空觀與文學表現〉,《荊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1期,頁12-13。
馬大康:〈向死而生:悲劇的時間結構〉,《學術月刊》, 2009年5月第41卷5月號,頁95-102。
馬大康:〈論文學時間的獨特性〉,《文藝理論研究》,1990年第5期,頁22-29。
班瀾:〈論中國古代詩歌的詩性時空〉,《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總第123期第5期,2000年9月,頁69-75。
郭善芳:〈時空隱喻的認知學分析〉,《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5期,2007年9月,81-84。
曾珍珍:〈生態楊牧──析論生態意象在楊牧詩歌中的運用〉,《中外文學》,第31卷,第8期,2003年1月,頁161。new window
張堯均:〈時間性與主體的命運──從時間為度看主體的嬗變〉,《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頁94-95。
游喚:〈時間與動作在詩中的作用〉,《台灣詩學季刊》第9期,1983年12月,頁139。new window
賴芳伶:〈楊牧山水詩中的深邃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現代詩研討會編輯委員主編:《現代詩語言與教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頁359。
酗S方:〈主體的重構:論賈誼憑弔屈原的深層意涵〉,《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999年1月第37期,頁5。
曾珍珍:〈從神話構思到歷史銘刻〉,《第二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花蓮縣文化局,1990年,頁36。
楊雲香:〈審美流變與時間〉,《殷都學刊》,第1期,2000年,頁82-85。
雷恩海:〈詠史詩淵源的探討暨詠史詩內涵之界定〉,《貴州社會科學》,1996年,第4期,總第142期,頁70-74。
簡政珍:〈意象的「發現」與「發明」〉,《創世紀》,2004年3月第138期,頁28。
夏臘初:〈論柏格森「心理時間」對意識流小說的關鍵性影響〉,《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頁89-95。
龔卓軍:〈身體感:胡塞爾對身體的形構分析〉,《應用心理研究》,2006年3月第29期,頁172。new window



五、學位論文
王禮平:〈存在的吶喊──綿延與柏格森主義〉,復旦大學外國哲學博士論文,2005年。
李秀容:〈楊牧詩介入與疏離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中國文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何雅雯:〈創作實踐與主體追尋的融涉:楊牧詩文研究〉,國力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林婉瑜:〈楊牧《時光命題》語言風格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宋維科:〈高達美與傳統:哲學詮釋與修辭學關聯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new window
林慧如:〈海德格晚期沉思性反思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new window
孫偉迪:〈楊牧詩的音樂性研究〉,國立成奶j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徐培晃:〈楊牧詩風的遞變過程〉,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慧平:〈時間之流與權力意志〉,廈門大學外國哲學碩士論文,2002年。
彭進寶:〈意識與時間》,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鄔昆如:〈胡塞爾自我學研究──從笛卡兒的「我思」到胡塞爾的意說〉,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1年。
謝雪梅:〈虛構敘事中時間的分形〉,浙江大學文藝學博士論文,2006年。
劉亞蘭:〈可見的與不可見的:梅洛龐蒂視覺哲學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學,1993年。new window
簡文志:〈楊牧詩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龔卓軍:〈身體與想像的辯證:尼采、胡塞爾、梅洛龐蒂〉,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