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揚文策略下「文」與「文明」的交錯 : 以1900 年揚文會為例
作者:許時嘉
書刊名:臺灣研究新視界 : 青年學者觀點;梅家玲 (編)
頁次:117-147
出版日期:2012
出版項:臺北:麥田
主題關鍵詞:揚文策略揚文會
學門:文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3
期刊論文
1.金觀濤、劉青峰(2004)。從「格物致知」到「科學」「生産力」:知識體系與文化關係的思想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6,105-1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得時(19411105)。敬惜字紙と聖蹟亭。民俗臺灣,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齋藤希史(2009)。「同文」のポリティクス。文学,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町田則文(1902)。台湾に於ける創業時代の教育。台湾協会会報,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美娥(20061100)。日、臺間的漢文關係--殖民地時期臺灣古典詩歌知識論的重構與衍異。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黃美娥(2006)。跨界傳播、同文交混、民族想像: 賴山陽在臺灣的接受史(1895-1945)。臺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培豐(2006)。日治時期的漢詩文、國民性與皇民文學--在流通與切斷過程中走向純正歸一。臺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457-4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季樺(2005)。文明と教化:19世紀台湾における道德規範の構築と変容(博士論文)。東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川路祥代(2002)。殖民地臺灣文化統合與臺灣傳統儒學社會(1895-1919)(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崑將(2011)。陽明學在東亞:詮釋、交流與行動。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德功(1992)。吳德功先生全集:戴案紀略.施案紀略.讓臺記.觀光日記.彰化節孝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昭瑛(200804)。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哲永、吳褔助(2007)。全臺文。文听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培豐(2000)。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本統治下臺灣の国語教育史再考。東京:三元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徐興慶(2004)。近代中日思想交流史の研究。京都:朋友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臺灣總督府(1901)。臺灣揚文會策議。臺北:臺灣總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62)。朱子語類附索引。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臺灣總督府(1901)。揚文會記事。臺北:臺灣總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吉川幸次郎(1964)。支那人の古典とその生活。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安藤英男(1971)。日本における陽明学の系譜。東京:新人物往来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島田虔次(1967)。新訂中国古典選第四卷大学,中庸。東京:朝日新聞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酒井忠夫(1960)。中国善書の研究。東京:國會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梅原郁(1984)。中国近世の都市と文化。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錢國紅(2004)。日本と中国における「西洋」の発見:19世紀日中知識人の世界像の形成。東京:山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山田濟齋(1939)。西南洲遺訓附手抄言志錄及遺文。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島田虔次(1967)。朱子学と陽明学。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潘立勇(1999)。朱子理學美學。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Weber, Max、康樂、簡惠美(1989)。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張崑將(2004)。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以兵學與陽明學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島田虔次(1970)。中国における近代思惟の挫折。東京:筑摩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黃美娥(2005)。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井出季和太(1937)。臺灣治績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昭瑛(20050000)。臺灣與傳統文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梁其姿(19970000)。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吳文星(19920000)。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鶴見祐輔(1965)。後藤新平。勁草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Kuhn, Philip A.、陳兼、劉昶(2000)。叫魂:乾隆盛世的妖術大恐慌。時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伊能嘉矩(1928)。台灣文化志。刀江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岡田武彥(1970)。解説幕末の陽明学と朱子学。陽明学大系10日本の陽明学。東京:明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施懿琳(2000)。由抗日到傾斜:日治時期彰化文人吳德功身分認同之分析。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臺北:春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