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通俗作為一種位置:《三六九小報》與1930年代臺灣的讀書市場
書刊名:中外文學
作者:柳書琴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u, Shu-chin
出版日期:2004
卷期:33:7=391
頁次:頁19-55
主題關鍵詞:三六九小報蘭記圖書部漢文讀書市場傳統文人通俗文學San liou chiou tabloidLan chi publishing houseChineseReading marketTraditional clerisyPopular litera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4) 博士論文(4) 專書(6)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28
  • 點閱點閱:217
日據時期漢文問題以及通俗文藝問題,不止是一個本土問題,更且是一個中/日/台之間的跨國問題,它牽涉到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壓迫、抵抗及流動問題。在新舊文學論戰熱戰漸歇的1930年代,台灣出現了第一份漢文通俗文藝雜誌。傳統文學者如何透過通俗雜誌《三六九小報》的創立,整合、發掘並動員其文化資本?《三六九小報》通俗文藝的經營,就傳統文藝的現代轉化或就台灣文化主體的建構而言,具有什麼意義?本文企圖透過台灣當時通俗文藝的生產/消費狀況以及漢文讀書市場概況,說明傳統文人對當時的文化狀況及讀書市場需求,有其務實性的判斷,故而能夠採取發行通俗雜誌的策略,將「漢文」與他們一再被新文學者批評為遠離大眾的「大眾」嫁接起來。筆者認為,《三六九小報》的成就,是以通俗文藝為策略的殖民地漢學、漢文以及漢文文藝在整合、維繫、更新與轉化上的一次敗部復活;其結果強化了傳統文人與漢文讀者之間的穩固性,持續開發、培育新世代漢文讀者,正式開創了台灣通俗文藝的場域。面對殖民主義文化改造的強勢侵略時,《三六九小報》據於一種「俗」(通俗)而不「同」(同化)的位置,以漢文文藝、通俗雜膾的走向,發揮整合某些本土文化資本的效應,在台灣文化主體的整備、建構上產生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影響。
期刊論文
1.連橫(1932)。雅言。三六九小報,1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榮鐘(1932)。發刊詞。南音,創刊號,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葉榮鐘(1932)。卷頭言--「大眾文藝」待望。南音,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毛文芳(20041200)。情慾、瑣屑與詼諧--「三六九小報」的書寫視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6,159-2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朝琴(1923)。續漢文改革論。臺灣,4(2),2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27)。公學校的漢文教授和舊式的臺灣書房。臺灣民報,147,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梗(1924)。討論舊小說的改革。台灣民報,2(17),15-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呈聰(19230101)。論普及白話文的新使命。臺灣,4(1),12-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方孝謙(19950400)。如何研究象徵霸權理論與經驗的探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8,27-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美娥(19970900)。日治時代臺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臺灣風物,47(3),43-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克夫(1934)。清算過去的誤謬─確立大眾化的根本問題。臺灣文藝,2(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929)。文藝雜誌將發刊,注重大眾的興味。臺灣民報,28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克夫(1932)。祝「南音」的產生並將來的希望。南音,1(2),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毓文(1932)。祝「南音」發刊並將來。南音,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黃美娥(2003)。二十世紀初期臺灣通俗小說的女性形象─以李逸濤在《漢文臺灣日日新報》的作品為討論對象。二十世紀臺灣男性書寫的再閱讀 : 完全女性觀點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柳書琴(2003)。從官製到民製:自我同文主義與興亞文學(Taiwan, 1937-1942)。第一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歷史系合辦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施懿琳(2002)。民歌采集史上的一頁補白--蕭永東在《三六九小報》的民歌仿作及其價值。第三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美娥(2004)。文學現代性的移植與傳播: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對世界文學的接受、翻譯與摹寫。臺北。13-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翁聖峰(2002)。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文顏(1979)。台灣詩社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趙勳達(2003)。《臺灣新文學》(1935-1937) 的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淑容(2001)。一九三0年代鄉土文學.臺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柯喬文(2003)。《三六九小報》古典小說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中島利郎(2003)。19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1930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孔慶東(1998)。超越雅俗─抗戰時期的通俗小說。超越雅俗─抗戰時期的通俗小說。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俊雅(1997)。臺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1895-1945年之古典詩歌。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連橫(1977)。臺灣詩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95)。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臺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芳明(2004)。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臺北:麥田:文建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Bourdieu, Pierre、Wacquant, Loïc J. D.、李猛、李康、鄧正來(1998)。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中央編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河原功、莫素微(2004)。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展開--與日本文學的接點。台北:全華科技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Bonnewitz, Patrice、孫智綺(2002)。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孫經緯(199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歷史詞典。〈馬克思恩格斯選集〉歷史詞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王開運(1930)。幸盦隨筆,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刀水(1930)。發刊小言,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KA生(1932)。讀民報文藝時評書後,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小丑(1934)。靜室小言,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蕭永東(1931)。消夏歪詩話,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乃俠(1931)。祝三六九小報創刊一週年,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幸盦(1930)。釋三六九小報,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河原功(2001)。解說「臺灣出版警察報」,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許子文(1932)。祝三六九小報第二回紀念日,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培豐(2004)。大眾的爭奪:《送報伕》.「國王」.《水滸傳》,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石輝(1930)。怎樣不提倡鄉土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絜廬(1935)。小說家之壽命,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蔡培楚(1931)。芳圃閒話,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趙雲石(1931)。童年高科,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頑固生(1933)。黃得時的一九三二年臺灣文藝撿討的檢討,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煙虎(1935)。喫煙室,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蕉麓(1932)。祝三六九小報二週年,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魯(1934)。祝三六九小報重刊,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贅仙(1931)。開心文苑,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黛峰過來人(1932)。雞窓小話,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雙木生(1931)。題三六九小報,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