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人權教育發展的文化探究:特殊性與普世價值的對話
書刊名:教育學報
作者:湯梅英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ang, Mei-ying
出版日期:2009
卷期:37:1/2
頁次:頁29-56
主題關鍵詞:臺灣人權教育儒家文化人權普世價值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63
  • 點閱點閱:43
本文主要目的是以台灣人權教育發展為例,探究儒家文化與人權普世價值的接榫,提供普世倫理與特殊文化之間互動、對話的例證。討論的重點包括:一、從儒家所建構的人倫社會、道德論述以及「義務語言」與「權利語言」互相涵攝的觀點,探討儒家傳統與人權理念若合符節之處。二、我們習以為常認定儒家重視差序格局、義務導向、集體重於個人的說法,可能是攙雜了統治階級的「權力」論述;並以漢武帝獨尊儒術及台灣實行「文化復興運動」為例,說明統治者將儒家視為維護既得利益的工具,把它變作國家意識形態機器的「變形」儒家。三、以台灣政治民主化歷程、公民社會蓬勃發展及中小學校園推動人權教育等例證,說明儒家文化與人權普世價值之間確實存在接軌與對話的空間。最後,總結在學校場域推動人權教育,重要關鍵在於反思「權力」滲透的文化、價值,挑戰涉及「權力」操控的結構與運作,尋找人權普世性與文化特殊性之間會通、接軌的可能。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search for common understandings of human rights in Taiwanese social context embedded in Confucian cultural heritages from the practice of implementing human rights education in schools. Through engaging in a dialogue between the universality of human rights and Confucian values, it is hoped to find a 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s of human rights within the context of particular cultural heritages and yet to reflect the universal applicability of this way of understanding.
期刊論文
1.沈清松(19880100)。原始儒家與民主思想。東方雜誌,21(7),12-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立夫(199107)。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工作略述。中央月刊,38-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彭昱融(2009)。民主深化:公民社會在台灣怒放。天下雜誌,427,84-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湯梅英(20050500)。人權教育師資培育工作之推動與困境。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 教育類,36(1),189-2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湯梅英(19990200)。人權教育理論與實際--以教師工作坊為例。初等教育學刊,7,173-1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金觀濤、劉青峰(19991200)。近代中國「權利」觀念的意義演變--從晚清到「新青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2,209-2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愛娥(19991200)。中國法律思想中的人權理念--著眼於其對臺灣社會法律意識的可能影響。政大法學評論,62,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但昭偉(2009)。中國傳統思想、西方教育哲學與台灣人權教育的經驗。亞洲人權教育與公民教育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1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廣柏(2001)。新譯明夷待訪錄。台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克勤、林宛瑩(1999)。戰後國民政府與儒家思想:西學為體、中學為用?。台灣的文化發展:世紀之交的省思。台北: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淇瀁(2001)。美麗島:台灣「黨外」報業政治傳播路徑的歷史分析。邁向21 世紀的台灣民族與國家論文集。台北:黑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俊傑(1995)。戰後台灣的社會文化變遷:現象與解釋。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正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Durkheim, E.(2004)。Moral education。Schools and society: A 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education。Belmont, CA:Thomson/Wadsworth。  new window
6.De Bary, William Theodore、陳立勝(2003)。亞洲價值與人權:從儒學社群主義立論。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鴻烈(1987)。中國法律思想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Parsons, Talcott(1951)。Social System。New York:Glencoe, Ill:Free Press。  new window
9.孫哲(1995)。新人權論。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薛化元(19960000)。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1950年代臺灣思想史的一個考察。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羊憶蓉(19940000)。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果顯(20050000)。「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統治正當性的建立與轉變。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台灣行政院新聞局(2000)。台灣的故事:文化篇,http://www.gio.gov.tw/info/taiwan-story/culture/chome.htm, 2009/12/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韓良露(20090403)。溫柔的生活革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明輝(2002)。儒家傳統與人權。傳統中華文化與現代價值的激盪與調融。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倬雲(1998)。台灣文化發展軌跡。台灣的文化發展:世紀之交的省思。台北:台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俊傑(1997)。儒學與人權:古典孟子學的觀點。儒家思想與現代世界。台北:中研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述先(1986)。當代新儒家的探索。文化與哲學的探索。台北: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亦園(1985)。文化建設的若干檢討。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