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思辨中國與台灣場域--陳芳明與文崇一著作蘊涵之史學方法初探
作者:蔡篤堅
書刊名:認識中國史論文集;臺灣歷史學會編輯委員會 (編)
頁次:43-83
出版日期:2000
出版項:臺北:稻鄉
主題關鍵詞:陳芳明文崇一史學方法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8
期刊論文
1.謝里法(19870311)。從二二八事件看臺灣知識分子的歷史盲點。民進報週刊,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密察(19970801)。歷史教育與鄕土史教育--一個提供討論的意見。當代,120,32-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滿紅(1997)。以世界框架寫中國人的近代史。當代,2=120,38-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Skocpol, T.、Somers, M.(198004)。The Uses of Comparative History in Macrosocial Inquiry。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22(2)=622,174-197。  new window
5.杜正勝(19970800)。一個新史觀的誕生。當代,2=120,27-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文崇一(19701100)。M.韋伯及學術思想(Max Weber)。思與言,8(4),37-4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金恆煒(19970800)。從《認識臺灣》座談歷史教育。當代,2=120,52-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蔡篤堅(1998)。真實的再現、再現的真實--一個跨領域的新聞觀點建立。再現觀念比較分析:民族誌、歷史敘述、與新聞討論會,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再現研究群主辦 (會議日期: 11月21日)。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篤堅(1998)。目前台灣歷史社會學的實踐可能--一個後現代認同敘事分析的觀點。第三屆台灣歷史文化研討會,台灣歷史文化研究學會、國立清華大學外語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 (會議日期: 8月19至23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Tsai, Duujian(1996)。Transfomiation of Physicians' Public Identities in Taiw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Study of Ambivalence, Public Policy and Civil Society(博士論文)。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new window
圖書
1.Ortner, Sherry B.(1989)。High Religion: A Cultur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of Sherpa Buddhi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文崇一(1990)。中國古文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濁流(1995)。亞細亞的孤兒。台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Durkheim, Émile(1915)。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London。  new window
5.文崇一(1990)。楚文化研究。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芳明(1991)。謝雪紅評傳:落土不凋雨夜花。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文崇一、許嘉明、瞿海源、黃順二(19750000)。西河的社會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Bourdieu, Pierre、Nice, Richard(1977)。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9.文崇一(1989)。臺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台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文崇一(1995)。歷史社會學:從歷史中尋找模式。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Durkheim, Émile、Spaulding, John A.、Simpson, George(1951)。Suicide: A Study in Sociology。Free Press。  new window
12.陳芳明(1998)。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芳明(1998)。殖民地臺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吳濁流(1995)。無花果。台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芳明(1994)。典範的追求。聯合文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文崇一(1972)。從價質取向談中國國民性。中國人的性格:科技綜合性的討論。台北:中央研究院。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宋冬陽(1985)。現階段台灣文學本土話問題。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加州:台灣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芳明(1988)。荒蕪與豐饒。重塑台灣的心靈。台北:自由時代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濁水(1985)。「夏朝論壇」反「台灣人意識」論的崩解。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加州:台灣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費孝通(1948)。差序格局。鄕土中國鄉土重建。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葉云云(1985)。「台灣人意識」、「台灣民族」的虛像與真相--戴國煇‧陳映真對談。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加州:台灣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葉石濤(1989)。臺灣鄉土文學史導論。臺灣文學入門文選。台北:前衛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蔡篤堅(1996)。對1982年代台灣民族認同形成的文化分析。台灣近代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Somers, Margaret R.、Gibson, Gloria D.(1994)。Reclaiming the Epistemological 'other': Narrative and the social constitution of identity。Social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Basil Blackwell。  new window
10.Somers, Margaret R.(1996)。Where is Sociology after the Historic Turn? Knowledge, Cultures, Narrativity, and Historical Epistemologies。The Historic Turn in the Human Sciences。Ann Arbor, MI: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new window
11.李筱峰(1995)。一百年來臺灣政治運動中的國家認同。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