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五○年代臺港跨文化語境:以郭良蕙及其香港發表現象為例
書刊名:臺灣文學學報
作者:王鈺婷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Yu-ting
出版日期:2015
卷期:26
頁次:頁113-151
主題關鍵詞:郭良蕙美援文化南來文人摩登女郎性別政治Liang-hui KuoU.S. aid period cultureSouthern diaspora of Chinese scholarsModern womanGender politic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35
  • 點閱點閱:126
五○年代台灣與香港透過美援刊物的流通,搭建起文學流通的方式,香港也成為台灣女作家嚮往的海外新生地,美新處的台港文化政策,並促使台港間開始文化上、文學上的密切交流。本文以「台灣最美麗的作家」郭良蕙為觀察對象,透過郭良蕙香港發表情形,來釐清五○年代台港間複雜的文化政治與跨文化交流。郭良蕙在美新處資助的文藝刊物上發表文學作品,其作品是在什麼樣的脈絡下,被香港文學場域接受,其創作位置又是如何與香港文壇產生聯繫?摩登女郎郭良蕙所引發的心鎖風波,標誌出台港兩地對於文化生產的不同態度,包括當時台灣內部中華民族主義發展之焦慮,與香港擁護創作自由的立場,並突顯出郭良蕙在台灣女性作家群中所具有的身分多元性與異質性。郭良蕙於當時美國在冷戰期間於香港進行政治宣傳所催化的文壇型態下,與台港共通的「南來文人」文化語境之中,透露她性別政治的態度,與回應都會書寫的內涵,並在當時「中國性」和「現代性」對話的脈絡之中,進行台港跨界/跨文化交流。
During the 1950s, U.S .-aid-supported literary and cultural journals were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literary exchange between Taiwan and Hong Kong and helped make Hong Kong a popular destination for Taiwan's female authors. Furthermore, contemporary U.S. Information Service (USIS) cultural policies actively promoted close cultural and literary exchanges between these two political entities. This article uses the activities in Hong Kong of Liang-hui (Gloria) Kuo, Taiwan's "most beautiful" author, to elucidate the complex nature of the cultural-political landscape and the cultural exchanges that occurred between Taiwan and Hong Kong during this period of recent modern history. Key issues discussed include: the contemporary conditions that encouraged the literary community in Hong Kong to embrace Kuo's USIS-sponsored literary works and the creative position of Kuo in the context of Hong Kong's contemporary literary om munity. The ferment that eru pted over Kuo's work Lock ofthe Heart highlights the stark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attitudes that prevailed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at that time, which may be attributed to contemporary anxieties in Taiwan over the future of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to Hong Kong's staunch support of freedom of expression. Her handling of these issues in this book further highlights Kuo's complex identity and heterogeneity within Taiwan's community of female authors. In 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of the "southern diaspora" of Chinese scholars, which affected both Taiwan and Hong Kong, the catalogue of works produced by Liang-hui Kuo in the 1950s reveal her attitudes toward contemporary gender politics and her approach to Taiwan-Hong Kong / cross-cultural exchange in terms of the contemporary dialogue between "Chineseness" and modernity.
期刊論文
1.許慧琦(20091200)。摩登女郎環球行:評[Alys Eve Weinbaum等著]The Modern Girl around the World: Consumption, Modernity, and Globalization。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7,281-2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奭學(20060300)。括號的詩學--從吳爾芙的《戴洛維夫人》看白先勇的〈遊園驚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8,149-1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瑞騰(19851000)。寫在「香港文學特輯」之前。文訊,20,18-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梁秉鈞(19890600)。都市文化與香港文學。當代,38,14-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蘇偉貞(20110600)。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南來文人的香港書寫--以一九五○年代為考察現場。中國現代文學,19,25-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樹森(19960700)。遺忘的歷史,歷史的遺忘--五、六〇年代的香港文學。幼獅文藝,83(7)=511,58-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單德興(20071200)。冷戰時代的美國文學中譯:今日世界出版社之文學翻譯與文化政治。中外文學,36(4)=419,317-3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郭良蕙(195608)。心底的歌。海瀾,10,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郭良蕙(195611)。痴種。海瀾,13,15-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郭良蕙(195612)。痴種。海瀾,14,25-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郭良蕙(195701)。痴種。海瀾,15,22-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郭良蕙(195702)。痴種。海瀾,16,14-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集叢(196305)。郭良蕙底「心鎖」問題與文協年會聲明。政治評論,10(6),17-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沈恬聿(198107)。和郭良蕙談寫作與生活。文壇,253,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余紀忠(196308)。「文協」不應變為壓制自由思想的力量。亞洲畫報,124,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南宮搏(196306)。關於「心鎖」的查禁。亞洲畫報,122,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建人(195609)。由「聖女」所想到的。海瀾,11,18-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孫旗、王俊雄(196308)。「心鎖」事件的來踪去脈。亞洲畫報,12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國興(196306)。我對「心鎖」事件的意見。亞洲畫報,122,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建忠(20130600)。在浪遊中回歸:論也斯環臺遊記《新果自然來》與一九七〇年代臺港文藝思潮的對話。現代中文文學學報,11(1),118-1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國球(20000300)。詩意與唯情的政治--司馬長風文學史論述的追求與幻滅。中外文學,28(10)=334,70-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智德(20131200)。左翼共名與青年文藝--1947至1951年的《華僑日報》「學生週刊」。政大中文學報,20,243-2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須文蔚(20111200)。余光中在一九七〇年代臺港文學跨區域傳播影響論。臺灣文學學報,19,163-1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須文蔚、翁智琦、顏訥(20140800)。1940-60年代上海與香港都市傳奇小說跨區域傳播現象論--以易金的小說創作與企畫編輯為例。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6,33-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盧瑋鑾(19970400)。中國學生周報。讀書人,26,72-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應鳳凰(20101200)。解讀1962年臺灣文壇禁書事件--從《心鎖》探討文學史敘事模式。文史臺灣學報,2,45-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謝冰瑩(19630501)。給郭良蕙女士的一封公開信。自由青年,29(9),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簡義明(20140400)。冷戰時期臺港文藝思潮的形構與傳播--以郭松棻〈談談臺灣的文學〉為線索。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8,207-2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史書美(19940300)。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女性自白小說。當代,95,108-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簡瑛瑛(19900300)。叛逆女性的絕叫--從「傀儡家庭」到「莎菲女士的日記」。中外文學,18(10)=214,51-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蘇偉貞(20101000)。夜總會裡的感官人生:香港南來文人易文電影探討。成大中文學報,30,173-175+177-20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陳建忠(20121200)。「美新處」(USIS)與臺灣文學史重寫:以美援文藝體制下的臺、港雜誌出版為考察中心。國文學報,52,211-2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陳智德(20110600)。一九五○年代香港小說的遺民空間:趙滋蕃《半下流社會》、張一帆《春到調景嶺》與阮朗《某公館散記》、曹聚仁《酒店》。中國現代文學,19,5-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黃崇憲(201001)。「現代性」的多義性/多重向度。2010年文化研究學會年會文化生意:重探符號/資本/權力的新關係學術研討會。臺南: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沈雙(201305)。《中國學生週報》東南亞版對於研究冷戰時期香港文化的啟示。一九五〇年代香港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國偉(201305)。犯罪幻視與跨國諜影:李費蒙1950年代作品中的香港風景。一九五〇年代香港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辦)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游勝冠(201305)。前衛、反共體制與西方現代主義的在地化:以1956年雲夫譯史班德〈現代主義的消沈〉一文在港、臺詩壇所引起的不同反應為比較、考察中心。媒介現代:冷戰中的臺港文藝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主辦) (會議日期: 2013.5.24-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須文蔚(201310)。60、70年代臺港新古典主義詩畫互文的文學場--以余光中與劉國松推動之現代主義理論為例。第十屆東亞學者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教育學院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香港教育學院文學及文化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樊善標(201305)。1940、50年代之交《華僑日報》兩個學生「園地」的青年文藝培養。媒介現代:冷戰中的臺港文藝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成功大學人社中心(主辦)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應鳳凰(201305)。1950年代香港美援機構與文學生產--以「今日世界」及「亞洲出版社」為例。一九五〇年代的香港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應鳳凰(201012)。香港文學生產場域與1950年代文學史敘述。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國際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香港教育學院中國文學文化研究中心與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聯合(主辦) 。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顔訥(201205)。五〇年代香港「南來文人」的「中國想像」與「在地認同」。第十一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暨臺灣文學研究與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合辦)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映瑾(2012)。超越戰後臺灣的保守文化--郭良蕙的文學現代性與作家定位(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廖淑儀(2003)。被強暴的文本--論「《心鎖》事件」中父權對女/性的侵害(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佳馨(2008)。1950年代台港現代文學系統關係之研究:以林以亮、夏濟安、葉維廉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梅香(2015)。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1950-1962)(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Bradbury, Malcolm、McFarlane, James、胡家巒(1992)。現代主義。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愛靈、羅美嫻(2010)。花果飄零:冷戰時期殖民地的新亞書院。香港: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Woolf, Virginia、史蘭亭(2007)。戴洛維夫人。臺北:高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馬彬(1960)。江山美人。香港:亞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郭良蕙(1958)。一吻。香港:亞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郭良蕙(1968)。心境。香港:新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郭良蕙(2002)。心鎖。臺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郭良蕙(1963)。心鎖。高雄:大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郭良蕙(1964)。恨綿綿。香港:新文化事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郭良蕙(1956)。聖女。香港:友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郭良蕙(1962)。遙遠的路。高雄:大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郭良蕙(1964)。憶曲。香港:新文化事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郭良蕙(1959)。默戀。香港:亞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謝冰瑩(1948)。女兵自傳。臺北:晨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蘇雪林(1951)。棘心。臺北:光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夏祖麗(1984)。她們的世界:當代中國女作家及作品。臺北:純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師範(2010)。紫檀與象牙--當代文人風範。臺北:秀威資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應鳳凰(2007)。文學風華:戰後初期13著名女作家。臺北:秀威資訊。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詠梅(2003)。邊緣與中心--論香港左翼小說中的「香港」(1950-67)。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智德(2009)。解體我城:香港文學1950-2005。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Weinbaum, Alys Eve、Thomas, Lynn M.、Ramamurthy, Priti、Poiger, Uta G.、Dong, Madeleine Yue、The Modern Girl around the World Research Group(2008)。The Modern Girl around the World: Consumption, Modernity, and Globalization。Duk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2.張誦聖(20010000)。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臺灣小說論。臺北:聯合文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誦聖(20150000)。現代主義.當代臺灣:文學典範的軌跡。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范銘如(2002)。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綜論。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邱貴芬(20030000)。後殖民及其外。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十三妹(19640717)。為讀者釋近代文化人與遊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沈西城。蘋果樹下:心鎖•郭良蕙,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6%B2%88%E8%A5%BF%E5%9F%8E/art/20130910/18415825, 2015/06/10。  new window
3.郭良蕙(195606)。一雙棉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郭良蕙(195606)。一雙棉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郭良蕙(195807)。女人和花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郭良蕙(195603)。幻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郭良蕙(195604)。幻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郭良蕙(195508)。金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郭良蕙(195508)。金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春木(196312)。禁書「心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蘇雪林(1963)。評兩本黃色小說《江山美人》與《心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白先勇(2000)。遊園驚夢。臺北人。臺北:爾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郭良蕙(1956)。胸針。婦女創作集。臺北:臺灣省婦女寫作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良蕙(1962)。尋夢者。戀愛悲喜劇。香港:友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歐陽子(2015)。魔女。秋葉。臺北:爾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淑麗(2001)。《心鎖》導論。日據以來臺灣女作家小說選讀。臺北:女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建忠(2011)。1950年代臺港南來作家的流亡書寫:以柏楊與趙滋蕃為中心。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臺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新竹: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淑嫻(2013)。重塑五〇年代南來文人的形象:易文的文學與電影初探。香港影像書寫:作家、電影與改編。香港公開大學出版社:香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以鬯(2007)。五十年代初期的香港文學--九八五年四月二十七日在〈香港文學研討會〉上的發言。暢談香港文學。香港:獲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鄭樹森、黃繼持、盧瑋鑾(2000)。香港新文學年表(1950-1969)・三人談。香港新文學年表(1950-1969)。香港:天地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盧瑋鑾(1998)。「南來作家」淺說。追跡香港文學。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