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降服的文化結構意義--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
書刊名:中國學術年刊
作者:林素英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Su-ying
出版日期:1998
卷期:19
頁次:頁59-101+674-675
主題關鍵詞:降服變例文化結構意義儀禮喪服Class-stratification of funeral costumeSpecial ruleCultural meaningYi-liFuneral costum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6)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64
  • 點閱點閱:41
     規畫精密的喪服設計,配合宗法制度的施行,在人文意識的覺醒之下,伸張親親思想、開拓尊尊大義、區分長幼人倫、強調男女有別之觀念,對於凝聚族群的向心力、鞏固社會政治結構,均具有關鍵性的價值。喪服中的降服措施,尤其能自尊尊大義之角度,彰顯整體社會的文化結構,因而本文以此為討論主題,透過《儀禮.喪服》之結構組織,而歸納降服變例的類型與內容,然後深入其內涵,分別自以下四大向度以顯現其文化結構意義:(一)、貫徹生物之本定於一尊的理念--以父系為本的家族結構、以夫族為尊的社會文化組織、以君為尊的社會國家組織;(二)、強調繼體為尊的正統觀念--嚴嫡庶之別以發展宗族關係、君統與宗統並列發展的宗法觀念;(三)、建立男女有別、人倫有定的人際關係;(四)由親體觀念的發展,貫串生命薪傳的意義。本末,則歸於「禮一本」之尊尊大義,以開展群體文化,發揮結構組織的龐大力量作結。
期刊論文
1.石磊(1982)。儀禮喪服篇所表現的親屬結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3,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何(19761200)。父卒繼母嫁從為之服報議。中國學術年刊,1,123-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沈恒春(1982)。宗法制度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文智成(1985)。儀禮喪服親等服制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毛公、鄭玄、孔穎達(1985)。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玄、賈公彥(1985)。儀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杜預、孔穎達(1985)。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何休、徐彥(1985)。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程瑤田(1986)。儀禮喪服文足徵記。藝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立(1986)。白虎通疏證。藝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毛奇齡(1986)。大小宗通繹。藝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胡培翬(1986)。儀禮正義。藝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鄭珍(1986)。儀禮私箋。藝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家賓(1986)。喪服會通說。藝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廣明(1993)。宗法中國。上海: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顧炎武(1956)。日知錄。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羅振玉(1969)。殷虛書契考釋。藝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國維(1961)。殷周制度論。文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國維(1976)。殷禮徵文。大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班固(1976)。漢書。鼎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杜佑(1965)。通典。新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楊幼炯(1968)。中國文化史。台灣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謝澄平(1985)。中國文化史新編。青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鮑家麟(1991)。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稻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范寧、楊士勛(1985)。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縣: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鮑家麟(1988)。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孔安國、孔穎達(1985)。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褚寅亮(1986)。儀禮管見。藝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關仕(1975)。儀禮漢簡本考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1993)。中華文化史。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林素英(19970000)。古代祭禮中之政教觀:以〈禮記〉成書前為論。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鄭玄、賈公彥(1985)。周禮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章景明(1971)。先秦喪服制度考。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陳奇猷(1988)。呂氏春秋校釋。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鄭玄、孔穎達(1985)。禮記正義。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杜正勝(1992)。古代社會與國家。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秦蕙田(1994)。五禮通考。聖環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趙岐、孫奭(1985)。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孔廣森(1986)。禮學卮言。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黃以周(1976)。禮書通故。台北:華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徐復觀(1975)。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吳浩坤(1990)。古史探索與古籍研究。臺北:貫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傅隸樸(1983)。春秋三傳比義。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荀況、王先謙(1988)。荀子集解。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莊子、郭象、郭慶藩、王孝魚(1987)。莊子集釋。華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錢杭(1911)。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梁啟超(1980)。先秦政治思想史。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周何(2002)。古禮今談。臺北:國文天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王健文(19950000)。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