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帝國凝視--「臺展」之前日人「臺灣知識」的建構
書刊名:臺灣美術
作者:賴明珠
作者(外文):Lai, Ming-chu
出版日期:2016
卷期:106
頁次:頁4-43
主題關鍵詞:地方色彩殖民邊境臺灣風物尊重舊慣異國趣味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18
  • 點閱點閱:43
「臺展」於1927年開辦,當時殖民高階統治官員於開幕時的政治修辭,包括「帝國異彩」、「南國美術」、「臺灣特質」,甚至更明確的「地方色彩」口號式策略,顯然隨即在臺、日籍畫家間發酵。大家不約而同,似乎有共識地,紛紛採用具有臺灣風物特色的素材入畫。這樣的集體反映,顯示1927年之前臺灣的殖民邊境定位與帝國地方意象,早已存在於臺人及滯臺日人的意識層中。本文將追溯日本人領臺前後的臺灣認知,領臺後的統治論,以及日人在臺推動慣習調查,對「臺灣知識」脈絡化的影響歷程。同時也嘗試探索,在帝國凝視下所建構的「殖民邊境」論述系統,對日後視覺表現模式產生的漣漪效應。
期刊論文
1.陳逸雄(19910300)。福澤諭吉的臺灣論說。臺灣風物,41(1),87-1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逸雄(19910600)。福澤諭吉的臺灣論說。臺灣風物,41(2),71-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施翠峰(20060900)。臺灣美術奠基功臣尾崎秀真。藝術家,63(3)=376,493-4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葉碧苓(20151200)。日治時期臺灣出版之書畫圖錄。臺灣學研究,18,17-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隆志(20061100)。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政治。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33-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小松吉久(1905)。殖民地文學--臺灣趣味の發揮。臺灣慣習記事,5(10),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尹健次(1982)。明治前期民形成論の展開--伊沢修二の教育思想にみるその--研究。教育学研究,49(2),195-2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伊沢修二(1912)。我國體を論じて大日本國家教團設立の精神に及び。楽石叢誌,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米地文夫(1996)。志賀重昂『日本風景論』のキマイラ的性格とその景観認識。岩手大学教育学部研究年報,56(1),15-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政亮(1903)。帝國、殖民與展示:以1903年日本勸業博覽會「學術人類館事件」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0(2),31-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895)。臺灣征討圖繪。風俗畫報,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柳書琴(20090600)。生物學統治與流域生態:「南社」創社前地域文化資本之累積。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1,199-201+203-25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惟綜(20110900)。日本國體論--從幕末至明治。育達科大學報,28,77-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雲萍(1941)。臺灣研究の碩學--伊能嘉矩。臺灣時報,253,73-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楊雲萍、施翠峰(1971)。臺灣古書畫、古玩收藏對談。臺灣風物,21(3),13-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藍弘岳(20150600)。「明治知識」與殖民地臺灣政治:「國民性」論述與1920年代前的同化政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88,151-2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萱(2014)。日本人的臺灣原住民印象之起源--以牡丹社事件之紀錄為中心。原住民族文獻,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培豐(20010300)。殖民地臺灣國語「同化」教育的誕生--伊澤修二關於教化、文明與國體的思考。新史學,12(1),115-1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楊素霞(20060900)。日治初期臺灣統治政策論的再考:以《時事新報》對漢人統治與拓殖務省問題的討論為中心。亞太研究論壇,33,125-1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王秀雄(1992)。日據時代臺灣官展的發展與風格探釋--兼論其背後的大眾傳播與藝術批評。中華民國美術思潮研討會。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287-3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隆志(2008)。文化與國家:連橫與伊能嘉矩的臺灣認同與歷史書寫。「『非關忠誠?』:辨異與認同的文化與政治」學術研討會,中研院文哲所 (會議日期: 2008/1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美蛾(2003)。殖民地時期日人眼中的清代台灣文學。第五屆「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學術研討會。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廖瑾瑗(1887)。木下靜涯(1887-1988)與臺灣近代畫壇--以台展、府展的東洋畫部為中心。膠彩畫之淵源、傳承及其影響學術研討會。臺中市。43-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增野恵子(2008)。志賀重昂『日本風景論』の揷図に関する報告。神奈川大學21世紀COEプログラム研究推進會議,101-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樑生(1993)。中國與亞洲國家關係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與亞洲國家關係史學術研討會。淡水:淡江大學歷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呂紹理(2003)。展示殖民地:日本博覽會中臺灣的實像與鏡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福澤諭吉、馬斌(1995)。福澤諭吉自傳。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台湾教育会(1939)。台湾教育沿革誌。台湾教育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伊沢修二君還暦祝賀会(1912)。楽石自傳:教界周遊前記。東京:伊沢修二君還暦祝賀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志賀重昂(1901)。日本風景論。東京:文武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水逢(1988)。日本近代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薛化元(2012)。近代化與殖民:日治臺灣社會史研究文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青松(2010)。基隆古典文學史。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小熊英二、國立嘉義大學臺灣文化研究中心經典研讀會(2011)。「日本人」的國境界--從沖繩、愛奴、臺灣、朝鮮的殖民地統治到回歸運動。嘉義: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臺灣文化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Sato, Tomoko、Watanabe, Toshio(1991)。Japan and Britain--An Aesthetic Dialogue 1850-1930。London:Lund Humphries。  new window
10.鶴見祐輔(1937)。後藤新平。後藤新平伯傳記編纂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俊傑(2006)。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山根幸夫(1976)。論集近代中國と日本。東京:山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外務省(1965)。日本外交年表竝主要文書。東京:原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伊能嘉矩、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8)。臺灣文化志。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伊澤修二(1958)。伊澤修二選集。長野:信濃教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伊藤博文(1936)。秘書類纂台湾資料。臺北:秘書類纂刊行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林呈蓉(2011)。水野遵:一個臺灣未来的擘畫者。臺北市:臺灣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胡家瑜(2015)。文物、造型與臺灣原住民藝術--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宮川次郎藏品圖錄。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特展專刊編輯小組(1998)。伊能嘉矩與臺灣研究特展專刊。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張良澤、高坂嘉玲(1895)。日治時期(1895-1945)繪葉書--全島巻。新北市:國立臺灣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911)。第一部調査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915)。番族慣習調査報告書。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洪淑苓(20140000)。聚焦臺灣--作家、媒介與文學史的連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臺灣慣習研究會(1901)。臺灣慣習記事。臺北:臺灣慣習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臺灣慣習研究會(1902)。臺灣慣習記事。臺北:臺灣慣習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臺灣慣習研究會(1903)。臺灣慣習記事。臺北:臺灣慣習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臺灣慣習研究會(1904)。臺灣慣習記事。臺北:臺灣慣習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臺灣慣習研究會(1905)。臺灣慣習記事。臺北:臺灣慣習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臺灣慣習研究會(1906)。臺灣慣習記事。臺北:臺灣慣習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臺灣慣習研究會(1907)。臺灣慣習記事。臺北:臺灣慣習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臺灣總督府(1936)。公學校用國語讀本第一種第十二巻。臺北市:臺灣總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岡松參太郎、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8)。臺灣番族慣習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志賀重昂(1889)。南洋時事。東京:丸善商社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伊能嘉矩、江慶林、劉寧顏、程大學(1991)。臺灣文化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鄭政誠(2005)。臺灣大調查: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之研究。臺北:博揚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呂紹理(2005)。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Piatt, Mary Louise(1992)。Imperial eyes: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Routledge。  new window
38.楊孟哲(19990000)。日治時代臺灣美術教育(一八九五~一九二七)。臺北:前衛。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木村地夫(19030311)。博覽瞥見記(五):臺灣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月出皓(1903)。臺灣館--第五回內國勸業博覽會,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121222)。古今書畫名蹟(四十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8950918)。《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乙種永久,第4門,文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子寧(1920)。臺灣博物館與歷史展示--從總瞀府博物館到省博初期的變遷(1920-1960),http://www.ntm.gov.tw/upload/download/20120327/a84a51c2-fb4a-4fc8-aa36-b33067bcbf44.pdf, 2016/07/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子寧。博物館如何再現「歴史」: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的歴史收藏與展示,http://www.ntm.gov.tw/upload/download/20110128/667f2c39-2c6e-4873-83f8-e73e6al50e0a.pdf, 2016/06/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歌川国明,https://ukiyo-e.org/image/mfa/scl 1160, 2016/08/02。  new window
8.臺灣人物誌資料庫,http://tbmc.ncl.edu.tw:8080/whos2app/servlet/ShowService?&path=ftimg/&title= 10/1018202.pdf, 2016/06/15。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顏娟英(2000)。台展時期東洋畫的地方色彩。台灣東洋畫探源。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淑津(1997)。高砂圖像--鹽月桃甫的臺灣原住民題材畫作。何謂臺灣?--近代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子寧(2008)。臺灣歴史的博物學研究--尾崎秀真的歷史與原住民收藏。百年物語--臺灣博物館世紀典藏特展導覽手冊。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鍾淑敏。《臺灣日日新報》漢文部主任尾崎秀真。臺灣人物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