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倫理神化的闡釋--以《毛詩鄭箋》的詮釋體系試探經學運作的形式與意義
作者:陳志信 引用關係
書刊名: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 : 個案篇;李明輝, 陳瑋芬 (主編)
頁次:75-123
出版日期:2008
出版項: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主題關鍵詞:毛詩鄭箋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5
期刊論文
1.陳志信(20040500)。禮制國家的組構--以《二戴記》的論述形式剖析漢代儒化世界的形成。臺大文史哲學報,60,1-3+5-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施淑(19820300)。漢代社會與漢代詩學。中外文學,10(10),70-1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毓瑜(20030900)。詮釋的界域--從〈詩大序〉再探「抒情傳統」的建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3,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志信(20030600)。理想世界的形塑與經典詮釋的形式--以朱熹《詩集傳》對〈二南〉的詮釋為例。漢學研究,21(1)=42,279-3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孔安國、孔穎達、廖名春(2001)。尚書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左丘明、杜預、孔穎達、浦衛忠(2001)。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皮錫瑞(1984)。尚書大傳疏證 師伏堂刊本。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胡寅(1969)。斐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孫穀(1968)。古微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趙岐、孫奭、廖名春(2001)。孟子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玄箋(1990)。毛詩鄭箋。臺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玄、賈公彥、趙伯雄、李學勤(2001)。周禮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鄭玄(1971)。詩譜。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鍾嶸、陳延傑(1981)。詩品注。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余英時(1981)。顧頡剛、洪業與中國現代史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屈萬里(1973)。經學簡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屈萬里先生遺著整理a屈萬里先生遺著整理小組編小組(1984)。屈萬里先生文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彭鋒(2003)。詩可以興:古代宗教、倫理、哲學與藝術的美學闡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世驤(1969)。原興:兼論中國文學特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鄭振鐸(1923)。讀〈毛詩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顧頡剛(1923)。《詩經》在春秋戰國間的地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顧頡剛(1930)。重刻《詩疑》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坎伯著、朱侃如(2001)。神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何晏、邢昜、朱漢民(2001)。論語注疏。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顧頡剛、羅根澤、呂思勉、童書業、藍燈文化(1993)。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毛亨、鄭玄、孔穎達、李學勤(2001)。毛詩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恩斯特.凱西勒、于曉、張思明(1990)。語言與神話。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永瑢(1989)。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鄭玄、孔穎達、龔抗雲、李學勤(2001)。禮記正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趙沛霖(1987)。興的源起:歷史積澱與詩歌藝術。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龔鵬程(1999)。漢代思潮。南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周大墣(1984)。訓詁學要略。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Campbell, Joseph、朱侃如(1997)。千面英雄。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勞思光(1991)。新編中國哲學史。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王汎森(1987)。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一個思想史的分析。臺北:允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Kuhn, Thomas S.、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劉勰、范文瀾(1960)。文心雕龍注。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楊儒賓、黃俊傑(19960000)。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蔡英俊(1986)。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陳世驤、楊牧(1972)。陳世驤文存。志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余英時(1982)。史學與傳統。臺北:時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司馬遷、裴駟、司馬貞、張守節(1982)。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班固、顏師古、西北大學歷史系、傅東華(1962)。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屈萬里(1971)。先秦說詩的風尚和漢儒以詩教說詩的迂曲。屈萬里先生文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蔣年豐(20000000)。從「興」的精神現象論《春秋》經傳的解釋學基礎。文本與實踐 (1):儒家思想的當代詮釋。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