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詮釋現象心理學方法論之整理與補充
書刊名:本土心理學研究
作者:方格正李佩怡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Fang, Ko-chengLi, Pei-yi
出版日期:2016
卷期:46
頁次:頁121-148
主題關鍵詞:方法論詮釋現象學詮釋現象心理學質性研究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Hermeneutic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MethodologyQualitative research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29
  • 點閱點閱:20
以詮釋現象學為研究取向的心理學質性研究日益增加,在方法學上本土研究者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路。本文以余德慧( 2001)所撰之《詮釋現象心理學》以及高達美( Gadamer)《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 2013)二書為立基,試圖闡述詮釋現象心理學之本體論、知識論與方法。 在本體論上,詮釋現象心理學推崇語言的主體性,人因為語言得以明白自身的經驗,語言超越工具,是先於人而存在的主體,人在語言給的範疇之中開拓其理解。在知識論上本文闡述了詮釋學經驗之歷史性、辯證性以及詮釋的目標,並在質性研究的脈絡下反思研究者與受訪者之經驗,以及研究中所獲得知識之內涵。在方法的部分,本文主張詮釋不是有待執行之步驟,而是人存有之方式,研究的目的不在於發現客觀不變的知識,而是開顯不同視域背後之豐富世界。最後本文亦對於研究者如何呈現其理解提出建議。 質性研究的嚴謹性不應僅體現於方法,在此之前更應對於自身所採取的本體論與知識論予以反思,才能釐清所獲得知識之本質。
In this article, we aimed to establish 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for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applying Heidegger’s and Gadamer’s perspectives. We explored how people understand the world, the role of language, and how researchers interpret life experiences. We suggested that understanding is a way of being instead of a method of research. The quality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does not simply depend on the analytic strategy applied; researchers also need to reflect on the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they applied.
期刊論文
1.李維倫、賴憶嫺(20090300)。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275-3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維倫(20040600)。以置身所在做為心理學研究的目標現象及其相關之方法論。應用心理研究,22,157-2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錚雲(20060300)。現象學心理學的理論與應用 (第二部份):實徵與詮釋兩種應用模式系譜上的對照。應用心理研究,29,53-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高淑清(20011200)。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方格正(2014)。年輕成人罹癌康復後生命經驗之詮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Heidegger, Martin、Stambaugh, Joan(1996)。Being and Time。Albany,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new window
2.Gadamer, H.、洪漢鼎(2013)。真理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Heidegger, M.、孫周興(1994)。林中路。台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Heidegger, Martin、孫周興(1993)。走向語言之途。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Palmer, Richard E.、嚴平(1992)。詮釋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榮華(2011)。高達美詮釋學:《真理與方法》導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余德慧(20010000)。詮釋現象心理學。臺北:心靈工坊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Lincoln, Y. S.、Guba, E. G.(1999)。Establishing trustworthiness。Qualitative research。London:Sage。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