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父母之命」到「兩情相悅」--論民初法制發展中男女結婚意思對婚姻締結之影響
書刊名:政大法學評論
作者:梁弘孟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ang, Hung-meng
出版日期:2016
卷期:146
頁次:頁127-193
主題關鍵詞:民初法制大理院大理院判例大理院解釋大理院司法實踐結婚訂婚婚約結婚意思婚姻當事人Agreement to marryConclusion of marriageParty of marriageDaliyuanJudicial praxis of daliyuanLegal development in early Chinese republican eraIntent to mar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38
  • 點閱點閱:30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以說是傳統中國婚姻成立的最重要條件,父母或其他尊長的意思可以決定婚姻之締結與否,而實際上要結婚的男女雙方,其意願在禮制與法制上卻非要件。傳統律典更有一系列的規定以彰顯父母等尊長對於子女婚姻的主導地位。到了清末民初,隨著歐陸民法的引進以及社會環境的變遷,傳統中國的婚姻觀受到質疑與挑戰,身為最高審判機關,而因緣際會地兼具立法職能的大理院,也體察世變,嘗試改造傳統中國的婚姻制度。大理院在判解中運用了民律第一次草案所引進的西方民法制度,肯定結婚男女的當事人地位。儘管在民初實際作為民事審判法源的現行律民事有效部分,係延續傳統中國的婚姻制度,而為了遵循其立法意旨,大理院仍尊重尊長對於卑幼婚姻的主導權,但整體而言更重視的其實是子女的結婚意願,且靈活運用撤銷制度以及代理權制度,以賦予子女影響婚姻命運之機會。大理院的作為固然影響了民律第二次草案,其尊重婚姻當事人結婚意思的意旨,則延續到其後的國民政府法制局親屬法草案以及現行民法親屬編。
In ancient China, the agreement to marry and the conclusion of marriage were determined mainly by the parents of both parties rather than their own intents. Such characteristic was also emphasized in the traditional codes. In the early Chinese Republican period, Daliyuan, the Supreme Court in that period, had gradually taken the intent of the partie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yet the Parents of the future spouse still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to the marriage. Daliyuan asserted that the future spouse were the parties in the marriage. It also makes use of the institutes of Agency and revoke of juridical acts to give the parties of marriage to determine the legal efficacy of the agreement or conclusion of marriage. The judicial practices of Daliyuan have influenced not only the Second Draft of Civil Code in 1925 but also the Part of Family in the contemporary Civil Cod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期刊論文
1.梁弘孟(20140100)。大理院所建構之妻對夫遺產地位初探。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42,217-2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世杰(1926)。大理院與習慣法。法律評論,168,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梁弘孟(20150600)。論親權及監護對未成年人財產之作用--以大理院所建構之子女財產管理法制為例。成大法學,29,1-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黃源盛(1991)。沈家本法律思想與晚清刑律變遷(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琴唐(2008)。民國初年親權法制的開展--以大理院的司法實踐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羅志淵(1977)。近代中國法制演變研究。台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費孝通、戴可景(1987)。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瞿同祖(1994)。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戴聖、姜義華、黃俊郎(2007)。新譯禮記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岳純之(2006)。唐代民事法律制度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沈家本(1976)。寄簃文存。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滋賀秀三、張建國、李力(2003)。中國家族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高明(1984)。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棋炎、黃宗樂、郭振恭(2010)。民法親屬新論。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徐本、田濤、鄭秦(1999)。大清律例。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計男(2009)。民事訴訟法論。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顧遠(1992)。中國婚姻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東原(1994)。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趙鳳喈(1993)。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台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源盛(2012)。大理院民事判例輯存.總則編。臺北:元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耀華、莊孔韶、林宗成(1990)。金翼--中國家族制度的社會學研究。香港: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967)。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黃源盛(2012)。大理院民事判例輯存,親屬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源盛(2014)。晚清民國民法史料輯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盧靜儀(2004)。民初立嗣問題的法律與裁判。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謝振民、張知本(1947)。中華民國立法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von Staudingers, Johann(2005)。Kommentar zur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mit Einführungsgesetz und Nebengesetzen, BGB Synopse。de Gruyter。  new window
23.仁井田陞(1993)。中國身分法史。東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我妻榮(1968)。舊法令集。有斐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戴炎輝(1995)。中國法制史。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林素娟(20110000)。神聖的教化:先秦兩漢婚姻禮俗中的宇宙觀、倫理觀與政教論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陳鵬(1990)。中國婚姻史稿。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源盛(2007)。西法東漸中無夫姦存廢之爭。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台北:黃若喬出版。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沈衍慶(2005)。滅約廢婚事。槐卿政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國華、鄭全紅(2007)。民國時期。中國婚姻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勞乃宣(1969)。倡議修正刑律草案說帖。桐鄉勞先生遺稿,卷二,新刑律修正案彙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源盛(2011)。大理院司法檔案的整編與研究。民初大理院與裁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源盛(2011)。民初大理院。民初法律變遷與裁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周敘琪(20040000)。民國初年社交、婚姻文化中的男性。近代中國社會轉型與變遷。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1. 1970年代之前中華民國赦免實踐的傳統色彩--以「復仇」、「官蔭」與「留養」為主的討論
2. 共犯關係下的「準服制以論罪」--以《刑案匯覽》「聽從尊長殺害以次尊長」類案件為例
3. 評介《中國古代的法典、制度和禮法社會》[鄭顯文著,(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
4. 邊緣異常或無所不在?法律移植作為法社會研究概念工具
5. 傳統中國哲學範疇落實於警察文化與執法之舉隅
6. 理解法律多元--行動者視角的分析框架
7. 刑事法教化效能可能性之探討--以法院判決分析為例
8. 親親與幽禁--探析明代高牆規劃與罪宗淹禁現象
9. 不是契約的約定--論約法三章與社會契約義理的差距
10. 后妃的荷包:溫惠皇貴太妃及其太監們的營生
11. 精神障礙犯罪者與監護處分關聯之法制探討--兼論其判斷疑義及治療
12. 集體化時期中國農村的社會運動--兼評《告別理想》、《通向集體之路》與《西溝》[評1.張樂天,《告別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盧暉臨,《通向集體之路:一項關於文化觀念和制度形成的個案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3.常利兵,《西溝:一個晉東南典型鄉村的革命、生產及歷史記憶(1943~1983)》(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13. 評釋字第791號解釋--從性別身分到平等契約?
14. 認真對待別居權--別居訴訟的創生與《最高法院遷臺舊檔》中之實踐(一九一二~一九四九)
15. 《逸周書》〈芮良夫〉之憲政思想限制與隱埋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