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應感、喻志、緣情、玄思、遊觀到興會--論中國古典詩歌所開顯「人與自然關係」的歷程及其模態
書刊名:輔仁國文學報
作者:顏崑陽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en, Kun-yang
出版日期:2009
卷期:29
頁次:頁55-102
主題關鍵詞:自然應感喻志緣情玄思遊觀興會比興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8) 博士論文(5)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18
  • 點閱點閱:124
期刊論文
1.顏崑陽(19980600)。從「言意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清華學報,28(2),143-17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顏崑陽(19940600)。《文心雕龍》「比興」觀念析論。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2,3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顏崑陽(1996)。論中國詩歌文化中的「託喻」觀念。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研討會。台北:文津出版社。211-2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順智(2004)。東晉玄言詩派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蘇轍、陳宏天、高秀芳(2004)。蘇轍集。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鳳翼(1997)。文選纂註。台灣:莊嚴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余英時(1981)。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延銀(2003)。魏晉玄言詩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顧紹柏(1987)。謝靈運集校註。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謝朓、曹融南(1991)。謝宣城集校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釋道原(1984)。景德傳燈錄。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鐵民、王維(2005)。王維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禹錫、瞿蛻園(2005)。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孟浩然、李景白(1988)。孟浩然詩集校注校。四川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彭慶生(1981)。陳子昂詩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蕭統、李善、呂延濟(1979)。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逸、洪興祖(1968)。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嚴可均(1982)。全晉文。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朱自清(1982)。詩言志辨。臺北:源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勰、周振甫(1984)。文心雕龍注疏。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逯欽立(1984)。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澤厚、劉綱紀(1986)。中國美學史。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儲仲君(199607)。劉長卿詩編年箋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弼(1971)。老子註。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朱熹、黎靖德、王星賢(1986)。朱子語類。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韋應物、孫望(2002)。韋應物詩集繫年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馮友蘭(1993)。中國哲學史‧原儒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周裕鍇(1994)。中國禪宗與詩歌。麗文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葛兆光(1987)。禪宗與中國文化。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顏崑陽(20050000)。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黃景進(20040000)。意境論的形成:唐代意境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顏崑陽(19850000)。莊子藝術精神析論。臺北市:華正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牟宗三(1994)。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丁成泉(1995)。中國山水詩史。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張伯偉(2005)。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鍾嶸、王叔岷(1992)。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董仲舒、蘇輿、鍾哲(1992)。春秋繁露義證。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徐復觀(1973)。中國藝術精神。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勞思光(1980)。新編中國哲學史。友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鄭毓瑜(2009)。身體行動與地理種類--謝靈運〈山居賦〉與晉宋時期的「山川」、「山水」論述。遊觀--作為身體技藝的中古文學與宗教。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杜松柏(1976)。語錄公案與詩學。禪學與唐宋詩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