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混融、交涉、衍變到別用、分流、佈體--「抒情文學史」的反思與「完境文學史」的構想
書刊名:清華中文學報
作者:顏崑陽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en, Kun-yang
出版日期:2009
卷期:3
頁次:頁113-154
主題關鍵詞:抒情傳統抒情文學史完境文學史歷史性社會性存在情境Lyrical traditionHistory of lyrical literatureHistory of literature as an integral wholeHistoricalitySocialityField of existen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2) 博士論文(3) 專書(1)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8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38
  • 點閱點閱:158
二十世紀七0年代,旅美漢學家陳世驤提出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說,對台灣及美國學界關於中國文學之特質與歷史的論述,影響非常深遠;而約略同一時期,在大陸學界,被教條化的馬克斯主義,也成為中國文學史書寫的意識形態框架。這兩者都不免片面地簡化中國古代文學多元因素的結構與錯綜變遷的歷程;故本文在反思、批判這類論述之後,另外提出「完境文學史」的理論性構想,開展一種創造性的詮釋視域,期能更切實地重構中國古代文學史。 這一理論性的構想,其基本假定是:文學家乃處於「三重性」的歷史存在與社會存在之情境中生產其文本。第一重是在「地域民族」限定下的存在情境;第二重是在「社會階層」限定下的存在情境;第三重則是在「文學社群」限定下的存在情境;而這三重空間性限定的存在情境,又都受到時間性之「文化傳統」的限定。前二重存在情境,我們稱之為「社會文化存在情境」;後一重存在情境,我們稱之為「文學存在情境」。而不管哪一重存在情境,都是由各種觀念性及經驗性之主客因素,經緯混融、交涉、衍變而構成的整體性情境。對於一個文學家而言,這三重存在情境必然形成靜態結構性的叠合、混融與動態歷程性的交涉、衍變,而最終以符號形式的「文本」表現為可被理解、詮釋的「文學存在情境」。而從「社會文化存在情境」轉化為「文學存在情境」,並表現成符號形式的文本,其關鍵性因素即是「文學心靈」。 「完境文學史」的建構,就是以這一理論為基礎。其實踐操作必須兼顧文學家及其所生產之文本的三重存在情境,並有效詮釋他們如何從混融、交涉、衍變到別用、分流、佈體的結構與歷程。
期刊論文
1.侯雅文(20070600)。從「社會學」的視域論「文學流派」研究的新方向。淡江中文學報,16,261-2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獨秀(19170201)。文學革命論。新青年,2(6),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龔鵬程(19831200)。試論文學史之研究:以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為例。古典文學,5,357-3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顏崑陽(20060100)。論先秦「詩社會文化行為」所展現的「詮釋範型」意義。東華人文學報,8,55-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顏崑陽(20051200)。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清華學報,35(2),295-3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顏崑陽(20090600)。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的多面向變遷與叢聚狀結構。東華漢學,9,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顏崑陽(20080600)。用詩,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模式--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淡江中文學報,18,279-3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顏崑陽(19990700)。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東華人文學報,1,43-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國球(20080600)。「抒情傳統論」以前--陳世驤早期文學論初探。淡江中文學報,18,225-2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侯雅文(20080600)。宋代「詞選本」在「詞典律史」建構上的意義--對「詞史」的研究與書寫提出「方法學」的省思。淡江中文學報,18,115-1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侯雅文(20090600)。從「唐詩典律史」的詮釋視域看「孟浩然詩」在唐代詩學上的意義--現今「唐詩史」撰寫、研究之「方法論」的省思。淡江中文學報,20,33-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顏崑陽(20070900)。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1,1-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鈴木虎雄、許總(1920)。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文學論。藝文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柯慶明(2004)。「論」、「說」作爲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研究。遨遊在中古的文化場域--六朝唐宋學術研討會。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柯慶明(2005)。「序」、「跋」作爲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研究。鄭因百先生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柯慶明(2006)。「書」、「箋」作爲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研究。屈萬里先生百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台灣大學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顏崑陽(2002)。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鍊接效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787-8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顏崑陽(1996)。論中國詩歌文化中的「託喻」觀念。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研討會。台北:文津出版社。211-2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顏崑陽(2003)。從〈詩大序〉論儒系詩學的體用觀。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87-3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文仁(2006)。近現代中國文學進化史觀之生成與影響(博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Veselovsk, Alexander、劉寧(2003)。歷史詩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振甫(1983)。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友工(2004)。中國美類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台大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曼海姆、張明貴(2006)。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台北:桂冠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世驄(1972)。陳世驟文存。台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文吉(1996)。仲國文學史書目麟。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趙士林(1988)。當代中國美學研究概述。天津: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大杰(1987)。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胡適(1928)。白話文學史。新月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國球(2004)。文學史書寫型態與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Gadamer, H. G.、洪漢鼎(1993)。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臺北市:上海譯文出版社: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侯雅文(20090000)。中國文學流派學初論--以常州詞派為例。臺北:大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梅家玲(1997)。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顏崑陽(20050000)。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朱自清(2001)。詩言志辨。臺北:頂淵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呂正惠(1989)。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偉倫(20060000)。魏晉文學自覺論題新探。臺北:臺灣學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龔鵬程(1992)。文化符號學。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蔡英俊(1986)。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龔鵬程(1990)。論李商隱的櫻桃詩:假擬、代言、戲謔詩體與抒情傳間的糾葛。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董乃斌、陳伯海、劉揚忠(2003)。中國文學史學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謝榛、周維德(200506)。四溟詩話。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柯慶明(2007)。「表」、「奏」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研究。台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台北:五南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胡適(1975)。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胡適文存。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鈴木虎雄、許總(1989)。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文學論。中國詩論史。廣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龔鵬程(1990)。從《呂氏春秋》到《文心雕龍》:自然氣感與抒情自我。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顏崑陽(2009)。從反思中國文學「抒情傳統」之建構以論「詩美典」的多面向變遷與叢聚狀結構。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臺大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顏崑陽(1993)。論文心雕龍「辯證性的文體觀念架構」--兼辨徐復觀、龔鵬程「文心雕龍的文體論」。六朝文學觀念叢論。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魯迅(1981)。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而已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