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誰在想像建構「臺灣特性」?--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展覽策略探討
書刊名:現代美術學報
作者:呂佩怡
作者(外文):Lu, Pei-i
出版日期:2001
卷期:4
頁次:頁125-151
主題關鍵詞:威尼斯雙年展臺灣展覽策略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376
  • 點閱點閱:84
在後90年代,臺北市立美術以較為積極的策略周將臺灣的當代藝術推向國際,其中以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最具代表性。 本論文將以新博物館學中「展覽的詩學與政治學」方法,分析1995、1997、1999年的尼斯雙年展臺灣館,以了解展覽的建構、篩選、與詮釋。經分析探應後發現在這些國際展覽中際政治延伸至文化範籌是明顯易見的。再者,整體的展覽運作是依賴西方結構與價值標準進行,並策略性的結合西方評審或策展人的「共犯結構」,其背後的理由在於臺灣主體性的匱乏與信心的不足。我們與際評審或策展人共同架構展覽,用一種文化想像想像一個國際大展的需要,並依賴國際評審、策展人等來決定我們該提出什麼樣的菜色,才能在此一國際饗宴之中被關注。
In Post-90s,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adopts some more active strategies in pushing Taiwanese contemporary art into the global world of Art. The Taiwanese Pavilion at the Venice Bienni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sample. In my thesis, I used the method of “poetic and politics of exhibition” in New Museology to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the proces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exhibitions. The case studies include 1995、1997、1999 The Taiwanese Pavilion at the Venice Biennial. The analysis clearly shows that politics extends its power to the culture realm. Furthermore, the exhibition, as a whole, depends on the western structure and value while strategically combined with the “accomplice structure” of the western curators and judges. The reason lies in a void of identity and lack of confidence as the Taiwanese. Only when the western curators and our artists use their culture imagination to visualize the need of th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then, depend on the western judges as well as curators to decide which styles should Taiwanese artists present, could we possibly recove attention in the global community.
期刊論文
1.石瑞仁(1997)。建構膽識、去除膽怯--從威尼斯雙年展看國際參展作業的一些問題。山藝術,86,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胡永芬(19950600)。期待自我的發聲--縱觀臺灣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事件始末。雄獅美術,292,60-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永芬(1997)。台灣的策展者在那裡?--從近兩屆威尼斯雙年展評選過程談起。山藝術,86,81-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胡永芬(1997)。遊戲規則的變與不變。山藝術,86,85-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陸蓉之(1992)。台灣當代藝術:本土意識的濫觴。炎黃藝術,34,28-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海鳴(199503)。本土意識、文化認同及臺灣當代藝術之脈動。藝術家,40(3)=238,227-2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梅丁衍(19971000)。世紀末亞洲當代藝術對話的開始--兼談臺灣當代藝術的國際化。山藝術雜誌,91,98-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光興(19940700)。帝國之眼:「次」帝國與國族--國家的文化想像。臺灣社會研究,17,149-2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伯欣(20001200)。九○年代後期當代藝術策展的論述形構:兼論臺灣美術主體位置的流變。中外文學,29(7)=343,4-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Harrison,Julia D.、黃正儒、高忠義(19950700)。1990年代的博物館理念。博物館學季刊,9(3),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侯俊明(1995)。威尼斯雙年展參展日記。雄獅美術,293,97-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995)。評審團報告書。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杜正勝(1997)。一個史觀的誕生。當代,120,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梅丁衍(1997)。本土化VS.國際化──文化功能的意識型態探討。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徐格麟(1999)。意亂情迷──第48屆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甄選側記。現代美術,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高千惠(1998)。傾城之戀──後90年代亞洲熱浪下的區域慾望與策展意識。藝術家,278,344-3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高千惠(1999)。國音蕩蕩‧錢搪泱泱──從臺灣之文化觀,看臺灣館味與國際交流。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999)。傾向:文學人文季刊。傾向:文學人文季刊,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遙亦(1997)。從「貧窮」撤退──第47屆威尼斯雙年展。現代美術,73,2-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漢昌(1994)。本土化與國際化──林惺嶽、鄭勝天對談兩岸藝術。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謝東山(1995)。從威尼斯雙年展談臺灣藝的未來。雄獅美術,2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藝術家雜誌(1995)。由威尼斯出發躍登國際舞臺。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藝術家雜誌(1999)。石瑞仁策展今年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藝術家雜誌(1998)。探討展覽的策略運用。藝術家雜誌,279,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羊文漪(1995)。另一種觀看角度-承辦「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問答。藝術家雜誌,319-3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吳瑪俐(1996)。每個展覽都可以成為歷史-專訪羊文漪。藝術家雜誌,278-2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台灣省立美術館(1999)。發現亞洲藝術新航線--亞洲美術策展人會議論文集。亞洲美術策展人會議。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臺灣省立美術館(1998)。1998全球華人策展人會議文集。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羊文漪(1998)。前現代化與類國際化情境─從臺灣官辦展之定位與官方角色談起。1998第一屆全球華人美術策展人會議文集。臺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2-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呂清夫(1991)。藝術本土化與現代思潮之研究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惺嶽(1998)。藝術的展覽與展覽的藝術--試論策展人角色及功能。1998全球華人美術策展人會。臺中。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高名潞(1999)。後國家主義時代與當代華人藝術的位置。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元茜(1999)。臺灣如何與他者交流。臺灣省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陸蓉之(1991)。臺灣地區當代藝術本土風格語彙的演變2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倪再沁(1999)。從「發現亞洲藝術新航線」出發──「亞洲美術策展人會議」序。臺中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謝東山(1998)。臺灣近百年藝術論術與美術發展、官方政策之關係研究〈上〉:清末年間至1936年。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錦華(1999)。性別的美學/政治:九〇年代台灣女性藝術展覽批評意識初探(碩士論文)。臺南藝術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玉燕(2000)。臺灣美術本土化批評意識之研究:1990-1999年(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呂佩怡(2000)。後九〇年代臺北市立美術館國際策展的「本土╱國際」策略探討(碩士論文)。臺南藝術學院,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長俊(1999)。臺灣藝評研究:1997-1998。臺北: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oehmer, Elleke、盛寧、韓敏中(1998)。殖民與後殖民文學。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呂理政(1993)。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傅大為(1991)。知識與權力的空間--對文化、學術、教育的基進反省。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Jenks, Chris(1998)。文化。文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Weil, S. E.(1995)。A Cabinet of Curiosities: Inquiries into Museums and Their Porspects。Washington and London。  new window
7.王寧、薛曉源(1998)。全球化與後殖民批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葉玉靜(1994)。台灣美術中的台灣意識:前九〇年代「台灣美術」論戰選集。台北: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胡元梓、薛曉源(1998)。全球化與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葉啟政(1991)。制度化的社會邏輯。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臺灣社會。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俞可平、黃衛平(1998)。全球化的悖論:全球化與當代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田志立(1998)。21世紀中華經濟區。臺北:立緒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Bocock, Robert、田心喻(1994)。文化霸權。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Hobsbawm, Eric John Ernest、李金梅(1997)。民族與民族主義。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黃光男(1998)。美術館廣角鏡。臺北市:藝術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Said, Edward W.、王志弘、王淑燕、郭菀玲、莊雅仲、游美惠、游常山(1999)。東方主義。臺北:立緒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Kaip, I.、Christine, M. K.、Steven D. L.(1992)。Museums and Communities: the Politics of Public Culture。Washington: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new window
19.朱耀偉(1994)。後東方主義--中西文化批評論述策略。臺北板橋:駱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Beck, Ulrich、孫治本(1999)。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黃光男(1999)。博物館新視覺。台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謝東山(1995)。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台北市: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周英雄、劉紀蕙(20000000)。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漢寶德(20000000)。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臺北:田園城市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謝東山(19960000)。殖民與獨立之間:世紀末的臺灣美術。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張京媛(1995)。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盧建榮(19990000)。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簡瑛瑛(19970000)。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臺北:立緒。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劉紀蕙(20000000)。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臺北:立緖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文化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Foucault, Michel、劉北成、楊遠嬰(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廖炳惠(19940000)。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王明珂(19970000)。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南條史生(1998)。羊皮紙式的都市多重論。1998臺北雙年展:欲望場域。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全球化與世界。全球化與世界。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1998)。解殖與民族主義。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臺北市立美術館(1998)。98臺臺北國際雙年展亞洲當代藝術國際研討會。98臺臺北國際雙年展亞洲當代藝術國際研討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本間正義(1994)。臺北美術雙年展評審感言。1994 年臺北現代美術雙年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石瑞仁(1993)。從耳目到心靈的藝術引渡。臺北現代美術 I。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羊文漪(1997)。聚合與裂生:臺灣三位藝術家展。1997年威尼斯雙年展聚合與裂生:臺灣三位藝術家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1995)。臺北藝術。臺北藝術。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2000)。重繪地平線:當代國際傳播全球與本土趨向的思辯。重繪地平線:當代國際傳播全球與本土趨向的思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佩特里尼(1995)。臺灣藝術中的「新斷片」。臺灣藝術。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林伯欣(1999)。臺灣的主張:世紀末當代藝術策展的焦慮與幸福。第一屆帝門藝術評論徵文獎。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林曼麗(1999)。通往開放─第四十八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第四十八屆威尼斯雙年展:全然開放臺灣館─意亂情迷:臺灣藝術三線路》專輯畫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高名潞(1998)。我們做不作國際拼盤上的「春捲」:西方消費文化對於中國社會主義陣營造成的衝擊。臺灣藝評研究:1997-1998。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黃俊傑(1995)。邁向二十一世紀的臺灣新文化──內涵、問題與前瞻。戰後臺灣的轉型與發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黃俊傑(2000)。臺灣的意識與臺灣文化。臺灣的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黃海鳴(1999)。90年代臺灣藝術。第四十八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意亂情迷──臺灣藝術三路線。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黃海鳴(1992)。談第一屆雙年展。1992臺北現代美術雙年展專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黃海鳴(1997)。臺灣當代藝術家:虛擬聯結‧批判‧歸復──共時交織的三種現象。臺灣‧臺灣:面‧目‧全‧非 。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蔣勳(1988)。新展望──評審感言。1988中華民國現代美術新展覽專輯。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羅金義、王章偉(1997)。奇蹟背後──解構東亞現代化。奇蹟背後──解構東亞現代化。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Duncan, Carol(1998)。文明的儀式:公共美術館之內=Civilizing Rituals: Inside Public Art Museum。文明的儀式:公共美術館之內=Civilizing Rituals: Inside Public Art Museum。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Pedrini, Enrico(1995)。臺灣藝術中的「新斷片」。臺灣藝術。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Lidchi, p.。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and Signifying Practice。The Poetic and the Politics of Exhibition Other Cultures。  new window
57.West, Bob(1992)。The Museum Time Machine - Putting Cultures on Display, Routledge。The Museum Time Machine - Putting Cultures on Display, Routledge。New York。  new window
其他
1.李維菁(19950331)。台灣美術要靠外國人評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維菁(1195)。耳語飛舞:威尼斯雙年展名單出爐,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蕭瓊瑞(1994)。為誰而畫?為何而畫?─戰後臺灣美術與環境的互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振逢(1998)。全球化、文化認同和民族主義。全球化與後殖民批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呂清夫(1997)。台灣藝術的本土意識、個人主義與載道傾向。台灣:台灣/面.目.全.非。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明明(1995)。重塑人的圖跡--威尼斯雙年展與黃志陽的「貟形」系列。台灣藝術。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柯應平(1999)。世紀末台灣美術「本土化」潮勢的省思與批判--從整合論述、創作、策展的內在基調談起。第一屆帝門藝術徵文獎。台北: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謝東山(1996)。台灣當代藝術的創作意識。殖民與獨立之間 : 世紀末的臺灣美術。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蕭瓊瑞(1999)。從激情批判到沉思積澱--台灣當代藝術的世紀末風情(1988-1999)。複數元的視野--台灣當代美術1988-1999。高雄:山藝術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岩瀏功一(2000)。日本文化在亞洲:全球本土化現代性的「芳香」?。重總媒介地平線:當代國際傳播全球與本土趨向的思辯。台北:亞太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