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當代「中國古典詩學研究」的反思及其轉向
書刊名: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
作者:顏崑陽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an, Kun-yang
出版日期:2012
卷期:53
頁次:頁1-31
主題關鍵詞:中國古典詩學文學本質歷史性主體自體完形結構系統純粹性審美文化社會詮釋視域Traditional Chinese poeticsEssence of literatureHistorical subjectivitySelf-contained unified systemPure aestheticsSocio-cultural interpretive perspectiv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317
  • 點閱點閱:136
期刊論文
1.黃子平、陳平原、錢理群。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文學評論,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顏元叔。現代主義與歷史主義--兼答葉嘉瑩女士。中外文學,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魯迅(192711)。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北新,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顧頡剛(1923)。詩經的厄運與幸運。小說月報,14(3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顏崑陽(199907)。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爲現象。東華人文學報,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振鐸(1922)。整理中國文學的提議。文學旬刊,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葉嘉瑩(19730900)。漫談中國舊詩的傳統。中外文學,2(4),4-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顏崑陽(20110600)。中國古代原生性「源流文學史觀」詮釋模型之重構初論。政大中文學報,15,231-2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顏崑陽(20091000)。從應感、喻志、緣情、玄思、遊觀到興會--論中國古典詩歌所開顯「人與自然關係」的歷程及其模態。輔仁國文學報,29,55-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顏崑陽(20051200)。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清華學報,35(2),295-3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顏崑陽(20100600)。宋代「詩詞辨體」之論述衝突所顯示詞體構成的社會文化性流變現象。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10(1)=15,71-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顏崑陽(20090600)。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的多面向變遷與叢聚狀結構。東華漢學,9,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顏崑陽(20060100)。論先秦「詩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東華人文學報,8,55-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顏崑陽(20080600)。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模式--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淡江中文學報,18,279-3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錦樹(20050700)。抒情傳統與現代性:傳統之發明,或創造性的轉化。中外文學,34(2)=398,157-1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呂正惠(20091200)。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文學--一篇隨筆。清華中文學報,3,273-2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顏崑陽(20091200)。混融、交涉、衍變到別用、分流、佈體--「抒情文學史」的反思與「完境文學史」的構想。清華中文學報,3,113-1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鈴木虎雄、許總(1920)。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文學論。藝文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顏崑陽(2012)。《文心雕龍》做爲一種「知識型」對當代之文學研究所開啓知識本質論及方法論的意義。百年龍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曁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第十一次年會,武漢大學文學院主辦 (會議日期: 201103)。武漢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02)。「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輔仁大學中文系聯合舉辦 。台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郝譽翔(2010)。抒情傳統的重審與再造--論楊牧《奇萊後書》。楊牧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顏崑陽(1996)。論中國詩歌文化中的「託喻」觀念。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研討會。台北:文津出版社。211-2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顏崑陽(2003)。從〈詩大序〉論儒系詩學的體用觀。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87-3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文仁(2007)。近現代中國文學進化史觀的生成與影響(博士論文)。東華大學,臺灣。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蕭繹。金樓子.立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勰。文心雕龍.通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適(1927)。戴東原的哲學。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竇警凡。歷朝文學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傳甲(1986)。中國文學史。台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人(1905)。中國文學史。上海:國學扶輪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吉平平、黃曉靜(1996)。中國文學史著版本概覽。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子平、陳平原、錢理群。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文學史觀。讀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龔鵬程(1983)。試論文學史之研究--以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爲例。古典文學。台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國球(2004)。文學史的書寫型態與文化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葉維廉(1988)。東西比較文學中模子的運用。政府遷臺以來文學研究理論及方法之探索。台北: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袁鶴翔(1988)。他山之石:比較文學、方法、批評與中國文學研究。政府遷臺以來文學研究理論及方法之探索。台北: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周英雄(1988)。結構主義是否適合中國文學研究。政府遷臺以來文學研究理論及方法之探索。台北: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鄭樹森(1988)。結構主義與中國文學研究。政府遷臺以來文學研究理論及方法之探索。台北: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馬格廖拉、周正泰(1989)。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台北:結構群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T.霍克思、陳永寬(1988)。結構主義與符號學。台北:南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佛洛依德、賴其萬、符傅孝(1972)。夢的解析。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Stein, Murray、朱侃如(1999)。榮格的心靈地圖。台北:立緒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宮城音彌、李永織(1969)。精神分析導引。台北:水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毛敏松(1989)。孔子詩學觀的評價。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名著探索。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夢鷗(1959)。文藝技巧論。台北:重光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Veselovsk, Alexander、劉寧(2003)。歷史詩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世界文論》編輯委員會(1993)。文藝學和新歷史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詹明信、劉進(2003)。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文化詩學硏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胡金望(2004)。文化詩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蔣述卓(2005)。文化詩學:理論與實踐。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張孝評(1993)。詩的文化闡釋:關於文化詩學構想。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李咏吟(2003)。詩學解釋學。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童慶炳、王一川、曹衛東(2004)。文化與詩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翁禮明(2007)。禮樂文化與詩學話語。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Schutz, Alfred、盧嵐蘭(1993)。社會世界的現象學。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宋林飛、林端(2003)。社會學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裴子野。雕蟲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顧頡剛(1970)。詩經在春秋戰國間的地位。古史辨(第三冊下編)。台北:明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Moore-Gilbert, Bart、彭淮棟(2004)。後殖民理論。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菲利普.巴格比、夏克、李天綱、陳江嵐(1988)。文化--歷史的投影。台北: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王夢鷗(1964)。文學概論。台北:帕米爾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林傳甲(1910)。中國文學史。廣東:武林謀新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王文仁(20110000)。啓蒙與迷魅 : 近現代視野下的中國文學進化史觀。臺北:博揚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瑪麗.伊凡絲、廖仁義(1990)。郭德曼的文學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林繼中(2000)。文學史新視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王鍾陵(2003)。文學史新方法論。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陳玉堂(1986)。中國文學史書目提要。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哈伯瑪斯、里克爾、海德格等、洪漢鼎(2002)。詮釋學經典文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Giddens, Anthony、趙旭冬、方文(2002)。現代性與自我認同:晚期現代的自我與社會。臺北:左岸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Scholes, Robert、劉豫(1995)。文學結構主義。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Crang, Mike、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2004)。文化地理學。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鈴木虎雄、洪順隆(1972)。中國詩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王夢鷗(1991)。文學概論。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陳平原(1999)。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程正民(2001)。巴赫金的文化詩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Gadamer, H. G.、洪漢鼎(1993)。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臺北市:上海譯文出版社: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Norris, Christopher、劉自荃(1995)。解構批評:理論與應用。台北: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胡榮、王小章、Mead, George Herbert(1995)。心靈、自我與社會:從社會行為主義者的觀點出發。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詹姆斯.施密特、尚新建、杜麗燕(1992)。梅洛龐蒂:現象學與結構主義之間。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宗白華(1985)。美從何處尋。台北:成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Ricoeur, Paul、林宏濤(1995)。詮釋的衝突。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秦賢次(1981)。美學的散步。台北:洪範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李青春(2005)。詩與意識形態:西周至兩漢詩歌功能的演變與中國詩學觀念的生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陳伯海(1995)。中國文學史之宏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Said, Edward W.、王志弘、王淑燕、郭菀玲、莊雅仲、游美惠、游常山(1999)。東方主義。臺北:立緒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鈴木虎雄、許總(1989)。中國詩論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孔恩、傅大為、程樹德、王道還(1985)。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Weber, Max、顧忠華(2005)。社會學的基本概念。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榮格、鴻鈞(1990)。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米歇爾‧傅柯、莫偉民(2001)。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Lewis, Jeff、邱誌勇、許夢芸(2005)。文化研究的基礎。臺北:韋伯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王夢鷗(20090000)。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陶東風(1994)。文學史哲學。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戴燕(2002)。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Smart, Barry、李衣雲、林文凱、郭玉群(1997)。後現代性。臺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Palmer, Richard E.、嚴平(1992)。詮釋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梅家玲(1997)。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Escarpit, Robert、顏美婷(1988)。文藝社會學。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張京媛(1997)。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Barthes, Roland、洪顯勝(1988)。符號學要義。臺北市:南方叢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劉康(1995)。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城邦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梁啟超(1989)。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華正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李正治(1988)。政府遷臺以來文學研究理論及方法之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朱光潛(1982)。西方美學史。臺北:漢京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黃偉倫(20060000)。魏晉文學自覺論題新探。臺北:臺灣學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高辛勇(1987)。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王德威(20110000)。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Bloom, Harold、徐文博(1990)。影響的焦慮:詩歌理論。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王夢鷗(1995)。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何金蘭(1989)。文學社會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Bachelard, Gaston、龔卓軍、王靜慧(2003)。空間詩學。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洪漢鼎(2002)。詮釋學史。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Holub, Robert C.、董之林(1994)。接受美學理論。駱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伊莉莎白.弗洛恩德、陳燕谷(1994)。讀者反應理論批評。駱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Greene, Gayle、Kahn, Coppelia、陳引馳(1995)。女性主義文學批評。駱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Foucault, Michel、王德威(1993)。知識的考掘。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Jameson, Fredric、吳美真(1998)。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黃文吉(1996)。中國文學史書目提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王夢鷗(1984)。文藝論談。臺北:學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魯迅(1927)。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蕭綱(1982)。與湘東王書。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若愚(1981)。中西文學理論綜合初探。中國文學理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顏崑陽(2001)。「文學自覺說」與「文學獨立說」之批判芻論。慶祝黃錦鋐教授九秩嵩壽論文集。台北:洪葉文化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魯迅(1981)。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而已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